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名词解释总结——考试专用

《传热学》名词解释总结——考试专用
《传热学》名词解释总结——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热量传递的动力:温差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传递方式:导热,热对流,热辐射

3)导热:单纯的导热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4)对流换热:导热+热对流

5)辐射换热:概念:物体间靠热辐射进行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辐射换热;特点:伴随能量形式的转换(内能-电磁波能-内能),不需要直接接触,不需要介质,只要大于0k就会不停的发射

电磁波能进行能量传递(温度高的大)。

6)温度场:是指某一时刻空间所有各点的温度的总称

7)等温面: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连接所构成的面

等温线:不同的等温线与同一平面相交,则在此平面上构成一簇曲线称

(注:不会相交不会中断)

8)温度梯度:自等温面上一点到另一个等温面,以该点的法线温度变化率最大。以该点的法线方向为方向,数值也正好等于这个最大温度变化率的矢量称为温度梯度gradt(正方向朝着温度

增加的方向)

9)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传递的热量称为热流密度

10)热流矢量:等温面上某点,已通过该点最大的热流密度的方向为方向,数值上也正好等于沿该方向热流密度的矢量称为热流密度矢量(正方向高温指向低温)

11)傅里叶定律:适用于连续均匀和各项同性材料的稳态和非稳态导热过

12)导热系数比较:金属大于非金属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纯物质大于含杂质的。

13)导热系数变化特点: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液体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金属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非金属保温材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多孔材料要防潮。

14)导热过程完整的数学描述:导热微分方程+单值性条件。

15)单值性条件:几何条件(大小尺寸)+物理条件(热物性参数+内热源有无等)+时间条件(是否稳态)+边界条件

16)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何时刻物体边界面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何时刻物体边界面上热流密度

第三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面周围流体温度t和面界面与流体之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17)热扩散率:a,表示物体被加热或被冷却时,物体内部各部分温度趋向均匀一致的能力。——————————第二章———————————————————

1)圆筒壁的热流密度:温度变化/半径变化不等于常数,单位长度热流密度是常数。

2)临界绝热缘直径:对应于总热阻R1为极小值时的保温层外径称为

3)肋片效率:在肋片表面平均温度下,肋片的实际散热量与假定整个肋片表面都处在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的比值

4)接触热阻:由于固体表面不平整的面接触,给导热过程带来的额外的热阻。

5)接触热阻影响因素:接触面的挤压压力也大R越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也大R越大;材料匹配程度越好R越小

——————————第三章——————————————————

1)非稳态导热分类: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瞬态非稳态导热。

2)瞬态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随时间不断升高或降低,经历相当长时间后,物体的温度逐渐趋近于周围介质的温度,最终达到热平衡。

瞬态导热温度变化特点:分三个阶段:不规则情况阶段,正常情况阶段,建立新的稳态阶段。

瞬态导热热流变化规律:不规则情况阶段中q1(墙内表面温度升高,对流换热减少)急剧减小,q2保持不变(温度还没有从内表面传到外表面);正常情况阶段中q1逐渐减小,q2逐渐增大;

建立新的稳态阶段后q1与q2保持不变并相等。

3)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按照一定周期发生变化

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特性:一方面物体各处的温度按一定的振幅随时间周期地波动;另一方面,同一时刻物体内的温度分布也是周期性波动的。

毕渥准则:Bi,傅里叶准则:Fo

4)集总参数法:当Bi<0.1时,可以近似地认为物体的温度是均匀的,这种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认为物体均匀一致的分析方法称为集总参数法。

5)p!vc/hA称为时间常数

6)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特点:温度波的衰减(a热扩散率增大衰减缓慢;T周期越短衰减越快;X距离越远衰减越快);温度波的延迟(a大延迟时间小;T小延迟时间小;X大延迟时间大);半向无限大物体传播特性(任意位置的温度波随时间是周期性波动;同一时刻半无限大物体中不同X 处的温度分布也是一个周期变化的温度波,但是振幅是衰减的,即同一时刻温度波上相位角相同的两相邻平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7)综合温度:工程上把室外空气温度与太阳辐射两者对维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用假象的温度te表示

8)波动振幅:波动最大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波动振幅

9)温度波的衰减:振幅逐层减少的现象

10)温度波延时:最大值出现逐层推迟的现象

11)S称为材料的蓄热系数,它表示当物体表面温度波振幅为1摄氏度时,导热物体的最大热流密度。

s的数值与材料的物性参数有关。(松木蓄热系数小,混凝土蓄热系数大吸收热量大。)、————————————第五章—————————————————

1)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流动状态,流动起因,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体的相变,换热表面几何因素。

2)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动量微分方程式+连续方程式+能量微分方程式。

3)边界层:当具有粘性且能润湿壁面的流体流过壁面时粘滞力将制动流体运动形成边界层

4)流场分为:边界层区和主流区

5)流动边界层:当粘性物体流过物体表面的时候,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常识:y=0时流动边界层速度梯度最大,粘滞应力大)

6)温度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具有温差时也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

7)流动边界层特点:边界层极薄,其厚度与壁的定性尺寸相比极小;在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速度梯度;边界层流态分为层流和紊流,紊流边界层靠近壁面处仍将是层流,称为层流底层;流畅可以划分为主流区跟边界层区!!!

8)(流动边界层)外掠平板临界距离:有层流边界层开始向紊流边界层过度的距离Xc称为临界距离。外掠平板的雷诺数=5*10^5

9)(流动边界层)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靠近壁面处,粘滞力仍然占绝对优势,使贴附于壁的一极薄层仍然会保持层流特性,也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该薄层称为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10)(流动边界层)流体管内受迫运动雷诺数为2300

11)温度边界层特点: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状况决定了热量传递过程和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

层流:温度呈抛物线分布,湍流:温度呈幂函数分布,紊流边界层贴壁处的温度梯度明显大于层流,紊流换热比层流换热强;δ与δt 的关系:分别反映流体分子和流体微团的动量和热量扩散的深度所以不一定相等

12)紊流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紊流传递中,不仅有层流换热中分子扩散传递作用外,还有流体质点紊流脉动引起的附加动量和热量传递(脉动大于分子扩散)

13)局部阻力摩擦系数:Cf

14)

斯坦登准则:St=Nu/(Re*Pr)=h/(!pcu) 15) 物理相似基本概念:几何相似;物理现象相似(必须是同类现象才能谈相似;由于描述现象的

微分方程的制约,物理量场的相似倍数间有特定的制约关系,物理量场的相似倍数间有特定的制约关系,体现这种制约关系,是相似原理的核心;注意物理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16) 相似原理:相似性质;相似准则间关系;判别相似条件

————————————第六章————————————————

1)管内受迫对流:热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的特点:常物性流体在常热流和常壁温边界条件下,热充分

发展段特点: 流动充分发展段: 径向分速度为零 2)层流紊流判别Re=2300,Re 中的u 为断面平均流速,定性尺寸为管径

3)管内流体平均温度:管断面流体平均温度;全管长流体平均温度(常热流: (t1+t2)/2, 常壁温: ) 4)常热流常壁温:一定量的流体,流体流过管道q 相等为常热流,那么壁面温度不断增加;壁温不变,

流体温度增加。

5)物性场不均匀:气体温度越高h 越小

液体温度越高h 越大

6)

管内受迫对流紊流:定性温度是全管长平均温度,定型尺寸是管径d 7)

对于非圆管:定型尺寸:当量直径:de=4f (面积)/U (管道周边) 8)

外掠单管:Re=1.5*10^5 9)

外掠管束:后面换热大于前面换热(定性温度流体在管束中的平均温度) 10)

自然对流换热:无限大自然对流换热;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11) 判别:Gr/Re^2: >10自然对流;<0.1强迫对流;0.1<且<10混合对流

——————————第七章——————————————————

1)凝结换热现象: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

2)凝结形式:珠状凝结;膜状凝结

3)膜状凝结:凝结液可以很好的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可以形成连续的膜向下流动。称为膜状凝结(特点: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

4)珠状凝结:凝结液不能很好的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将形成一个个液珠。称为珠状凝结

5)珠状凝结换热好于膜状凝结

6)(膜状凝结)分析:Re=【4hl (ts-tw )/u(运动粘滞系数)r 】:垂直壁Re=1800;管外Re=3600

7) (膜状凝结)分析中假设了液膜等于饱和温度,定性温度:ts+tw/2

8)管束管外(膜状凝结)定型尺寸de=nd

9)影响膜状凝结因素:蒸汽速度;蒸汽含有不凝气体;表面粗糙度;蒸汽含油;过热蒸汽

10)增强凝结换热的措施:改变表面几何特征;有效地排除不凝气体;加速凝液的排除;易于珠状凝结形成的措施

11)沸腾:工质在饱和温度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沸腾

12)沸腾换热特点:1 )液体汽化吸收大量的汽化潜热; 2 )由于汽泡形成和脱离时带走热量,使加热表面不断受到冷流体的冲刷和强烈的扰动,所以沸腾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的换热。

13)沸腾换热分类:大容器沸腾和有限空间沸腾;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14)汽化核心:通常情况下,沸腾开始时汽泡只发生在加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

,0≠??x t 0

)(=--??f

w w t t t t x )(,0,0r f u v x u ===????

? ?????-?=???? ??-'-''--'-=?'''ln '''ln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f w f w f w f w m 2/)'''(t t t ?+?=?

15

16)气泡生成的最小半径: (可见, (tw – ts ) ↑ , Rmin ↓ ? ? 换热增强)

17)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过程中主导导热形式依次是:对流,导热,辐射)

18) 热管:结构:管壳、管芯、工作液;工作原理:沸腾与凝结两种相变过程的巧妙结合。(加热蒸

发段时,管内工质蒸发,蒸汽从管中心通道流向凝结段散热区,放出其潜热,凝集后借助管芯的毛细力的作用,液体重新返回蒸发段再蒸发。)

19) 热管的特点:很高的导热性;优良的等温性;采用不同的工作液,热管适用-200到2200℃温度

范围内的工作;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工作可靠,形状多变;流体密度可变性。

————————————第八章——————————————

1)热辐射定义:定义:由热运动产生的,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能量;

特点: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2)波长常识:0.36-0.76可见光;<0.38为紫外线跟伦琴射线;0.76-1000红外线;<25近红外线;>25远

红外线;>1000无线电波;0.1-100电磁波为热射线(包括可见光,部分紫外线和红外线)

4)立体角:球面面积除以球半径的平方称为立体角,单位:sr(球面度)。

5)定向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物体在垂直发射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一切波长的能量。

6)光谱定向辐射强度:在某给定辐射方向上,单位时间、单位可见辐射面积,在波长λ 附近的单位波长间隔内、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的能量称光谱定向辐射强度

7)定向辐射力:在某给定辐射方向上,单位时间内、物体单位辐射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全部波长的能量称为定向辐射力。

8)辐射力E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的能量总和。(W/m2)

9)光谱辐射力E λ:单位时间内,单位波长范围内(包含某一给定波长),物体的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能量。 (W/m3)

10)光谱定向辐射力E λ,θ:在给定辐射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单位物体辐射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在波长λ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能量称为光谱定向辐射力。

11)黑体:是指能吸收投入到其面上的所有热辐射能的物体,是一种科学假想的物体,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2)黑体辐射Planck 定律

13)发射率 (也称为黑度) ε :相同温度下,实际物体的半球总辐射力与黑体半球总辐射力之比。 14)灰体:假如某物体的光谱发射率ε不随波长发生变化,即ε=常数

15)灰体特点:特点:灰体的光谱辐射力与同温度下黑体光谱辐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完全相似。

16)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表面积上的总辐射能

17)选择性吸收:投入辐射本身具有光谱特性,因此,实际物体对投入辐射的吸收能力也根据其波长的

不同而变化,这叫选择性吸收

18)吸收比:物体对投入辐射所吸收的百分数,通常用α表

示。

19)光谱吸收比:物体对某一特定波长的辐射能所吸收的百分数,也叫单色吸收比。光谱吸收比随波长的变化体现了实际物体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

K

m T m ?=μλ6.2897

20)漫射表面:指发射或反射的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即符合Lambert 定律的物体表面

21)灰体:指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其发射和吸收辐射与黑体在形式上完全一样,只是减小了一个相同的比例

22)

——

————————第九章————————————————

1)

角系数:表示离开表面的辐射能中直接落到另一表面上的百分数。例如:X1,2表示离开A1的辐射能量中落到A2上的百分比 2)

角系数的代数特征:相对性,完整性,分解性 3)

重辐射面:又称绝热表面,是指绝热良好,因而在由多个表面组成的辐射换热体系中净得失热量为零的表面 4)

遮热板:在工程上,有时需要削弱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这时可采用以高反射率(低发射率)的材料制作的金属薄板插入表面之间,人们习惯称之为遮热板。 5)

气体辐射的特点:气体辐射对波长具有选择性;气体的辐射和吸收是在整个容积中进行的 ————————————第十章———————————————— 1) 强化传热的基本途径有三个方面:提高传热系数;提高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温差 (

) 2)

复合换热定义:对流和辐射并存的换热称为复合换热 3) 增强传热的方法 :1 、扩展传热面 2 、改变流动状况:增加流速、增强扰动、采用旋流及射

流等都能起增强传热的效果。 3 、使用添加剂改变流体物性:流体热物性中的导热系数和体积比热容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在流体内加入些添加剂可以改变流体的某些热物理性能,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 4 、改变表面状况:如增加粗糙度、改变表面结构、表面涂层等。

4) 削弱传热的方法 : 削弱传热,是指采取隔热保温措施降低换热设备热损失,以达节能、安全

防护及满足工艺要求等目的。 1 、覆盖热绝缘材料。常用的材料日前有:岩棉、泡沫塑料、微孔硅酸切、珍珠岩等。 2 、改变表面状况。即改变表面的辐射特性及附加抑制对流的元件。 3 、遮热板

5)

换热器的分类(工作原理):间接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回热式换热器 6)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换热器都设计成逆流形式的就最好呢?不是,因为一台换热器的设计要考虑

很多因素,而不仅仅是换热的强弱。比如,逆流时冷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均出现在换热器的同一侧,使得该处的壁温特别高,可能对换热器产生破坏,因此,对于高温换热器,又是需要故意设计成顺流

7)

对于有相变的换热器,如蒸发器和冷凝器,发生相变的流体温度不变,所以不存在顺流还是逆流的问题 8)

换热器热计算分两种情况: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9) 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方程式是传热方程式及热平衡式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名词解释总结上

第四章: (1)肽单位:指肽链中的酰胺基(-CO-NH-) 原子趋向于共面,形成所谓多肽主链的酰胺(2)肽平面:组成肽基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 α 平面又称肽平面。 (3)亚基:蛋白质分子中,最小的单位通常称为亚基或亚单位Subunit,它一般由一条肽链构成,无生理活性。 (4)结构域: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 (5)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包括:αα 、βαβ和ββ-曲折。 (6)Sanger法:2,4-二硝基氟苯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链N-端的游离氨基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衍生物(DNP),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黄色DNP-氨基酸。该产物能够用乙醚抽提分离。不同的DNP-氨基酸可以用色谱法进行鉴定。 (7)艾德曼反应:氨基酸与PITC生成PTH-AA 是EDMAN降解法的原理,在多肽蛋白质氨末端测定和氨基酸顺序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章 1.波尔效应:1904年丹麦生理学家Bohr C.发现增加H+浓度将提高氧从血红蛋白的释放这种pH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影响被称为波耳效应。 2.免疫印记: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分离,通过转移电泳将蛋白质条带转移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酶联免疫反应。 第六章: 1.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2.抗体酶:具有催化作用的抗体称为抗体酶 3.酶工程: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以及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4.酶活力:酶活力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以测出的酶促反应速度表示酶的活力。比活力:每毫克蛋白质或每毫升蛋白质所含酶的活力单位数,用单位/毫克蛋白或单位/毫升来表示,n U/mg或n U/ml,代表酶的纯度,比活力越大纯度越高,可用来比较每单位质量蛋白质的催化能力,酶产品质量评价中常使用的指标。 5.固定化酶: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第七章: 1.酶催化中间络合物学说:酶与底物反应时,通过特异识别作用,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在形成产物和酶分子,酶分子重新结合底物。 2.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种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叫作转换数。 3.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激活剂,包括金属离子、无机离子和简单有机化合物等。 抑制剂:能引起酶抑制作用的物质。 第八章 1.酶活性部位:三维结构上比较接近的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一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酶的活性部位。 2.酶活性部位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部位并作为其活性表达所必需的基团。 3.别构酶:具有别构调节效应的酶。 异构酶:A B 4.酶共价修饰调节:共价调节酶通过其他酶对其多肽链上某些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使处于活性与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活性。 5.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诱导酶: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优选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 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07) 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03)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 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05)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 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 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10) 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 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增长极模式: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行布局与生产,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地域上表现为增长极模式。(03) 点轴模式: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进行的,产业布局便出现以城市(点)和交通线(轴)相联结的产业带。 网络型布局模式: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布局轴线经纬交织,则终于形成以城市为结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形态。区域开发;指以一定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06) 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08)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为其它部门或提供生产资料或提供其它服务。它保证社会经济活动顺利发展。 产业布局;是社会生产部门在一定空间存在的基本形式,既包括各产业部门在地区的分布,也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组合。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自然条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以及国家集团间的空间关系。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等的空间关系。其实质是一地理实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地理位置;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距离衰减原理: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断裂点:设A,B为两个相邻的商店或市场,相聚D AB,该商店的腹地分界点为X。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 Sb/(10)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D AX=D AB/1+Sa 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指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和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土地;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铸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现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辛克莱模式:都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都市土地利用和随时准备抛售的心理下,在农场投入的资金与劳务较少,都市边缘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愈近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率也就越低,空置的农地愈多,农业生产经营也愈粗放。(08) 农业地域结构;指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08)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03) 农业地域专业化: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和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09) 农业商品基地:指大量,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某种商品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概率论名词解释总结归纳归纳

精心整理 第一课 随机试验:可重复进行;试验结果不止一个且无法事先断定;但所有可能结果是可知的。每一种结果称为一个随机事件。 随机现象:自然界中的客观现象,当人们观测它时,所得结果不能预先确定,而仅仅是多种可能结果之一 随机试验: 基本事件: 必然事件:肯定会出现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 组成 相容: 不相容: 第二课 概率: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或可能性,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同时,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一般以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主观概率:与主观臆测不同,这种相信的程度虽是种主观的,但又是根据经验、各方面知识,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而作出的

第三课 条件概率:设事件A和B是随机试验Ω中的两个事件,则A事件发生的前提下,B事件发生的概率 主观概率:主观概率估计是贝叶斯决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完全情报下,用主观估计,再利用期望和概率修做出最优决策,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贝努里(伯努利)概率模型:每次试验只有A事件发生和不发生两种结果,独立地做了n次重复试验。在n次试验中A出现 其中p为每次试验中A 随机变量:设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为。是定义在样本空间上的实值单值函数,则称为随机变量为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 即,期望通常与每一个样本结果都不相等 大数定理:是——叙述随机变量序列的前一些项的算术平均值,在某种条件下收敛到这些项的算术平均值,在某种条件下收敛到这些项的均值(期望)的算术平均值——的定理 总的来说,关于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稳定性的定理,统称大数定理 第六课

中心极限定理: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部分和分布渐近于正态分布的一类定理 第七课 总体:总体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所有个体之和;而样本是从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若总体中个体数目有限,则称为有限总体,否则为无限总体 总体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某种数量指标的集合 第八课 点估计: 极大似然法: 个给定样本的可能性最大 点估计: 区间估计 弃真错误:原假设本来是正确的,但由于ɑ取值过大,导致结果落在小概率内,拒绝了它,称弃真错误 取伪错误:原假设本来是错误的,但由于ɑ取值较小,反而接受了它,称取伪错误点估计:直接以样本统计量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陷是没法给出估计的可靠性,也没法说出点估计值与总体参数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3、F因子: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大约为大肠杆菌全长的2%,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又叫F质粒。 4、F'因子:把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5、母性影响:把子一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的现象叫母性影响。 6、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7、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8、隔裂基因:真核类基因的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阅读框不连续,这种基因称为隔裂基因,或者说真核类基因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一一隔开,这样的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9、细胞质遗传: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10、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1、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12、基因工程: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13、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sex-duction)。 1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15、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 16、核外遗传: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17、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18、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19、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从性遗传: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0、连锁群: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21、核型与核型分析: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22、位置效应:基因由于变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改变的现象。 23、平衡致死品系:两个连锁的隐性致死基因,以相斥相的形式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倒位抑制交换作用,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表型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平衡致死品系,也叫永久杂种。24、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也称点突变。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则为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功能的特定区段内碱基或碱基顺序的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最小突变单位是一个碱基对的变化,是产生新基因的源泉,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 25、部分二倍体: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26、移码突变: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27、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28、表型模写(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29、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工作总结的名词解释

工作总结的名词解释 1、基本简介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还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而被上级推广,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书写工作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是谈存在问题,都不需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主要内容 工作总结的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则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 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都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今后打算

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传统方法学部分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先进的技术方法,荆棘高效地开发和维护软件的一门工程学科。 软件过程: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直至最后被废弃要经历的漫长时期。软件危机:是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结构化分析: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获取的方法,适合于数据处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实体—联系图:描述系统所有数据对象的组成和属性及数据对象关系的图形语言。 数据字典:由数据条目组成,数据字典描述、组织和管理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等数据元素。 结构化设计:基于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将数据流图转换为软件结构。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 逐步求精: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策略,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为了能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而尽量推迟考虑问题的细节。 信息隐蔽:在设计中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的所包含的信息,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 耦合:也成模块之间的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度量。 模块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其耦合程度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差。 内聚:也成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是一个模块内部个元素之间彼此结合紧密程度的度量。 作用域:是指受该模块内的一个判断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 控制域:指模块本身以及其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集合。 扇出:指一个模块直接调用模块的数目。 扇入:指有多少个上级模块直接调用它。 模块独立性:每个模块独立完成一个相对对立的特定子功能,并且和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很简单。 结构化程序设计:如果一个程序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循环着三个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接,并且每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程序设计。软件:能完成预定功能、性能,并对相应数据进行加工的程序和描述数据及其操作的文档。--------------------------------------------------------------------------------------------------------------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它依赖于对程序内部结构的严密检验,针对特定条件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 黑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它是一种从用户观点出发的测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试时,把被测程序当做一个黑盒,不考虑内部结构和特性,测试者指考虑程序输入输出和程 序功能,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来设计测试用例,推断测试结果的正确性。通常被 用来验证软件功能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单元测试:将每个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测试,用详细设计描述做指南,对重要的执行通路进行测试,以便发现模块内部的错误,发现编码和详细设计的错误。 集成测试:按照概要设计的要求组装独立模块称为子系统或系统,同时经过测试来发现接口错误的一种系统化的技术。

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英文)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粒,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粒,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基因(gene):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突变型基因(Mutant gene)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动粒(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自交(selfing):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 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纯合子(Hom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 (locus) 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 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分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 杂合子(heter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 体 , 如Aa。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repulsion phase)两个性状分别为甲和乙,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选择(select):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宋体的是在汉语的遗传学书上的;黑体的是老师说的;华文新魏的是百度的。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通常以交换值来表示。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方法。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来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1次杂交和1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autosome):生物多对染色体中,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在生物多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性别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又称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与限性遗传不同,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强度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discrete characters):表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基因座(locus):一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遗传率(又叫遗传力,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2B(heritability in the broad sense):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率h2N(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现实(选择)遗传率(Reality(select) heritability):通过选择结果也可以估算群体的遗传率,这个遗传率叫做现实遗传率,用hR表示。 选择反响(Select response)the degree of respond to mating the selected parent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指的是要留种的个体表型均值与畜群表型平均数之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同一位点的基因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形式,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座)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能与其它的互补群发生互补反应、同一个野生型基因产生的一系列(所有的)突变基因。除野生型外其它位点统称为一个互补群。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 非常整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多倍体(polyploid):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单体(monosomic);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 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单价体(univalent);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二价体(bivalent);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 三价体(trivalent);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三个染色体配成一组的多价体,称为三价体或三价染色体 缺体(nullisomic);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成为缺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 四体(tetra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IV。 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两对染色体各缺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三体(trisomic);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II。 双三体(double tri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有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 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缺失(deficiency);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 重复(duplication);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易位(translocation);异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inversion);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 缺失圈(deficiency loop);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缺失圈或缺失环 重复圈(duplication loop);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如果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重复圈或重复环。 感受态(competence);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 原养型(prototroph);能在矿物培养基上合成自身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细菌。 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失去了合成一种至数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不能再矿物培养基上生长。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质粒(plasmid);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F细胞(F cells);F因子为致育因子,含有F因子的细胞即为F细胞。 F+细胞(F+cell);含有自主状态的F因子的细胞。 高频率重组(hfr)细胞(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做高频重组细胞,即hfr细胞。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的百分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某一特定基因占该基因座基因总数的百分率。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孟德尔把在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作用()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加性(additive allelic effect) 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干扰(interference,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抑制或减弱的作用为正干扰。 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促进或增强的作用为正干扰。 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linkage)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