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简介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a
31
a
32
a
33
地位。
a
6
飞天 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标志。
a
7
壁画上的飞天,有
的臂挎花篮,采摘
鲜花;有的怀抱琵
琶,轻拨银弦;有
的倒悬身子,自天
而降;有的彩带飘
拂,漫天遨游;有
的舒展双臂,翩翩
起舞……
a
8
a
9
修复中的壁画
a
10
a
11
aBiblioteka Baidu
12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 省泾川县城东泾河 北岸的温泉开发区 蒋家村,距泾川县 城9公里。保存在 洞内的南石窟寺碑, 有"大魏永平三年" 的题记,晚建于北 石窟寺一年。
a
13
a
14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 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 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 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 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 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 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 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南石窟寺1号窟平面长方形,覆斗式顶,窟门顶上凿方 形明窗,窟高11米,宽18米,进深 13.20米。形制、结构与北石窟寺 165窟基本 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积 曲线图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6米,菩萨高 5米,均为立像。窟门内两侧 各雕一尊高约 3米余的交脚菩萨。门外两侧雕二力士。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如" 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 佛着褒衣博带袈裟,菩萨袒露上身,载臂钏、项圈、手环,下着裙,宽大的披巾 自双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绕肘下垂。无论佛或菩萨均显得和蔼、潇洒。佛传故事一 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纯熟自然,毫无生 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a
4
a
5
敦煌壁画
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 富,技艺精湛。这里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佛像画、 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供养人画、装 饰图案画、故事画。莫高窟的735个洞窟中有近500窟绘 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时间长逾千年。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 颗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惊人的伟迹,享有崇高的
a
15
a
16
a
17
a
18
a
19
炳灵寺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 里处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最早叫“唐 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 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 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 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 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 时期。 炳灵寺以下为主,创建于西秦,历经北 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 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a
20
a
21
a
22
a
23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庆阳市
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 交汇之东岸的覆钟山下,距
市区25千米,海拔1083米, 现存大小窟龛307 个,石雕 造像2126 尊,为甘肃省四大
石窟之一。
a
24
北石窟寺与甘肃省平凉地区泾川县南
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辉映,直线相距
为45千米,故此石窟称北石窟寺。始建于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北魏、西
魏、北周、隋唐、宋、明、清数代增修扩
建,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窟群面
积7500平方米,窟区总面积1.7 万平方米,
现存大小窟龛307 个,石雕造像2126 尊,
碑刻题记150余方。文物大多保存完整,
内容丰富,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被誉
敦煌莫高窟简介
a
1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
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座落在河
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
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
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
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
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
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
教艺术圣地a
2
莫高窟的历史发展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 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 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 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 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 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 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 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 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 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 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 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 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 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 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 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 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 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a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3 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