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人文环境营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村落人文环境营造研究

摘要:中国大地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许多古村中的深宅大院不单单是灰墙土瓦的建筑物,而是贴有文化标签的精神家园。屯城古村通过建筑布局、装饰细部、匾额题字等手法营造形态与做人哲学,规范人的道德情操,维系人的相互关系。当代我们不仅需要保护传统建筑本体,更需要保护传统村落所传承的人文精神。在新建建筑时可仿照传统建筑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鼓励居民好学向善达到教化的目的。

中国大地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许多古村历代商贾达官辈出,积攒财富之后修建宅邸便成了他们心声的表达和地位的显示。古村落中的深宅大院,不单单是灰墙土瓦的建筑物,而是贴有文化标签的精神家园。

在传统村落中,不仅有丰富多变的村落空间为村民使用,同时还通过人文环境对村民进行教化影响。这种人文教化空间的重要的特色为:通过建筑布局、装饰细部、匾额题字等手法营造形态与做人哲学,调动居民的心理潜能,以此规范人的道德情操,维系人的相互关系。

本文所研究的屯城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传统的、繁荣的古村落,村落沿卧虎山麓向南北延展。村中大大小小的传统院落非常多。元明清三季,屯城屯城古村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布局空间。村落从规划到细部,都体现了人文环境的影响。

1 建筑人文环境

与北方传统民居相同,屯城村民居院落以独立三合或四合单进院

为基本单元,院落之间通过台阶、通道相互联通。屯城院落空间处处体现了礼教思想。

屯城村民居中还有大量书房供居民学习,如春坡巷10号小院为张泰交书房院。院子不大,南北两面均为三开间,镜面楼,垂直交通组织安排在东面大门洞北侧的狭小空间,楼梯设置曲折有致,颇具匠心;上面设有木构楼道连通南北楼房。最吸引人的是其大门楼的经营。大门楼为门洞式,上题匾额“燕贻奕叶”。大门外两侧抱鼓石上雕刻精细:上首鼓芯浮雕葡萄、鹿和寿山,象征“福禄寿”;下首浮雕“羊羔跪乳”;两侧墙基石上线刻花卉图案。高家宅院位于中街南路,为三进院落,自南而北,依次称前院、中院、后院。为出进方便又临街分别开有院门。门匾均为阳刻四字楷书,分别是:“豈弟求福”、“作德日休”、“种德耕心”。“豈弟求福”语出《诗·大雅·旱麓》:“豈弟君子,求福不回”,意为: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作德日休”出自《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作伪饰巧,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种德耕心”就是栽种道德的种子,耕耘心田,培育善行的意思。三幅匾额都强调修德行善,这便是高家人做人的准则。

西楼内北侧山墙嵌有王铎手书石刻,文曰“诗难幽远有余闲,为其骨不坚也。藐山先生独异于斯。”这通碑刻长160厘米,宽30厘米,为两块青石拼接,石刻原为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王铎为张慎言所书。王铎评论张慎言“藐山公鲠特如岳,而深醇道气”,“诗难幽

远有余闲,为其骨不坚也,藐山先生独异于斯”,一方面表达了他的诗学观点,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张慎言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的做人原则,以及其风格独特的学术造诣。

2. 装饰艺术环境

屯城村的装饰艺术是屯城古建中的精华所在,其中抱鼓石是功名与教化的标志。屯城古村民居多为官宦之家,门前自然少不了形式丰富的抱鼓石。抱鼓石立于宅门两侧,一般与门枕石连体,抱鼓石在门外,门枕石在门内,共同起到安放门扇并平衡门扇重量的作用。

屯城古村中还有一些兽形抱鼓石,主要是石狮。一般成对出现,分别位于宅院门前左右两侧,往往是左雄右雌,雄狮左蹄踩球,俗称“太师”;雌狮右蹄抚幼,俗称“少师”。狮毛发卷做疙瘩,称为“螺髻”。这种“螺髻”在数量上不能随意雕凿。一品官府门前石狮头可雕13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每低一级,就要减少一个,体现了深厚的礼制思想。

3 匾额

匾额指大门门头内外的装饰性的匾框及题词,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民俗现象。

屯城村的匾额与各地大同小异,以门额为载体,把历史故事、先贤哲言、美好希望等浓缩成二字、三字或四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以表达主人在新居地的创业信心、决心,对未来希望、憧憬以及内心涵养等等。可以说,一个门匾就是一个家庭的卷首导言,阐释一个门第的点睛之笔。

屯城村的大门匾额大致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表明地理环境,如“沁园”、“泊水园”、“苍云坞”等;二是表明主人志趣涵养,如“忠恕”、“乐山居”、“谦受益”、“敦古处”、“为善最乐”等;三是表达美好愿望和希冀,如“修齐”、“迎祉”、“岂弟求福”、“ 种德耕心”、“树德务滋”

门匾语多出自《诗经》、《易经》、《尚书》、《论语》等古代经典,通常用文字的方式,教育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原则,以深刻的寓意来树立处事哲学,端正做人的态度。屯城古村内容丰富的匾额文化会使其居民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悟出做人的道理,端正做事的原则,为居民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做人标准与价值尺度。

屯城古村中表明地理环境的匾额有:沁园、苍云坞

表明主人志趣涵养的匾额:乐山居、为善最乐、敦古处、谦受益。

表达美好愿望和希冀的匾额:迎祉、修齐、种德耕心、豈弟求福、式好、豈弟求福、孝友雍睦、彤管流辉、安且吉兮。

出自《诗经》的门匾有:职思其居、豈弟求福、孝友、职思其居出自《易经》的门匾:闲有家、视履考祥

出自《尚书》的门匾:修思永、怀永图、恭俭惟德、作德日休、所其无逸、业广唯勤、树德务滋、安止惟康。

出自《论语》的门匾:言诗立礼、忠恕、乐山居、言诗立礼

其它出处的门匾:静远(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雍睦导祉(出自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古之君臣,必观其所易,而闲其所难,故上下恬

然,莫不雍睦”);安处善(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乐循理(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卷五十六中的《天人三策》中讲到,“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来青(出自元代诗人沈禧《八声甘州·咏施以和溪南小隐》词中有:“有数竿修竹,五株疏柳,四野来青”);修齐(出自“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在这些匾额书写的内容感染下,屯城居民始终向善好学,恭谨礼让。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人文环境教化的一个缩影。

4 结论与讨论

屯城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和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在民国前共出了大小官员10余人,但现在屯城村民中耕读文化逐渐消失。一方面,屯城村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依靠煤炭作为经济来源,村民与土地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体制的转变,已经淘汰了屯城原本的科举制度下的辉煌。因此在对屯城耕读文化的保护中,如何对待文化的延续以及如何对待被遗失的文化,是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屯城村的大量非物质文化仍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目前掌握、喜爱这些传统文化的都是中老年人,文化的传承链中出现了断层,由于年轻人文化观念的变化和更新,一些传统行为目前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得知。如何保障文化传承链的延续是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我们不仅需要保护传统建筑本体,更需要保护传统村落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