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主要民族村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主要民族村寨概述
1.雷山上朗德
典型苗族村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乡村旅游示范村。

精美的苗族木制三层青瓦吊脚楼建筑群与生态环境和谐一体。

苗族歌舞、刺绣、服饰及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

建有民俗文化博物馆和一座风雨桥。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 级。

该寨位于雷山县北部望丰河畔,距县城17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进出郎德上寨均有公路通过,乘车可达,交通便利,与周边旅游区形成疏密有致,是一个减缓和调节旅游区域季节性的旅游区。

郎德上寨是全国最早的“民俗露天博物馆”,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570多年,是反清英雄杨大六的故居,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共60多万人次。

1995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2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典型苗家建筑,寨中大小道路均用鹅卵石铺成,芦笙场为全寨重要活动场所。

全村老少均能歌善舞。

2.雷山西江
典型苗族村寨。

黔东南最大的苗寨,1285户,人口为4181人,有“千户苗寨”之称。

青瓦木制多层吊脚楼建筑群依山而建,蔚为壮观。

是苗族节日之乡和歌舞之乡、银饰与服饰之乡。

著名的节日有苗年、吃新节、芦笙会、鼓藏节等。

节日多、规模大,场面壮观。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81公里,日有班车往返。

西江干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吊脚木楼层层叠疆,依山而建,被建筑专家赞为“民族建筑的瑰宝”,西江苗族民风古朴,热情好客且能歌善舞,常以歌传情,被誉为“歌舞的海洋”和“芦笙的故乡”。

1982年起被省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199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江芦笙场有16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芦笙场。

3.黎平肇兴
典型侗族村寨,全寨有880户,是贵州罕见的侗族大寨。

寨内有5座鼓楼,4座风雨桥,青瓦木制吊脚楼群规模宏大,与周边的7个侗寨共同形成南部方言侗族的文化中心。

民俗与节庆活动主要有:祭萨、行歌坐月、踩歌堂、泥人节、抬官人、六月六、侗歌和侗戏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黎平县城74公里,坐落在大山谷中,四面环山,东南是雄奇的麒麟山和弄抱山;东北面是虎形山,或称“七背山”;西面是西关山。

肇兴侗寨目前拥有920户,3800多人口。

寨内的名物,就是肇兴的鼓楼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侗寨,
鼓楼最多,被誉为“侗乡第一寨”。

4.从江岜沙
典型苗族村寨。

一个独特的苗族支系,共2151人,分为5个自然寨,杉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群,保留着原始、古朴、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传统:祭拜太阳和古树,葬俗奇异、男性束占老的发髻,保存狩猎传统。

主要活动有“闹姑娘”、荡秋千、芦笙会、苗年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贵阳450公里,距从江县城仅7.5公里,全部为苗族,有5个村寨分布在月亮山麓,从(江)榕(江)公路穿寨而过。

岜沙苗族,居住在海拔550米的山坳上,现村寨371户,2016人,因地处僻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

其装扮颇有秦汉遗风,岜沙男人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

女性则穿着蜡染衣裙,佩戴银饰。

岜沙民族旅游村的景观主要有:寨头古树群、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花桥、吊脚楼、祭祀太阳广场等,留发髻的男子和古代部落武士形象、寨门迎宾和芦笙堂祭太阳等。

5.榕江车江
典型侗族村寨。

9个自然村寨、2467户组成的“干户侗寨”,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之一和侗语标准音所在地。

位于都柳江边,500多株古榕与明清时期的砖木建筑群、古渡以及最大的侗族古楼和谐相融;著名的“西瓜之乡”;节日和习俗有:萨玛节、吃新节、洗牛节、八月八、侗年以及吃百家饭、三宝侗族琵琶歌、多耶、行歌坐月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6.黎平堂安
典型侗族村寨,生态博物馆。

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相得益彰的典范:青石垒砌的梯田、原始森林、瓢儿井,有七座寨门的木制吊脚楼多层建筑群依山而建,以及由鼓楼、戏楼、歌坪构成的村寨文化中心。

有丰富的民俗传统和民间歌舞:如踩歌堂、芦笙舞、侗戏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7.安顺九溪
典型屯堡村寨。

建于明洪武年间,规模最大的军事屯堡村寨之一,有1000多户,4000多人口。

九溪屯堡文化遗产丰富,人气旺盛,节庆活动众多,如迎神会、跳米花神、过河、蟠桃会、河灯会等,尤以地戏最绝,共有三台地戏(军傩)以及花灯、佛歌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8.榕江晚寨
典型侗族村寨。

木制吊脚楼建筑群沿山而建,有鼓楼和风雨桥各1座,寨子周围有瀑布、溪流保护完好的生态植被。

节庆与民族艺术活动众多,最具特色的是晚
寨琵琶歌,享誉海内外。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榕江县城53公里,有公路从寨前通过,交通方便,属黎平、榕江两县交界的四十八寨地区,全村共218户,1081人,均为侗族。

这里绿树荫缓,翠竹婆娑,山川秀丽,风情以琵琶歌为最,被誉为“琵
琶歌的故乡”。

晚寨琵琶歌悠扬婉转,抒情动听,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琵琶歌的主要内容有古歌、爱情歌和劳动生活等民歌,它是以侗族自制琵琶作伴奏,男女老幼皆宜,自弹自唱的形式表现。

9.榕江摆贝
典型苗族村寨。

居住在月亮山麓的苗族支系,杉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群随山顺势而建。

有古老的鼓藏场和十三年一次、隆重神秘的鼓藏节。

摆贝的百鸟服、鼓瓢舞,蜡染和刺绣罕见难得,被誉为“月亮山下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321国道旁,距榕江县53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组,349户,1558人,是月亮山中最古老的苗寨之一。

史记载为明代由广西大苗山沿都柳江迁入,历史悠久,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苗族男女服饰和民俗上。

10.台江反排
典型苗族村寨。

苗族歌舞之乡,反排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享誉海内外。

民居建筑为木制吊脚楼建筑群,周围生态环境良好,民风古朴。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反排苗寨,音译“方白”,意为高坡上的苗族支条,距台江县城东南26公里,靠近剑河县界,有公路相通。

生态环境优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一条小溪穿过苗寨,吊脚楼顺山势错落有致地建在溪水两岸翠竹绿树之中,该寨居住有209户苗族村民,寨内有斗牛坪、议榔坪、起鼓山、藏鼓洞等。

反排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如口头文学有散文体、说唱体、诗歌体。

声乐有飞歌中调、情歌调、酒歌调。

舞蹈有木鼓舞、芦笙舞。

工艺有挑花、织花等。

其中木鼓舞最为著名,它系当地苗族的祭祖舞,鼓声雄浑厚重,极有节奏,舞者以手、头、脚大幅度摆动和鼓点的变化来舞动。

击鼓及舞姿的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成为反排享誉中外的品牌。

11.榕江空申
典型苗族村寨。

以百褶短裙装束为特征的苗族支系,百褶短裙仅长16厘米。

保持着古老浪漫的恋爱习俗和长达两个月的茅人节。

村寨为典型的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周围有大片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榕江县城94公里,全村共215户,1015人,这里是短裙苗的聚居地,因其妇女所着百褶裙子长仅16厘米,且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

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他们每年一度的“茅人节”。

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这段时间里,成年的男男女女不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凡自己乐意都可以任意找与自己情意相投的伴侣结队到古时沿袭下来的茅人坡上扎茅人对歌、逗趣。

特别意合情投者,则相互暗示,离群另寻静处。

整整长达两个月的活动时间里,气氛热烈、奔放、自由,充满浪漫情调。

此外,其节奏轻快、舞步协调的芦笙舞、独特的民族服饰、干栏式的民族建筑对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2.松桃新寨
典型苗族村寨。

保留苗族军事防御遗址,坐落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半山上,地形险要,能攻能守。

寨内现存古城墙800余米,以及石墙、石巷等军事设施。

民居为木制吊脚楼。

“四面花鼓”,接龙和傩技、傩仪,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3.天柱三门堂
典型的苗族村寨。

以建筑形式精美多样著称,民居有吊脚楼和四合院(俗称“印子屋”),两座祠堂中西合璧、汉侗结合,辅以雕塑、浮雕、彩绘等装饰,以及三百多通碑刻,艺术与人文价值很高。

村寨位于清水江畔,背靠青山,村民有种树护树的好传统,生态环境品味极高。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4.从江银坛
典型侗族村寨。

坐落于都柳江畔山麓中,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存最好的村寨之一,民风极其淳朴,人民热情好客。

村寨周围数十株巨大的红豆杉,将鼓楼和木制吊脚楼建筑群环绕其中。

传统的侗族大歌、侗戏、吃新节等,均保持原汁原味。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从江县北部,距从江县城20公里,海拔610米,从(江)——谷(坪)公路穿寨而过。

全村共323户1669人,是个无任何民族杂居的侗寨,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

杉木结构的民宅吊脚楼依山傍水,13层高鼓楼鹤立寨中。

这里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独特,有金道抬官人、男女青年大树下荡秋千表达爱慕之情等习俗。

15.丹寨排牙
典型苗族村寨,距县城10多公里。

村寨有500年以上历史,民居系木制吊脚楼建筑。

以制作和演奏芒筒芦笙著称,被称为“芒筒芦笙之乡”。

芒筒属于苗族乐器中的中低音伴奏乐器,以长短不一、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大楠竹或毛竹筒为音箱,用细竹管与之成直线连接,门口中吹奏之用。

芒筒声调长短、高低、快慢,通过
大竹筒的粗细、长短和吹奏者吹奏时使用气力的大小、快慢来调节控制,其上没有调节音调的孔隙、按键。

芒筒声音低沉、深厚、雄浑。

村寨人民非常好客,除苗年等传统节日外,还有篝火狂欢节等民俗活动。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6.锦屏文斗
典型苗族村寨。

位于清水江畔,苗族传统吊脚楼建筑群掩映在参天古树林中,有百年银杏、百年杉树王和红豆杉,伴以梯田与干亩草场。

村寨中有10里石板长街和石雕、道德讲台、雕刻在石碑上的环保碑志、婚俗碑志、林业契约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活动众多,有尝新节、重阳节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锦屏县城西南部,有县级公路相通,清水江时期是其对外的主要通道。

全寨400余户2000余人,苗族占96%,其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红豆杉、银杏、楠木等珍稀树种苍翠挺拔,石板路曲径通幽,两旁巨枫如盖,幽谷空灵,人行其间,仿佛与世隔绝,犹入仙境。

保存有古寨门、古城墙、古街道、古石碑、古民居等文化古迹30处。

文斗民风朴实,民族文化深厚,自我保护民族文化意识强,目前依旧保持着远古的历史风韵,村内建筑物上至今没有出现一块瓷砖。

.17.贞丰纳蝉
典型布依族村寨。

村寨坐落在山间坝子中,周围峰林如画。

民居系木制干栏式建筑,布依族文化遗存丰富,妇女服饰独特,传统节日活动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

有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如木叶、笛子、三弦、唢呐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8.黄平枫香
典型亻革家村寨。

木制干栏式民居古建筑,建于卵石和青石垒砌的台基上。

道路盘陀、巷道交错,古树溪流环绕,环境优美。

独具一格的亻革家服饰,亻革家蜡染是贵州民族蜡染中的奇葩。

民风淳朴,主要节日活动有正月“踩青节”、二月“祭桥节”、七月“吃鱼节”、九月“哈冲节”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9.安顺天龙
典型屯堡村寨,规模较大的明代屯堡村寨之一。

位于天台山下,因古刹五龙寺而得名。

天龙屯堡建筑也体现了以四合民居、院墙、石巷等所构成的防御体系,以及江南与贵州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木雕、石雕工艺。

天龙节庆活动众多,如迎神会、地戏、花灯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20.从江小黄
特色侗族村寨。

以演唱恢弘的侗族大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侗歌之乡”。

有吊脚木楼、鼓楼、风雨桥,村寨青山环抱,植被良好。

民俗保存完整,有极具观赏性的大歌、“多耶”、侗戏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该村寨距县城22公里,是小黄、高黄、新黔三个行政村的统称,共662户3197人,有公路通达。

寨子四周青山环抱,一条小溪从寨中缓缓流过,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游楼。

小黄是侗族地区远近闻名的“侗歌窝”。

小黄侗歌在侗语中被称为“嘎小黄”(直译“小黄的歌”),足见其自成体系,魅力独特。

小黄人有一句口头语:“饭养身,歌养心。

”侗家人的历史、祖辈的艰辛靠歌传给下一代,侗家人的心灵靠歌来熏陶,唱劝世歌、礼俗歌,男女相恋靠歌传媒,有牛腿琴歌、河边歌,喜庆娱乐则有踩堂歌、拦路歌、敬酒歌等,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又有合唱。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歌曲,全村共有歌队26支。

21.麻江铜鼓
特色苗族村寨。

著名农民画乡。

吊脚楼依山而建,节日习俗有芦笙节、爬坡节等,民间工艺有苗族蜡染、刺绣,其中苗族民间绘画最具特色。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22.安顺云山屯
典型屯堡村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调北征南”的重要历史遗存。

以云鹫山峡谷为屏障,筑有屯门、屯墙、垛口,是一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屯堡古寨。

屯内如“世外桃源”,有“屯堡一条街”、高台戏楼、财神庙、祠堂、“德生昌”药铺等,山顶有屯堡古刹云鹫寺。

保留着明代的服饰、语言和习俗传统。

节日活动有耍龙灯、花灯戏,观音会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 级。

23.安顺本寨
典型屯堡村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云鹫山下,木石结构的四合院民居,七座碉楼,石巷四通八达连接各户,屯墙、院墙、民居、碉楼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巧妙地将江南建筑风格与山地建筑结合起来,是屯堡村寨中的建筑经典。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24.六枝梭嘎
典型苗族村寨,生态博物馆。

以巨大长角为头饰、仅有4000人的苗族支系。

村寨位于海拔1600米的高山之巅,民居建筑为木结构草顶房、夯土房和石墙草顶房。

保存着丰富古老的文化传统,如刻竹记事、
崇拜祖先、山神和树神等;节日活动有跳花坡、祭山、祭树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25.雷山猫猫河
特色苗族村寨,全国卫生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

森林环抱的木制青瓦吊脚
楼建筑群,森林覆盖率达74%。

有朴素洁净的民居客房,乡村休闲度假的优选村寨。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猫猫河是著名的民族卫生村,位于雷山中部,县城之北,距县城3公里,有凯(里)雷(山)公路从村旁斜过,交通便利,与周边旅游区形成带状结构。

全村均为吊脚木楼,房屋整洁,道路干净清爽,村内林木葱郁,秀木翠竹,古松苍劲,人畜饮水管道接通家家户户,沼气使用十分普及。

26.雷山南猛
特色苗族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

传统的芦笙制作和表演使该村被誉为苗族芦笙之乡,保存完好的木制青瓦吊脚楼建筑群,村寨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该村位于雷山县城西北13公里,在乌营溪和乌朋溪的汇合处,进出交通便利,全村127户,由上、中、下三个自然寨组成,家家都备有芦笙,人称“芦笙村”,芦笙技艺一代传一代,历史悠久,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珍爱的一种祖传乐器,祖祖辈辈在逢年过节时都吹奏芦笙,青年男女迎着芦笙,传情寻觅爱情。

27.雷山新桥
特色苗族村寨。

木制吊脚楼建筑。

着短裙的苗族支系,服饰色彩绚丽、裙长不过膝,十分独特。

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古老的锦鸡舞、芦笙舞、铜鼓舞以脚部、腰部舞蹈显示其独特性。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该寨距县城13公里,凯(里)榕(江)公路。

乘车直达,交通便利、与周边景区也连成一体,进出道路畅通,可进入性强。

新桥是超短裙苗寨,除超短裙外,另有一绝是“水上粮仓”,是为了防火、防鼠演变来的,也是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奇景。

28.贵阳高坡
特色民族村寨。

位于黔中喀斯特台地高原上的苗族村落,木结构干栏式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独特,文化传统保存完好,丧葬习俗独特,节日与习俗活动有四月八、射背牌、坐花园、摇马郎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29.江口云舍
特色土家族村寨。

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土家族民居,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服饰。

传统的土家族毛古斯舞、花灯、薅草锣鼓、打溜子等。

保存着土家傩文化传统如傩仪、傩技等。

传统工艺有古法造纸及挑花、刺绣、染织和剪纸、雕刻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0.三都板告
特色水族村寨。

植被丰富、梯田层层,民居为歇山顶全木结构的水族干栏式建筑,村落被竹树环绕,村前小溪潺潺。

保存完好的古墓群和水族民间宗教与文化
遗产如水书、祭祖仪式等。

富有特色的水族服饰、剪纸艺术、银饰等,民俗有铜鼓舞、斗角舞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1.兴义南龙
典型布依族村寨。

地处风景秀丽的万峰湖畔,建于明洪武年间,村寨房屋全为干栏式木制吊脚楼,八卦型格局,寨内生长着360株榕树,百年以上的有108株,将村寨团团环抱。

民族传统保存完好,节日有祭山、秧苗节、新米节;民族艺术有布依八音坐唱、布依戏、“八大行”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2.凯里南花
特色苗族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

保存完好的木制吊脚楼建筑群依山而建,巴拉河绕寨而过,森林环绕村寨,覆盖率达84%。

村寨内建有苗族服饰博物馆、跳花坪、图腾柱和一座百年前的基督教堂。

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该寨位于三棵树镇的巴拉河畔,离市区16公里,距修建的凯麻高速公路三棵树交叉出口处仅6公里,是巴拉河沿线较为典型的苗寨之一。

它四周翠绿环绕,寨内寨后古树参天,清澈秀美的巴拉河在寨前划了一个优美的圆弧。

梯田层层,木楼栋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远观近赏,南花村都非常秀美、秀丽。

33.凯里季刀
特色苗族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

保存完好的青瓦木制吊脚楼建筑群,巴拉河呈s型环绕村寨,民风、民俗淳朴,原生态的爬坡节、吃新节、苗年等节庆活动保存完好。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4.三都怎雷
典型水族村寨。

地处峰峦叠嶂的大山之中,森林覆盖,梯田层层,是较大的水族文化中心社区。

干栏式歇山顶多层木楼群。

保存着丰富的水族文化遗产,崇拜山石、铜鼓主要节日有“端节”,节期表演铜鼓舞、芦笙斗角舞、祭祖、赛马,剪纸和马尾绣是当地水族妇女独特的民间工艺。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5.榕江本里
特色侗族村寨。

建于明代初年,依山傍水,民居系四面倒水青瓦顶干栏式杉木建筑,木雕花窗,青石板古道,石雕古井。

保存古老民俗和歌舞如“爬窗探妹、隔窗对歌”、琵琶歌、木叶歌、牛腿琴歌、“讨扁米”、斗牛、斗鸡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6.普定号营
特色屯堡村寨。

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屯军后裔所建。

除建筑上保留屯
堡村寨一般性特征外,还有特色鲜明的宗祠等古建筑。

寨前有河水环绕,森林、田畴相得益彰形成一道朴实自然又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景观。

花灯艺术之乡,民俗节日众多。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7.榕江宰荡
特色侗族村寨。

木制吊脚楼建筑群与石板街、鼓楼、风雨桥搭配协调,以八角基座鼓楼为建筑代表,周围环境优美。

侗歌大歌的发源地之一,多声部男女声大歌优美抒情,民俗节庆众多,以“七月七”
吃新节为代表。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8.镇远报京
特色侗族村寨。

600年以上历史的侗族村寨,清一色木制青瓦吊脚楼,与山林、水田、草场融为和谐的一体。

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著名的三月三“洗葱蒜”被誉为“山地里的情人节”。

服饰独具特色,传统歌舞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是木鼓舞和芦笙舞。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39.关岭下瓜
特色布依族村寨。

以大理石建成的四合开井式建筑,周边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瀑布、溶洞、河流、榕树、林木相伴相融。

民族节日众多,如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

唱山歌,民族器乐表演独特,有大号、唢呐、小号、小打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40.镇宁石头寨
特色布依族村寨。

民居依山势建在岩石嶙岣的石山上,木石结构的三合院,石墙石瓦石巷,构筑起一个石头建筑世界。

白水河从寨边逶迤流过,两岸垂柳依依,河上有五拱、八孔和单拱石桥。

是著名的布依族蜡染之乡,妇女身着蜡染百褶裙,擅长画蜡、染织和织锦。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41.榕江八蒙
特色水族村寨。

建筑特点为水族干栏式多层木楼,村寨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周围古树参天,河水清澈。

最具代表性的有水族古墓石雕文化,节日和民间习俗如水族芦笙舞、铜鼓舞以及独特的水族“瓜节”、
水族服饰等。

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B级。

该村寨位于321国道旁距榕江县城54公里,全寨165户,713人,皆为水族。

村寨风光秀丽,古树参天,河水清澈,自然生态保存得较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木楼。

由于该村寨居住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
特别是水族古墓碑雕,技术精美、图案生动。

主要传统歌舞有芦笙舞、斗牛舞、水族情歌。

主要节日有“瓜节”,时间为农历十月亥日,活动内容:祭祖、跳芦笙舞、敲铜鼓、端坡赛马、对情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