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讲课课件

气象学讲课课件
气象学讲课课件

第一章大气

一、大气组成

主要是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干洁大气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成分是N2,O2,O3和CO2。

(1)N2和O2:它们是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N2利用率低。O2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气体。

(2)O3:含量很低,集中在20-25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可强烈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3)CO2:是植物生命活动离不了的气体,可吸收地面辐射,对气温影响较大。

2、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含量很少,但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云、雾、雨、雪的形成都与之有关。

3、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晶、烟粒、尘埃等。

可充当水汽凝结物,利于云、雨的形成;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对地温、气温有一定影响。

二、大气垂直结构

从下到上有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散逸层)。

大气底界:即地球的表面。

大气上界:即大气的顶界。

有2种划分方法:根据极光出现的高度估计,在1000—1100km;据人造卫星探测,约在3000km。

(一)对流层

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低纬度平均为17~18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高纬度只有8~9km。夏季厚、冬季薄。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递减率为:r= 0.65℃/100m。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形成云和降水(雨、雪等)。

(3)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地形影响所致。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的气层。主要特点:

1、垂直气流显著减弱,气流多呈水平运动,故叫平流层。

2、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O3

3、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上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显著增加。

4、水汽和尘埃很少,大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航行。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 的高度。

主要特点: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可下降到-83℃。

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四)热层(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距地面约700km 的气层。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因吸收短波紫外线)。

2、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五)外大气层(散逸层)

从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特点:受地球引力小,高速空气分子常逃到太空,宇宙空间粒子也常进入该层。

第二章辐射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概念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

?通过辐射传递的能量叫辐射能。

?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W/m2(瓦/米2)

二、辐射光谱

?气象学研究的辐射波谱范围是0.1~120 μm,即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 μm,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在3~120 μm,因此常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以4 μm为分界线。

?辐射的传播不需要中间介质。

三、基本定律

?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黑体的辐照度(E)与其表面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 E= σ T4 σ是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黑体:将投射到其表面上各种波长辐射能全部吸收的物体。

? E= δσT4 δ是灰体常数,在0.80~0.99之间。

?两个公式都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强度越强。

2、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其绝对温度T成反比。

?λmax=C/T C为常数,是2897。

?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它所辐射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越短。

§2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

?(1)定义: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2、太阳常数

?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常数。

?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取值1367w/㎡。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主要通过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形式减弱。

1、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只吸收能量较小的紫外线、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大约有14%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变为热能。

?通过臭氧、氧气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云滴等吸收红外线。

2、散射作用

?(1)分子散射

?空气分子和直径<0.1μm的质点的散射作用叫分子散射。

?波长愈短的辐射,被散射愈多。

?在可见光中,蓝、紫光的波长最短,故被散射的也最多,红、橙光被散射的较少。

(2)粗粒散射

?大气中水滴、冰晶、尘埃、烟粒等质点的直径较大时,对所有的入射光都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

?厚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因反射作用使约25%太阳辐射返回空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反射最多,散射其次,吸收最少。

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直接辐射Rsb: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影响因素:主要与太阳高度角h、大气质量数m和大气透明系数a有关,还与纬度有关。

(1)太阳高度角(h)

?定义: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一年中赤纬在±23.5°之间变动,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动。

直接辐射Rsb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

(2)大气质量数m

?定义: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与大气垂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用m表示。

?太阳光垂直照射时,m=1;斜穿大气层时,m>1,m大小仅表示太阳倾斜入射时大气光学路径为垂直入射时的倍数。?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量越小。

?直接辐射Rsb随大气质量数的增大而减小。

(3)大气透明系数a

?定义:太阳光通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度与通过前的辐射度之比。

?一般a<1,受大气中的水汽、云滴、尘埃的多少影响。

?直接辐射Rsb随大气透明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变化规律:

?晴天时太阳高度角影响大,阴天时大气透明系数影响大。一天中,正午前后最大,日出、日落时最小;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我国因夏季水汽多、云量多,故最大值出现在春末夏初。相同天气条件下,纬度越低,直接辐射Rsb越大。但是一年中直接辐射Rsb最大值不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回归线附近。

2、散射辐射Rsd

?散射辐射Rsd:经质点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其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角h和大气透明系数a。

三、太阳总辐射及其影响因子

?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之和。即:Rs=Rsb+Rsd

?其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导地位,阴天或多云时,以天空散射辐射为主。

影响太阳总辐射的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云、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等。

?1、太阳高度角h:Rs与h正相关,随h的增加而增加。

?2、大气透明系数P: Rs与P正相关,随p的增大而增大。

?3、云:云层厚时, Rs与云负相关,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云薄时则相反。

?4、海拔高度:Rs与海拔高度正相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5、地理纬度: Rs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弱,但总辐射年总量最大值在20o附近。

四、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地面反射辐射:地面反射到大气中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率α:指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的比值。

?影响α的主要因素有:颜色、土壤湿度、粗糙度、太阳高度角等。

§3 地面和大气辐射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RLu :即地面向外发射的辐射。

?大气辐射:即大气向外发射的辐射能量。

?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和。

?地面增温源于太阳辐射,大气增温源于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的不同:

1、太阳辐射只发生在白天,而地面辐射昼夜都有。

2、太阳辐射主要波长集中在可见光内,而地面辐射主要波长在红外、远红外区,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只有少量逃到太

空中。

?大气对长波辐射吸收强烈,但对8~12 μm 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叫“大气天窗”。

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

?因大气主要靠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水汽多集中于近地层,故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在近地层被吸收。

?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云量、空气湿度等是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

?地面对大气逆辐射也能反射,所以地面只能吸收大气逆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为δRLd(δ是吸收率)。

?一般地δ很大,可以认为地面对大气逆辐射的吸收率近于1。

?大气逆辐射能使地面获得一部分能量,因此它对地面有保暖作用,叫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地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叫大气温室效应。

§4 辐射与农业

一、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0.4-0.7μm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而对黄绿光吸收较少。

在太阳辐射光谱中,红外光有热效应,蓝紫光利于光合作用,紫外线影响植物形态和品质。其作用分述如下:1、红外辐射

(1)λ>1000nm

?可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作用,不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

(2)1000-720nm

?只有伸长作用,700-800nm近红外光对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颜色。

?一般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植物体温升高,促进植物的蒸腾及物质运输;外界温度越低,红外线热效应越大。

?因此高原地区叶子温度高于气温3-5℃,可以补偿高原地区气温低这个不利因素。

2、可见光辐射

(3)720-610nμm

?红橙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表现出强的光周期作用。

?(4)610-510nm

?绿光,叶片吸收很少,是弱活性带。

?(5)510-400nm

?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表现出次强的光合作用和成形作用。

3、紫外辐射

?(6)400-320nm

?起成形及着色作用,使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等。

?(7)320-290nm

?对多数植物有害,可消毒土壤。

?(8)λ<290nm

?可立即杀死植物,叫灭生性辐射。

二、光照度与植物

(一)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1、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合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光合作

用不再增加,此现象叫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2、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与补偿点比单叶指标高,它不是一个常数,随着CO2含量、温度、土壤水分等因素而变化。

依据光照强度对植物可划分为:喜阳植物和喜荫植物。

最喜阳植物不存在光饱和现象,利于果实和种子的生长;喜荫植物在光强达到晴天的1/10时,光合作用就不增加,利于营养器官的生长。

?喜阳植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荔枝、香蕉、椰子、桉树等。

?喜荫植物有:茶叶、烟草、人参、龙眼、柑桔、田七、杉木等。

?不同植物对光照要求不同,正确调节光照强度来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是作物栽培的重要课题之一。

?“光呼吸”作用只在光合作用下发生,不产生能量,无益地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

?C3植物:光呼吸作用很强,大大降低降低光合效率,如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

?C4 植物:光呼吸作用很弱甚至没有,适宜条件下可高产。如玉米、高梁、甘蔗等。

(二)光照时间对作物的影响

?1、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

?可照时数:日出到日落太阳可能照射的时间长度,即昼长。

曙暮光时间:在日出和日落后,地平线下的太阳光线投射到太空中,经大气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的光,叫曙暮光。

?2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定义:昼夜交替、明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入发育阶段(开花结实)的影响叫植物的光周期现象。(2)分类:

?短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短的白昼(<12-14h)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如:晚稻、玉米、棉花、大豆、茶树等多源于低纬度地区。

?长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长(>12-14h)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

?例如: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豌豆、洋葱、白菜、油菜、胡萝卜、落叶松等原产高纬度的植物。

?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

?例如:西红柿、四季豆、黄瓜、茄子、荞麦等。

(3)植物的感光性

?定义:植物对日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特性。

?感光性强即反应敏感,感光性弱即反应迟钝。

第三章温度

§1 空气温度

一、大气的热量传输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气温的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气做功,使空气体积变化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包括分子传导、辐射、流体流动热交换、潜热交换。

(1)分子传导

?分子传导: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而达到热量平衡的传热方式。

?地面和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的热量很少,其作用仅在贴地气层较为明显。

(2)辐射

?辐射是物体之间根据各自温度高低通过辐射交换热量的传热方式。

?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地面也吸收大气逆辐射,空气团之间也可以通过辐射交换能量。

(3)流体流动热交换

?有对流、乱流(湍流)、平流三种

对流: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种升降运动叫对流。是对流层中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叫湍流。在空气层间发生摩擦或沿粗糙不平的下垫面运动产生。对近地层小气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平流: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叫平流。是水平方向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

(4)潜热交换

?是水汽在蒸发或凝结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大气中水汽集中在5km以下大气层中,故潜热交换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下半层。

?地面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以辐射为主。

?在气层内,以对流和湍流为主,其次是潜热交换。

?在不同纬度和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平流为主。

?2、空气绝热变化

?绝热冷却:气块上升时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而降温。

?绝热增温:气块下沉时体积减小,外界对其做功而增温。

?对于垂直运动的气团,其温度变化取决于气团内水汽含量的多少,所以绝热变化又分为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两种。

(1)干绝热变化:

?定义: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干绝热直减率rd:干绝热过程中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概地,rd=1℃/100m

(2)湿绝热变化

?定义: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温度变化。

?湿绝热直减率rm:湿绝热过程中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平均值rm=0.5℃/100 m

?为什么rm < rd?

?在湿绝热变化中,气块上升降温时,水汽遇冷凝结,放出潜能,使气块降温缓和,降温幅度小于干绝热变化;下降增温时,气块内水汽受热蒸发,要消耗部分潜能,故增温幅度也小于干绝热变化,因此rm

?rm 和rd是指气团在升降过程中,气团本身的温度变化率。而r是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

?气温的高低决定于空气的热量收支,低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地面有日、年周期性变化,所以气温也有日、年周期性变化,特别是离地面50m以下的近地气层变化尤其明显。因空气的水平运动又使气温有非周期性变化。(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即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一般地,最高温度在14~15h,最低温度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在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气温除因太阳辐射作用引起周期性的日、年变化外,在大气水平运动时还会发生非周期性变化。如“倒春寒”“秋老虎”现象。

?一地的气温变化是由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气温日、年周期性变化是主要的。?(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为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来源,离地面越近,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

?1、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垂直梯度(r):又叫气温直减率。r=0.65℃/100m。

?实际上r随时间和高度不同而变化。

(1)日射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12 h

(2)辐射型:随高度增加而增加。0 h

(3)上午转变型:上面为辐射型,下面为日射型。6 h

(4)傍晚转变型:上面为日射型,下面为辐射型。18 h

2、大气中的逆温

?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

§3 温度与农业

温度与农业的关系

?(1)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分布和产量。

?(2)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

?(3)影响光、水资源的利用和作物生产的安排。

?(4)影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基本温度指标

?2、积温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三基点温度

?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再加上最低、最高致死温度,合称五基点温度。

?a、不同的植物,三基点温度不同。

?b、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生理过程中三基点温度不同。

(2)农业界限温度

?定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特定意义的日平均温度值。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有: 0℃、5 ℃、1 0℃、 15℃、 20℃等。

? 0℃--土壤冻结与解冻标志,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0℃的期间叫农耕期。

? 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和树木停止或恢复生长。>5℃的期间叫作物生长期。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秋季喜温作物停止生长。>10℃的期间为喜温作物生长期。?15℃--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早稻适宜移栽。>15℃的期间是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

?20℃--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热带植物正常生长。>20 ℃为热带作物生长期。

2、积温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积温即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总和。

?农业气象中常用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表示。

?(1)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i

?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2)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B)之差。(ti-B)

?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

?(1)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种子鉴定书上标明该作物品种从播种到开花、成熟所需的积温,可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重要依据,避免引种与推广的盲目性。

?(2)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之一。

?根据积温的多少,可确定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

?通过积温分析可为各地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依据。

?(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可作为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

?假设作物生育期所需要的积温是A,其生育期下限温度是B,完成该生育期需N天,则活动积温可以写成:Y=A+N B ?若气象台预报未来某时段平均温度是T,则Y=N T,所以 Y=A+N B=N T

?求出:N=A/(T-B)

第四章水分

§1 大气湿度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1、绝对湿度

?定义: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也叫水汽密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水量,常由水汽压计算得到。

?2、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

?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达饱和时的水汽压。

?它与温度、物体状态、蒸发面形状、液体浓度有关。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干湿球温度表测湿原理

?当空气中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湿球表面的水分就不断蒸发,湿球因蒸发耗热而降温,当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与从周围空气中获得的热量平衡时,湿球温度不再下降,干湿球温度就有一个差值。差值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差值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3、相对湿度(f)

?定义: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E)的百分比。

?表达式:f=(e/E)×100%

?当e=E时,f =100%,空气达饱和,叫饱和状态;

?当e

?当e>E时,f >100%且无凝结现象发生,叫过饱和状态。

相对湿度与气温和水汽含量有关。

?1)水汽含量不变时,f与温度成负相关;

?2)温度不变时,f与水汽含量正相关。

4、饱和差(d)

?饱和差:饱和水汽压与同温度下实际水汽压之差。即

? d= E-e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差距。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d与气温正相关

?常用于研究水面蒸发时。

5、露点温度(t d)

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低温度,使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就高。

?它反映了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的多少。

二、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一)水汽压的变化

?1、日变化:

?(1)单峰型(海洋型):

?一天中有1个最大值(14~15时)和1个最小值(在日出前)。多出现在地面不缺水的湿润地区(海洋、大陆的冷季等)。

?因为水汽压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当地蒸发量,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多,水汽压也大;夜间温度低,蒸发量小,水汽压也小。

?(2)双峰型(大陆型)

?一天中有2个最高值和2个最低值。最高值在:9~10h,21~22h;最低值在:日出之前,14~15h。

?多出现于地面水分缺乏的干燥地区(沙漠、大陆的暖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P93

因为水汽压要受蒸发量和乱流的双重影响。日出后地面增温,蒸发加快,使水汽压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地表增温,乱流交换加强,近地气层的水汽被传输到上层空间,使低层水汽压减小。所以在午后乱流最强时出现次低值,而乱流充分发展之前的9~10时出现次高值。下午乱流减弱,低层水汽又逐渐增大,到21~22时以后,地面辐射冷却蒸发减弱,甚至有凝结现象发生,所以21~22时出现最大值,清晨出现最小值。

?2、年变化:

?与气温变化相似,主要取决于蒸发量的多少。

?陆地上,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月。

?海洋上,最大值在8月,最小值在2月。

(二)相对湿度的变化:

?f=(e/E)×100%

?1、日变化:

?随气温升高而减小。温度增高时水汽压地表蒸发会加强,使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增大,但e没有E增大的快,故相对湿度变小。

?最大值出现在气温最低的日出之前,最小值出现在气温最高的14~15h。

?2、年变化:与气温相反。

?一般地,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这主要是温度影响饱和水汽压的结果。

?但在季风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因夏季风来自潮湿的海洋,冬季风来自干燥的内陆。

§2 水汽凝结和降水

一、水汽凝结的条件

?1、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即:f=e/E×100% ≥1

?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a、温度一定时,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b、使含有水汽的空气降温到露点以下。

?大气降温方式主要有:绝热降温、辐射降温、平流降温、混合降温。

?2、要有凝结核存在

二、水汽凝结物

(一)地面上的凝结物

1、露、霜

当露点温度>0℃,凝结形成的水滴叫露;当露点温度<0℃,凝结形成的白色冰晶叫霜。

常出现在晴朗、微风的夜晚。

?因为:晴天利于辐射冷却,微风可以把已经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的潮湿空气补充过来,形成较强的露或霜。夏末秋初,近地层湿度大,晴朗微风天气多,夜晚时间长,利于辐射冷却,常形成露。

2、雾淞和雨淞

?雾淞是雾滴凝附在地物表面的白色松脆状固态水。又叫树挂。

?常形成于有雾、地面严寒的天气条件下。

?雨淞是过冷却雨滴降到0℃以下的地面或物体上冻结而成的光滑透明的冰层。又叫冻雨。

(二)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雾

?是悬浮于近地层的水汽凝结物。

?使大气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

?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平流辐射雾 3种。以前两种为主。

(1)辐射雾: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形成的雾。

(2)平流雾:暖湿空气移到冷的下垫面上、冷却降温形成的雾。

(3)平流辐射雾:平流及辐射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雾,又叫混合雾。

雾的优缺点:

?优点:寒冷季节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冻害,对茶、麻等生长有利。

?缺点:减少日照,高湿利于病虫害发生,海雾使沿海植物遭受盐害,阻碍交通等。

?(三)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云

?1、定义

?云:悬浮在空中、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水汽凝结物。

?常以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的形式存在,习惯上叫云滴。

2、云的形成:(要有3个基本条件)

?a、充足水汽,b、足够凝结核,c、使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冷却条件。

?形成云的主要原因:空气的上升运动。

3、云的分类:P106

?按云底高度和形状分为高、中、低三族。

?低云:多由水滴组成,高度<2km,浓厚的低云可产生降水,有时降水量很大。

?中云:多由水滴与冰晶混合而成,高度常在2km—6km。厚中云可产生降水。

?高云:由细小冰晶组成,>6km。一般不产生降水。冬季北方的卷层云偶有降雪。

三、降水

?(一)降水条件

?1、使云滴充分增大。

?通过2种过程完成:凝结增大,云滴碰并增大。

?2、空气中有丰沛的水汽。

人工降水: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使云中的冰晶和水滴增大而形成的降水。

?1、用飞机把过冷却剂(干冰或其它化学药品)播撒在云中。

?2、在云内播撒吸湿性好的凝结核(如食盐、碘化银、氯化钙、尿素等),使云滴之间相互合并,形成大水滴,迅速降水。

(二)降水的种类

?降水可以分为:雨、雪、霰、雹。

(三)降水的表示方法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的水层厚度(包括融化的固态降水)

?通常以mm为单位。

?又分日总量、旬总量和年总量等。

2、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常取10min,1h或1d为时间单位。

?降水等级划分:

四、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通过灌溉措施和农业措施两条途径加以实现的。

?节水节能的灌溉措施有: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保水剂、抗蒸腾剂等。

?农业措施主要指加强对农田水分的管理,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及对降水的渗透能力,提高土壤有效含水量及其利用效率,将有限的水量用在农业增产上。

?如深耕、少耕、免耕法,棉花覆膜法、秸杆还田法等。

滴灌

?滴灌是利用一套低压管道系统以及分布在作物根部或埋入土壤内的滴头,将通过管道系统运过来的水一滴滴的经常而缓慢地滴在根系附近局部土层,使植物根系生长层内土壤经常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需要时还可加入可溶性肥料,经管道系统进入田间。

?

?第五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与气压场

?一、气压及其变化

?(一)气压及其单位

?1、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压力。

?2、单位:Pa(帕斯卡)、hPa(百帕)

1hPa = 100Pa=1mb(毫巴)=3/4mmHg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2hPa

(二)气压的变化

?1、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1)气压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有日周期和年周期。

?地面气压的日变化有单峰、双峰和三峰等型式,最常见的是双峰型,即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见图5.1

?气压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大气潮汐密切相关。

?气温高时,低层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减压;温度低时,空气收缩,气压升高。

?因气温对气压的影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气压极值出现的时间落后于气温。

双峰型

?表现规律:一般是清晨气压升高,9-10时出现最高值,以后气压下降,到15-16时出现最低值,此后又逐渐升高,到21-22时出现次高值,以后再度下降,到次日3-4时出现次低值。

?形成原因:

?A、一日间增温和降温交替所产生的大气半日振动周期。

?B、由日月引力引起的大气潮汐有关。

气压年变化

? A 大陆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年较差较大,并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见图5.2 ? B 海洋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年较差小于同纬度的陆地。

? C 高山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高山型形成原因

?夏季因大气受热,整个大陆上的空气膨胀,使高山区地面上的大气增加,故气压较高;冬季大气冷却下沉,使高山区空气减少,故气压较低。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压年变化就属于此类型。

(2)气压的非周期性变化

?是指气压变化不存在固定周期的波动。如:大气南北向的水平运动。

?在中高纬地区气压系统活动频繁,使其非周期性变化比低纬度明显。如:寒潮来前,气压升高;冷空气一过,气压降低。气压非周期性变化是天气将变的征兆。

?气压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的综合表现。

2、气压随空间的变化

?(1)气压的垂直变化

?气压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大气净力学方程:dP=-ρɡ dZ

?“-”表示高度上升、气压递减。

?ρ是空气密度;ɡ是重力加速度,它随高度变化很小。

?所以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ρ。

?如果研究的气层高度变化大,气柱上下层温度、密度变化显著时,就要用压高公式来计算较大范围的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关系。

压高公式:

ΔZ=Z2-Z1 =18400(1+αt m)log(P1/P2)

ΔZ两地高度差, t m两地平均温度, P1低处气压, P2高处气压,α膨胀系数1/273。

?已知某点海拔高度Z1和气压P1、另一点的气压P2、两点间平均温度t m和膨胀系数α,就可以求出另一点的高度Z2(2)气压的水平分布

?因各地温度不同、空气密度不同,故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二、气压场

?1、概述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

?等高面:高度处处相等的面。

?等高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叫等压线,绘制出等高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等高面上气压场的形势。?目前我国绘制的地面天气图是高度为0的海平面气压场图。规定每隔2.5Pa画一条等压线。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等压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下凹部位对应着水平面上的低压区域,上凸部位对应着水平面上的高压区域。?2、海平面气压场基本型式:

?(1)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

?在天气图上是:中心气压最低,由内向外逐渐增高的闭合等压线区。

?在北半球,低压区内空气逆时针旋转,叫气旋。

?(2)低压槽:从低压区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槽线:槽内等压线弯曲最大处连线叫槽线。气压值沿槽线向两边递增。槽附近的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的山谷,呈下凹形。

?在槽内气流也是气旋式旋转。

?(3)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

?在天气图上:中心气压最高,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闭合等压线区。

?在北半球,高气压区内空气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叫反气旋。

?(4)高压脊:从高压区延伸出的狭长区域。

?在天气图上是:一组未闭合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脊内等压线弯曲最大处连线叫脊线。在脊内气流也是反气旋式旋转。

?(5)鞍型场

?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之间的气压场叫鞍型场。

?鞍型场又叫变形场,预示着有剧烈天气的发生。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是矢量,有方向和大小,常多变。风向是风的来向,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水平移动的距离。

?在气象观测中规定:风速感应器距地面高度10-12米,采用2分钟内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作为该时刻的实测风。

?风能引起空气质量的输送,同时也造成热量及水汽等的传输交换,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G)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内气压减低的数值。

?气压梯度力:把空气块从气压高的地方推向气压低的地方的力。

?G=-1/ρ. △P/△N 。ρ是空气密度,△P是气压差,△N是等压线间垂直距离。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不均匀,是因为水平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若空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产生风时,则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的方向一致,风速应越来越大,但实际上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的方向不一致,风速也没有越来越大,说明还有其它力作用在运动的空气上。

2、水平地转偏向力(A)

?A是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

?在北半球,它垂直指向空气块运动方向的右方,使之向右偏,但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在南半球向左偏。

?A=2V. ù .sinφ

?V为风速,ù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观测点的地理纬度。

?随纬度增大而增大。在极地最大,等于2Vù ;在赤道最小,等于零。

?只有当空气运动时才有A,静止时无A。

3、惯性离心力(C)

?当空气块作曲线运动时,受惯性离心力作用,它使空气块因惯性而离开它的曲率中心,其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C=v2/r

?v为风速, r为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

?一般其值很小。

4、摩擦力(R)

?摩擦力与地表的粗糙程度、地形起伏有关。

?R=-kV

?k为摩擦系数,V为风速,“-”表示与风向相反。

二、自由大气中的风

?1、地转风

?在自由大气中,当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形成的风叫地转风。

?它遵循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2、梯度风

?在自由大气中,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空气的等速圆周运动形成的风,叫梯度风。

?它同样遵循白贝罗风压定律。

?在低压区,空气沿等压线逆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在高压区,空气沿等压线顺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

北半球低压区

?假设等压线为一组同心圆,在北半球低压区内,空气质点在地转偏向力A和惯性离心力C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G达到平衡时,即G=A+C,则空气沿等压线逆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

北半球高压区

?在高压区内,气压梯度力G和惯性离心力C的合力与地转偏向力A平衡时,即G+C=A,空气沿等压线按顺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

3、摩擦层中的风

?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风斜穿过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摩擦风与气压场的关系如右图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相反。

?在弯曲等压线的气压场中,风速减小,风向偏向低压一方,在北半球低压区内的空气沿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流;而高压区内则按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流。

第三节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地球上各种规模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

?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地形条件等。

一、三圈环流

?(一)单圈环流

?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高空流向极地;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空气遇冷收缩下沉,从低空流回赤道,这样就形成了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形成的环流。

?行星风带:全球范围内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三圈环流形成了“三风四带”,即:三个风带和四个气压带。

?三个风带是:东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四个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三)大气活动中心

?因海陆分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使带状气压带断裂或变形而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就叫大气活动中心。

?在北半球夏季,高压中心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和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低压在印度和北美大陆;冬季,高压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低压在冰岛和阿留申群岛。

?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主要有:冬季有西伯利亚冷高压和蒙古冷高压,夏季有太平洋高压及印度热带低压。

二、季风

?1、季风

?大范围盛行的风系随着季节而改变的风叫季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冬季风(西北风、北风、东北风),夏季盛行夏季风(西南风、南风、东南风)。?冬季陆地受蒙古冷高压、海洋受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控制,夏季陆地受印度热带低压、海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

三、地方性风

?与地形或地表性质有关的局部地区的风叫地方性风。

?常因地形的动力作用或地表的热力作用引起。

?常见的地方性风有: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峡谷风等。

1、海陆风

?海陆风: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风向转换的风。

?特点: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叫陆风,总称为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空气下沉,并在低空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山谷风:山区出现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的风。

?特点: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叫谷风;夜间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叫山风,总称为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山谷增温快,山坡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而山谷内空气下沉,气压较高,出现了气压梯度,形成谷风;同理,夜间山坡比山谷降温快,形成山风。

3、焚风

?焚风是一种过山后性质变得暖热、干燥的地方性风。

?成因:湿热空气团运行中遇到高山被迫抬升,发生绝热冷却,到一定高度后水汽迅速凝结产生降水;当气流越过山顶后,发生绝热增温,所以下沉到山谷里的气流,不仅高温而且湿度小。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谷口时,气流的横切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称峡谷风。

第四节风与农业

?一、风的作用

?二、风的调节:植树造林等

第六章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1 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天气特征的系统。

主要的天气系统有: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

一、气团

定义: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范围较大的空气块。

1、形成与变性

?(1)气团的形成要具备2个条件:

?①大范围性质较均匀的下垫面(又叫气团源地)。如广阔的海洋、巨大的沙漠、冰雪覆盖的大陆等。

?②合适的环流条件。稳定的环流(如反气旋)使空气能长久地缓行在温、湿均匀的下垫面上,逐渐获得与地面相适应的温、湿特性。如冬季西伯利亚地区被一个不大移动的冷高压控制,高压中下沉气流向四周移动,使空气性质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干冷气团。

?(2)气团的变性:气团离开源地后其物理性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该气团也叫做变性气团。

2、分类

?热力分类:

?暖气团:T气>T下

?冷气团:T气<T下

?暖气团中云比较零散,无大的降水,只有小雨或毛毛雨,常有雾,夏季多雷暴。

?冷气团中常有对流云,产生阵性降水,但雨量不大。

3、影响我国的气团

?主要有2个: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和源于热带太平洋、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其次是极地海洋气团、赤道气团、热带大陆气团。它们在不同的季节活动,因此我国四季天气各不同。

二、锋

?1、定义:

?锋:2 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狭窄而又向冷气团一侧倾斜的过渡带。

?锋与气团相比,可近似地看作一个面,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

?因冷空气重,暖空气轻,二者相遇时暖空气作上升运动,发生绝热冷却并凝结成云,产生降水。所以在锋面附近形成云、雨、风等天气,叫做锋面天气。

?因锋面是性质不同的2种气团的交界面,故在锋面2侧,气压、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差异较大,易形成剧烈天气变化,例如:雷雨、大风、冰雹等。

2、锋的分类及天气

?根据锋的移动方向,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不同的锋,表现出不同的天气。

(1)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暖锋。

?特点:坡度小,移动慢,暖气团常沿锋面爬升到高空,当水汽充足时,常形成广阔的云系和降水区。自高空到地面,相继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离地面越近,云层越厚。

?雨区在暖锋前方冷气团一侧,多为连续性降雨,降雨宽300-400km,夏季还可出现暴雨天气。

?在我国较少出现,春、秋季一般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

(2)冷锋

?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锋过境后,一般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常有大风、大雨、雪、风沙等天气出现,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冬季的寒潮即典型的冷锋天气。

?根据冷锋移速和天气特征,又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行冷锋两种。

A、缓行冷锋:

?移速慢,坡度小,暖空气沿锋面平稳上升,在锋面上形成云系及降水,云系与暖锋相似,但雨区出现在锋线后面冷气团一侧。降水也多为连续性降水。锋线过境时,风速增强,风向转变;锋线过境后,气压上升,风速减弱,温度下降。云系: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卷云。

B、急行冷锋:

?移速快,坡度大。在地面附近,冷空气前进速度大于暖气团后退速度,迫使暖气团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当暖气团内水汽充足时,常形成积雨云和积云。降水呈阵性,降水区宽度几十公里。春末夏初时,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天气。

?但因坡度大,移速快,故云、雨区窄,持续时间短,锋面一过境,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冬季入侵我国的寒潮,多为急行冷锋,带来霜冻及降雪天气。

(3)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移动不显著的锋叫准静止锋。一般6h内锋面移动小于1纬度。

?我国的准静止锋多由冷锋演变而成,其天气与缓行冷锋相似。但其坡度小,暖空气可达到很远的地方,故云雨区较

宽,降水强度不大,持续时间长,阴雨天连绵不断。

(4)锢囚锋

?冷锋追上暖锋或两冷锋相遇,将暖空气抬离地面而形成的锋叫锢囚锋。

?锢囚锋仍保留原来两种锋面天气特征,因锢囚时暖空气进一步抬升,使云层增厚,降水增强,锋两侧都是雨区,降水区域扩大。

?锢囚锋多出现在东北和华北的冬春季节。

三、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其形成和移动对一地的天气影响很大。

?本部分主要了解其基本知识和天气特征。

1、气旋(低压)

?气旋是从流场特征来说的,而低压是从气压场的分布来说的。

?气旋一般活动于中高纬度地区,平均直径为1000km,大的可达3000km.

?气旋强度一般用中心气压值来表示,中心气压值愈低,气旋愈强;反之,愈弱。

?在北半球,低压区内空气围绕低压中心作反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向中心流动。因空气不断地流向低压中心,使低压内空气被迫辐合上升,上升气流绝热冷却,发生水汽凝结形成降雨,故低压区内多阴雨天气,有时还伴有强风暴,强对流等剧烈天气。

?气旋按热力结构又可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两种,锋面气旋在温带地区常见;无锋面气旋包括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台风)和地方性气旋。

2、反气旋(高压)

?反气旋范围比气旋大,达数千公里。

?反气旋也是用中心气压来表示强弱,中心气压值越大,强度越大;反之,越弱。

在北半球,高压区空气绕高压中心顺时针旋转,同时向四周流散。因空气不断地向四周流散,使气流下沉,绝热增温,故高压区控制的天气一般晴朗少云,风力静稳。

?反气旋按形成及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

?冷性反气旋即冷高压,常带来寒潮天气。

?影响我国的暖性反气旋(暖高压)主要是副热带高压。

?因为大气环流,在副热带地区形成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简称副高。

?北半球的副热带受陆地分隔形成多个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带主要在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即西太平洋高压脊。

西太平洋高压脊:它是东亚副热带地区稳定少变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简称“副高”。

多年观测表明:太平洋副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暖高压,夏季强度大,位置偏北,冬季强度小,位置南移。形状呈东西向扁长状。它是夏季影响中国最大的天气系统。其位置、强度的变动对中国的雨季、暴雨、旱涝、凉热和热带气旋路径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副高的南北两侧常形成两支急流,北侧盛行偏西风,南侧为东风急流,而副高中心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在其不同部位,天气不同。

?(1)天气

?在高压区内,有很强的下沉气流,气压梯度小,故晴朗少云,炎热微风,若副高控制时间长,则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如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天气)

?在西侧及西北侧边缘,与西风带相邻,是恶劣天气产生的地方。

?在南侧,与东风带相连,盛行东风,台风在其偏东气流影响下折向西行,常登陆我国。

(2)活动规律(季节变化)

?冬春季,副高脊线在15°N以南,造成华南低温阴雨天气。3、4月北移。

?4~6月初到15°~20°N,华南出现前汛期降雨。

?6月中下旬,第一次北跳,移到20°N以北,稳定在 20°-25°N,华南雨季结束,长江流域梅雨开始。

?7月中旬,第二次北跳,移到25°-30°N,黄河流域雨区。

?7月下旬-8月上中旬,第三次北跳,移到30°-35°N最北位置,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华南多台风。

?自8月下旬起,冷空气势力加强,副高开始南撤。

?9月上旬,第一次南跳,到25°N,黄河流域雨区,长江及江南秋高气爽。

?10月初,副高第二次南跳,到20°N以南,雨区南移,副高影响削弱。

?10月中旬后,副高脊线又稳定15°N以南,冬季开始形成。

?副高个别年份也会出现异常,若长期停在某地,易形成干旱,而其边缘地带则为洪涝。

第二节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指对天气变化进行观测和研究进而作出预报的服务,主要有:决策预报服务、公众预报服务、专业预报服务和专项预报服务

?特种预报:樱花预报、钓鱼指数、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大气清洁度等等。

一、分类

?即时(几分钟-2h)、短期(1-3天)、中期(4-10天)、长期(>10天)预报。

?即时预报侧重于监测已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如台风。

?短期预报着重于具体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长期预报着重于气候偏差,如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多、偏少等。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灾害性天气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或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特殊天气。如:干旱、冷害等。

?广东气候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主要有:寒潮、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冰雹、飑线、龙卷风、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干旱、寒露风、霜降风等。其中热带气旋对广东的影响在全国各省中最为严重。

?本节重点讲述:寒潮、低温阴雨、前汛期降水、台风等。

一、寒潮

?寒潮是指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

?中国气象局制订全国寒潮标准:冷空气入侵后,所经之地的气温在48小时内猛降10 ℃以上,同时最低气温在4 ℃以下。

寒潮和寒流

?寒流是指海洋里的海水从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的大规模流动现象。

?寒流虽然对沿海地区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寒流不是寒潮。

?当寒潮入侵时,人们会有寒流入侵肌肤的感觉,所以常把寒潮误称为寒流,其实是习惯性的语言错误。

1、标准:

?广东省气象局根据降温幅度不同把寒潮分为2种:24h

?广东省纬度较低,远离冷空气源地,入侵的冷空气强度减弱,只有冷高压较强时,才会出现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寒潮。

?冷空气一般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

?影响北部地区的冷空气平均每年有7~8次,中部4次左右,南部不到2次。

?虽然影响华南地区的强冷空气、寒潮次数不多,但它带来的强劲北风,是海上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的大敌;气温骤降易造成老年人脑溢血和心脏病的复发;霜冻、结冰和降雪等冻害,对农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危害极大。

2、天气

?A、温度变化剧烈,降温幅度大。降温过程一般持续5天,最大可持续10-20天。

?B、最低气温一般在5℃左右,只有粤北山区,最低温度可达0℃以下。

?C、常有5-6级偏北风,最大可达7-8级。

?D、有降水天气(北部有雪)。

?总之,寒潮是一种典型的急行冷锋天气,锋面到来前,气温高,天气晴朗;但冷锋过境后,气温急剧下降,并有大风降水天气(北部有雪)。冷锋移动的越快,降温幅度越大,常有霜、冰现象出现,若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则霜、冰天气持续较长或出现连阴雨天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寒潮的入侵预防不当,所造成的损失比过去更严重。当然,寒潮入侵也会带来降水,是冬春季的主要水源,为冬季作物和早春备耕提供水分,而强降温和严寒也能冻死越冬虫卵,净化空气。

3、路径

?A、西路:→广西桂林→桂江→梧州→广东西江一带

?B、北路:→湖南→南岭→广东北江一带

?→江西、福建→广东东江、韩江一带

?C、东路:→北京→青岛→上海→福州→台湾海峡→南海东北部(东部沿海地区)

4、措施

?1)培育耐寒良种,加强冬前管理,增强抗冻能力。

?2)开发有明显冬暖效应的生态环境。

?3)采用应急防冻措施:露天增温、覆盖法、喷施化学药剂。

?4)增强防冻意识。

二、春季低温阴雨

?1、成因:每年的2-3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而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并频繁登陆我省,两者相遇,就形成了低温阴雨天气。

?2、主要表现:长时间低温并伴有连阴雨,日照不足。

3、指标及类型

?(1)低温指标: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且最低气温<6℃。

?(2)类型:干冷、湿冷、混合型

?A、干冷:冷空气强,湿度小,故天晴,日照时间长,但夜晚降温较强,使昼夜温差大,常出现霜冻。此类型出现次数少,时间短(3-5天),多在2月份出现。

?B、湿冷:冷空气弱,湿度大,温度低,阴雨连绵,光照少。“立春”之后经常出现,持续时间长,对春季播种和蔬菜生产影响很大,易烂秧死苗。

?C、混合型:即干冷和湿冷天气都有,交替出现,多出现于2月份。

?广东是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严重的地区,低温阴雨的总天数:北部地区平均每年约43天,中部约22天,南部约8天。?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常造成大面积的烂秧、烂种、死苗现象,威胁着春播春种。

?4、措施:针对这种天气,要结合天气预报,抓着“冷尾暖头”适时播种,避开早春烂秧天气;采取提高温度措施(薄膜覆盖增温等)

三、前汛期降水

?每年4-6月,我省要经历一个多雨的防汛期——前汛期,到6月上、中旬端午节前后达到高峰。

?进入前汛期,华南各地的暴雨天气日渐增多,强对流天气也不断出现。

?前汛期暴雨有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如1997年5月8日,清远、花都、从化三市交界处的一场特大暴雨,日雨量超过900mm,造成山洪爆发、山体滑坡,冲毁不少村庄和农田,带来了严重损失。

1、形成原因

?4-6月,南方进一步加强了暖湿气流(副高及西南季风),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经常以3股气流(西南风、东南风、偏北风)的形式交汇于我省上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剧烈的降水天气。

2、降水特点:

?全省4-6月份总雨量为700-1100mm,因受地形影响,降水总量在不同的地区差别比较大。表现为:

?A、前汛期内有3个多雨中心。

?B、前汛期内各月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A、前汛期内有3个多雨中心:

?①以龙门-佛冈为中心的北江和东江中、下游多雨区。(最突出)

?②以恩平和两阳(阳江、阳春)为中心的增江和漠阳江流域多雨区。

?③以海丰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多雨区。

?广东省暴雨强度常常极大,降雨时间集中,极易超过各种排洪设备的排洪能力而引发“水浸街”现象和局部水灾。?广州市近年的“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常出现市区风大雨急而周边地区基本无雨的“雨岛”现象,更容易因暴雨而成灾。

?前汛期内还常出现强对流天气,如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B、前汛期内各月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4月份最少,约为150-250mm,本月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20-25%,北多南少;

?5月份增加到250-400mm,本月降雨占全年30-35%,南北相当;

?6月份,南部增加,海丰多雨区增加了100mm,本月降雨占全年40-50%,南多北少。

?6月份副高已控制广东省,并逐渐向北推移,雨区本应由南向北移动,但为什么实际情况相反呢?

?这主要是受西南季风逐渐加强造成的。从印度洋过来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从广东省南部登陆并逐渐加强,因此使降水呈现出南多北少,并且最大月降雨量在6月出现,只有10%地区出现在5月。

3、措施:

?在前汛期要做好防汛准备,对田地进行清沟排水,以防积水。

?多涝区要选种抗涝作物种类和品种,适当调整播栽期,使作物最怕涝的生育期躲过灾害多发期。

四、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漩涡。

?它是一种暖性强热带低压。

?1、分类

?名称中心最大风力

?热带低压 6-7级

?热带风暴 8-9级

?强热带风暴 10-11级

?台风≥12级

?2、结构

?水平风向结构为:台风眼区、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1)台风眼区

?气压最低,温度最高,云量少,风速小(静风/微风),有时甚至为少云晴天;但台风登陆后,因摩擦力作用,台风眼区会出现上升气流,故天气变坏,乌云密布,出现大暴雨天气。

?距台风中心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是台风中最具破坏力的强风暴雨区。这里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低层出现狂风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风力≥12级,沿海易形成风暴潮。

?(3)外围大风区:

?是从台风最外缘到最大风速区之间的范围,从外到内,风速逐渐增加,但达不到台风标准,一般6-8级。

3、路径

?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源地是西太平洋,因西太平洋台风强度大、移速快,路径大多呈直线或抛物线。它受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影响,从菲律宾东边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南海,在海南岛、广东、广西登陆,或直接在广东登陆。

4、防御和减灾

?a、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加强监测预报。

?b、警报服务。如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等。

?c、建立相应的防御机构,制订应急预案。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

气候概述

?气候:某地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反映。

?既包括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常用温度、湿度、降水量、风等因子来描述。

?广东省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1 气候形成因素

一、太阳辐射(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辐射是地面加热的主要来源,它在空间的分布不均和地面性质的不同,造成了地面和大气中热量分布不均,使各地气候产生差异,因此它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图,从图上可以得出:

1、太阳辐射年总量随纬度增高而减少。最大值在赤道,最小值在极地,太阳辐射的这种分布是造成温度年平均值由南向北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夏半年,南北温差小。夏半年,太阳辐射年总量的最大值在20~30°N之间,并由此向南向北逐渐减少。因为夏半年的可照时数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所以南北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不大。

3、冬半年,南北温差大。冬半年,太阳辐射年总量最大值在赤道,随着纬度增高而迅速减小,到极地减少为零。因冬半年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数均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4、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低纬度地区,辐射总量差异小,所以气温年变化相应较小,四季不分明;中高纬度地区,辐射总量差异大,故气温年变化大,季节分明。

5、理论上,同纬度上太阳辐射总量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圈平行成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气候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

太阳辐射在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各地有了热量差异,因此产生气压差,产生了大气环流。

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又会影响温度和降水分布。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规模的空气运动的综合体现。

?它使热量和水分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交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使各地气候变化更加复杂。

?总之,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影响表现在:

?1、大气环流可形成阴雨、晴天,从而干扰了太阳辐射的纬向型分布。

?2、输送热量,对气温分布及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3、影响降水和湿度。

三、下垫面

?地球的表面叫下垫面。

?它包括: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植被等。

?1、海陆分布: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沿海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

2、洋流:

?即大规模的长期、稳定移动的水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叫暖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叫寒流。

?暖流经过时,空气温暖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沿岸大气层呈不稳定状态,利于空气上升运动,故降水较多;寒流经过时,气温下降,降水少,多雾。

3、地形

?地形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主要在2方面:

?①对地形本身气候的影响

?②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

?在地形作用下,即使处于同一气候区或同一纬度内,高原和盆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

?山脉常是气候的分界线,尤其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山的迎风坡多雨、潮湿;背风坡则少雨、干燥。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方面:

?1、改变下垫面性质。(沙漠化)

?2、改变某些大气成分。(温室效应)

?3、人为释放热量。(城市热岛效应)

§2 气候带和气候型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因纬度、环流、地形的差异,使世界上气候多种多样。?根据气候的相似性,把世界气候划分成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带是指围绕地球、气候特征比较相似的地带。

?根据气候成因的相似性等将全球分为6种气候带:

(一)赤道气候带(10°S-10°N)

?特点:

?1、终年高温少变化。2、气温年较差小于日较差。3、平均年雨量全球最多。

?我国南海诸岛,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等。

(二)热带气候带(10°-23.5°)

?1、季风发达。2、年降雨量大。3、气温年较差比赤道大。

?中国台湾的台中到汕头、广州、南宁以南地区。

(三)副热带气候带(23.5°-33°)

?1、多数地区雨量少,植被少,沙漠多。2、气温年较差比赤道、热带气候带大。

?3、年降雨量少,多在100㎜以下。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我国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地区。

(四)暖温带气候带(33°-45°)

?介于副热带和暖温带之间,随行星风带季节性移动,夏季受副高控制,有副热带气候的特点,冬季在盛行西风控制下,气旋过境频繁,有冷温带气候的特点。因此,此气候带的大陆西岸是夏干冬湿(地中海气候),东岸是夏湿冬干,大陆内部降水减少,成为干燥的沙漠气候。

(五)冷温带气候带(45°-66.5°)

?处于盛行西风带内,大陆西岸吹向岸风,具有海洋性特点(夏凉冬暖);在欧亚大陆中部及大陆东岸吹离岸风,表现出大陆性气候特点(夏热冬冷,降水少)。

(六)极地气候带(极圈内)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

集训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014.09.12) 1、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支配。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有(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3、(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叫气压梯度力,由表达式可知,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2)摩擦力: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3)惯性离心力:R C 2Ω= (4)地转偏向力: V 2 ?Ω-=A ,地转偏向力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①.地转偏向力A 与Ω 相垂直,而Ω 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平面内; ②.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 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③.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左侧)。 ④.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当V=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 (5)重力是(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但是地球是椭圆的,任何地方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4、温度平流变化: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 温度对流变化:空气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局地温度变化=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对流变化 5、连续方程的表达式: 0)(=??+??V t ρρ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其中)(V ρ??称为质量散度(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为负)。 6、(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零级简化方程),就是只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略去其他各项。一级简化方程,是除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外,还保留比最大项小一个量级的各项。 7、重力位势: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的单位是(焦耳/千克)。 8、地转风: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ρp G ?-=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上海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试题(有答案)

简答题(上海): 1、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与特征尺度?(p25) 2、我国境内冬夏两季气团活动特点。(p62) 3、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105-106) 4、我国有利锋生的天气形势有哪些?(p104) 5、东亚气旋再生的形式有哪几种?(p130) 6、简叙北半球对流层中部(500hpa )夏季与冬季平均环流特点? 7、简叙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8、简叙经典统计预报法、PP 法、MOS 法及异同点? 9、简述“p ”坐标中的垂直涡度方程中等号右端三大项的物理意义。 )()()() (y v x u y v x u f p v x p u y dt f d ??+??-??+??-????-????=+ξωωξ 10、简叙横槽转竖前常有的特征? 11、阐述飑线和锋面的区别。(P415) 12、SR 风暴的特征是什么?(P406) 13、低空西风急流对暴雨的作用如何?(P400) 14、台风移动路径客观预报动力学方法的两类基本模式是什么?(P533) 填空题: 1、高空锋区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显著的质量交换区。 2、气旋的活动和能量过程主要集中在(行星边界层)和(对流层)上部。 3、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 配。(p1) 4、气压梯度力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p2) 5、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快的(运动方向)。对于水平 运动而言,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右)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p9) 5、大气运动系统按水平尺度可分为(行星)尺度、(天气或大)尺度、(中)尺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5)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大气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宽的尺度谱,天气学研究的是那些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大气运动。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为了应用这些物理定律讨论在气象上有意义的相对于自转地球的大气运动,本章首先讨论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和在旋转坐标系中所呈现的视示力,然后导出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尺度运动系统的风压场和气压场的关系,并引出天气图分析中应遵循的一向基本指导原则。 第一节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 一、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 1. (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

假设 t时刻一空气质点位于P点,经t 时间,质块移到Pa点,地球上的固定点P移到了Pe位置位0 移为R,质块相对固定地点的位移为R, 图1.1 旋转坐标系 显然 当0位移很小时 单位时间的位移为 由此得 此关系式表明: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之和 2.与的关系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 则 于是 由此可得微分算子

将微分算子用于则有 再将代入上式右端得 (*)式中为地转偏向力加速度,即柯氏加速度 为向心力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受到的力 在绝对坐标系中单位质量空气块受到的力有 + :地心引力 F:摩擦力 将此式代入(*)式: 二、作用力分析 1.气压梯度力

①定义: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净空气的压力 ②表达式G=-(1.1) ③推导: 图1.1.2 作用于气块上的气压梯度力的X分量x方向:B面P A面:-(P+ 净压力:- 同理y方向: z方向: 净空气总压力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 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 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 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 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7.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8.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9.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 10.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 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1.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 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2.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o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6章--赵勇--整理模板

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第一节 1、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2、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过程降温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始末,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及最低值之差。而温度负距平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3、过程降温(℃)温度负距平绝对值(℃)冷空气强度等级 ≥10 ≥5 寒潮 8—9 4 强冷空气 5—7 ≦3 一般冷空气 4、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结束最晚是第2年5月。春季的3月和秋天10—11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危害最重的时期。 5、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也最多。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苏联地区进入我国。它的出现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而上,冷空气经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

6、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四条路径:①西北路(中路)②西路③东路④东路加西路。 第二节 1、极涡的移动路径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经向性运动②纬向性移动③转游性运动。 2、根据极涡中心的分布特点,按100百帕的环流分为四种类型:①绕极型,②偏心型,③偶极型,④多极型。这四种极涡型在冬半年各月分布的频率并不相同,绕极型在10月份占绝对优势,频率占50%,11—12月偶极型频率占40—50%,到1—2月偶极型频率接近60%,其平均持续也最久可达11.8天。 3、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所普查了1962—1971年的历史天气图,发现所有中等以上强度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都是出现在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 4、极地高压的定义为:①500百帕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 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②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②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④高压维持在3天以上。 5、极地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由于极高形成,使极圈的温度场变成南冷北暖。 6、寒潮地面高压大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的系统,高压的前部有强冷乎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零,它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09地信气象与气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气象学 P1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气候系统 P1 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 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3.气候系统 P7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4.太阳常数 P25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5.大气窗口 P32 气在整个长波段,除8—12μm 一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8—12μm 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 6.大气的保温效应 P33 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

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7. 地面有效辐射 P33 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8.地面的辐射差额 P33 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9.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表示,即γ。其中表示某一气块。 P39 10.冰晶效应 P63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1. 凝结增长 P63 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12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P92 暖性高压和冷性低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伸展到对流层高层,而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强,称深厚系统。而暖性低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8章--于怀征--整理

第八章 一:填空 1、雷暴一般伴有阵雨,有时则伴有大风、(冰雹)、(龙卷)等天气现象,通常把只伴有阵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而把伴有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 2、产生雷暴的积雨云叫(雷暴云),一个雷暴云叫做一个雷暴单体,多个雷暴单体成群成带地聚集在一起叫(雷暴群或雷暴带)。每个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大致可分为(发展)、(成熟)(消亡)三个阶段。 3、雷电是由积雨云中冰晶(温差起电)以及其他作用所造成的。一般云顶高度到达(-20℃等温线高度以上)是才产生雷电。 4、雷暴云中放电强度和频繁程度与雷暴云的(高度)和(强度)有关。 5、在雷暴云下形成一个近乎饱和的冷空气堆,因其密度较大而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叫(雷暴高压),当雷暴云向前移动经过测站时,使该站产生气温(下降)、气压(涌升)、相对湿度(上升)、露点或绝对湿度(下降)等气象要素的显著变化。 6、以严重降雹的雷暴叫(雹暴),以强烈阵风为主的叫(飑暴),强雷暴和一般雷暴的区别是(系统中的垂直气流的强度)、(垂直气流的有组织程度)和(不对称性)。 7、超级单体是具有单一的特大垂直环流的巨大强风暴云,它的结构具有以下特征:(风暴云顶)、(气流)、(无(弱)回波区)、(风暴的移动方向)、(环境风)。 8、强雷暴按其结构特征划分不同的类型,常分为(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飑线)。 9、风暴的运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对流云中层的风的(右侧),所以这类风暴也叫(右移强风暴)。 10、由许多雷暴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叫做(飑线)。 11、当强雷暴云来临的瞬间,风向(突变),风力(猛增),由静风突然加强到大风以上的强风。与此同时,气压(涌升)、形成明显的(雷暴鼻),气温(急降),相对湿度也(大幅度上升)。 12、雷暴云底伸展出来并到达地面的(漏斗状)云叫做龙卷。龙卷伸展到地面时会引起强烈的旋风,这种旋风叫(龙卷风)。 13、天气系统按其空间、时间尺度可以划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三类天气系统。 14、中尺度可分为三个等级:(200-2000公里的为中-α)、(20-200公里的为中-β)、(2-20公里的为中-γ),我们通常说的“中系统”是中-β,中-α则是中间尺度或次天气尺度系统。 15、和飚现象相联系的一类中系统叫(飚中系统),它包括(雷暴高压)、飚线、(飚线前低压)、(尾流低压)等中系统。 16、雷暴高压是一个中尺度的(冷性)高压,高压内有强烈辐散,其前部压、温、湿水平梯度很大,等值线密集,这个地带叫(飚线或飚锋)。它具有阵风前沿线(阵风锋)、(风向切变线)、(气压涌升线)、气象要素不连续线或不稳定线等特征。 17、飚中系统的生命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气象学及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及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及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及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及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及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及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及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及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及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及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及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及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7章--刘强--整理

第七章 第一节降水的形成与诊断 一、降水形成过程 (一)一般降水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条件) 1、水汽条件: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 2、垂直运动条件: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 3、云滴增长条件: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 前两个条件决定于天气学条件,是降水的宏观过程,第三个条件主要决定于云物理条件,是降水的微观过程。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决定于云层厚度,而云层厚度,由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的条件,所以在降水预报中,通常只要分析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即可。一般任务云滴增长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冰晶效应”可促使云滴迅速增长而产生降水,在中高纬度,这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种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尤其是云层发展较厚时,这种过程更明显。 (二)暴雨的形成条件 凡是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有三个普遍的主要条件,分别是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地形条件,就是有利的地形条件。 1、充分的水汽供应 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形成的,700hpa

上比湿≥8克/千克(对北京来说,比湿≥5克/千克),是出现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有了相当高的饱和比湿条件,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因为只靠某一地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下降量很小,因此必须研究水汽供应的环流形势。 2、强烈的上升运动 强烈的上升运动只有在不稳定能量释放时,才能形成,因此暴雨预报必须分析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问题,研究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 二、水汽方程和降水率 (一)水汽方程 水汽方程是表示水汽输送和变化的基本方程。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称为水汽通量。水汽方程表达式: 此式说明,一个运动的单位质量湿空气块,其比湿的变化等于凝结率及湍流扩散率之和。 单位时间内,某一体积所含水汽的变化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水平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垂直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凝结量,湍流扩散。 (二)降水率 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降水率或降水强度。表达式: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综述 前言: 本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主要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除绪论外共有9章。第1-3章是经典普通气象学的内容;第4章是大气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第5章是普通气象学中相关内容的扩展与提高,与水文学联系紧密;第6章和第7章分别是经典大气环流和天气学的内容,且前者是后者的背景知识;第8章全球气候系统则是从5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气候的成因、气候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第9章的内容是当今大气科学界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气象学与水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陆地水文学是研究陆地上水文循环规律的科学,它包括降水的时空分布,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及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等,也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而降水过程和蒸发过程都与气象学有关。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过程,在不同大气之间有很大差异,在年总量上以及年内分配方面都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也就有了不同的水文现象、不同的河川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河流的封冻与融解、水库和湖泊的水温变化与浪涌等水文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在水库设计中,水文工作者要提供决定库容及溢洪道宽度的资料,库容决定于来水量即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溢洪道宽度决定于流域的降水强度,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用到气象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水文工作者一定要懂得一些气象学知识的原因。 通过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学习,到达了解大气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气象学的相关内容和气候的一些成因与分析,以及热点气候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有9章,包含有大气的基本特征、辐射与热量平衡、大气热力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水分、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第1章大气的基本特征,讲述了大气的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状态方程、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和基本气象要素。大气是由多种混合气体和悬浮的固、液态杂质组成。干空气主要有氮、氧、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按照大气的温度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大气的状态方程分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ρRT)、干空气状态方程(p d=ρd R d T)和湿空气状态方程(p=ρ′RTν)。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 第2章辐射与热量平衡,有辐射的基础知识、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地面热量平衡机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和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变化。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热量。这种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辐射的三大基本定律是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太阳辐射中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为1370W/m2。到达地球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天文辐射,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白昼长度。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主要是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其大小主要是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决定)和散射辐射。地面辐射通量密度主要取决于地面的温度。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式具有选择性的,其中的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和臭氧对长波的吸收和放射起主要作用。辐射差额=收入辐射—支出辐射。热量的收入和热量的支出到达了平衡,这就是热量平衡。地面温度的变化有水陆表面热力情况的差异、陆地表面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有大气传热的方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地理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