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散的散文热的原因及散文价值

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甘谷列



[内容提要]:本文对余秋雨文化散文热的原因作了四点分析,并对其散文的价值也从不同角度作了四点评价,最后分析并说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基本写到了尽头了。但是,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回避余秋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了。总之,这是一篇综观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并有作者个人立场和判断的论文。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人格;文明;价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起源于他的《文化苦旅》,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应该说对于拓宽当时中国散文的走向及突破其困境与注入生气是有所帮助、有所贡献的,因为他是以学者的目光来打量山水风物、品评历史精魂的,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走俏,除了其自身的散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优胜之外,也跟《收获》的连载不无相关①;同时又跟余秋雨的四处讲学,到处演讲、传播己说不无关系,可以说余秋雨在讲学的过程中也制造了一大批自己的忠实读者(依我看来,恰恰是这批年青的读者在其后成为了他的不断出版的书籍的购买军主力——当时几乎清一色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又因应试教育之苦而导致文化、历史知识的断层和欠缺,急需弥补,余的文化散文恰恰能够起到这个补课的作用。)。此外也跟余秋雨在评论界所受到的吹捧和贬损相互交织,从而更激发了社会广大读者的好奇和跟进有关。诸多种种,从而导致了“余秋雨热”的持久不散的文学现象。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恰是给当时软弱无力、格局狭隘、囿于个人悲欢离合的散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以思想潜扬和格局开阔而取胜,这普遍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间的知识大众和青年学子寻觅和重新打量中国山水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因为现实的政治已不容许轻易放言,而随之而来的经济狂潮更是席卷了社会无数大众的不安稳而烦躁的心;而在文化领域,学者们普遍遁入了精神学术和著书立说之中,先前的一套已经不行了,得另建一套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便应运而生。至于文化领域中的艺术,也自有其运行的轨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说,显著者莫过于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写现实,一写历史,相得益彰,彰显了那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形态。而在散文界,呼唤散文变革之声、之气早已弥漫开来,余秋雨的散文,以一学者的人文游记忽入文坛,既得益于《收获》的彰显,也慢慢自成体系,由此扩大开去,终成一家。这底子里,通过打量历史,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彼时也,国中诸多学者纷纷遁入学术,学生逼入考试,社会逼入经济,人心转向金钱,弃理想而取实利,摈高尚而取世俗,社会转型之风风起云涌,前路之向多乃不明,国人乃注重当下及享受(极则致腐败),少谈主义和理想,更可谓潮涌大江流。在此当中,余氏之散文应运而生,风行天下,实有时势所造成之因素,非唯人力而已,亦仰时势。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我看来,是出自一个学者的内心和文化目光,打量山水风物和历史精魂(多为文化人物)、抒发己思己见的长篇散论。先前初期起笔时所写的散文,属于游记散文一类,但又有别于游记散文,因为它多了思想的风骨和思想的支撑;及至《山居笔记》,他已辞弃学院院长一职,专心写作了,一意为文了,文章依靠的是史料的巧妙的化用和裁剪,加上自己的独抒心绪,仍别开生面,风然比《文化苦旅》更见功力,只是随意及自由度小了,理性及逻辑浓了。我先前曾谓,依靠史料的巧妙化用和裁剪,在《文化苦旅》中已是常见常用,到了《山居笔记》这种叙述则更加明显,而且这种铺排——几乎要像另一种文化论文了,或者说另一种文化随笔了,它动辄上万字——长得、包容得几乎自己都负载不了自己所要谈论的主题。然而余秋雨毕竟聪明,懂得收束。我以前读毕,觉得它浓得几乎要像另一种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了,但没有那么严谨,多了形象;而又比散文多了理性和严密,多了挖掘和铺张。从另一角度来看,只不过藉着——散文——感性类型的小论文的名义——谈不上严格的学术性的——带学术性的散文性的文化随笔而已②。因为作者在其中为文的需要,不惜虚构和设想某些场面的戏剧性表现,甚至有夸张之饰。实话说,余秋雨越走越入专业化的写作道路,把自己的一己发现和思考变成了执意的追索和探求,乃有其后的千禧之旅,可以说,他是被逼(被文化之逼)和心甘情愿地走上了这条路的,即使冒险和牺牲也在所不惜!——路径出现了,道路趟开了,那么他还有什么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和思考说话呢?于是一个散文有壮气、神气乃至当仁不让的余秋雨到了自己明明被人挑出了一堆错误的时候,仍要强词为辩,委实过于自以为真理在握。老实说,若要论余之不足,那就是神气得过头,从末虑及自己的身之卑微乃至内心的黑暗(在这一点上,他实不及鲁迅。另一点请观后文。)。毕竟他是有产者、有闲者、有名者,有众多的社会资源可资利用,毕竟众多的社会资源亦想要利用他,于是相互合拍。所以,我一直觉得,余秋雨这些文化散文的产生,实在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虽

然写作者是他,他肯定是负有最多功劳的,但我们也要看到他背后的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们,没有他们提供的便利,余秋雨的许多散文,是写不出来的!他的《千年一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可以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走俏和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跟他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思考、他的思想和他的情怀,来自于他的多年积累形成的艺术目光,至于他创作的作品吸引人——纯粹是由这些内在基因而决定。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人,下面试分析几个主要原因:

一、作品有思想,有力量,有艺术,能够吸引人。前面还说过,有壮气,有神气——这一点越到后面的散文越容易看出,毕竟心高气壮了,不似先前的“文化苦旅”了,变成有些仪式和形式了。他几乎每写一书,都尝试一种新的形式,回避前书所写和所采取的形式,力图别开生面,③这种努力总是值得赞许的,而且辛勤之下,总有不菲收获。老实说,无论怎么壮阔,总有狭窄之处,无论怎么丰美,总有蔽秕之处。有些作品虽然理性过重,但是他铺陈得开,张扬得来,而且他能够收放自如,气势贯通。深入挖掘之处,即使就像一篇论文,他也能够自圆其说。应该说,余秋雨于散文写作,实在是有他独到的目光和手法的(他是带着探索和试验写的),这个独到的目光和手法就是以他多年的学术训练为功底的,以他多年的学术思考作为基础底子的。由此可见,倘若没有深厚的学养,要想把知识转变为思想,把见识转化为文字,有时实在就只差那么一筹,隔着那么一层什么。这种融会贯通和点铁成金的本领,余秋雨委实比众多同时代的散文作家高出一筹。但他相对于那些老而弥坚者譬如巴金,又委实差着一截。但是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构建的呼声和人文关怀的情思,及其对文明的追问和追索,实在是比建国后出生的众多作家精深。其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华人读者,不无这个主要的原因。人文安慰和人文关怀实是社会知识大众的心灵鸡汤,其营养成份非某些枯燥的学术论文和政治宣传所能比拟得了,其丰富的营养也有助于健全一代青少年的心智灵明。

二、不能不看到,广大社会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普遍欠缺,对于此种既有高雅成分又包含有重大的独特的文史知识的挖掘,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扬又有个人独特的心路,刚好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中国某些历史文化现象的重新审视和解读的文化书籍的需要,实在是余秋雨散文热的外界因素。读者就是作者的上帝。完全可以这样说,是中国这

个转型时代的中国读者创造了余秋雨现象。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不看到东南亚一带海外华人读者对余秋雨的喜欢和热爱呢?我会告诉他,那些人再怎么多,也比不过中国大陆的读者。没有中国大陆的读者的喜欢和厚爱,怎么有一开机首印数十万册且一月多之内就一销而空的奇迹呢?

中国自文化大革命后实行的普遍的高考教育制度,已经造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教育缺陷——应试教育导致众多学子的偏科和无知,——无知应该是青少年的通病——应试教育造成了一批历史知识欠缺、人文知识欠缺、科技知识欠缺、心理知识欠缺的学子,可以说,知识欠缺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学生最大的弊病。——知识残缺不全的、文化修养不高的众多的大学生和数目更其庞大的社会男女青年,在其人生的道路上混沌摸索,似清醒又糊涂,既盲目又坚韧,目标单一而又爱好多样,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好能够给他们补上一课,能够给他们补上一门通俗历史的课,一门文化修养的课,所以在这一点上,就不难理解男女青年对余书趋之若骛的现象了。据余的文字,上海某地下行业之从业年轻女性,其坤包里三样东西,其中之一就是余的散文集。这虽然是个案,但和余的散文巨大印数一印证,似乎又可见人心向善。不管有些人怎么贬低余秋雨的散文,事实上,很多人没有能够像余写到这个份上。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吸引广大的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实说,如果众多的读者对于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他们未必会那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因为当你掌握到那样一种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对他所谈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你就不会轻易跟着他的笔触走了,结果你可能就不会接受他的散文。即使接受,也是有所保留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倘若心智比较健全,知识比较丰富,目光比较全面,那么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跟着他走了,不会那么受他影响了。但是,也要看到他所谈的一些文化主题是带有共同性的、普遍性的,你很难拒绝对这些文化主题有所认同。这就是余秋雨思想的独到之处。

三、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往往摸索出了一个个主题,大的几个就是: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用他的话来说),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等;用古时的话来说,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满了入世的精神,余秋雨对它们的探讨和追踪,以及相关的思考和启悟,完全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可以说是接继往昔

,传之今后。④可以说,余秋雨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对于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教育利弊得失,内心也多少了然,加之他对若干历史现象的考察、研究和总结,尤其对学术之研究之方式,亦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从散文构建开始,就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尤其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有着别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呼唤未尝不有着对广大青年学子而发的深意,因为余深知青年学生乃祖国的未来,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国民,建立健全的人格,则于社会的进步功莫大焉!这一思考和呼唤,可以说是接续着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话题和主题的,是一脉相承的。之后,他扩大到文明的高度上去了,则更见其远见和意义。(诚然有人会说文明这个话题及其深远意义,非余发见,但余在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探讨和寻找,实有着别人不可替代之重要意义。)诸多重大的话题,涉及到时代的种种,涉及到文化的种种,面积之大,深度之广,难度之巨,可以说在当代文化的散文史上,无人与之伦比!其意义,倘若余氏晚年深掘开去,在理论上自成一格,那么,恐怕余氏在思想文化史上,亦留一名耳!即使如文化人格论者、文明论者,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改造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则是我们当代社会所必需,完全是当务之急,于此一端,余氏即有所贡献。所以说,余秋雨的散文自有其对当代社会的、对文化的积极的建议和应对意见,这一点,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罢。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在社会上形成长久持续不去的散文热的原因,也跟他持续不断的受到攻击、诽议(非难)、盗版等打击和他不断的反驳、反击有关。持续不断的媒体宣传,无论好话坏话,皆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名度,引起广大社会读者的关注,引起潜在的购读欲望,进而一定程度上引起购读潮,从而帮助了余氏文集的促销。换言之,余秋雨的散文热,一半在于媒体的跟捧、宣传、非难和炒作,这些文学之外的传媒力量,在现代可以说威力无比,无孔不入!媒体的这种宣传和推出能力——这种既可以说是炒作也可以说不是炒作的功夫——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文化明星式的人物——尽管余的本意未必如此,但确实也有这样的迹象。学者触电乃时代之需,应时而生,余秋雨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甚为可嘉,这样一来二去,两者交相为用,无形中又为他制造了许多潜在的读者,无形中又为他的散文热火上加油。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如此众多的版面宣传(无论正面、反面),如果没有现代立体媒体的庞大的覆盖率和广泛受众

,我相信余秋雨的散文不会热到这个程度,他的散文销量不会高到如许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余秋雨之所以能够红遍中国,很大部分、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媒体的炒作、造势和宣传。尤其是几个别有用心的人对他的文革问题的不断逼他“忏悔”的问题和事件,更是哄动一时,以致闹到打起了官司,搞得众语纷纭,混淆不清。开始闹腾很大,最终却是平静的庭外和解(?)⑤。实在也是有所得,有所伤。

回到传媒来说,余秋雨因为名声在外,又持着自己的知识实力,曾经有一段,不断担任公共电视媒体的嘉宾,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知识分子走向公共化、公众化的适时而动,套用余的话(大意)来说,即是现在和过去不同了,知识分子应该敢于走向公共媒体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从另一反向来看,又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学者)耐不住寂寞,抵抗不了诱惑,有心成为明星人物的举动。以我个人之见,我还是赞成和支持余的出镜,因为这是时代潮流,虽然不一定好,但总得有人尝试。而且,可能余秋雨也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来宣扬自己的主张,来演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他毕竟自认为负着传承文化和传递文化的使命。电视传播文化,在现代已经成了当仁不让的受众最广的传媒利器,余秋雨怎么能够不好好利用它呢?一次演讲,面对的可能就是几百个学生,演讲完了就完了;而在电视传媒上出现,他面对的观众何止几百个人,几万几十万甚至百万,乃至千万,那么对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影响、传播自己所思考的文化都是有切实的帮助和效果的。即使受邀者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不以名利为意,但终究在无形之中,名士的风度依然深入到庞大的社会观众心目中去。至于引起众说纷纭,那则是难免和别人的事了。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而认为余秋雨是借机炒作自己,而是说他趁水推舟,借力打力,或者公正地说双方相互合作,双赢(可以看作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应时而动的一种文化行为),那么余秋雨的这些行为,都为自己的散文增加了、积累了许多潜在的读者。又因为他的散文的确是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一些不容回避的文化问题,很有吸引力,只要你拿起了他的散文,读下去,慢慢地你就会被他吸引,欲罢不能,你就会被他思考的问题而引发你的思考,你就会跟着他追寻下去。这种诱惑——艺术的诱惑也好,思考的诱惑也好,情感的诱惑也好,总之余秋雨做成功了,起码对于普通读者他是成功了。他的背后,归根到底是他的思想和知识在起支撑作用,归根到底是他的作品在吸引人。如果没有

这一点,他再怎么样出席电视公开场合,再怎么样作秀都没有用,那只是一时的电视人物而已。但余秋雨显然跟这有所区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散文将他和别人区别开来了。

到了千年之交(1999年10月到2000年2月),余秋雨更有惊人的动作,他和香港凤凰卫视合作,组织了一支车队,“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6辆越野吉普车,4万公里的行程,走过了11个国家,走访了四大文明古国(希腊、埃及、印度、中国),巡拜了三大宗教发源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展现了两股文明潮流(东方、西方),传递了一个祝福(世界和平),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千禧之旅”。⑥这一次,于现代传媒行动而言,它的即时传播,使得多种文明群体的现场呈现和角色对比鲜明生动,引起华语世界的强烈关注和反响;于余秋雨而言,也借助此次活动完成了一种匆忙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仪式。他的《千年一叹》(以日记的形式,每到一地则写一篇观感或思考,这种形式比书斋里的散文更难写,更考验人,因为它时间有限)或者《千禧之旅》,为他创造了更多的读者和财富。至此,余秋雨想不红遍中国都难!紧接着,2000年8月,余秋雨又再次作为特邀嘉宾随“欧洲之旅”进行更大规模的跨国采访和考察行动,讲述沿途见闻及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在节目中担任口头主持),力图进行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到科技文明等一系列的探索和呈现。无论是《千年一叹》还是《行者无疆》,余秋雨的笔触,已经深入到文明的思考中去了,已经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去了;他呼吸的空气及触摸的主题,已经不是坐在书斋里的单靠书籍和想象写作所能比拟和相提并论的了;他的行为,即使变得有些仪式和形式主义,也是活生生地用自己的心眼来印证和思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得出自己的观感和思考,实在是当代知识分子常常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而余秋雨忽然数月之间就将许多人一生想做都做不成的事情做成了,而且一路写出了众多文采斐然、富有特色的日记,这种活计,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者,不知其艰难!刚开始容易,及至后来要你天天坚持,再加上路上诸多艰难、不测,实在也考验人的心智体力,好在余秋雨终于有惊无险,一路平安地走过来了,实在也是侥幸!无论怎么估计这种行为,都是有一种“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危险。不然,你试试看!因为他确确实实用脚——严格地说是用车——丈量过那些土地,亲临其境地看到了文明的遗址,看到了文明的衰落及其废墟,有一种历经千辛万险终于得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震撼感和悲怆感,诸多

感情可谓错综复杂,身心常常为之精疲力竭,我估计他有时候可能什么感觉都没有,所以,他能不断地写,我倒惊奇,恐怕有时也是强自为文了。在经过西亚时,穿越了文明中的战乱,穿过了野蛮的角落,更是有所惊险,恐惧迭生,体会到了人的生命的可贵和文明的沉重。而他对几大文明的思考,虽然没有能够超出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确实已经用他的笔传达出了这样一种信息这样一种思考,那就是:文明如何衰落?文明又能否重新更生?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的文明呢?我们中华文明又如何参考别的文明?别的文明衰落了,而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强盛地挺立着,需要吸取些什么,需要我们这些子孙为它做些什么呢?——余秋雨不断地发出他的追问,在他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中。

由于余秋雨触及的都是一些宏大的主题:文化、人格、历史、民族、文明等等,这些在当代社会里面,可以说都是有待于重建、有待于重新审视的主题和话题,而余秋雨就是在这个重建和审视的过程中用散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所以他能够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无论学者还是普通人,原因就在这里。余秋雨的散文热,其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这里。

余秋雨的文化热的原因,还跟社会的转型有关,跟时代的转型有关。身处时代的转型之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失衡的位置上,大多数人转向了经济和金钱,靠金钱来定位自己的人生,而艺术又可以说是金钱之外的另一极,当然两极平衡那最好不过;可是,我们看见大多数的例子是两极失衡,社会大众往往被陷入两极失衡的无所谓的平庸状态里,得过且过或者安居乐业,他们免去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之苦,心灵之苦,多了肉身的快乐。不能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痛苦,都有,只不过不一样而已。人生,无论谁的,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个人的精神定位,常常是说不清楚的,即使那些街头的老百姓,生活琐碎得不能再琐碎了,有时候都有一个知识和精神问题困扰着他们,只不过这个问题许多人常常是一闪而过,常常是忘却而不去追问和思考了,因为它太沉重,太费劲,太吃力不讨好了!所以,各种各样的阅读,就填补和满足着各式各样的心灵和精神需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好能够填补了一部分国人的文化空缺心理,能够慰藉一些人的心灵,填补一些人的文化空白,满足一些人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他们送去一碗类似哲人思考的心灵鸡汤,而这样的心灵鸡汤,实话说,远比那些时尚的所谓的“心灵鸡汤”要有价值。——“心灵鸡汤”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是贬义词,

鸡汤富有营养价值,心灵鸡汤就更富有精神营养价值。这个词我用在这里,不是贬低余秋雨先生,而是赞扬和肯定他,因为精神作品比的就是心灵营养价值嘛!比作“心灵鸡汤”又有什么不妥呢?!无论怎么说,作为现在的普通读者,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心灵鸡汤,实在是件好事和福气。要知道,我们曾经走过那书荒和精神荒芜的年代!——而且那还距今不远!

上面谈了余秋雨文化热的几个原因,接下来我就谈谈他的文化散文的价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而痛楚的声音(当他回顾、当他思考、当他展望时,这种声音几乎无所不在)。——这种声音和思考,不是空泛的,而是带着切实的对象和实质性内容的;不是粗浅的,而是深入的,不是虚假的,而是诚实的;即使他不可能超越古人今人的智慧的高度,他也尽量要在这思考里面挖掘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认知和理性剖析来,并赋予它新的价值。他把自己一个人置于当下,又把目光穿透了历史,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回应,从而找出自己的支点,这一个文化的参照系,只此一点,就已经很难做到了,而余秋雨声言这是己任,并身体力行地去做了,这就很值得尊敬了。那么这一点,就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历史回顾而已,不仅仅是对文明失落的叹息和探索而已,他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建设,一种建构,他探求的是这样一个向度,这样一个目标。先前的文化人格的呼吁和建构设想,后来的文明的思考和追求,都是对应于现实的,都是从中华文明的角度去考虑的,都有其现实意义和文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其价值重大之一即在于此。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为什么能够赢得那么多读者的原因了。

第二个价值就是艺术的价值,个性的价值。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带有相当高的艺术含金量,短的文章不说,长的文章,他善于在这种比较长的篇幅里面,通过一二三四几个章节,阐发他的思考,而且在这些篇章当中,有时善于制造戏剧性的场面和对话,通过这些场面和对话来具体化、艺术化,冲淡理性的枯燥,增强感染力,加以布局得当,安排合理,竟成浓墨重彩之华章。这就使得他的文化散文不同于一般人的纤弱无力的、苍白空洞的散文,也就是说他用他的思想来穿透了他所思考的对象,用他视野的广阔来笼罩了他所思考的对象,让它尽可能达到天然而自足。至

于他在行走过程中所写的日记体散文(因其艰难和写时之短,更见其艺术功力,比之其它更显珍贵),及至其后他修改完善的文字,更体现了一个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第一次力图穿越种种困难和障碍,触摸、感知和阐析其他文明的努力,其价值庶几可比之徐霞客游记。这就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第二个价值,既有思想力度又有艺术穿透力。

第三个价值就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适应了一个时代转型的需要,社会转型的需要,人们向何处去的需要(心灵视野补课的需要)。文化一度在中国已经失落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致于它必须重新建设起来。重建意味着重构和变革。而小说的重建,诗歌的重建,散文的重建,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重建,都在不同行业、不同艺术门类内发展起来。而散文领域里的重构和变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显得有些束手束脚,有些摸不着路子来走,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出现,恰好有助于破除这种困境,解除这种束缚,使人目光为之一新,余秋雨也因此领风气之先,开闯了一条新路。

第四个价值,就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他的声音,留下了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人)传承文化和构建文化的榜样。无论他被攻击为文革的不“忏悔”什么,还是被指斥为文化明星的什么,还是伪行走文学的什么,这些无一例外都为他的散文作了宣传,造了声势,攻击有时候反而是替人作宣传的最好武器,免费的宣传的声音,最好的广告。余秋雨的散文就是在这些是是非非的声音当中,更加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他的自由的精神,在清浊交错中呈现了自身的立场,彰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声音、尊严、人格和思考的向度。无论怎么说,余秋雨总是一个有思考的、有良心的、有建树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把自己提高到了这样一个地位,既是他自身努力所致,也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更是被他对面的力量所逼成的。因为越逼他,他越往上走,有时你想往下拖他,反而逼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就是余秋雨不断超越自身的结果,超越自身所面对的困境所导致的。这也就是余秋雨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身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他表示祝贺!

但是,我要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再也写不出什么新的花样来了。从这么多年他走过的艺术道路来看,他已经把一些东西写尽了,他想要再从内容到形式都来一个突破,已经很困难了。他最后以《借我一生》写他的父母、家庭和自己,作为所谓的“封笔之作”、告别文坛之作,这实在是一种变相的沉默而已。余秋雨对文坛的是

是非非,已经有些厌倦了,对于他自身所受的攻击和非议也多少有些腻味了,他想退出这些是非之地,寻一个清静的地方休息和安乐,一方面好好养老,另一方面,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道路和思想(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和思想),以促使自己晚年更上一个新台阶。因为余秋雨已经触摸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知道自己怎么去找怎么去做,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余秋雨在他再度以新著面世的时候,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思考。我相信这一点会有可能的。

余秋雨以前写的文化散文,都是感性和理性相融,或者以理性为主,感性为辅,或者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或者两者并重,恰到好处,写的都是他人、他物,写的都是山水、历史和文化现象,很少涉及到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我曾在1998年的时候就断言过他不会老是这么写他人他物的,肯定要写到自己的处境及命运的,后来所见果然。到了《霜冷长河》一书,已经出现专写自己的文章了。而到了《借我一生》,就完全是围绕着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本身的命运而展开了,作者和媒体杂志甚至说它是一种“记忆文学”,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新的命名方式(他很懂得用新的方式命名);至于余秋雨说它是真实可靠的,这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是否确实如此。

总之,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他个人已经是一个过去时了,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经写到了尽头了,他再也写不下去了,他要写的只能是写自己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资源基本已经用尽了,他再写这类文化散文也超不出以前他的思考范围了,只能显得江郎才尽,拙于应付。只有写他自己,拿他自己开掘,拿家人的命运开掘,观照社会历史的变迁,才是一条新的路子。如果他不写这些,我想,余秋雨要再来一个突破,那是十分困难的了!所以,我断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他个人,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再也写不下去了;他只能修修改改了,只能在过去的基础上综合构建自己的文集了。而在社会大众,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则形成了一个长销热销不绝的现象,更进一步证明了社会大众对于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欠缺和爱好,或者说,对于文化心灵鸡汤的需要,这是非常显然可见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跟别的文化随笔不一样,别的文化随笔可以骂社会,批判社会;可以骂专制,批判丑恶;可以毫不留情地怦击政*府和批判社会的弊病,甚至很偏激;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即使是批判的,也是一种正面的、温文的,不是声色俱厉的、锋芒毕露的批判,而是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

一种商量性的批判,而不是那种端起架子来,攻势凌厉的不容置疑的批判,他是一种构建更多于破坏的高层次的批判,所以这一点,特别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实在是比一些人对之的批判来得更高明和巧妙;但是,又比另外一些深刻的思想家无情的揭示和剖析要来得逊色一些,也就是说,余秋雨的笔力只能是在这种中间程度犹豫、徘徊,他不可能走得再远,他不会撕破面孔来攻击或者是批判他所厌恶的东西,比如专制,比如人性的黑暗,我觉得他即使很厌恶某些东西,他也拉不下面孔来像鲁迅一样,无情地怦击和批判那些东西。他只能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抱憾、理解、同情、宽容和反击而已。因为他已经着力塑造自己的健全的知识人格了,光明形象的一面了,我们由此可见,余秋雨他已经走进了自己预设的文化形象里面了,掉进了自己预期的文化格局里面,也就是说他已经在他的书中设造了自己的形象,同时他在社会现实中他又以这种自我心理期许、自我形象的标准来行事,这难免会给他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但是,这是一个难题,他只能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形象问题,关系到他身后的名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余秋雨有时实在是一个睿智的知识分子。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自身足够强大的力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自身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一手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一旦有之,则会水涨船高,风浪行舟而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众多的这些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

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

注释:

①余秋雨在自己多种散文集序言中感谢过《收获》杂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出走十五年》这书的序言中这么说的:“《收获》是我开始这场考察的最初、最重要的帮手。如果没有《收获》把我在寂寞长途中的种种感觉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我的行走就会像深夜小巷中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很可能因恐惧而返回。那么,我也想借这本书,对《收获》道一声感谢。”

②当时,余秋雨也有这种担心,他说:“如果有朋友气忿:中国的散文都写成这个样子如何了得!我就说:绝不会都写成这个样子,连我自己也不了。”见《山居笔记》中的《台湾版后记》次未段。

③写时生怕自己的印象和感觉不对,生怕自己的判断有误,写完后正值国庆长假,回家一找资料,得到一本《山居笔记》,翻了一下,竟在最后一页(《台湾版后记》)见到了余秋雨这样一段话:“今后若再动笔,写的东西一定又与《山居笔记》不同,我最怕重复,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感觉甚慰!——见《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370页。

④余秋雨说:“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见《山居笔记》中的《千年庭院》,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47页。

⑤事实上余秋雨赢得了官司,却宽恕了作恶者。而作恶者却反过来说,他没赢我也没输。此处为保留写作时的原貌,未在文中直接改动。

⑥此处参考了网上有关“千禧之旅”的评论,因不知最早出处,故我心蹴踌。本处具体引文出自《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启示》,作者赵帆。https://www.360docs.net/doc/c8339590.html,/article/list.asp?id=134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