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游褒禅山记》,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诗人登山有感而写下的。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不多,王安石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3.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4.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5.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6.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7.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9.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