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案例分析(一)

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时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但反对者认为,公办名校办民校,产权关系不清,这类学校利用公办名校之名和民办学校之实,是占了两头的好处,但却形成了对真正民办学校非常不利的竞争环境,两者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大款”与“公款”的竞争。

对以上争议,你有什么看法,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加以分析。

相关理论和知识:所谓名校开办民校,就是利用传统名牌公立学校在多年办学中所积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声誉、师资、管理、校名等)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采用民办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依附或独立于传统名牌公办学校进行自主办学的一种办学体制。

首先必须肯定,国家支持名校“开办”民校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实施的重点校政策的产物,是优质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依托传统公立名校办学,沾了社会对传统公办学校信任的光,降低了普通民办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必须的“信任成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运行比较稳定。但是,这种体制在运作过程中确实存在反对者所提出的现象。

许多以公办名校名义所开办的民校,名义上有自己的独立法人,独立核算,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是“对外两张皮”、“对内一盘棋”,学校产权关系不明,公私界限不分,体制运营混乱,资金管理存在监督“真空”,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埋下了不少发展隐患。为了杜绝此现象的发生,出现了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对公民个人或团体举办教育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但公校所办民校,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政府或公办学校的资源支持与政策优惠,这样,真正的民办学校与公校所办民校之间所展开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真正的民办学校在与政

府进行竞争,它一方面要与公办学校竞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公办民校”进行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它的有限的生存空间又受到了更大的挤压。所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是当前办学体制多元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案例分析(二)

作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学生,方明一直关注着农村教育。“要解决农村教育中致富无术的问题,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要把狭小的学校教育改变为大教育观念。”方明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试验点之一——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的经验说明“办好一校”,就能“致富一村”。

这个曾经穷得出名的小山村,从1987年开始,把脱离农民生活、脱离农村经济的普通小学改成“村校一体”的实验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多了一门课程叫“劳技”;在这里,教师不单纯教书,还是村里经济发展的“智囊”;在这里,村里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运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仅都达到初中文化程度,每人还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全村人均收入也从以前的320元增加到1700多元。

(资料摘自:/xmjz/dbfweb/ydcl.asp作者:孙承斌李薇薇张景勇)

请根据“教育政策分析的若干问题探讨”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关理论和知识:以上案例反映的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结合,取得很好的效益的事迹。

农科教结合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通过政府统筹,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和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综合改革形式。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存在教育的“城市取向”,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内容都是针对城市需求的;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中央亦或地方政府,都很难把各部门的职能、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农村职业教育没抓好,尤其是师资和人才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存在“游离”倾向,使农村教育缺少知识和技术上的支持;教育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由此,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使得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运用。

实践证明,以上的事例也证明,农科教结合是能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教育综合改革方式。首先,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降低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农科教结合实行的影响。其次,要理顺农科教结合的管理体制。要保证各级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有独立的编制,能够独立行使权利,进行规范管理。要制定一套农科教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的规范和引导,具体的操作实践由地方政府负责。再次,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重点。再次,强化高等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服务功能。要通过政策倾斜和政策引导,鼓励高等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最后,要确保农科教结合的经费投入。要建立实施农科教结合的专项基金,具体可采用“拨款+收费+投资+捐赠”的方式。

总之,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案例分析(三)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

有些教师长年与书店绝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去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

(摘自《中国教师报》2004年7月5日作者:李辉、王淦生)这些老师是怎么了?请用“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理论:美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师舒伯认为,从时间上来看,每个人的发展都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斯蒂菲将教师生涯分为五个阶段:预想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和退出生涯阶段。以上案例所述的教师的表现是属第三阶段-退缩生涯阶段的行为表现,此阶段包括初期的退缩、持续退缩和深度的退缩三个小阶段。初期的退缩阶段的教师在学校中最多,也是最被忽视的。教师所持的信念较为固执、不知变通。持续的退缩阶段教师表现出倦怠感。经常批评学校、学生,有时对于一些表现良好的教师也会予以批评,抗拒变革。此时,很多教师都期望寻求协助。深度退缩阶段,教师表现在教学上无能力,甚至伤害到学生,但是这些教师并不认为自己有这种缺点,具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

斯蒂菲的教师生涯阶段模式,清楚地反映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更新生涯阶段,对我国学者研究教师成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要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要体现出差异性原则,帮助教师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需求,目标要求、培育措施也有所不同,妥善规划和安排教师的进修培训活动,给教师以适时、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