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精选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精选诗歌鉴赏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

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7.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8.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9.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0.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1.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14.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15.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咏物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______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具”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1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

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0.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_______ 茅檐:________

无苔:________ 成畦:________

排闼: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_______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2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23.阅读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景

花褪①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③却被无情④恼。【注释】①褪:脱去。②柳绵:即柳絮。③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④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1)这首词的上阕描摹了________、________的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2)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________”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3)下阕集中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赏析词中“绕”字的妙处。

24.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________ 闼_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

长:________ 净:________

手:________ 排闼:________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________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________。

(3)《示儿》是南宋诗人________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30.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万水”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________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2)告老还乡

(3)儿童;乡愁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回乡偶书意思是: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3)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

故答案为:(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2)告老还乡(3)儿童、乡愁(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1、拟人 2、轻3、细 4、密5、无比喜悦 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2)1、夜雨 2、黑(俱黑) 3、明(独明) 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3.(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解析】【分析】(1)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

选项判断正误。A、C正确B: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3)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草色遥看近却无(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点评】(1)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然后再确定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

4.(1)手;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

(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A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B握着我的手、C 拉住他的手”可知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手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的方老师。(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动作的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手 2、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5.(1)B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正误。(参见译文)①A正确。B错误。②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这道题是对这首诗主题的考查。分析蕴涵的哲理,要联系整篇这首诗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B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6.(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故答案为:(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7.(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片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下片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炼字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8.(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古格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格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给揭示的深刻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诗歌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格言的含义。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3)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B

【解析】【分析】(1)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B: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故答案为:(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B

【点评】(1)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1.(1)①毁。;②向着。;③响亮。

(2)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C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2)、(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C: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故答案为:(1)①毁。②向着。③响亮。

(2)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1、荆轲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字义、词义。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2.(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

(2)B;A

(3)正确;正确;错误

【解析】【分析】(1)雨过山村: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①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②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句回答问题。(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B;A (3)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13.(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

(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4.(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5.(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词语、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2)春天、哲理(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

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16.(1)zhài

(2)傍晚

(3)幽静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给词语拼音的能力。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做起来并不难。要注意,“柴”是多音字,《鹿柴》中的“柴”应读zhài。

⑵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⑶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⑷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答案为:⑴zhài;⑵傍晚;⑶幽静;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点评】⑴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⑵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⑶此题考查对诗文的整体感知能力。⑷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7.(1)备办,准备

(2)美丽的山村风光

(3)湖边垂钓;邻里趣事;重阳赏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诗句及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2)联想就是从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想到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东西。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把我们想到的或仿佛看到的写出即可。(3)一边读诗句,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故答案为:(1)备办,准备(2)美丽的山村风光(3)湖边垂钓、邻里趣事、重阳赏菊【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2)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18.(1)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2)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C

(4)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5)巧渡金沙江的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6)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雪;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革命乐观主义

(7)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D正确。C错误,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一是比喻,把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二是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5)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从“暖”字体会到红军过了金沙河的欢快。“寒”字写出了铁索桥让人胆战心寒。一暖一寒”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红军战士的英雄大无畏精神。(6)

考查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7)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肯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2)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3)(4)1、夸张、2、比喻、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5)巧渡金沙江的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6)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雪、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革命乐观主义(7)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6)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7)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19.(1)C

(2)C

(3)D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判断正误。(2)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判断正误。A、B、C正确D错误,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1)C(2)C(3)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