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_林书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3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1-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

林书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在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的专著,李福印(2000)的背景下,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今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到应用于语言教学等各个方面。接着叙述重要的论著和研讨会,主要的研究学者、机构及刊物。说明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最后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进行侧重于认知平面的隐喻理论研究;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研究;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空间隐喻;转喻

Studies on Metaphor: State of Arts, Focuses, and Trend

LIN Shu-wu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survey works, i.e. Lin(1997), Shu(2000), Li(2000), and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duces seven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metaphor, includ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their 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books and work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ums, scholars and study groups, as well as journ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udy focuses it states ar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metonymy and other tropes. Finally, the trend for studies is anticipated: those on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cognitive aspects,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ll be carried on.

Key words: studies on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spatial metaphor; metonymy

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例如林书武[1]、束定芳[2]的专著、李福印[3],特别是束定芳的专著,全面阐述隐喻学研究的概况,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相当详尽地讨论隐喻的类型、句法特征,使我们对隐喻研究有了全面的了解。从那以后,国内外学者又推出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提法,研究更为深入、广泛。本文就标题所示的三部分进行阐述。供读者参考。

一、基本现状

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4],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当然,Lakoff 等人的研究是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但其成果更系统、更全面。从那时以来,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发展很快,日益深入。

1.近来研究的主题 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很多,这说明隐喻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换言之,可以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笔者

39

归纳一下,有以下7个主题。

1.1理论探讨 束定芳[2]总的来说,都是理论探讨的概括性评述。特别是在“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两个方面概述各种解释和假说,理论意味更浓。理论探讨仍然是目前隐喻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纯理论探索,例如对Davidson 的隐喻理论,对Goodman 象征理论的思考;从康德的观点出发,研究隐喻和类比;探讨康德、布鲁门伯格(Blumenberg )、怀恩里希(W einrich )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贡献;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 ,亦作bind, integration [有些研究者译作“交织、整合”])进行研究,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目前学术界的焦点,以下详谈。

1.2 空间隐喻研究 无论是空间概念隐喻,还是空间隐喻表达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普遍现象。例如:上为大、高级、高等;下为小、低级、低等。这可以说是两个概念隐喻,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定势思维。由这两个概念隐喻产生出的隐喻表达式也是很多的。限于篇幅,例子略去。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上常常通过空间隐喻去理解时间。其实,这一现象,学者早已觉察到:钱钟书说过,前可以表示未来,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只是现在的学者予以解释而已(例如见周榕[5]),但这也体现了学术的发展:从发现、描写到解释。

1.3 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 英语中的I see ,意思是“我明白,我懂,知道”。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那时”、“这个人”、“此地”,大家知道在语用学中这些称为指示词语,分别为时间指、人称指、地点指。指示词语在谈话、书信中有比较复杂的含义,而在地道的汉语书信中,人称指常常不出现,如何用认知隐喻观解释这些现象,也是一个研究主题。也有研究某种句型的,例如Sweetser 研究条件句,她的一组例子是:

If Paris is a body/ person, the Ile de Cite is its heart.

? If the Ile de Cite is the heart of Paris, then Paris is a person.

? ? If the Seine is an artery, then Paris/France/Europe is a person.

后两个句子是有问题的句子。为什么会是这样,Sweetser 的解释是:原来部分和整体之间有不同等级、层次的隐喻,在这里是躯体/人对心脏和心脏对主动脉的隐喻。包含性较大的概念如果在结果句中提出,那么整个句子是不能接受或不合适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外语出身的人对国外理论敏感,请注意运用来解答汉语语料中的具体问题。

1.4 涉及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除隐喻外,还有明喻、转喻、提喻;反话也是一种修辞格。其中,把隐喻和转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来说明语义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主题。明喻理解的知觉加工过程;用突显的观点解释反话现象;隐喻、转喻、提喻构成认知三角:各种修辞格之间的心理差异等等,都是学者研究的题目。例如,沈家煊[6]研究转指与转喻之间的关系,黄宣范[7]认为汉语是一种转喻语言,等等。

1.5 结合脑科学进行的研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对语言学来说,脑科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的发现,用以说明运动性失语症的病因;而威尼克区的发现,则说明听觉性失语症的病因。应该说这是基础知识,现在引进隐喻研究,结果表明损伤了的左右半球对隐喻句的理解反应都比较慢,也不确切,这说明在一个句子环境中对词语隐喻义的理解涉及到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加工机制。这里只是说了大脑疾病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至于如何影响,以及对隐喻生成的影响,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1.6 隐喻跟文化模型的关系研究 这里所说的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 ),即为认知图式。比较集中研究语言与思维中的文化模型这一课题的,是于1979年8月在加利福尼亚州拉约拉(La Jolla )举行的“文化知识的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