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发展脉络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城市历史发展研究

摘要:西安,一个充满文明和历史的城市,它的营城理念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无论是道路,还是功能分布都与《周礼·考工记》的描述吻合,经过了3100多年,西安这座城市依然活力充足,无论是布局形式还是道路系统都不曾过时。可以说西安的城市布局很少有城市与其媲美。它凝聚的是先辈们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城市研究价值,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城市的规划方式。

关键词:西安发展方格网《周礼·考工记》

西安,一座让华夏子孙为之骄傲的城市。历史造就了它的辉煌,但又有几人认真的了解过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呢?这是值得商榷的,人们或许了解的只有这里的兵马俑、大明宫等一系列被广为推崇的历史性标志物,但是我们也应该去了解这座古城的起源及发展史,司马迁将西安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无语伦比的。

从考古中发现聚落岐山的凤雏村来了解这座城市的起源,这也是岐山文化的代表,通过观察就可知道我们的祖先早期在居住选址上就已经开始考虑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了,村落的中心是一个比较大的广场,联想现在的城市中心区也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地。周围则是村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几个比较大的茅舍,那是部落酋长们居住的,这表明了当时房屋的建造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整个房屋的布局都是围绕广场中心展开的,

开窗方向也有一定的规律,而在村子的外围则是一条壕沟,用以防御,这就是护城河的雏形,在村子的旁边就是河流,它可以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以上的种种村落布局特点我们都可以在各个城市中找到它们的影子,这就是早期城市的原型。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丰京。并命其子姬发在沣河以东营建镐京。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大败商军于牧野,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丰镐。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王朝的布局形式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样的建城思想影响影响了我国封建城市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片土地却迎来了它的再一次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定都咸阳。咸阳城的规划建设利用自然地势,横跨渭河,以渭河比拟天体银河,各宫视若天体星座,凭借复道、甫道及桥梁作为联络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联成整体,构成以渭河以北咸阳宫、渭河以南阿房宫为首的庞大宫殿群,同时把渭河以南与渭河以北两大综合区通过渭水有机组织起来,是城市空间结构既有灵动,又不乏规制。咸阳城的规划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想象力。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西汉长安城在总体布局上所表现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以及棋盘式路网格局等,

体现了对《周礼·考工记》的尊崇。汉长安城北延渭水,依势曲折,以象北斗;南居北龙首塬下,凹凸有秩,则应南斗,故汉长安又被称为“斗城”。这种“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营城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随后西安有尽力了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的洗礼,让其不断的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帝都之地。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王朝。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他命宇文恺设计并修建新都,,是为“大兴城”。大兴城面积约为83.1平方千米,北起龙首塬,东临浐灞河,南望终南山脉,西接秦汉故都,分为宫城、皇城、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内九经九纬以合周礼之制,城外八水环绕以应河洛之象;严谨的城市布局,浩大的城市规模,繁荣的城市景象,无疑是当时的世界之最。

在隋之后出现了唐朝,唐代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城东部和东北部分分别新建了兴庆宫和大明宫两组建筑群,与原有的太极宫合称为唐“三大内”。唐长安城气势恢宏,“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规划方正,共有“三大内”、108里坊和东西两市,面积达84平方千米。

隋唐长安城设计思想核心仍是传统的“皇权、礼制和天意”观念。随着国力的昌盛和皇权的巩固,皇家宫殿成为城市的中心和主体。在设计上一改秦汉以来“前朝后市”的布局方式成为的

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重相依。突出宫城以象群星拱卫的布局方式成为唐长安城结构布局上最具特色的思想。

唐末,长安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仅留存下部分皇城并进行了整治改建,面积只有原城的十六分之一,史称“韩建新城”。自五代起,西安作为帝王京师的荣耀已经悄然褪去,但是仍然肩负着稳固西北的重任。虽历经辽、宋、金、元多次修葺与加固,对行政、生产、文化、居住等城市功能建制进行了重新布局,整治了道路街坊,但城市规模总体变化不大。

时间的年轮转动着,它不会停止更不会倒转,西安城也随着它而经历了数不清的四季,但它依然驻足在这片土地不曾倒下。终于在明朝时期,它迎来了又一个对于它而言的重要时期。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一名首次出现在历史上,并沿用至今。明洪武十七年修建了钟楼,之后开辟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修建四座关城。明城墙历经八年的扩建,形成了东、西墙长约3.3千米,高约12米的规模。明城墙屹立至今,已成为西安城的重要标志。

清朝的西安城市规模基本上沿袭明朝,只是对城内的建筑略作修改,将西安城内东北隅占城市四分之一的区域作为满族居住区,利用原城东、北城垣,另筑西、南城垣及城门,形成“满城”;拆毁了明秦王府内的一些建筑,作为八旗驻军和家眷居住地,后来又改名为八旗教场。清代西安城的行政及商业重心集中在城西部,而东关是四座关城中最繁华的所在。

在建国初期西安市作了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当时中心市区建设用地规模131平方千米,人口120万人。定义城市性质为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以“功能明确、工业主导、促进经济”为理念,初步确定了西安市的功能分区:中心为商贸居住区,南部为文教区,北部为大遗址保护区、仓储区,东部为纺织城,西部为电工城。该版规划的意义在于形成了西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为西安日后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是将西安建设成为一座保持古城风貌,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科学、文教、旅游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以“拉大骨架、拓展新区、保护遗址、完善设施”为理念,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确定“显示唐长安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清西安的严整格局,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的古城保护原则。在规划指导下,先后实施了西安航空港迁建、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火车站、西临高速、西宝高速、西铜高速公路及一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并逐步构筑起以西安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和陕西省省会城市的构架。

第三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是让西安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陕西省省会。以“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为理念,形成“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