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

张灿

摘要:在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讨。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的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应该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使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实行自由化的金融措施。这一举措在带来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加剧了利率、汇率市场行情的频繁波动。在这种背景下,规避风险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便应运而生。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和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跨期交易、杠杆效应、高风险性、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等特性。国际上依据交易方式和特点,将其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

一、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和发展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容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论成果及衍生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

1996年前后,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在《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如葛家澍的《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刘峰《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等等。此类文献主要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以及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得到了会计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论著相继出版。赵建新、徐经长、耿建新等学者的论著系统地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体系。与此同时,对国际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系列会计规范,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第39号,美国会计准则公告第105号、第107号、第119号、第133号等,我国会计界学者们及时地进行了翻译,并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葛家澍在《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通过对资产、负债等基础概念的深刻剖析,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中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应优先考虑相关性,应运用公允价值来反映。在讨论过程中对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为了更快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到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填补了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新准则体系被学术界最为认可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第四章中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这是唯一的初始确认标准。由于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变革,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进入到会计报表之内进行披露,这增加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使其相关性大大提高。

会计确认作为第一步,对于整个会计过程处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婉立副教授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在加入WTO后,中国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当中,我国的上市公司将要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等便成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衍生工具如果作为表外披露,因缺乏其约束力与可信度,显然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披露要求。厦门大学的江百灵在其博士论文《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中指出,将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有三种思路可以解决:第一种思路是增设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会计要素;第二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够包容衍生金融工具;第三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

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将进行表内确认,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依然停留在揭示阶段,在“确认”这一需重点处理的问题上,并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性研究,将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论研究与现实环境充分结合起来,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改变传统的计量模式,引入“公允价值”这一国际计量属性

在我国,传统的会计学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历史成本是面向过去,且以特定企业之间的交易为基础的。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衍生金融工具要确认为

资产,进行表内披露,首先必须符合可定义性这个标准,并且同时具备下列三个特征: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经济资源;能为该主体所拥有或控制;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本质上为一种合约,这些合约的签订与相应的交易的发生通常是跨期进行的,并不来自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是来自于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权利不能确认为传统的资产,按照国际惯例引入“公允价值”势在必行。葛家澍在《公允价值面临全球金融风暴交易》中认为,为了反应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市值,公允价值在当前的金融创新环境中,是一种最佳的计量属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葛家澍教授在《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一文中概括了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当中的四个特点: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题为计量的基础;

二、因为衍生金融合同确定时并无实质交易,因此它是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象交易为对象的;三、以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为计量日(传统的计量模式是以交易日作为计量日);四、公允价值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是历史成本计量所办不到的。任世驰,陈炳辉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文章中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在于: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动态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关于如何对具有动态性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有效计量,赵珺在《新会计准则对规范金融工具的意义》中是这样进行阐述的: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是需要分时间的。对于初始确认的金融工具,以契约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