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营养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

营养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自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Buyliss和Star首次发现活性多肽物质———促胰激素以来,人们对肽的研究逐渐深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活性多肽物质的研究。近一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肽是由20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二肽到复杂的线性和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活性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生物体很多活性物质都以肽的形式存在,,没有肽,就没有活性,没有生命。食物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是现代营养学及食品学研究的热点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

早在1921年Boegland就提出了肽转运的可能性,随后Newey等(1960)研究发现,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消化产物除了氨基酸,还有大量的小肽,并且肽可完整进入肠黏膜细胞,并在黏膜细胞中进一步水解成氨基酸,而后以氨基酸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研究表明,肽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影响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因子和激素参与受体介质的信号传导。经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对肽的种类、功能和吸收等已有一定认识,并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多肽等生物分子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强,尤其是对活性多肽物质的兴趣更高,其应用也日益增加。生物活性多肽的存在相当广泛,关键是如何找到最佳的提取分离方法,因而涉及它们的分离和分析问题也日益重要。随着HPLC及HPCE的制备技术、分离机制和仪器设备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多肽类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并且这一技术会向快速、灵敏及高自动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科研及生产的需要。

超滤技术由于具有通量高、操作条件温和、易于放大等特点。特别适合生物过程及生物活性大分子的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超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产品的固液分离、缓冲液置换分级(fractionation)、脱盐及浓缩。特别是随着膜性能的提高、组件的标准化、膜清洗技术的完善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超滤技术已臻成熟并在生物产业中得到

愈来愈广泛的应用。用超滤技术分离纯化营养活性肽是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活性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生物体很多活性物质都以肽的形式存在,,没有肽,就没有活性,没有生命。食物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是现代营养学及食品学研究的热点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以碎鱼肉为原料,利用超滤法分离出碎鱼肉中的营养活性肽。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因素,设计正交,利用正交得到最佳因素,进行验证实验,确定最佳因素。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实验方法:

酶解液首先经过0.45μm微滤,所得滤液经过10000Da滤膜,收集截留液得到分子量大于10000Da组分Ⅰ,然后渗透液再过5000Da滤膜,收集截留液得到分子量在

5000~10000Da的组分Ⅱ,透过的渗透液为分子量小于5000Da的组分Ⅲ。利用膜通透量指标来优化超滤条件,通过测定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性能,对不同分子量组分进行评价。膜通透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单位膜表面积通过膜表面的液体的量,膜通透量(J)按照下式计算:J=V/(A×t)

其中J为膜通透量(L/m2·h),A为膜的有效面积(m2),t为超滤时间(h)。

四、参考文献

[1] LynnF.Gladden.Industrialapplicationsof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J].

Th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1995,56:149-158.

[2] 陈文雅,王碧莲,周围,马秋刚,计成等.肽营养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

2008,34(1):3~11.

[3] 庞广昌,王秋韫,陈庆森.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与展望[J].食品科学,2001,

22(2):80-84.

[4] 程云辉,文新华等.生物活性肽制备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1,

34(1):5~11.

[5] Joullie M.M, Portonovo P, Liang B et a1. Total synthesis of(-)-tamandarin B[J]. Tetrahedron

Lett, 2000, 41(49): 9373~9376.

[6] 魏宗友,潘晓花,季昀等.生物活性肽的制备、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饲料,2010,11(1): 2~5.

[7] 陈敏,蔡会武,邵纪生等.双酶解法提取大豆蛋白的工艺研究[J].大豆科

学,2010, 29(3): 537~539.

[8] 陈庆森,固定化碱性置白酶生产 CPP 的研究食品科学,2o00,21(1):25~27.

[9] J.Rasanen,J.M.V.BlanshardandJ.R.

Mitchell.Propertiesoffrozenwheatdoughsatsubzerotemperatures[J].JournalofCerealScience, 1998,28:1-14.

[10] S.B.Engelsen,M.K.Jensenand,H.T.Pedersen..

NMR akingandmultivariatepredictionofinstrumentaltextureparametersinbread[J].

JournalofCerealScience,2001,33:59-69.

[11] 杨非勇,王文礼,苏秀兰.天然产物中的多肽的分离,分析及药用价值[J].内蒙古

报,2004,26(2):139-140.

[12] 邓廷倬,何金兰.高效毛细管电泳[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 张纯丽,马美湖,活性多肽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院,2010,

29(3): 57~59.

[14] 陈路,张日俊.生物活性肽(或寡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

2004,16(2):12~14.

[15] 姜毓君,李庆章,闫宏博.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

2004,32(5):30~33.

[16] 雷鸣,李志忠.大豆多肽制备中蛋白酶的选择[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41

(6):122~126.

[17] 李蕾.多肽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大学,2008.

[18] 李清,毛华明,肖调义等.生物活性肽对鲤鱼肌肉风味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4b,

10:1~4.

[19] 李玉珍,林亲录等.大豆多肤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

91~95.

[20] 王志超,安玉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04,13(4):354~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