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发展

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的阈限概念

费-伽马传统觉察理论假设的三个连续量

?刺激(S)

?内部反应(R)

?判断(J)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

1、两类非感觉变量

?刺激出现的概率

?反应代价

2、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检测问题

?认知问题

?辨别差异问题

?量表问题

二、神经量子理论

1、两种连续

?刺激连续

?神经单元阶梯式的感觉连续

2、理想条件

?必须仔细控制刺激,避免噪音干扰

?被试保持恒定的判断标准

?神经量子的大小保持恒定

?从标准刺激向比较刺激的转换迅速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一)韦伯定律

?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I / I=K

?韦伯定律的修正:⊿I / (I+a)=K

(二)费希纳定律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jnd)可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其主观值是相等的,是感觉的单位。

?任何阈上感觉的大小都可用感觉随刺激变化而发生的总和表示。

?S=K lg R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1、幂函数

?S=bI a

?量的连续体

?质的连续体

?数量估计法

2、修正的幂函数

?S=b(I-I0)a

3、等感觉匹配法

四、物理相关论

?瓦伦(1959)年提出

?被试作出感觉量的判断时,实际是通过过去的经验对与刺激相联系的某种物理属性作出判断。

?由不同的感觉通道得到的各种变化的幂函数的指数并不反映不同的生物转换器的操作特点,相反是由被试对于不同刺激的特定物理属性的反应所决定。

第二节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1、信号检测论由来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是信息论的分支,研究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的接受问题,即用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如何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

?信号检测论是人们在同噪音干扰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利用信号和噪音的统计特性来尽可能地抑制噪音,从而提取信号的。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广泛应用现代数学工具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信号检测论。在雷达、通讯、自动控制、地震学、天文学、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人类的感知系统好比是一个信号觉察器,各感官都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把各种刺激看作是信号,把刺激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官信息处理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测定的阈限,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①对刺激的感受性或者叫做辨别刺激的能力。

?②被试判定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

?尽管在使用这些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时,曾考虑到被试的态度、偏好、倾向和所采用的标准对测量阈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些影响。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只能是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保持恒定,并不能测出被试的反应标准,也不能把反应标准和辨别力分开。对于有些实验,尽管采用了一些措施,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在一个当中前后保持恒定,但对于各个不同被试各自所掌握的标准,究竟是否一样,很难检验,因此,对有些实验结果的解释就非常困难。因此,把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加以区分,是心理物理实验中早待解决的问题。

2、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的原因

?信号检测论本身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需要有新兴理论的加入

?许多心理物理学研究对传统阈限概念的质疑

?人的感官和中枢分析综合过程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3、信号检测论作用

?坦纳和斯韦茨(1954)等人最早将信号检测论用于人的感知过程。

?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与反应偏好等区分开来。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1)统计学原理

①统计决断理论是信号检测理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心理学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

②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虚惊、漏报和正确排斥。从统计学的观点,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

当实际是H0而选择的是H1的概率,即所谓第一类错误

当实际是H1而选择的是H0的概率时,即第二类错误

?信号检测论的最主要贡献是在反应偏向与反应敏感性之间能作出区分。

?击中概率P(N)可以因为检测者持严格的反应标准(高β)而减低;另一方面,即使观测者持宽松的反应标准(低β),P(N)也可能因为敏感性的降低而降低。

(2)最优决策原则

最优决策原则是指人类在做出一个判断标准时,一般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常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的大小;判断结果的奖惩(价值)多少;被试所要达到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因素等。

1、信号和噪音

?信号即是刺激

?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就是噪音

2、先定概率

?在呈现刺激前,主试告诉被试N(噪音刺激)和SN(信号刺激加噪音刺激)出现的概率。

3、奖惩办法

4、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

?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从噪音干扰中接收信号的过程看作为一个统计判断过程。

?P(S)不等于1,被试可能的反应类型从两种增加为4种。

?信号加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两种情况下,心理感受量值形成两个概率分布:信号加噪音分布P1(X)和噪音分布P0(X)。

?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干扰,两个分布都呈正态。且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

?反应标准Xc

?气象判定实例(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

三、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

1、反应偏向

(1)似然比(β)

?给定区分信号与噪音反应的心理感受水平Xc水平上信号分布的纵轴与噪音分布的纵轴之比。

?β=纵轴击中/ 纵轴虚惊=O击中/ O虚惊

?一般认为,β>1说明被试者掌握的标准较严。β值接近或等于1,说明被试者掌握的标准不严也不松

(2)报告标准(C)

即个体反应偏向,以C值表示。

C值高表示被试者判断的标准严格,不轻易报告“旧的”图片;反之,C值低表示

被试者判断旧刺激的标准宽松,易把一些新刺激说成旧刺激

?公式:C=(I2-I1)/ d′ x Z1+I1

I2:为高强度刺激(1)

I1:为低强度刺激(0)

Z1:为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拒斥概率的Z值

?信号检测论指标C受被试者的动机、态度、利害得失等心理因素影响。我们可从指标C的变化中,分析被试者的心理因素。

2、敏感性(辨别力)指标(d′)

?感觉辨别力指标,亦称感觉敏感性,以d'值表示,不受情绪、期望、动机等变数的影响。

?d'值低表示被试对新、旧刺激不易辨别。当刺激很接近或被试者再认不敏感时,d'值就低。d'降低表示再认能力减弱。

?信号检测论指标d'比较稳定,不受实验条件不同的影响。

?d′=Z击中-Z虚惊

?敏感性可以表现为内部噪音分布与信号加噪音分布之间的分离程度。敏感性的指称为辨别力d',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d'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在心理学上又称感受性曲线,就是说,曲线上的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接受者操作性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者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划出的曲线。接受者操作性曲线是严格地由给定阈的信号和噪音的概率密度函数决定的。

?反映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

?ROC曲线上的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五、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有无法

有无法的基本程序是当主试呈现刺激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予以口头报告,被试的反应很简单。

(2)评价法

①评价法又叫多重决策法,或评级量表法。这种方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对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

对反应结果的奖惩方法,都可以随实验要求,由主试者确定。

②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被试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有信号”和“无信号”这一感觉的连体,规定出不同的感觉等级评价,然后让被试根据所呈现刺激的自信度情况,报告有信(或无信号)的评价等级。把量表的等级看成多重判断标准,就是多重决策。

(3)迫选法

①迫选法与有无法、评价法不同的地方在于让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要连呈现数次,然后让被试判断在哪个时间间隔上是信号,哪个是噪音,而不是刺激一呈现就让被试判断是信号还是噪音。

②刺激连续呈现两次即一次信号一次噪音,称为二项迫选法,如果连续呈现三次称为三项迫选法。在连续呈现的刺激中哪次是信号哪次是噪音是随机排列的。何时呈现刺激一般是由主试通过一定的方法告诉被试。

(一)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医生的诊断操作受到发病率和诊断的可能后果影响

(二)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研究人机互动过程中,人机功能相互适应与配合的心理学问题。

?麦克沃斯(Machworth, 1948)的警戒行为研究

?警戒衰退研究

(三)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感知觉研究

?再认记忆研究

?见证人辨认嫌疑犯问题

?记忆力衰退的原因(年龄、脑损伤、药物、老年痴呆或抑郁症)

?社会认知研究

(四)评价

1、传统心理物理法消除动机态度等影响的手段

?通过实验设计和造作抵消可能造成的误差

?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尺度

?发挥指导语的控制作用

?进行严格有效的训练以淘汰不合格的被试

?插入捕捉实验以考查被试的态度

2、信号检测论的优点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知觉

第五章-知觉 一、单选题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11.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 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 A、编码和识别 B、信息登记 C、高级加工 D、记忆加工 13、感知觉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力是 A、与生理功能无关的 B、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 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14、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 A、似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心灵致动 15、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 A、整体知觉 B、良好图形 C、空间频率整合 D、主观轮廓

第五章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第五章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第一节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前提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 2、宗教:1517宗教改革 3、科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培根、牛顿、达尔文、伽利略、哈维尔等人的理论 4、经济:工业革命 二、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 1、缪勒 2、赫尔姆霍茨 3、布罗卡 4、海林 1、缪勒 生平(1801-1858) 生理心理学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 1)脊髓反射理论 贝尔-马戎第定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缪勒脊髓反射理论:以实验研究证实贝尔理论,进而发现反射过程有三段神经活动。 2)神经特殊能量论 基本要义:由刺激引起的感觉经验,乃是决定于刺激所引起的神经活动,而非决定于刺激本身的特征。换言之,感觉经验主要是脑的作用,而非单纯刺激作用。 神经特殊能量具有三种特征: ·每一感官均有其相对应的刺激(某种刺激引起某种感官的感觉经验); ·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感官时,将引起不同的感觉经验;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时,可引起同一感觉经验。 其理论为德国理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心是主动的,而心的主动性并非得自学习经验,而是得自先天本性。 其生理学研究,之所以被认为具有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是因为在解释生理作用时经常涉及心的作用。而且,他的研究对以后的生理心理学影响甚大,后大赫尔姆霍茨和海林的色觉理论,都是受了缪勒的影响。 2、赫尔姆霍茨 生平(1821-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1)反映时与神经传导速度 以青蛙和人做实验,用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研究。 2)听觉共鸣论 听觉器官为内耳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毛细胞的排列呈一端窄一端宽的形式。窄端纤维短,与高音共鸣;宽端纤维长,与低音共鸣。由不同共鸣激起不同的神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

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发展 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的阈限概念 费-伽马传统觉察理论假设的三个连续量 ?刺激(S) ?内部反应(R) ?判断(J)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 1、两类非感觉变量 ?刺激出现的概率 ?反应代价 2、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检测问题 ?认知问题 ?辨别差异问题 ?量表问题 二、神经量子理论 1、两种连续 ?刺激连续 ?神经单元阶梯式的感觉连续 2、理想条件 ?必须仔细控制刺激,避免噪音干扰 ?被试保持恒定的判断标准 ?神经量子的大小保持恒定 ?从标准刺激向比较刺激的转换迅速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一)韦伯定律 ?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I / I=K ?韦伯定律的修正:⊿I / (I+a)=K (二)费希纳定律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jnd)可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其主观值是相等的,是感觉的单位。 ?任何阈上感觉的大小都可用感觉随刺激变化而发生的总和表示。 ?S=K lg R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1、幂函数 ?S=bI a ?量的连续体 ?质的连续体 ?数量估计法 2、修正的幂函数 ?S=b(I-I0)a 3、等感觉匹配法 四、物理相关论 ?瓦伦(1959)年提出 ?被试作出感觉量的判断时,实际是通过过去的经验对与刺激相联系的某种物理属性作出判断。 ?由不同的感觉通道得到的各种变化的幂函数的指数并不反映不同的生物转换器的操作特点,相反是由被试对于不同刺激的特定物理属性的反应所决定。 第二节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1、信号检测论由来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是信息论的分支,研究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的接受问题,即用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如何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 ?信号检测论是人们在同噪音干扰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利用信号和噪音的统计特性来尽可能地抑制噪音,从而提取信号的。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广泛应用现代数学工具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信号检测论。在雷达、通讯、自动控制、地震学、天文学、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人类的感知系统好比是一个信号觉察器,各感官都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把各种刺激看作是信号,把刺激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官信息处理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测定的阈限,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①对刺激的感受性或者叫做辨别刺激的能力。 ?②被试判定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 ?尽管在使用这些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时,曾考虑到被试的态度、偏好、倾向和所采用的标准对测量阈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些影响。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只能是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保持恒定,并不能测出被试的反应标准,也不能把反应标准和辨别力分开。对于有些实验,尽管采用了一些措施,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在一个当中前后保持恒定,但对于各个不同被试各自所掌握的标准,究竟是否一样,很难检验,因此,对有些实验结果的解释就非常困难。因此,把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加以区分,是心理物理实验中早待解决的问题。 2、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的原因 ?信号检测论本身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需要有新兴理论的加入 ?许多心理物理学研究对传统阈限概念的质疑 ?人的感官和中枢分析综合过程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3、信号检测论作用 ?坦纳和斯韦茨(1954)等人最早将信号检测论用于人的感知过程。 ?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与反应偏好等区分开来。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1)统计学原理 ①统计决断理论是信号检测理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心理学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 ②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虚惊、漏报和正确排斥。从统计学的观点,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 当实际是H0而选择的是H1的概率,即所谓第一类错误 当实际是H1而选择的是H0的概率时,即第二类错误 ?信号检测论的最主要贡献是在反应偏向与反应敏感性之间能作出区分。 ?击中概率P(N)可以因为检测者持严格的反应标准(高β)而减低;另一方面,即使观测者持宽松的反应标准(低β),P(N)也可能因为敏感性的降低而降低。 (2)最优决策原则 最优决策原则是指人类在做出一个判断标准时,一般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常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的大小;判断结果的奖惩(价值)多少;被试所要达到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因素等。 1、信号和噪音 ?信号即是刺激

心理学相关 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

第六章心理物理学 一、测量感觉 心理物理学:描述的是那些因为物理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反应。 1.操作定义(范例:阈限) (1)操作定义:据此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使用它。 (2)阈限:可以被比喻为你进入房间的“大门”,测量结果总是变化的。 确定最佳阈限值的统计方法: i.费希纳极限法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310-290=20

主观相等点:300 标准刺激为300时,差别阈限为10.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的相对恒定——△I/I=K 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 △I:差别阈限 K:常数 对于很微弱的刺激不适宜。 ii.阶梯法 阶梯法的阈限被操作定义为从第二个序列开始所有刺激的平均值 阈限:(140+120+100+120+140)/5=124 (3)无阈限:信号检测论 i.感觉印象分布图 中间重叠部分表明有一些感觉印象值是模糊的。可能是噪音的结果,也可能是 信号的结果。 保守者,标准β线偏右;大胆者,标准β线偏左。 保守者虚惊率与击中率都比较低,大胆者都比较高。 虚惊

击中 ii.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标准β从右到左,从保守到大胆 d’表示信号强度大或表示观察者更敏感。(两峰之距离差)√ iii.在某种意义上,由特定刺激强度所确定的绝对阈限已经被信号检测论否定了,余下的是一个反应或决策阈限。只有当刺激产生的感觉超出决策阈限时,我们 才能正确地检测信号。 击中率为0.875,虚惊率为0.21. iv.信息检测法的优点:既能测感受性,又能测反应偏见。

应用:阿司匹林。没有降低d’值,而是改变了报告感知疼痛的决策阈限。 二、变量介绍 1.测量量表(范例: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1)心理量表的属性 i.差别 ii.数量 iii.等距 iv.绝对零点 (2)量表的类型 i.名称量表 ii.顺序量表 iii.等距量表 iv.比例量表 (3)费希纳定律 跟据韦伯定律而得:Ψ=K*log(S),K是韦伯分数,S是刺激值。 (4)史蒂文斯的幂定律:Ψ=K*S n, n是指数 2.小样本设计(范例:心理物理法) 由于控制严格和参与行为复杂程度的降低,心理物理学经常使用小样本设计,在这样的实验中被试数量较小。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lcalMethods)对刺激和感觉(或感觉反应〕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它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刺激量的值在达到多大才能引起感觉或感觉反应;(2)一个阈上刺激呈现以后,它的强度要改变多少才能被人觉察到;(3)如何才能使一个刺激产生的感觉和另一个刺激相等;(4)随着刺激大小的改变,感觉或感觉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心理物理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包括经典方法、心理量表法和信号检测法三种研究手段。其中,经典方法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的方法,心理量表法主要用于阈上感觉的测量,信号检测法是本世纪50年代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主要用于人类被试(传统上也称为观察者)的实验,但有些方法现在也用来研究动物的感觉。 一、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法三种,它们是1860年费希纳粹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上最早提出来的,费希纳用

它们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绝对阈限(RL)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强度;差别阈限(DL)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异。 1、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最小可觉察2刺激法。它的特点是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间距相等;刺激旦现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增法(↑);另一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减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有刺激出现,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有”,感觉不到就报告“没有”。用渐增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小得多的刺激开始呈现,逐渐以较小的梯度增加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没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测得的绝对阈限。用渐减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大得多的刺激开始,逐渐以较小的梯度降低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有”变成“没有”。渐减系列的绝对阈限等于被试最后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没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实验过程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交替呈现,经过大约100个系列的探查,最终测得的绝对阈限等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用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有一些非感受的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因此,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得的数据,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相混合的。例如痛阈,因各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痛阈因人而异。所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中也想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如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采用种种手段,使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感受性测量中能得到较科学和较可靠的结果。 但上述这种种手段也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被试的主观态度的一类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发现,用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对照研究: 伯雷斯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汉米尔顿等人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低;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认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这些情况,以前总认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区分开。 而信号检测论,在测定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出来。所以,我们把费希纳倡导的心理物理学三种基本方法称之为传统心理物理法,而把信号检测论这一心理物理法的新发展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 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测定感觉阈限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是可用的。 而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更宜用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实验条件中,它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一、阈限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概念及其发展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用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调整法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并以阈限的倒数来表示感受性的大小,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 (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 (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 (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 (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 (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 史蒂文斯的补充 (1)刺激次序:观察者将某些组的刺激排成等级或次序的测定; (2)刺激等级评定:确定观察者评定刺激的真正物理值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一百多年前,费希纳在创建心理物理学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上。经过长期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阈限理论,包括柏拉克韦尔的高阈限理论,路司的低阈限理论,格林的高-低两种阈限理论,以及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和斯韦茨等人的信号检测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A.实验者创设情境并操纵事件或变量 B.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源 D.在实验室环境中能最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 2.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包有( BDE )。 B.SPSS D.SAS E.BMDP 3.潜特征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CDE ) C.潜特征空间的维度 D.局部独立性 E.项目特征曲线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的性质 一、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 Psychophysical Method)的诞生。 ?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 n. d.)是感觉单位,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 ?S=K lg R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阈限(Threshold)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差别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之差 阈限实验的特点 ?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 有A或无A A等于B或A不等于B A大于B或A小于B A是B的两倍或C是D的一半 A与B的差和C与D的差相等 ?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极限法 ?又称为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阈限的位置)。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选10-20个水平 ?递增和递减系列分别测定50次左右 ?每次呈现刺激起点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示 ?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猜,但不能放弃。 3、阈限的确定 ?被试报告“有”和“无”的相应两个刺激强度重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常误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称为习惯误差 ?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称为期望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疲劳误差。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方法)-试卷1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方法)-试卷1 (总分:9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用极限法测量阈恨时容易产生哪些误差,如何控制?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用极限法求绝对阈限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差。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这四种误差恰好组成两对: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相对,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相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如在下降序列中被试继续说“有”或“是”,在上升序列中继续说“无"或“否”。由于习惯误差的存在,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期望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由于期望误差的存在,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可交替使用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并且要使递增和递减序列数量一致。练习误差是指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随着时间的进程,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极限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照“↓↑↑↓”或“↑↓↓↑”排列。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致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解析: 2.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做法为:①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②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③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测绝对阈限时无需标准值,如测差别阈限或等值则需要包括一个标准值;④恒定刺激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实验之前选定的刺激的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所选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选定呈现刺激的范围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恒定刺激法和极限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没有大的差异,恒定刺激法要求较大量的实验次数,但是每次实验只用很短的时间,因此要比极限法节省时间,而且测得的阈限也更加准确。两者的不同还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 解析: 3.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统计决断理论是信号检测理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心理学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一般的心理物理的辨别实验,其中包含着刺激A和刺激B。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其中一个刺激作为噪音,另一个作为信号。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以N表示);有时是信号刺激加噪音刺激同时呈现(以SN表示),让被试对信号刺激作出反应。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或先验概率)。同时对被试说明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因为先定概率和奖惩办法都将影响被试的判定标准,所以每次试验呈现的是N还是SN是随机安排的。主试在呈现刺激之前(约2秒备信号。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 (1)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这称为击中,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H)或P(Y/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王冰,宋力 摘要概述了景观、景观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景观评价的研究情况,在各种景观评价方法中心理物理学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概念及原理,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步骤,并详细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公认为最有效的2种方法——SBE法和LCJ法及在景观美学评价中的应用。 1景观的定义 景观一词最早源于《圣经》,英文表达为scenery,其最早被用来描绘耶路撒冷梭罗门王子神殿的瑰丽景色。西欧的艺术家从风景油画的角度把景观定义为透视中所能见到的地球表面的景色。到19世纪初,德国的A Von Humboldt首先把“景观”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中来。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即风景。 2景观评价的定义 从客观意义上讲,景观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景观评价是指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价的过程就是为所做的判断提供证据。评价是否可行,取决于我们对视觉客体—形体要素、视觉主体—人的视觉生理、思维机制与认知以及合理的价值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Daniel等将景观视觉质量称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风景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3心理物理学方法简介 目前,风景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日趋成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心理物理学派被认为是目前风景评价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这种方法是以相片等为测试材料,根据被试视觉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的反映,计算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并建立与各风景成分的数学关系。现代心理物理学方法被实验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市场研究和人类工程等学科所采纳和发展,70年代以来也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娱乐或旅游环境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4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即获得美景度量值;②将景观进行要素分解并测定各要素量值;③建立美景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