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作者:李桂霞何雅敏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卢梭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法国启蒙运动之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

在教育方面他以自然主义为号召,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自然教育
作者简介:李桂霞(1982-),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何雅敏(1984-),女,浙江杭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让·雅克·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等级。

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则统称第三等级。

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劳苦大众。

在思想上,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联合城市平民、手工业工人和农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封建反教会统治的革命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共同进行斗争。

法国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运动。

卢梭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思想就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教育,更是残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教育。

当时,法国教会统治法国教育,法国的各学校处于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烦琐的东西。

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描绘和抨击了这种教育的丑态。

“儿童在妇女手中度过六七年,成了他自己和妇女们浮动意志的牺牲品,并且当他们已经教他各种事体,使其记忆力负担了各种无意义的文字或对他无意义的事物以后,当她们给他养
成的情欲把他的天性窒息以后,这矫作的小把戏便被送到教师之前,教师接着把儿童养成的矫作性根,给完全地发展起来;他教他种种知识,却不教他如何自知、自制、求生致福的方法。

最后,当这幼稚的奴才或暴君头脑里充塞着空洞的知识,身心俱极脆弱,一旦被投入社会时,他那软弱无能、骄人傲物和其他种种恶德,便完全显露出来。

”[1](P21--22)可见,这种种封建教育是茶毒人心的,完全违背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

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

卢梭提出爱好自然,归于自然,看重人的自然情感和良知,为自然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性善论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卢梭在《爱弥儿一论教育》中,开宗明义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P1)他认为人是善良的,人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内在于天性之中的。

卢梭不仅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且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朝臣,也不是巨万富翁,富人的胃并不比穷人的胃大,他的消化力也不比穷人的消化力强,主人的臂比之奴隶的臂既不长,又不壮,伟人并不比普通人身材高。

在人的天性中并不存在什么过失,人类的种种错误和罪恶不是由天性导致的,而是后天错误的教育和不良影响的结果。

人即使天生向善,但如果后天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的天性就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

相反,任何性情顽劣的人在积极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都能发展养成优良的品德。

卢梭的天性至善体现在教育上也就是遵循自然,使人率性发展。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

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

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3](P3)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

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
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归顺自然。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切,当然也支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

所谓自然人,并非是纯粹生物性的人,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动物般的过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约束和封建文化的腐蚀,自然地、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约束、天性发展的新人,是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自然人不同于公民,卢梭解释道:“自然人为他自己而活;他是自成单位的,他是一个整体,他是只依赖和依赖着自己的同伴的,公民好比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子的价值要靠分母来决定。

”[4](P6)可见,公民是社会国家中的人,是无法保持原有天性而受社会支配的人,。

所以卢梭认为教师必须在自然人和公民之间选择其一,万不能既培养自然人,又培养公民。

当然卢梭并不是不考虑教育的社会目标,在卢梭看来,首先要发展天性,称为堂堂正正的自然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就自然养成公民的品质,绝不应该不做自然人而仅仅养成公民。

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
了。

”[5](P362)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三)卢梭自然教育的分期和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
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年龄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卢梭将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指出了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根据不同特征安排了教育重点。

0-2岁(婴儿期) 。

卢梭认为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因而教育应始于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锻炼他们的体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这一时期应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

2-12岁(幼儿期) 。

这一时期被卢梭称为“理智睡眠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仅有感觉印象而没有观念的,因而便不能真正地判断和记忆,他们的知识全属于感觉领域,并未入于理解的范围,因此,感觉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此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儿童的感官,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强壮,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感官和四肢去获得丰富的知识。

12-15岁(青年期) 。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

他认为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

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15岁至成人。

卢梭认为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

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

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评价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是在批判封建教育的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其中有许多偏激与片面之处,但仍然狠狠地冲击了封建旧教育,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是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他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的陈规旧习,把儿童变成了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活泼的儿童;他要求教育适应自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对后来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是可贵的启示;他强调进行教育要追随儿童的本性,以及让儿童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的主张,则成为后来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同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他甚至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整个社会,不过在个人与国家,在培养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他把两者截然对立,可见其思想中充满矛盾;他把儿童的发展严格划分为五个时期,主张在一个阶段绝对只能着重发展某种教育,而不允许有丝毫的超前,这难免有些机械化和形而上学。

总而言之,培养“自然人”这些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

在分析、评价卢梭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不仅要借鉴其合理的部分,用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而且在研究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方案,以便把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地推向推进。

参考文献
[1][2][3][4][5]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评述[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7]任敏,冯文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