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展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范例:

浅谈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黑体二号单倍行距)

熊瑶(楷体四号加粗单倍行距)

(学前教育系04学前教育503班,指导教师:王喜海)(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摘要:早期人格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幼儿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的人格: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应努力在品行辅导活动中培养,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中熏陶,游戏活动中促进,日常生活活动中养成,家园配合教育中巩固。

关键词:人格;健全人格;人格培养

人格是对个体行为模式有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幼儿期正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早期人格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1]要使幼儿将来能走上成功之路,必须科学地、有意识地对幼儿的体、知、情、人格等方面进行培养。[2]其中,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人格是对个体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一)幼儿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的人格

个体的人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良的环境很可能会导致不良的人格。[3]幼儿处于社会化的初期阶段,早期的人格教育对幼儿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对幼儿人格的发展影响深远。幼儿园是幼儿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幼儿中进行早期人格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实现经济、技术的现代化,更需要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的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决策因素。和谐的人必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的人,必须是人格健全的人。[4]目前有些幼儿教育突显知识教育,却忽视幼儿人格的培养。这种以培养高技术、高智能为目标的教育,重智力因素,轻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必将造成幼儿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的不健全。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健全人格的塑造。[5]

二、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

(一)学会生活

幼儿通过生活活动和健康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保健意识和身体锻炼习惯。本领域目标主要通过平时的生活活动和健康活动实现,于幼儿个体有直接的意义,能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社会意义不强。学会生活是幼儿阶段个性发展的生理基础。

(二)学会做人

指幼儿在活动过程只能感能够感受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体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形成幼儿良好、坚强的性格。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含对人忠诚,具有同情心;对自己既谦虚又自信;对学习既遵守纪律又开拓进取、富于创造性;知道爱惜节约自己及公共的财物等层面。因而学会做人是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的核心,主要通过社会活动实现目标,对其它几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学会求知

指幼儿通过活动,发展对事物广泛而积极的探究兴趣、养成学习的正确行为习惯(如讨论、参观、读写等习惯)以及发展操作、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表达等能力,为幼儿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此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渗透,重点在科学活动。

(四)学会生存

通过活动,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环保意识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个性发展较高层次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会生存的个性层面需要幼儿付出较大的努力,并将影响着幼儿的人际关系和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学会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学会审美

指幼儿从小学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和表达美,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情感特征。这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最佳境界。具体包含艺术的美、生活的美和自然的美,通过艺术活动和综合活动去实现。

三、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一)品行辅导活动中培养

品行辅导活动的特点在于“辅导”,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几发展现状进行认识上的疏导和行为上的辅导,让孩子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在一个个有目的创设的情境中,懂得道理,积累情感体验,从开始适应目标要求逐步发展到在类似或不同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如:每个班内的孩子总有能力强弱之分,能力强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自信心十足,有时还会看不起别人;能力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怯生生的。如何来帮助这两类孩子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呢?那就

长沙师范学校2009届毕业论文

必须开展“我会……”品行辅导活动。活动前,帮助能力弱的孩子分析自己的长处,准备好展示的内容。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展示自己的本领,引导能力弱的孩子了解朋友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活动结束后,还通过不同的途径,利用各种时机进行类似活动,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了解同伴,进一步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

各科教学活动也是培养人格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根据各科教学活动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人格培养的目标。如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认真的绘画态度;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坚强、抗挫的个性;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惜操作材料的习惯;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勇敢、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三)环境中熏陶

环境在培养幼儿人格中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6]

1、物质环境的熏陶

精心设计具有良好个性品质内容为主的墙饰,诸如“我和朋友一起玩”、“妹妹摔倒我来扶”、“好书一起看”、“我们爱劳动”等巨幅墙饰挂在教学楼醒目处;各班活动布置美丽的图案或标记,时时提醒幼儿合作、分享、关心、谦让等,自然角、种植地的标牌“我爱喝水”、“别伤害我,我要长大”等提示幼儿要爱护幼苗,热爱劳动。从而真正地使幼儿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之地。

2、潜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

特别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积极合作的、友善的言行与幼儿交往,以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貌与人格精神影响和引导幼儿,从而促进幼儿的人格的和谐发展。[7]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幼儿给予爱和尊重。

(四)游戏活动中促进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形式。游戏为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创设了一个虚拟的人际互动的社会清净,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8]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游戏为幼儿提供塑造健全人格的生活情境。

1、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谦让和关爱行为

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其中主动学习、自由表现。对发生在游戏中的幼儿的各种活动,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帮助和引导,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表现出谦让和关爱行为,让起体会谦让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和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给予明确的规则指导,或引导幼儿自己提出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并做到为了顺利进行游戏,就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服从并服务于集体。这样的游戏设计,有利于幼儿的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

-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