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真题精选
二、简答题
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
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
①气论哲学的兴起
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如王夫之“以气释
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
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清初王夫之、费密、颜元等都肯定“欲”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但反对私欲而主张“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欲不可禁,亦不可纵”等,将人欲作为天理之一部分,而在改造了的“天理”范围内实现“公欲”。乾嘉时期的戴震、焦循等,提出了包括欲、情、知三要素的“血气心知”的自然人性论,指出“无欲无为又焉有理”,揭露宋明理学的末流及其政治化与社会化所带来的“以理杀人”的社会伦理异化,提出了“遂己之欲,方能遂人之欲”的新理欲观。
b.在情理关系问题上,继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汤显祖“至情说”、冯梦龙“六经皆以情教”说之后,傅山、黄宗羲等呼唤“复情”“尽情”,提倡真性情的抒发,王夫之主张纳情入理或援理入情,论证天理与人情、性与情的统一,戴震则提出“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的命题。
c.在义利关系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学者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主张以社会功利作为衡量人才和学说的标准。肯定谋利计功,甚至部分肯定私利的合理性,与“工商皆本”的社会主张相配合。
d.在人的个性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学者提倡个性解放,批判奴性,反对以宗法礼教扼杀青年男女对幸福的追求,反对对人性的束缚、压抑,甚至还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初步民主的思想
何心隐独重“友朋”一伦,将其置于“君臣”之上,强调民间学术团体自由讲学的作用。东林党人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傅山、吕留良等都有相当多的政治批判的话语。最值得称道的是黄宗羲,他将批判君主专制与设计中国民主政治的方案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进而提出对君主实行分权制衡、学校议政的主张,使学校成为具有监督制约作用的民意机关和权力机构。
④提倡科学求知的态度与方法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态度的学者和科学家,如徐霞客、李时珍等等。清初学者继承晚明学者的知性精神,冲破道统束缚,以纯粹科学兴趣和求知态度去从事新兴质测之学的研究,将道德性的“格物致知”论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格致”之说。方以智区分“质测”“宰理”与“通几”,强调科学的独立性。王夫之、傅山、颜元、戴震等都不同程度地把“即物穷理”的思想修养方法转化为科学探求的方法。而小学、经史之学中的考据、辨伪方法亦与这一思潮相呼应。从浙东史学到戴震到章学诚,其史学方法论中俨然已透显了求真的知性主体的地位,开启了明辨真伪、分析精微、析察分理的新传统。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于变革传统思维方式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与哲学家逐步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明清交替之际的时期,经世致用思潮可以看做是对宋明理学的一次纠偏,对后世科学和民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对清代的考据学也产生一定影响。当然,由于过于注重现象世界,也可能会导致对更抽象问题的思考和一些形而上问题的忽略。
2.何谓“自然”与“名教”之争?[中山大学2017年研]
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魏晋玄学讨论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命题。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名教和自然观念产生于先秦。孔子主张正名,强调礼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提倡无为。孔子、老子被后世看做“贵名教”与“明自然”的宗师。对名教、自然以及这二者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魏晋时期,由于思想家的哲学倾向和政治见解不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争辩的问题。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在魏晋玄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三种:早期的“名教出于自然”,中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及后期的“名教即自然”。
(1)名教出于自然
魏晋时期夏侯玄首先提出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论题,他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圣人的作用也是合乎自然的。王弼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他的“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认为自然和无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自然是本,是体;名教是末,是用。自然与名教是本末体用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他主张“举本统末”,用自然统御名教;认为只要“圣人”按照自然的原则办事,“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使众人各安其位,返璞归真,名教便可复归于自然。这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
(2)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继承和发展了何晏、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基本观点。在经历了魏晋时期一系列的政治事变与杀戮事件之后,阮嵇等人通过引《庄子》而入清谈,突出强调黑暗现实中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冲突,寄意山林,非议名教,以表达内心的愤郁不平。“名教出于自然”进一步发展为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及阮籍的“礼岂为我辈设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