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几大发烧CD唱片公司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发烧CD唱片公司简介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

1897年成立,前身是英国
留声机公司和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目前总部设在伦敦,在全世界14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其下拥有Captial,Apple,Virigin,Parlophone,Liberty,Blue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国
唱片业的龙头公司。

在战后的日本和美国,EMI一直使用Angel商标,例如著名古典吉他演奏
家克里斯托弗·帕肯宁早年出版的许多唱片就使用的是Angel商标,到了90年代,商标统一为
EMI Classics。

2000年初,EMI与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华纳
音乐合并,共同组成了新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团。

在古典音乐领域,EMI的演绎阵容包括了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
知名乐团;指挥大师穆蒂,普列文,巴比罗利等;小提琴家梅纽因,帕尔曼等;大提琴家杜普
蕾等;歌唱家卡鲁索等;钢琴家里帕蒂,阿什肯纳奇等;指挥大师卡拉扬,富特温格勒早年也
曾与该公司合作。

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迪卡”公司,
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

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年老厂EMI相
匹敌的唱片厂牌。

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
等诸多方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
仍然非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

事实上,只要您听
过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
及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牌。

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
望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

此外Decca旗下拥有指挥大师迪图瓦,梅塔,夏依,马
泽尔等;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等;小提琴家正京和,巴克豪斯等;吉他家费尔南德斯等;歌唱家
帕瓦洛蒂,萨瑟兰,多明哥,卡雷拉斯,苔巴尔蒂,卡纳娃,卡芭耶,弗蕾妮,毕约琳,特菲
尔,弗拉明戈,巴托莉,盖尔吉尔等等。

在流行音乐领域,Decca大家族中同样有这众多闪亮
的名字:比如驰名世界的曼托瓦尼轻音乐团,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百老汇著名歌手平·克
劳斯贝,以及The Rolling Stones滚石,Joy Division,Happy Mondays,Run DMC等
等。

而且Decca唱片高贵华丽的透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开阔深远的音场空间感以及
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几乎能叫任何发烧友一闻上瘾,并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特色。

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唱片品牌当中,Decca特别以录制歌剧作品而名震全球。

众所周知,
歌剧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大量了人力与物力,收回资金也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实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问津此道。

Decca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财力,而且具有极高的
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这一行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多年以来,Decca公司积
累了歌剧录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网络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级的歌唱家和众多知名歌剧院作
为坚强的后盾。

因此,Decca是一家歌剧和声乐爱好者要特别关注的唱片公司。

历史上,Decca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14年,手提式留声机制造先驱山姆父
子将这个名字冠在了当时令他们获得极大成功的手提留声机上,几年后,企业家刘易斯(E。

Le
wis)从山姆父子手中收购了此业,由于Decca产品在一战期间颇受欢迎,名字便被保留了下来。

1929年,Decca留声机公司进一步扩展,派生出了Decca唱片公司。

数月之后,Decca首
次发行了一批78转唱片,内容包括一些舞曲音乐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戴流斯的《海的漂流》
开创了Decca录制古典大编制交响乐的先例。

30年代时Decca的经营开始扩展,取得了德国
Polydor古典唱片在英国的发行权。

两年后,其地盘伸展至美国,在纽约成立了Decca美国公
司,并停止了留声机的生产,全力发展唱片业务。

1937年Decca买下克利斯多雷(Crystalat
e)唱片公司,并将其下的Rex,Vocalian,Panachord等几个品牌收归己有,同时也拥有了
在西罕布斯坦的相关录音室。

没想到这个录音室中的几位录音师后来竟成为Decca独一无二华丽音响的缔造者,其中包括技术总监阿瑟·哈蒂(Arthur Haddy)博士和录音巨匠凯尼兹·韦尔金森。

由哈蒂领导的工作小组在二战中投身军事录音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录下由英国和德国潜艇内部发出的各种声音的任务,他们在声纳技术上的突破为皇家海军击沉德国潜艇立下汗马功劳。

战后,Decca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其录音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这种坚实的技术基础首先体现在唱片制版上,Decca所改良的动圈刻片刀,可以成功的将高频响应提升到每秒一万四千赫兹,大大提升了频响和信噪比,降低了失真度,在唱片业被传为神话。

其后这一革命性科技伸展至音乐制作领域。

1954年Decca发表划时代的“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全频带录音技术,领先同行,以此制成的唱片在高频响应和音乐保真度方面都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

在FFRR技术得到肯定之后,Decca唱片以LONDON这个品牌倾销美国,并迅速占领日本,拉美市场。

50年代,Decca与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集团联合设立了一个以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机构,以TELDEC(泰尔迪克)为商标发行唱片,后来TELDEC唱片公司因经营问题转入华纳唱片集团。

随着唱片工业由SP向LP时代迈进,Decca重新加入到唱机制造中,其开发的世界首枚全音誉微沟纹唱头在当年几乎成为新一代高保真音响的主要音源,配合发行的一些古典唱片被广泛示范,出尽风头。

1957年Decca推出的副牌商标Argo至今都是古典老乐迷心目中优质唱片的代名词。

1958年Decca和美国RCA,Mercury等唱片公司同步跨入立体声时代,古典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激增。

事实上早在1954年,Decca就开始将部门母带以声道分离的方式录制,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将左,右声道刻在单一沟槽的两壁。

在立体声LP 幕后规格的商定中,Decca作为重要角色促成了这一国际规格的制定。

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Decca发行的立体声LP一直被发烧友认定为音质纯净,毫无扭曲的高品质唱片。

50年代末,Decca在先进录音技术和金字招牌般的录音品质保证下,开始发展宏大的立体声歌剧录音计划。

由库肖领导的录音小组与索尔蒂爵士在维也纳展开长期合作,录制瓦格纳的矿世巨作《尼博龙根的指环》全集。

这一史无前例的录音计划足足延续了五年,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和物力。

虽然它的出版在全球造成了空前的狂热,而且这套14张CD组成的《指环》全集在今天依然是唱片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宏篇巨著,但却引发了Decca在财政上的危机。

70年代初,Decca不得不将股份出售给了宝丽金集团。

加入宝丽金之后,由于得到巨大的财力支持,Decca迅速恢复元气,率先投入对数码录音的研究和使用,并继续在录音技术上独步一时。

现在,Decca与同属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Philips和DG鼎足而立,并在录音计划的制定,艺人的行政,场地及技术问题上享有自主权,其出品的唱片在艺术,音响方面一直维持至高的品位。

早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Decca公司的资深录音师威尔金森(K.E.Wikin son)先生便开始在广泛的实验中探索如何利用最佳的条件调合出清澄的音色和宽阔的舞台空间感。

他认为,唱片上的音乐只有包含光辉开放的音响和一些细致入微的空间响应,才能让人感受到如临现场的愉悦,听到最鲜活的效果。

几经实验,他炮制了一种独特的麦克风摆放阵式。

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的麦克风及另一只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以将单点与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

首先进行这种“麦克风树”录音实践的,是大名鼎鼎的曼托瓦尼乐团,至今他们那美到不可方物的弦乐音响都可令乐迷三月不知肉味。

其后,这一麦克风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当中,以至于威尔金森在Decca乃至散见于美国Chesky唱片公司的大量唱片至今都成为发烧友搜寻不厌的目标。

除此之外,造就Decca迷人录音特色的是其另一引以为自豪的录音原则。

即古典录音都是在现场立即混音,以第一时间制成两声道的立体声母带。

也就是说,
Decca不会利用多轨录音的宽容性,在事后任意更动指挥原先已同意的声音。

这种极端忠实于现场的制作精神对录音师的临场功力和音乐修养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Decca古典录音中那种可以透视并给予听者无限想象力的音场空间感;以及那种逼真呈现艺术家动作,走位以及戏剧化场景的真实效果,正是依赖于这一录音哲学而得到保证的。

至于非古典音乐的录音,Decca 于70年代开发的“四相位录音法”(phase-4)开创了多轨录音的先河。

这种可以有机安排录像定位的制作手段给予后处理较大的立体的效果同样令人惊讶,叹为听止。

最重要的一点是,Decca的每一项录音工程对录音地点的选择都可谓煞费苦心。

这一点甚至连录音场地的交通状况都可能被考虑在内。

一般情况下,Decca都会在事前派专人对录音场地进行反复考察,确定后立即进行改建,包括舞台的结构,观众的座椅,隔声设备等都经过复杂的修整布置,以满足不同录音所需要的不同空间响应。

早期Decca曾使用过的三座欧洲出色的音乐厅: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和维也纳索芬音乐厅,后来都被证明是拥有最佳反射,混响时间的录音胜地。

许多伦敦的乐团,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都在这些地方留下过千古不朽的名演,每一张唱片的音响都令人深爱不已。

Decca是世界上较早投入数码录音研究的唱片公司之一,早在1978年Decca的研发部门便开始采用18bit数码设备记录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

后来,Decca在数码剪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ADRM数码复制技术被认为是对珍贵的模拟录音最可以信赖的保存方式,这种重新数码化的母带保存技术可以将老录音去芜留菁,呈现最迷人的效果。

1999年,Decca出版了“Legends(传奇)系列”唱片,由宝丽金·环球集团与英国Data Conversion Systems(dCS)录音室合作,经英国原厂授权,采用dCS的954数码系统进行24Bit/96KHz格式化处理,128倍频取样,使Decca的历史名盘以CD版本咸鱼翻身,重见天日。

从安塞美的历史名演,到索尔蒂《指环》大全集;从威尔金森那一张张难以超越的伟大录音,到九十年代Eclipse,Weekend等系列物美价廉的“超薄小双张”。

几十年来,Decca与人们共同分享着她的努力,她的成果,她那沁人心脾的美丽声音。

无论录音技术何去何从,发烧友们可以相信:只要Decca还在出版唱片,就绝对可以找到值得珍藏的极品。

Columbia(哥伦比亚)公司由Edward Easton 创建于1889年,1922年,Sterling 将美国的Columbia总公司收购,并开始进军广播事业,结果成立了Columbia Broadcasti ng Company,即CBS公司。

80年代,CBS曾尝试向EMI购买Columbia商标美国以外地区的使用权未果,后又打算将自己卖与EMI,以结束该商标50多年来的分割局面。

在长时间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日本的Sony集团半途插足,成功地在1989年收购了CBS公司……
“拿索斯”及“马可勃罗”两大厂牌,是由“西曼国际唱片”属下之分公司“拿索斯国际(远东)唱片公司”负责在中国及远东地区发行。

“西曼国际唱片”(HNH)是世界上最庞大之古典唱片集团之一,其旗下之“拿索斯”(NAXOS)系列更是目前全球最畅销的三大古典名牌之一,其优质之录音及演绎备受国际权威乐评人及音响界鼎力推崇,于欧、美及泛太平洋多个地区市场占有率逾百分之五十(欧洲多国更逾百分之七十以上)。

加上配合超特惠价格销售,十年间征服全球古典唱片业,成为西方唱片界的一个神话。

于九七年一月中的法国康城唱片节,“拿索斯”(N AXOS)更被各国权威音乐杂志联合推选为‘九六年全年最佳古典厂牌’。

“拿索斯”不独在销售上赢得偌大的成功,同时亦赢得了权威乐评界的拥戴,各国权威音乐杂志如《留声机》(英)、《CD评论》(英)、《美国CD 指南》、《号曲》(美)、及著名的《企鹅CD评鉴》等,经常给予高度推荐,就以《企鹅CD评鉴》为例,近200款的《拿索斯》录音,被评为<三星级>及<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

故难怪“拿索斯”能于九七年初的康城唱片节上,击败一些百年厂牌,赢得最崇高的<全年最佳古典厂牌>大奖。

现时,“拿索斯”聘用的演奏家及乐团,遍布世界各地。

独奏家们大部分都是获奖无数的青年俊彦;而乐团方面,除了早期的东欧乐团以外,越来越多西欧、美国及澳纽各国乐团加盟,如皇家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莫斯科交响乐团、圣彼得堡交响乐团、美国圣地亚哥交
响乐团、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维也纳室内交响乐队及萨尔斯堡室内乐队等。

优秀的演绎,配合其一流的录音效果、高级的制作水平和低廉的价格,使“拿索斯”于十年间畅销于50多个国家,风行全球。

“拿索斯”至今已出版超过2000款录音,而它的宗旨是尽量避免重复录制同一曲目,故曲目广泛,从西洋古乐至现代作品,曲目应有尽有,俨然成为世界上最全备的古典音乐CD的百科全书。

BIS唱片公司于1973年由巴尔(Robert von Bahr)创立于瑞典,最初的起因是他吹长笛的夫人想出唱片却没有唱片公司愿意替她录音,巴尔便决定自力更生,创办公司自己制作。

创业之初,他录制过犹太宗教音乐,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但都没打出名气,直到为著名女高音尼尔森(Birgit Nilsson)录制了一张唱片后才引起唱片界的刮目相看,并由此在竞争激烈的唱片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BIS唱片公司不仅注重选曲的独特,同时也追求音质的优异,其唱片也因此而常被指定为专业器材测试音质之用。

该公司曾发行过两个限量特价系列,一个是三张卖一张价格(3 C DS for the price of 1)的“最佳经典系列”(Your Favourite Classics);另一个是两张卖一张价格(2 CDS for the price of 1)的“双子座系列”(Twins)。

由于BIS的唱片品质不凡,曾获得瑞典国王勋章,同时还曾获得Gramophone唱片大奖、日本唱片学会唱片大奖、西贝柳斯协会大奖、瑞典留声机大奖等。

BIS唱片公司对吉他也相当的重视,曾为很多吉他演奏家以及鲁特琴演奏家录制过专辑,无论选曲还是录音都非常值得收藏。

其中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包括米奥林(Anders MIOLIN)、米库卡(Vladimír MIKULKA)、林登博格(Jakob LINDBERG)等等。

Dynamic是一家发烧唱片公司,该公司对于帕格尼尼的作品最为热衷,其中他们所出版的《帕格尼尼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集》是该作品在世界上的首次完全录音。

作为一个发烧唱片公司,Dynamic对吉他也非常重视。

曾经在Dynamic公司出版过唱片的吉他演奏家包括:Maurizio Preda (莫里兹奥·普里达)
Andres Segovia (安德烈斯·塞戈维亚)
Claudio Marcotulli (克劳迪奥·马克吐利)
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创始公司,1950年成立,全名是NV Philips Phonografische I ndustries(简称PPI),隶属荷兰飞利浦电气公司,1972年改名PHONOGRAM,1983年有更名为Philips Classics Productions,90年代又改组为Philips Music Group。

其下拥有美国Mercury等子公司。

在古典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等欧洲的一流乐团和俄罗斯基洛
夫歌剧院;指挥家海丁克,柯林带维斯,穆蒂等;钢琴大师布伦德尔,阿劳,谢林,内田光子等;小提琴家莉拉·约瑟夫维茨,幕洛娃等,而且我们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也与该公司合作。

在现代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Pual Munriat轻音乐团,Secret Gardan演奏组,钢琴怪杰Eito n John等艺人,实力同样非同小可。

近年来,Philips公司面对全球的唱片业大萧条,出版了不少DUO“低价超薄小双张”CD,尤为超值。

GHA是一家以出版吉他唱片为主的公司,它的标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公司总裁是阿萨德夫人。

GHA唱片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现吉他美妙的声音和大量的保留曲目,并希望记录下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奏家的颠峰之作。

这是一家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美国唱片公司。

公司规模不算大,但是其录音水准却非常的高超。

美国著名的吉他四重奏乐团——LAGQ曾经在Delos公司录制过一些唱片,个人感觉其录音水准要较GHA公司高。

DORIAN是美国的一家小型唱片公司,录制发烧唱片,其中包括不少吉他和鲁特琴的作品。

DORIAN公司的吉他及鲁特琴演奏家:Robin Bullock Anthony Glise Julian Gr ay Rolanld Pearl Berta Rojas Ronn McFarlane Edward Flower Jo el Brown Mark Cudek
这是一家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小唱片公司,以录制吉他音乐为主,录音品质很高,并且出版过不少非常经典的唱片,例如大卫罗素演奏塔雷加的作品专辑等。

DG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全称为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德国留声机公司),是宝丽金集团的旗舰公司,1898年成立,总部位于汉堡,旗下拥有Archiv(阿奇夫)等众多子公司。

DG唱片公司的前身为1898年由德国人E贝纳林在其家乡汉堡成立的德国留声机公司。

当时她属于英国留声机公司(EMI,同为贝纳林所创)的分公司,其股份大部分在英国人手里,主要是将从英国运来的母盘加工压制成唱片。

后由于一战的爆发英,德成为交战国,德国政府将英资DG公司接收,从此她便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

1941年,西门子公司取得DG公司经营权,并改名为Polydor International,1962年西门子与飞利浦两家公司将其下属的DG与Philips合并成为DGG/PPI集团。

1972年,DG与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正式合资组成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唱片帝国--宝丽金(Polygram)集团。

DG公司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但我们所熟悉的黄色郁金香商标却只用了50年而已,因为DG是“唱片之父”贝纳林先生一手创立,因此1909年以前DG用的是“一个小天使坐在圆盘里”的图案做商标,也曾与英美两家兄弟公司EMI和RCA共同用过“白色的Nipper小狗侧耳倾听留声机”的商标,直到二战结束之后,DG才完全切断了这些关系,于1949年启用了新的郁金香花冠商标。

在二三十年代,DG还设立了一个在国外发行唱片的宝丽多(Polydor)商标。

现在这个大家所熟悉的长方形黄标是由著名的商标设计大师汉斯·多米茨拉夫在1949年设计的。

今天这个黄色的郁金香花冠几乎已经代表了DG的精神,也成了这个百年老牌的骄傲。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在录音技术方面,DG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4D,一下子扭转了DG 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

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 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

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 1bit,后来更改金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

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 bit 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 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

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今天DG以4 D方式制作的录音已在几百种以上,成果早已倍受世界乐迷肯定。

在4D技术成功开发之后,DG有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原像比特处理”(Original-lmage Bit-Processing)的科技,用于翻制旧有的录音母带。

这种技术首先被应用于纪念卡拉扬逝世的《黄金卡拉扬》系列。

九十年代,面对全球唱片业的大萧条,DG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巩固着古典音乐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主导地位。

一方面,DG充分发挥自己早年所留下的珍贵录音资料,运用先进技术使许多经典录音重见天日。

比如“黄金卡拉扬系列”,“二十世纪大师原音系列”,大花版系列等都很受欢迎,
众多的“超薄小双张”更是令乐迷欣喜不已。

另一方面,DG更加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市场的拓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比如最近DG公司与IT产业界合作开发了可应用于电脑Windows界面下的CD-Pluesare多功能唱片,即用户可以一边欣赏唱片,一边从计算机的监视器上观看乐谱,例如,DG公司已经为著名吉他演奏家耶佩斯出版了这样一张唱片。

曾经在DG公司出版过唱片的吉他演奏家:
Siegfried Behrend (谢弗里德·贝伦德)Narciso Yepes (耶佩斯)
Söllscher, Göran (格兰·索舍尔)Andres Segovia (塞戈维亚)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代理的一家以录音效果新颖,具有震撼力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泰拉克”公司。

比起DG,EMI,Decca等老牌厂商,这家1977年成立于美国克利夫兰的公司的历史绝对算不上长久,但这个由当年两位发烧友创业起家的黄金品牌经过了20
多年的快速成长,今日已经成为全美乃至全球最著名的发烧唱片公司。

这一伟大奇迹,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时至今日,以古典音乐和发烧录音树立声望的Telarc已经将录音曲目拓展至跨界音乐(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流行音乐改编曲),传统爵士乐,蓝调音乐,现代爵士乐等多种音乐领域,所有的产品均以特别的声音品质驰名,所采用的数码录音技术一直走在科技的前端。

从1980年该公司总裁罗伯特·伍兹赢得第一座格莱美大奖起,到1998年,Telarc已经在演出,制作,录音工程等方面赢得了31座格莱美大奖(包括总裁兼资深制作人伍兹的10个奖座,主席兼首席录音师杰克·雷纳的六项殊荣)。

近年来,随着RCA,Mercury等老资格发烧品牌的没落,Telarc更成为了每年TA S唱片榜上的主要力量。

如此可观的荣耀都证明了Telarc在今日唱片业中的非凡成就和地位。

在艺人团体方面,Telarc的镇山之宝当首推“大众音乐王子”艾瑞克·孔泽尔(Erich Kunzel)指挥的辛辛那提Pops通俗管弦乐团,这个悠游于古典和通俗之间的乐团组合自从1978年正式与Telarc合作以来,便创下了一连串的第一:卖座最好,表演场次最多,灌录唱片最频繁,音乐范围最广泛等等。

20年前,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与Telarc合作录出一张令人面无人色的柴柯夫斯基《1812年庄严序曲》(片号:Telarc CD-80041),不知“摧毁”了多少人的喇叭单元。

随着大炮的轰鸣,也硬生生的把老柴的这首偏门曲目打红。

据说如果不是Telarc出版了这张唱片,恐怕有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听到这首作品。

在古典音乐方面,Telarc拥有刚刚谢世的大师罗伯特·肖指挥的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马丁·帕尔曼指挥的波士顿巴洛克合唱团,杜南伊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斯拉特金指挥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马克拉斯爵士指挥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鲁道夫·威尔森指挥的法兰德斯管弦乐团,普列文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马泽尔指挥的匹斯堡交响乐团,柯布斯指挥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等。

另外,大卫·辛曼,小泽征儿,里维等指挥也常在Telarc录制唱片。

演奏家方面,Telarc则有老牌钢琴家塞尔金的绝世名演,此外约翰·奥康纳也签约于Telarc,克利夫兰四重奏团,帝国铜管五重奏团等也是当今乐坛上著名的艺术团体。

由此可见,Telarc旗下人才济济,古典音乐唱片绝对有十足的含金量。

1989年Telarc正式创立了爵士音乐品牌,随即吸引了爵士钢琴之王奥斯卡·彼德森等一大批爵士音乐大师。

1993年,Telarc更将音乐路线延展到蓝调领域,短短三年内便有朱尼斯·威尔斯,慕迪·沃特斯等获得格莱美奖提名,战绩彪炳。

1996年,Telarc再发展出一个爵士品牌Jazz Zone,专门力推更新,更直接的现代爵士乐,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年轻一代乐迷。

目前,Telarc已推出了近500多款唱片,《滴水再现》(双张)以及由电子合成器演奏的《电子贝多芬》(片号:Telarc CD-80153),《电子巴赫》,《电子莫扎特》等唱片动态极大,均已成为著名的试音天碟,其限量发行的特制直刻LP唱片更是发烧友抢购的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