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版佛经(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宋版佛经
梁春醪吴荣子
国家图书馆馆刊
第2期
(1998.12出版)
页261-293
页261
摘要
本文以探讨宋代佛教发展与印刷术的关系为目标,进而理解宋朝的社会及经济状况,宋代的佛教着述,印经概况,宋人印经之原由,以及一些宋版佛经。

宋朝的内忧外患,造成了偏安的局面,而且因此禁忌甚多,人民唯一可以略有自由的是宗教信仰及谈论教义了,因为政府对佛教采取扶植,利用的政策,故此,信徒和僧尼人数日增。

又因为第一次印的大藏经是官刻版,因此,以后的四次私刻大藏经也源用其格式,并请得御序以示郑重其事。

因为信徒和僧尼人数的特增,本来手抄经文就应付不来,因此要多雕印佛经,就是因为多印佛经,而引至印刷术从镂板而演变成活字版,最后,简单介绍作者在台湾及北京所查阅过的宋版佛经共五十种。

一、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社会体制,都在宋朝达到转折点。

其中影响后世最大的,要算刻书和佛教了。

然而,佛教和刻书为甚么会在宋朝结了不解缘呢?佛教早在晋、唐时期已开始在我国萌芽生长。

印刷术方面,在晋唐时期已有人雕版印书。

可惜当时并不十分普遍。

到了宋朝,不但佛教开花结子,而且也因为利用了印刷术而使佛教传播容易,
变成了在它发源地的印度续渐衰微的同时,在中国却演变成为深入民间,而且从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同时,又因为多刻印佛教经典及其它书籍,印刷术从镂板而演变成活字版。

李致忠(注1)认为「....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无疑是雕板印刷术宋代得到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是因为佛教与刻书结上这不解缘,本文目的想探讨一下宋代所刻印的佛经;理解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佛教在宋代发展的情形;宋代佛教的着述及印经的概况;宋人印经的原因。

然后,再概括讨论一些所见宋代印刷佛经的原本。

二、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却并没有真正的一统全国。

开始时,北宋被辽、西夏、及金所
──────────────────────────────注1 李致忠,(宋代刻书述略)见《历代刻书概况》(上海:新四
军历史研究会印刷,1991年)页71。

页263
胁迫,最后亡于金,南宋实在偏安的局面,亦受金、元的制肘。

这一个屈辱,偷安的朝代,却有着浩繁的消费。

北宋在「澶渊之盟」以后,每年向辽进贡银十万两,绢十万疋,庆历以后,增为每年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疋。

南宋绍兴年间,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疋。

以后所纳,有增无已。

(注 2)
政府对外的岁贡开支大之,上面已交代过。

现在看看收入方面。

真宗(998-1023)景德年间,每年赋税收入总额为四千九百一十六万
九千九百石、(缗)。

当时人口七百二十万人。

仁宗(1023-1063)
皇佑年间税收在景德基础上,每年又增收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
五石、(缗)。

人民缴税是不断增加,可想而知了。

(注3)
由于政府有意扶持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寺院不但占
有大量土地,而且拥有大量房屋。

据《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
役法》上记载:「....寺院月收房租一万五千,季收粮食百石以上者
,方才缴纳助役钱。

」南宋时仅福建路寺院的田产收入除缴纳两税和
供应寺僧需用外,每年尚有盈余三十六万五千多贯。

国家残破,而寺
院却富有,因此做成了佛教势力庞大。

(注4)
三、宋朝时佛教发展的情形
宋代君主,包括太祖(960-976)、太宗(976-998)、真宗、仁
宗、英宗,(1064-1068)、神宗(1068-1085)及哲宗(1086-1098)
对佛教都采取扶植、利用的政策。

而佛教就因为得到官府的支持,又
利用新兴起的印刷术去大量印经,传扬教义。

终于达到深入社会民间
,使佛教变成世俗化,庶民化,而导致佛教从宋朝开始,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部份。

(注5)
宋代君主崇佛的原因有二:第一,五代时,江南诸国都笃信佛教。

宋太祖为了要收揽人心,下令停止后周废毁佛寺之。

然后在干德4年(966),派遣僧人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游西域」。

每人赐钱三万。

这是中国史上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

也是到当时为止,最多的一次。

开宝4年(971),太祖又命张从信等人往益州,监雕第一部官刻大
藏经。

太宗又恢复已废多年的译经,在东京(开封)太平兴国寺之西
建译经院,并制定规模,比唐代译经更完备。

太宗还亲自作《新译三
藏圣教序》,后来院中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为传法院。

(注6)
──────────────────────────────
注2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注3 《宋史》卷85<地理志一>卷173;(食货上一?农田)及卷174
(食货上二?方田赋税)。

注4 郭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页6。

注5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民78
初版,页3-5。

注6 郭朋,《中国佛教简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
278-282。

页264
第二因为南、北宋都受外族辽、夏、金及元的制肘,故此,在国内造成许多禁忌。

因为印刷的普及,不但印书,而且关心国事的人,
都去印行「小报」。

有宋一代不特刻书禁例多,而且在题材上有涉及
时政、边事军机,传布本朝会要等均禁止。

苏轼及司马光等文集,也列入禁印行列。

宋朝的统治者见自唐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原四分
五裂,社会一直处于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中。

一旦统一,却不能肃清
外族的的困扰。

也只好在宗教信仰上,稍为放宽,给予人民精神上的
慰藉,和一些言论上的自由。

因为朝廷有意保护佛教,所以太平兴国元年(976)普渡天下童行达十七万人,到了天禧末年(1021)天下僧尼近四十六万人。

比较宋初增加七倍。

是僧尼数额的最高峰。

到南宋绍兴27年(1157)僧尼人
口还有二十多万人,绍兴29年(1159)全国人口只一千六百八十四万
多人。

(注8)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宋代佛教有相当的发展和势力。

而且,还从原始佛教进展至部派佛教。

这些不同宗派的佛教,不但中国,甚至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尤为深远。

(注9)
四、宋代佛教印经概述
印刷术在宋代是最兴盛的,李致忠在<宋代刻书述略>中说:「....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都是空前未有的。

」(注10)虽然,宋代也创立了译经院,但是宋代的译经,因为佛教
当时在印度已是衰微,因此,宋代译经对后世佛教影响不大,但是宋代的印经影响佛教在后代的传播和发展十分深远的。

(注11)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共刻印佛教大藏经五种。

第一种是宋太祖命张从信到四川益州(即今之成都)监雕的大藏经,世称《开宝藏》。

是从开宝四年起刻到太平兴国8年刻成(971-983)。

原以所收
的《开元录》为限,后又加入新译的《贞元录》。

《开宝藏》为第一
次官刻佛经,以后的官私刻本也以为标准及依据。

第二种是由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僧冲真等募刻,从神宗元豊元年至徽宗(1101-1123)崇宁2年(1078-1103)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私刻藏经。

竣工以后又请得政府允许给予《崇宁万寿藏》的名称。

──────────────────────────────注7 同注1,页80-88。

注8 同注4,页6-8。

注9 野上俊静等,《中国佛教史概说》(释圣严译)(台北:商务
印书馆印行民61年(1972)初版,页118。

注10 同注7,页46。

注11 同注8,页13、16。

页265
第三种由福州士人蔡俊臣等组成刻经会。

由福州开元寺僧人本悟等募刻。

从北宋徽宗政和2年到南宋高宗(1127-1163)绍兴21年(1112 -1155)。

仿照《崇宁藏》的规模而刻。

后称为《开元藏》、《毗卢藏》,或《福州藏》。

也是私刻版。

第四种由(浙江)湖州思溪圆觉禅院住持僧人慈受大师怀深劝缘王永从捐资开雕的。

刻开时大概在政和末年(1118)。

竣工日期不详。

此版称为《思溪版》亦私刻版。

先藏思溪圆觉院。

淳佑后(1252)
移到思溪法宝资福禅寺。

因为原来的目录和版片不大符合,重行编目
,还准备补刻五十一函,因有新目,后人误以为有另刻版,而分前后
思溪藏。

其实两藏同为一版。

第五种由平江(今江苏吴县属)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

刻于碛砂延圣禅院。

受思溪版的影响而发起的。

从南宋理宗(1225-1265)绍
定初年刻咸淳八年(1228-1273)因战祸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
成。

称为《碛砂藏》。

此经亦是私刻版。

是历时最长的,共九十一年。

而且动员许多刻工及其家庭男女老幼一齐出力而雕成的。

这次刻版
使雕版业变成一项家庭手工业。

(注12?13?14?)
除此五种刻印藏经外,还有许多施主及刻家,零星地刻印了不少佛教经典。

可惜当时全无记录可考。

上面提及刻印了许多藏经和佛典。

到底这些佛经,佛典又是什么?根据顾吉辰在其着作《宋代佛教史稿》中所说:「宋代印刷术的发
达,引至佛典的印刷增加。

其内容及数目很繁多,顾氏概括地把其经
典分为七类:
1.注疏----用以解释经文,字句,内容含义,字音,甚至老师口
授时之笔记,皆属注疏类。

2.论着----用以发挥个人思想,有通论,标本宗义,自立法门,
或专题讨论教养之某一条的,其中有论佛性,因果,
形神,翻译,僧伽或仪式等。

3.纂集----分「合经」及「法苑」,用以归纳经论或选述而成集
者。

其中包括甚广,通指经典,诗词及比较有学述性
之组合作品。

4.史地编着----用以记录历史及地理环境。

有教史及各宗派之圣
地,僧传,宗派史事,佛陀事迹,寺院,塔记,
西域地理,及僧人游方之行传及行状等。

5.目录----用以编叙所载,有藏经序文,经藏碑铭中常有包括,
亦有汉文佛经及外文佛经目录之分。

──────────────────────────────注12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351-352)
注13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387-388。

注14 同注6,页285-286。

页266
6.翻译----用以阐明经文意义,多为梵文翻译成汉文,主要为密
教经,数量不少,可惜影响不如隋唐。

7.佛教通俗文学----本用以宣传教义,因此教徒用佛陀故事,及
其它作品,努力深入民间,至宋代佛教已成
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

因此民间一切作品,
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佛教的熏染。

在日常的
言语中或文学作品中常见佛家语如:果报,
缘,一刹那,今生来世等,实在是恒河沙数。

在佛教通俗文学中,至宋朝禅宗,还出现了它独特的产品。

就是「灯录」、「击节」及「评唱」等。

其中最着名的《五灯》是《景德传
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
嘉泰普灯录》。

灯录是些「公案」,拈、颂、偈等记录。

而「击节」
及「评唱」是用以解释灯录之作品。

「评唱」有时是僧人互相评论,
研究在灯录或击节中述说不清楚或有疑问的事。

「击节」一名是北宋
果克勤写的一部叫《击节录》演化而成。

全书共二卷,是对雪窦重显「拈」出的一百则「公案」加以「注释」。

(注15)
宋代佛教所刻印如此大量典籍是得到当时的统治者阶层多方面的支持及赞助。

宋朝多代皇帝不但自己参禅,诵经,研究各种《灯录》、《语录》而且还指派臣下为其编写,写成后有亲自为其作「御序」
及把其编入藏经内。

(注16)
此等佛经典籍,印刷用来宣明教义与及导入正果,是佛教使用印刷去广泛接触民众的工具。

此乃佛教能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变得根深蒂固的重要原因。

五、宋朝人民印经的理由
佛教信徒相信因果报应。

故此,除了严守规戒、念佛、诵经外,他们以为多做「功德」会对他们有很大的裨益。

布施、写经及放生
等都是「功德」。

做这些「功德」的人称为「施主」或「供养者」。

这些供养者自己怀着虔诚的心,恭敬的态度去抄写佛经,便可以为自己或亲友做「功德」了。

至于他们为甚么要做「功德」,却有以下各种理由和企望:
1.因病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使疾病痊愈,恢复健康。

2.因亲人去世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使死去的亲友不至在「地
狱」受折磨,更可换取早日超生。

3.为停战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双方能停止残杀,化干戈为玉
帛。

4.为普渡众生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广积「功德」,因而导致
万民信佛、学佛。

(注17)到了
──────────────────────────────注15 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次版),页152-162。

注16 同注11,页3-5。

注17 同注12,页139-141。

页267
宋朝,佛教徒除了单独个人怀着以上的写经企望外,整个宗教
有着更大的需求。

以上已经提及,宋代开国以后的十多年内,
僧尼人数增加了七倍。

以前可以慢慢写经的,到了这时已应付
不来了。

因此,为了解决这实际的要求,要很快有很多的经书
给这些僧尼诵读及研讨,印经便成为解救人多经少的唯一办法
了。

(注18)
以前写经的原因和企望,现在变成了印经也合用。

因此推而广之
,从前写经是要怀着虔诚的心,恭敬的态度去写经。

后来也变了可以请人代笔,供养者有时并不识字,也不懂书写。

因此,一旦请人代写也可以成为「功德」时,便有很多人请人代写经文。

后来印刷术可以解决问题时,又推及印经了。

既然请人代写可以成「功德」,出钱去
印经也可以成为「功德」。

因此,在宋朝的五次雕印大藏经中,只有
一次是官刻的。

其它四次都是个人或独立机构发起刻书,然后再去募捐善款,请人书写,然后雕版而印成。

除了大藏经以外,还有供养者募捐去刻印单经如《妙法莲华经》,《大方广法华严经》,《金刚般
若波罗密经》,《无量寿经》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等,不知其
数了。

六、宋版佛经一览
虽然宋代从《开宝藏》起共印了三万五千六百一十七卷大藏经,(注19)再加上其它僧尼及信众的募缘印经,宋代印经之多,何止恒河沙数!可是遗留到现在可见的却是凤毛麟角了,在古籍收藏家的珍藏中或图书馆,博物院才可见一斑,以下是本文作者在台湾及北京所见的一鳞半爪,计有十五种是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十四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种为北京大学所藏,其记录每则分列如下:
1.书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罗尼经
作者唐释不空译
刊本宋开宝乙亥八年(975)吴越王钱俶刊本
册数一轴
装钉卷轴装
版框纸高7.2公分版框高5.8公分长209.5公分
版式四面单栏
序跋近人楼村(辛壸)手绘雷峰塔图及七绝一首
林朗庵手书题记,陈曾寿、邵伯裘词各一阕,庄严书木
盒盖内;雷峰塔崩圮于
─────────────────────────────注18 同注9,页119。

注19 方豪,<宋代佛教对中国印刷及造纸之贡献>见《大陆杂志》41 :4,页119。

页268
民国十四年秋时余客申江以江浙战事起未能往吊为憾。

塔砖内有藏经者千万中未能得一虽有经而霉烂不能展书
者又属百中之九十九。

故当时罗致已难余出重值共得三
卷均颇完整一归中村不折翁一归藤井有邻馆,此自留玩
看也,后所见多翻刻明眼人自能辨也朗庵记。

原题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纪。

解说盒外题:雷峰塔藏经真本宝宋室
盒内题:朗庵记
卷首:雷峰塔藏罗尼经真本
着录书目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册三(页1773-1775)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690)
钤印「辛壶」阳文朱方「守盛吏」阳文朱方「庄严」阴文朱曲尺「林氏宝宋室所藏」阳文朱长
收藏者国立中央图书馆08807
2.书名一切经音义大唐众经音义存卷一至四,卷十七
作者唐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玄应撰
刊本宋刊本
册数二册第一至二册(凡五册三函)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6公分宽11.2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小字注文亦每行17字
解说盒外题:「玄应(唐释)撰终南太一山释氏作序」题下有「阶」字
钤印「北京大学藏书」阳文朱文
收藏者北京大学
3.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作者唐释实义难译
刊本宋淳化阁杭州龙兴寺后代修补本
册数八十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4公分宽11.2公分每半叶5行行15字每版厘为五半叶
解说首页题东京天寿寺沙门怀湛发心书,常州华严大疏沙门从朗校勘,当州菩萨弟子周承展、徐承润、黄文质
、盛从晏、徐延福、徐延德、丁绍昌募雕版。

经前版画已脱落不
存。

页269
八十卷未有「起淳化庚寅终咸平庚子凡十一载功毕复召
施主印经千本寘于天下名山圣迹之间」等语。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着录书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页122)注此经本院尚
藏有一帙当为此帙。

钤印「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珠林复位」阴文朱方「乾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
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干精宫鉴鉴藏宝」阳文朱长
「吴门善福」阳文黑方「嘉宁万岁禅院」阴文朱圆「干
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清鉴玺」阳文朱长。

收藏者旧藏锺粹宫
现藏国立故宫博物院
4.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附普贤行颐品一卷
作者唐释实义难陀译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刊本宋淳化间杭州龙兴寺刊本
册数八十一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公分宽11.1公分每半叶5行行15字每版厘为五半叶
解说首附图五半叶黑烂不堪不能多翻阅
首页题东京天寿寺沙门怀湛发心书,常州讲华严大疏沙门
从朗校勘,当州菩萨戒弟子周承展、徐承润、黄文质、盛从
晏、从延福、徐延德、丁绍昌劝募雕版。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书后有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南天竺国王进奉梵夹十二年
六月十日奉诏于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

着录书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50,页122)
钤印「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珠林复位」阴文朱方「乾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
朱椭圆「干精宫鉴藏宝」阳文朱长「吴门善福」阳文黑方「嘉
宁万岁禅院」阴文朱圆「乾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清鉴玺」
阳文朱长。

收藏者旧藏锺粹宫
现藏国立故宫博物院
5.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三十二卷
作者三藏沙门实难新译
页270
刊本宋淳化咸平间杭州龙兴寺刊大藏经本
册数存一卷一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3.9公分宽11.2公分每半叶5行行15字
版式上下单栏
解说全册用沙纸包里,并写有「北宋精刻华严经稀见之本」
着录书目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680)
钤印「崔云华」阴文朱方「张继」阳文朱方圆角
收藏者国立中央图书馆 08660
6.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残本第七卷
作者唐释志宁厘经撰
刊本北宋政和癸已三年(1113)刻福州开元寺藏本
册数一册一函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1公分宽11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
版式板心刊刻工名
刻工丁宥、王英等名
解说卷首有:「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都会蔡俊□□□□□刘□□谊会□□□□□□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
禄位,雕造华严经板一副计一十三函,时政和癸已正月
日化缘尼智觉谨题」。

着录书目:不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28-229)
钤印「读社草堂」阳文,朱方「圣三寺」阳文,朱圆。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另二印一阳文,一阴文不
能辨。

收藏者北京大学李509
7.书名大毗婆沙论第108卷
作者三藏法师玄装奉诏译
刊本宋元符三年(1100)刻福州东禅寺藏本
册数一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7公分宽11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
刻工右、宗、荣、泗、文、方等
序跋第七叶版心下题:贾侍郎舍。

页271
卷尾题三行:「详对经弟子黄端都劝首住持传法沙门智贤
谨会灵应侯三」。

解说首有题识三行:「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大
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时元符三年十一月日谨题」。

标题下注「沛」字。

着录书目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32)
钤印「圣三寺」阳文,朱圆,「读杜草堂」阳文,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北京大学李637
8.书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作者唐释般若等译
刊本宋刊思溪藏经本
册数八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9公分宽11,.3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每版厘篇五半叶
版式上下单栏
刻工明茂、婺徐、董用、毛秀、普寿等
解说首冠御制新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着录书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60,页136)。

钤印「乾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乾隆鉴之赏」阴文,朱圆「干清宫鉴藏」阳文,朱长「三希堂精鉴玺」阳文,
朱长「宜子孙」阴文朱方「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秘
殿新编」阳文,朱圆「珠林重宝」阴文,朱方「嘉庆御
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

收藏者旧藏锺粹宫
现藏国立故宫博物院
9.书名大乘妙法莲华经七卷
作者姚秦释鸠摩罗什译
刊本宋皇佑三年(1051)刊本
册数七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5.1公分宽11.5公分每半叶5行行15字每版厘为五半叶
版式上下单栏
页272
解说扉页题重较妙法莲华经序
推诚保顺同德崇仁守正翊戴功臣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
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徐州大都督
府长史判河阳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使马步军都部署提
举郑滑等州巡检兵军公事上柱国郑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
百户食实封肆阡玖陌户夏竦撰
经文以金栗山藏经纸刊印
此书外附锦函上以蓝红线绣「宋本妙法莲华经,臣彭元
瑞恭进」
彭元瑞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
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勤,着有恩余堂稿。

着录书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53,页127)。

钤印「干清宫鉴藏宝」阳文,朱长「金栗山藏经纸」阳文,朱长「乾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精鉴玺」阳文,
朱长「宜子孙」阴文,朱方「秘殿珠林」阳文朱方「干
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朱圆「
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

收藏者国立故宫博物
10.书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
作者玄奘(三藏法师)奉诏译
刊本宋刊本
册数四册一函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7公分宽11.3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
刻工午、韩、刘友才、、刘、余、宗、锺、中、陈、陈恩义、郭、思、谢、陈思义、徐、礼、恭、王、董。

序跋卷二尾题跋:「大都南城开远坊居住三相公府下奉佛三宝信士顺童大嫂曹氏发心化赎置大藏经一藏永充
寿峰寺流通供养以贮胜利祝延龙图永固玉叶恒存臣佐
千秋国泰民安仍异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四恩报三宥齐
资法界冤亲同登觉岸(元)大德七年(1303)十月日
当山住持嗣祖沙门崇喜募缘」。

解说冠:「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卷一后题:「樊伽甫营经壹拾卷,保佑自身并妻李氏在
佛光中吉祥如意者。


标题下注「天」字
卷一卷端夹一纸,上书:「落在白眉第一根在泰州」宋
人题字。

钤印「北京大学藏书」阳文,朱方。

页273
收藏者北京大学 232.31/0024.1
11.书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一百六十四卷
作者唐释玄奘译
刊本宋刊本
册数一卷一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2公分宽11.2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卷末题:「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寒四」后手题:「宣德九年(1434)八月初七日未觉明诵
」。

解说缺首数页
钤印「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北京大学 NC1793
12.书名大般涅盘经后分残本卷下有缺叶
作者唐释若那跋陀罗等译
刊本宋元丰乙丑八年(1085)刻福州东禅寺藏本
册数一册
装钉梵夹装
版框高24.2公分宽11.1公分每半叶6行行17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