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听刘热生老师课有感

2008年的6月份,我抑郁了。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极度低落,头上像有好多的金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领导在盯着我,同事在盯着我,父母在盯着我……巨大的压迫感袭击者我。我病了,医生说是心肌炎(其实我自己知道,不仅仅是心肌炎)。整整一周时间,我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听见任何声音。我关掉手机,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昏睡、流泪。就这样,七天之后我开始反思,回顾自己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回忆这几天校长、主任来探望我时所说的只言片语……我告诉自己:太累了,身心疲惫!

从97年3月休完产假上班,到08年7月,期间只有一年没当班主任,共送走了2000、2003、2004、2007四届毕业生,为了在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眼里赢得“好老师”这个口碑,我不断地给自己加码,越来越追求完美。然而,当2007年8月接任新一届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后,该届学生与往届学生的巨大落差,让我应接不暇。一反面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正应该是得心应手的时候,另一方面却感觉学生总不买帐,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我焦虑了!我变换着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上课,制作小卡片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检测。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和我期待的结果相差甚远。那时候,学校正在搞小课题研究,我猛地蹦出一个课题《在课堂上如何走近学生》?带着这个课题,我在教学中摸索,在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中寻找答案。这是我参加市县级作课说课活动最集中的一个时期,听了大量优秀老师的课,但依旧没有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我越来越困惑了:我对教材的把握没有问题!我采用的教法和其他优秀老师相比没有落后!我一直是走在县初中数学课改的前沿,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2008年8月,我接了学校双语班的数学课,这些优秀学生相对较为优秀的学习状态给了我一定的信心和些许的安慰。两个班各有特色,九班活跃、浮躁,十班沉闷、踏实。说心里话,我更喜欢九班,他们充满朝气,活力十足,给了我授课的激情和创造力,给他们讲课,我觉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师生间的关系融洽无间。兴奋之余,我在思考:为什么我无力把十班也改变成这样。由此感叹:是九班可爱的孩子感染了我,而我却在试图想改变十班时显得力不从心。

2012年,我再次陷入焦虑之中。原以为经历了三年的自我休整变成熟了,没想到自己还是如此不堪一击。

2011年9月,我满怀热情,也满怀信心,接过了两个住宿班的课,一个班的班主任。再一次对自己发起了挑战。一个学期的拼命工作(学校搬迁,工作量增大),班级的各项工作得以理顺,按照惯例,以后的工作就越来越顺手了,没想到经过短短的一个寒假,两校合并,班级打乱重分。由于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没有及时得以调整,消极的情绪困扰着我,加上刚刚搬入新校各项事务性工作繁杂,我的班级工作陷入从未有过的低效甚至糟糕,教学上也愈加困惑。真想逃掉!

事实上,七年级结束,我逃掉了班主任,八年级结束,我逃到了宣化去支教。因为我需要静下心来休整。感谢支教政策!使我有机会接触小学教育,有机会亲自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讲课。让我明白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多年来教八年级比教七年级教的好,教九年级比教八年级教的好。多年来,机械的工作程式已经让自己越来越不接地气了,离学生越来越远了。记得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说:“我们的年龄年年在长,而我们教师每年教授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在我们感叹年龄差异的同时,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啊。对于孩子,我们到底了解多少?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吗?有多少时候我们被表

象所迷惑,在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背后,到底掩盖了多少问题?不可否认,孩子们更多的喜欢我上课的风格,但是我却在学障学生面前束手无策。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顿悟了。我终于找到了多年来一直寻找的答案——课堂上如何走近学生?对接!对,就是这个简单的词让我豁然开朗。

教师教学中如果能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大脑中知识加工的方式,激活学生大脑原有的知识对接教师讲授的内容,使学生伴随积极的情绪进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

学生大脑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老师的呈现方式是否能够对接、老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中信息多形式的呈现,为学生未来面对多形式的问题情境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多形式呈现是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关键。

同化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关键就在于教学中更关注与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同化学习策略是建立在与学生心理结构对接基础上研究的策略。

对接,表征,同化这几个词,让我霎时间顿悟,我们做教师的既要通过表征对接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还要为学生未来面对多形式的问题情境埋藏更多的知识,做充分的准备。

刘老师的课,为我开启了一盏明灯,猛然间感觉自己长出了第三只眼,从此结束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教育教学历程。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元认知这盏明灯的引领下,让自己的第三只眼愈发明亮,使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愈来愈高。衷心感谢刘热生老师!

涿鹿县初级中学王爱琴 201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