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_郭明俊
郭春林哲学智慧和人生思考

郭春林哲学智慧和人生思考郭春林,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像个老朋友。
他的哲学智慧和人生思考,真的是能给人带来不少启发。
咱们说,生活中总有些琐碎的小事,有时真让人抓狂。
比如说,早上起床那会儿,眼皮都快打架了,却还要努力睁开眼睛面对新一天。
郭春林就喜欢说,这样的时刻,不妨停下脚步,给自己一个微笑。
他认为,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抱有好奇心。
哎,说实话,谁不想在闹钟响起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能量的开场白呢?说到好奇心,郭春林提到的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为什么”。
孩子们总是问“为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调皮,而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
成年人呢,往往会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逐渐丢掉了那份童真。
郭春林鼓励大家,别害怕提问,尤其是对自己。
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感到困惑。
别把生活当成一条直线,有时候要勇敢地曲折前行,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心烦的事情。
比如工作上遇到的压力,或者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
郭春林说,面对这些烦恼,首先得学会放下。
就像放风筝一样,线要松一些,风筝才能飞得高。
放下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学会接纳。
这样,心里的那块石头就能轻松一些。
不妨在心里告诉自己,没事,明天还有机会。
这种积极的心态,真的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再聊聊梦想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可能是想环游世界,可能是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
郭春林认为,追逐梦想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调味剂。
就像做菜,盐放多了不好,放少了也没味道,得把握个度。
追梦的路上,难免有坎坷,但别怕跌倒,摔一跤反而能让你学到更多,懂得更多。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梦想离我们好远,最重要的是第一步,那一步才是开启一切的钥匙。
生活中的小确幸,也不能被忽视。
郭春林提到,快乐并不需要轰轰烈烈,一杯热腾腾的奶茶,或者路边的小摊,都是美好的。
人们常常在追求大目标时,忽视了那些小小的幸福。
你知道吗,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追求智慧的学问

探究:“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 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 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 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社会实践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是推动哲学前进动力。
——狂妄之徒,你竟敢坏了祖上规矩!
一切从事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具体问题分析
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 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注意: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正确的,哲学有正确和错误、科学和非科学 之分。
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吗? 如果不
子
小生产者 没落的奴隶 主阶级
道
法
家
家
老
韩非
子
子
新兴的地主 贵族
阶级
地主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瓦解,铁器、 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生产力提高
(经济)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新兴 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 矛盾尖锐
要求政治改革 (政治)
文化下移。不同阶级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对社 会变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看法,哲学思想纷呈,百 家争鸣。
哲学≠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哲学与时代
1、哲学来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 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或者: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产生哲学
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本义 2、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1追求智慧的学问

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获得对事 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 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 是世界观。P5
小结论:世界观的特点---①世界观人人都有; ②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故而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③世界观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的特点: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 ②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有正误之分; ③世界观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哲学的起源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学习要求: 1.思考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理解哲学的产生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2.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文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吸收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面向未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题 追求智慧的学问
议题:哲学有什么用
为人处世的方法
身处困境,逆来顺受,指望得到 神的恩赐
• 人定胜天
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课(思维导图)

第一课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形成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具体科学与哲学
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何者为本源
存在决定思维唯物
思维决定存在唯心
有没有同一性
承认能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
否认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哲学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子主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郭春林 哲学智慧与人生思考

郭春林哲学智慧与人生思考郭春林这个人啊,挺有意思,总爱琢磨些哲学的大问题,还有人生的小思考。
他说啊,哲学智慧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那盏明灯,能给咱们指条明道儿,让人生路上少走些弯路。
我呢,今儿就借着郭春林这点儿想法,跟大伙儿聊聊,哲学智慧跟咱们的人生思考,是怎么个相辅相成的事儿。
咱先说说哲学智慧吧。
这玩意儿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啊,它就在咱们身边。
比如说,咱们有时候会遇到些烦心事,心里头那个纠结啊,就像一团乱麻,解不开。
这时候,咱们要是能用点儿哲学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就能豁然开朗,心里头那团乱麻也就理顺了。
郭春林就经常说,哲学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帮咱们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
再说说人生思考。
咱们每个人啊,都是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经历着风风雨雨。
有时候,咱们会停下来,想一想,咱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啥?这人啊,为啥活着?这些问题啊,看似简单,其实挺深奥。
郭春林就觉得,人生思考就像是咱们人生路上的路标,能给咱们指明方向,让咱们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郭春林还跟我说啊,哲学智慧和人生思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有了哲学智慧,咱们就能更好地进行人生思考;而进行人生思考呢,又能让咱们更深刻地理解哲学智慧。
他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是咱们吃饭和喝水,少了哪个都不行。
我就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那时候不懂啊,总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玩得开心就行。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人生啊,其实挺复杂的。
有时候,咱们会遇到些挫折,心里头那个难受啊,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郭春林的话,用哲学思维去分析问题,用人生思考去寻找答案。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竟然变得坚强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
郭春林还说啊,哲学智慧和人生思考,其实就像是一对好朋友。
它们之间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智慧更注重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而人生思考呢,更注重的是对自己的反思和提升。
这两者啊,就像是咱们人生的两个翅膀,有了它们,咱们就能飞得更高、更远。
我就想起了我有一次跟郭春林聊天的事儿。
智慧与哲学智慧_郭明俊

第8卷 第4期2006年12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 p an U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 l 18 No 14Dec.2006收稿日期:2006-05-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西部项目(06XZX001)作者简介:郭明俊(1965-),男,陕西延安人,副教授。
=哲学研究>智慧与哲学智慧郭明俊(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摘 要:从/爱智慧0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0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
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0、生存智慧、/酸性0智慧和精神境界。
基于/智慧贫乏0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0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0,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0。
关键词:哲学;智慧;概念框架;常识的智慧;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06)04-0068-05Wisdom and philosophic wisdomGU O Ming -jun(Schoo l of Philo 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N ort hw est U niver sity o f Politics and L aw ,Xi p an 710063,Shaanx i,China)Abstract:At the ang le of /loving w isdom 0,the premise of com prehending philosophy is what is /w isdo m 0must be made clear.Wisdom itself should also be understo od and grasped at the angle of histor y,semantics and the relation o f know ledge,talent and w isdom.Wisdom is not philosophy,and philosophic wisdom is different from com monsensible and scientific w isdom.Philoso phic w isdom is /the g reat w isdom 0,the survival w isdo m,the /acid 0w isdo m and the spir itual horizo n.Based o n the fact o f /w isdom is lacked 0,/the restor ation of w isdom 0and /the returning to the ro ot of philoso phic wisdom 0should be r eturned to the /philoso phic w isdom 0.Key words:philosophy ;w isdom ;co nceptual fr am ew o rks;co mmo nsense w isdom;scientific w isdom ;philoso phic w isdom0 引 言中国哲学界当前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0、/回归哲学的本性0。
“和而不同”思想的多重意蕴

2020年3月第36卷第2期㊀㊀㊀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㊀㊀㊀㊀Mar 2020Vol 36No 2ʌ儒学与新时代ɔ和而不同 思想的多重意蕴郭明俊(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ꎬ西安㊀710122)摘㊀要:孔子的 和而不同 思想是在继承春秋时期 和同之辨 基础上形成的ꎬ这一思想内涵丰富ꎬ具有多重意蕴ꎮ其政治智慧㊁处世原则和人生境界㊁哲学观念㊁普遍的方法论㊁文化观㊁宽容精神等思想观念ꎬ对于实现人与人㊁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㊁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㊁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意义重大ꎮ关键词:孔子ꎻ儒家ꎻ 和而不同 思想ꎻ多重意蕴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20)02004807收稿日期:201910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儒家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15xzx007)成果作者简介:郭明俊ꎬ男ꎬ陕西延安人ꎬ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价值哲学㊁儒家价值观研究ꎮ和而不同 一语出自孔子«论语»一书ꎬ 和而不同 思想实际上是在继承春秋时期的 和同之辨 基础上形成的ꎮ通过文献考察和梳理可以看到ꎬ在我国一些最古老的典籍诸如«尚书»«周礼»«周易»«左传»等著作中已经大量使用 和 与 同 字ꎬ比如 和 字ꎬ«尚书»中讲到 协和万邦 用咸和万民 治神人ꎬ和上下 ꎻ«周易»有云: 保合大和ꎬ乃利贞 利者ꎬ义之和也 ꎻ«周礼»曰: 三曰礼典ꎬ以和邦国 利准则久ꎬ和则安 ꎻ«左传 僖公六年»记有 如是ꎬ则非德ꎬ民不和ꎬ神不享矣 ꎮ而有关 同 字的记载亦不胜枚举ꎬ如«尚书» 同心同德 为善不同ꎬ同归于治 ꎻ«周易»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ꎬ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ꎬ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二人同心ꎬ其利断金ꎻ同心之言ꎬ其臭如兰 ꎻ«左传» 是其生也ꎬ与吾同物ꎬ命之曰同 男女同姓ꎬ其生不蕃 ꎮ由此可见ꎬ 和 的主要意思是和谐㊁和睦㊁协调ꎬ 同 的意思就是相同㊁等同ꎮ且这时的 和 与 同 含义大致接近ꎬ并无相反之义ꎮ而对 和 同 概念做出相反解释并对二者关系进行辨析的ꎬ当属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ꎬ亦称史伯ꎮ据史料记载ꎬ史伯是历史上第一个对 和 与 同 进行明确区分的人ꎮ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位国君郑桓公曾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殆于必弊者也 ꎬ意思是差不多要衰败了ꎬ然后史伯告诫桓公说: «泰誓»曰: 民之所欲ꎬ天必从之 ꎬ今王弃高明昭显ꎬ而好馋慝暗昧ꎻ恶角犀丰盈ꎬ而近顽童穷固ꎮ去和而取同ꎮ [1]«国语 郑语»史伯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病就是 去和而取同 ꎬ为此他对 和 与 同 展开了辨析ꎬ认为 和 就是 以他平他 (即把不同的东西相互调和而达到平衡)ꎬ而 同 就是相同的东西的累加ꎬ即 以同补同 ꎬ在他看来ꎬ 和实生物ꎬ同则不继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ꎬ以成百物 [1]«国语 郑语»ꎮ到了春秋末期ꎬ齐国政治家晏婴继承和发展了史伯的 和 与 同 异的思想ꎬ对 和同之辨 做了更为生动的诠释ꎬ他从人们烹制美味羹汤和演奏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受到启发ꎬ从而提出 和如羹焉 声亦如味 的论断ꎬ形象地阐明了 和 与 同 的区别ꎮ总体而言ꎬ史伯㊁晏婴分别从五行的 相生 关系与 和羹 和声 等自然现象入手阐发了 和同之辨 ꎬ深刻地揭示了 和 与 同 的不同含义和功能ꎬ确立了 尚和去同 的价值主张ꎮ这些观点和主张对孔子及后世儒家 和而不同 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ꎬ从而构成了儒家 和而不同 观念的思想渊源ꎮ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ꎬ孔子正是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ꎬ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ꎬ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 子路»的著名命题ꎬ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思想ꎮ不论后人怎样来解读孔子的 君子和而不同ꎬ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命题ꎬ比如魏晋玄学家何晏㊁南宋理学家朱熹㊁清代学人刘宝楠等都以 义 利 来解释 和而不同 ꎬ认为 和因义起ꎬ同由利生 ꎬ但也有当代学者不同意这种诠释传统ꎬ认为 和 可以因 义 而起ꎬ也可以因 利 而起ꎬ 反过来说ꎬ言 利 未必生 同 [3]等等ꎬ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ꎬ即自从孔子提出这一命题以后ꎬ 和而不同 就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ꎬ也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ꎬ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ꎮ概而言之ꎬ 和而不同 作为一个概念而言ꎬ其含义可概括为只有不同要素的相互融合才能产生新的事物ꎬ只有不同事物的协调配合㊁和谐相处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ꎬ如果一味追求相同ꎬ事物不仅不能得到发展ꎬ反而会衰亡[4]ꎮ作为一种思想或观念ꎬ 和而不同 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意蕴ꎬ很难用一语括之ꎬ荦荦大者ꎬ有如下几个方面:一㊁ 和而不同 是一种政治智慧从 和同之辨 产生的过程来看ꎬ它首先萌生于问政活动中ꎮ西周末年ꎬ郑桓公忧虑于周王朝的衰落ꎬ向史伯咨询周朝衰落的原因ꎬ史伯回答说是由于当今的王(周幽王)抛弃和厌恶光明正直的贤人ꎬ喜欢听信谗言ꎬ亲近奸邪阴险的小人ꎬ排除持不同政见(意见)的人而取用苟同自己的人ꎮ而先王们之所以能使天下万民 和乐如一 ꎬ安享太平ꎬ根本原因在于能 聘后于异姓ꎬ求财于有方ꎬ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 [1]«国语 郑语»ꎬ实质上就是 务和同也 ꎬ即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ꎮ而当今的王却 弃是类也而与剸同 ꎬ即抛弃这些和谐的东西而喜欢单一相同的东西ꎬ能不衰败吗?可见ꎬ史伯的 和同之辨 首先是就政事而论ꎬ将 尚和去同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智慧授于为政者ꎬ目的是为政治服务ꎮ当然在此过程中ꎬ他也论及 和实生物ꎬ同则不继 的普遍性ꎬ即所谓的 声一无听ꎬ物一无文ꎬ味一无果ꎬ物一不讲 ꎬ无论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皆是如此ꎮ同样ꎬ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 和同之辨 也是首先出于治国理政的考量ꎮ据«左传 昭公二十年»记载ꎬ有一次齐景公打猎回来ꎬ卿相晏婴在身边侍候ꎬ此时大夫梁丘据驱车赶到ꎬ景公对晏婴说 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 ꎬ而晏婴却说 据亦同也ꎬ焉得为和 ꎬ意即梁丘据与你只能是 同 ꎬ哪里是 和 !接着晏婴告诉景公 和与同异 ꎬ并用厨师制作美味羹汤需要用水㊁火㊁醋㊁酱㊁盐㊁梅来烹饪鱼㊁肉而成ꎬ美妙动听的音乐是由不同乐器㊁音律㊁声调相互搭配㊁相互调节而成的事例阐明是什么 和 ꎬ又用 以水济水 琴瑟专一 的道理揭明什么是 同 ꎮ而宠臣梁丘据对待你的态度是 君所谓可ꎬ据亦曰可ꎻ君所谓否ꎬ据亦曰否 ꎬ完全苟同于你ꎬ这就好像 以水济水 ꎬ没有任何补益ꎮ通过这些事例和道理ꎬ晏婴就是要让齐景公明白君臣关系理应是 和 而不是 同 ꎬ是 可否 相济: 君所谓可ꎬ而有否焉ꎬ臣献其否ꎬ以成其可 ꎬ同样ꎬ 君所谓否ꎬ而有可焉ꎬ臣献其可ꎬ以去其否 ꎮ他在«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中也说: 所谓和者ꎬ君甘则臣酸ꎬ君淡则臣咸ꎮ 总之ꎬ晏婴主张ꎬ对于君的政治决策ꎬ臣不能盲目苟同ꎬ而应该陈述相反的意见以完善君主的意见ꎬ而君若能虚怀若谷ꎬ从谏如流ꎬ就可实现 政平而不干ꎬ民无争心 [5]«左传 昭公二十年»ꎻ反之ꎬ如果对君的意见ꎬ臣子只会趋炎附势ꎬ一味逢迎ꎬ就不能帮助君王做出正确决策ꎬ或者君自己闭目塞听ꎬ独断专行ꎬ这样就会导致政治昏暗ꎬ社会动荡ꎬ直至统治者的统治土崩瓦解ꎮ可见ꎬ 和而不同 首先是作为一种处理君臣关系的政治智慧被提出来的ꎮ这种政治智慧的核心要义在于ꎬ要让那些处于上位的君王㊁统治者或广义而言的领导者要时刻警惕ꎬ若要制定正确的施政纲领和策略ꎬ或者要做出明智的决策ꎬ就必须广开言路ꎬ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ꎬ尤其是要善于听取反对者的意见ꎬ切不可闭目塞听ꎬ独断专行ꎻ而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或广义而言的下属们ꎬ要做到敢于和善于向上谏言或建言ꎬ切不可迎合奉承ꎬ趋炎附势ꎮ如此ꎬ才能实现政治清明㊁政通人和ꎬ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ꎮ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设有 谏官 ꎬ历代贤明的统治者也都能广开言路ꎬ从谏如流ꎬ无不与这种政治智慧有关ꎮ二㊁ 和而不同 是一种处世原则和人生境界(人生观)如果说史伯和晏婴的 和同之辨 主要侧重于政治层面ꎬ那么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则侧重于从人生观的层面谈论 和同之辨 ꎮ当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ꎬ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命题时ꎬ一方面ꎬ意味着和而不同 概念的正式诞生ꎻ另一方面ꎬ表明了孔子将 和 与 同 作为衡量 君子 与 小人 的标准ꎮ众所周知ꎬ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着 君子 与 小人 的分野ꎬ不过在孔子之前ꎬ 君子 是指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者贵族ꎬ 小人 是指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或曰庶民ꎬ但从孔子开始改变了这种以社会地位高低划分 君子 与 小人 的做法ꎬ而是以品德和境界为标准来区分 君子 与 小人 ꎬ即 君子 主要是指有道德㊁境界高的人ꎬ 小人 则是无道德㊁境界低的人ꎮ从此之后ꎬ 君子 与 小人 的划分一般都从道德角度而言ꎮ为什么 君子 品德好㊁境界高呢?在孔子看来ꎬ这主要是由于君子能做到 和而不同 ꎬ即君子在与人打交道时能善于听取别人的各种意见ꎬ尤其是与自己不同的看法ꎬ甚至是批评自己的话ꎬ以此来不断地反思和纠正自己的不足㊁过错ꎮ同时ꎬ对待别人也不一味苟同㊁盲目附和㊁逢迎谄媚ꎬ而是善于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ꎬ光明磊落㊁直抒胸臆ꎬ敢于当面指出和批评别人的不足和错误ꎻ相反ꎬ 小人 之所以无道德㊁境界低ꎬ是因为小人为人处世一贯奉行 同而不和 ꎬ即一味地苟同别人㊁附和别人ꎬ为了与别人达到 相同 ꎬ甚至不讲原则㊁不守底线ꎬ极力巴结㊁迎合㊁奉承别人ꎮ同时ꎬ既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ꎬ也不愿意或不敢给别人提意见ꎬ只求一团和气㊁皆大欢喜ꎮ这种人心胸不坦荡ꎬ做事不磊落ꎬ故而是无道德㊁境界低的小人ꎮ与 君子和而不同ꎬ小人同而不和 相类似的话还有ꎬ 君子周而不比ꎬ小人比而不周 [2]«论语 为政» 君子矜而不争ꎬ群而不党 [2]«论语 卫灵公» 君子和而不流 [6]等等ꎮ 比 党 流 与 同 所表达的意思相近ꎬ都是否认或抹煞人的独立性㊁差异性和多样性ꎬ不讲原则ꎬ同流合污ꎮ众所周知ꎬ孔子非常欣赏颜回ꎬ曾称赞说 贤哉ꎬ回也 [2]«论语 雍也»ꎬ但他对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又有些不满ꎬ说 回也非助我也ꎬ于吾言无所不说 [2]«论语 先进»ꎬ意即颜回对他没什么帮助ꎬ因为他说的话颜回都全盘接受ꎬ从来没有不喜欢的ꎮ他还说: 吾与回言终日ꎬ不违ꎬ如愚 [2]«论语 为政»ꎬ批评颜回对他讲的东西从来都不提出疑问和反对意见ꎬ像个愚蠢的人ꎮ这些进一步印证了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特别反对 同 ꎮ他甚至把那种貌似忠厚㊁一味取悦于人的 好好先生 称为 乡愿 ꎬ斥之为 德之贼 [2]«论语 阳货»ꎮ«孟子 尽心下»也说: 阉然媚于世也者ꎬ是乡愿也 ꎬ乡愿者 同乎流俗ꎬ合乎汙世 ꎬ看似 忠信 之人㊁ 廉洁 之士ꎬ 众皆悦之 ꎬ但 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ꎮ可见ꎬ孔子和孟子都反对 同 ꎬ都把 和 与 同 视为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ꎬ其核心要义在于提倡把 和 作为 君子 的标准ꎮ总之ꎬ孔子把 和 与 同 的区别运用到对 君子 与 小人 的划分上ꎬ展现了儒家 和而不同 思想的另一个面向ꎬ即作为一种处世原则和人生境界的 和而不同 ꎬ这与史伯㊁晏婴等人的 和同之辨 相比ꎬ显示出高超的理论水准和可贵的进步意义ꎮ三㊁ 和而不同 是一种哲学观念从更深层的意蕴上看ꎬ 和而不同 无疑是一种哲学观念ꎬ它是在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哲学观念ꎮ从历史上看ꎬ原始的阴阳学说形成于殷周之际ꎬ«易经»中组成八卦的 ━ 与 –– 这两个符号就分别代表着 阳 和 阴 的意思ꎬ人们试图用这两个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ꎮ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 五行:一曰水ꎬ二曰火ꎬ三曰木ꎬ四曰金ꎬ五曰土ꎮ水曰润下ꎬ火曰炎上ꎬ木曰曲直ꎬ金曰从革ꎬ土爰稼穑ꎮ 这五种事物所分别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是人们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ꎬ它们不单是五种具体物质ꎬ而是五种属性ꎮ阴阳㊁五行学说的产生ꎬ标志着中国人哲学思维的开始ꎮ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到西周末年有了新的发展ꎮ太史史伯不仅用阴阳解释地震ꎬ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ꎬ而且还发展了原始五行学说ꎬ提出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ꎬ以成百物 ꎬ这是用五行的相互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成与毁ꎬ用五行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ꎬ由具体上升到抽象ꎬ这显然是一种哲学思维ꎮ不惟如此ꎬ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ꎬ同则不继 的命题ꎬ显然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ꎬ也可称之为哲学命题ꎮ正是这一命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 和同之辨 的历程ꎮ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 和而不同 命题的人ꎬ虽然他主要是在为人处世和人生修养的层面谈论 和而不同 ꎬ但他的 和而不同 观念无疑包含着普遍而深刻的哲理意蕴ꎬ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哲学观念ꎮ作为一种哲学观念ꎬ 和而不同 反映了统一性与多样性㊁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ꎬ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ꎮ和 代表统一性ꎬ但这种统一性是以 多样性 ㊁差异性为前提的ꎬ是多样性的统一ꎮ可见 和 是以 不同 (即 异 )为前提ꎬ 和 (和谐)是协调差异的过程和结果ꎮ如果不能容纳 异 的统一或一致ꎬ只能叫作 同 ꎬ而不能叫 和 ꎮ冯友兰先生就说过ꎬ在中国古典哲学中ꎬ 和 与 同 不一样ꎬ 同 不能容 异 ꎻ 和 不但能容 异 ꎬ而且必须有 异 ꎬ才能称其为 和 [7]253ꎮ此话甚确!史伯和晏婴所举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ꎮ为什么 声一无听 味一无果 ?因为一种声音㊁一种味道是 同 ꎬ它不包含或不能容纳 异 ꎬ所以就无法悦耳㊁不成美味ꎮ而美味的羹汤是由许多不同味道调和㊁统一而产生的新味道ꎬ动听的乐章是由许多不同的声音谐调而形成的新的统一体ꎬ它们体现了 和 (统一)中包含或能容纳 异 (许多不同)ꎬ或者说它体现了 和 中有 异 异 中有 和 ꎮ可见ꎬ 和 是多样性的统一ꎮ实际上ꎬ 和而不同 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致的ꎬ也可以说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国式表达ꎮ 和而不同 就是许多不同要素的对立( 异 )与统一( 和 )ꎬ正如冯友兰所说: 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局面ꎬ就是一个 和 ꎮ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ꎬ当然不是 同 ꎬ而是 异 ꎻ但却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ꎬ这又是 和 ꎮ [7]253总之ꎬ在冯友兰先生看来ꎬ 和 是承认㊁允许㊁包容差异㊁区别㊁分歧ꎬ然后使这些差异㊁区别㊁分歧调整㊁配置㊁处理到某种适当的结构中ꎬ使它们各得其所ꎮ依方克立先生之见ꎬ 和 与 同 是 同一性 的两种表现形式ꎬ或者说它们是两种根本对立的 同一 观ꎬ 和 是辩证的同一性ꎬ因为它 包含差异㊁矛盾与多样性 ꎬ强调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ꎻ 同 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ꎬ因为它是排除差别的 简单重复 和 绝对等同 [8]ꎮ实际上ꎬ方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ꎮ黑格尔也曾讲到有两种 同一性 ꎬ一种是 抽象的同一 ꎬ另一种是 具体的同一 ꎬ所谓抽象的同一就是 排斥一切差别 的同一ꎬ而具体的同一就是 包含差别于自身 的同一ꎬ黑格尔认为对 同一性 的这两种理解和应用是区别好坏哲学的关键ꎬ 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ꎬ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 [9]ꎮ不难看出ꎬ儒家所主张的 和而不同 ꎬ犹如黑格尔所说的 包含差别于自身 的具体同一ꎬ由此我们可以说ꎬ 和而不同 实质上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哲学观念ꎮ四㊁ 和而不同 是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既然 和而不同 是一种哲学思想ꎬ那么ꎬ它必然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和意蕴ꎬ因为凡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ꎮ事实上ꎬ 和而不同 之所以对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ꎬ不仅在于它是每个个体为人处世的准则ꎬ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ꎻ而且还在于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原则ꎬ规约着华夏民族各个阶层㊁群体乃至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ꎮ在一定意义上说ꎬ 和而不同 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文化符号ꎬ它至今仍然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发生着重要影响ꎮ就 和而不同 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说ꎬ其内涵可概括为ꎬ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ꎬ要允许不同事物和不同观点㊁主张的存在ꎬ通过交流㊁对话㊁商谈等途径寻求共识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不同事物㊁不同方面达到和谐统一[10]ꎮ这一方法论是建立在 和而不同 的哲学观(世界观)基础之上的ꎮ 和而不同 哲学观告诉人们ꎬ整个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不同因素和成分相互作用㊁相生相克㊁相辅相成而构成的有机整体ꎻ每一个事物也是由若干不同甚至相反的要素相互配合㊁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统一体ꎮ所以ꎬ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每一个具体事物ꎬ就应当按照这一世界观去观察㊁思考和处理问题ꎬ将问题做合二为一 与 一分为二 的分析和处理ꎬ在多样中寻求统一ꎬ在统一中观照差异ꎬ反对千篇一律㊁一刀切和走极端ꎬ此即 和而不同 的方法ꎮ可见ꎬ 和而不同 的方法论具有重和谐统一㊁辩证分析的特质ꎮ孔子既是 和而不同 思维方法的创立者ꎬ又是践行这一方法论的典范ꎮ有学者专门分析过孔子运用 和而不同 的方法论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具体表现[10]ꎮ比如ꎬ 和而不同 的方法论表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ꎬ就是 君使臣以礼ꎬ臣事君以忠 [2]«论语 八佾»ꎬ尤其是臣在对待君时ꎬ既要忠于君ꎬ但又绝不能盲目地苟同和服从君ꎬ而要善于和敢于批评君主的错误㊁指出君主的不足ꎬ如孔子提出 所谓大臣者ꎬ以道事君ꎬ不可则止 [2]«论语 先进»ꎬ事君 勿欺也ꎬ而犯之 [2]«论语 宪问»ꎮ 勿欺 即忠ꎬ 犯之 即犯颜谏命ꎮ孔子反复说 君子之仕也ꎬ行其义也 [2]«论语 微子»ꎬ如果 道不行 ꎬ则 乘桴浮于海 [2]«论语 公冶长»ꎬ 天下有道则见ꎬ无道则隐 [2]«论语 泰伯»ꎻ表现在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上ꎬ就是做到既要统治民众ꎬ所谓 君非民不治ꎬ民犯上则倾 小人不可不整一也 [11]ꎬ又要恰到好处ꎬ使民众安于被统治的地位ꎬ所谓 使民也义 宽则得民 劳而不怨 [2]«论语 尧曰»ꎬ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处于一个和谐的统治秩序之中ꎻ表现在教育问题上ꎬ既坚持 有教无类 [2]«论语 卫灵公»ꎬ又根据学生(弟子)的不同个性禀赋和生活背景ꎬ采取灵活多样的说教方法ꎮ比如ꎬ当颜渊㊁樊迟㊁子路㊁司马牛等问什么是 仁 时ꎬ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ꎮ凡此种种ꎬ不一而足ꎮ从中可以看出ꎬ 和而不同 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既要坚持原则性ꎬ又要讲灵活性ꎬ所以ꎬ这种方法论又与儒家倡导的 中庸 之道是一致的ꎮ和而不同 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 求同存异 的方法ꎮ有一种观点认为 和而不同 与 求同存异 是自相矛盾的[12]ꎮ但依笔者之见ꎬ只要我们不望文生义地把 和而不同 中的 不同 理解为 不要共同 ꎬ而是正确地理解为 不要苟同 ꎬ那么二者就不会自相矛盾ꎮ在 求同存异 里ꎬ 同 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共性㊁一致性ꎬ而不是完全的相同或等同ꎬ而 异 则是指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的一面ꎮ所谓 求同存异 ꎬ是指在众多的事物或主体之间找寻相一致的方面ꎬ保留㊁容纳乃至化解其相差异的方面ꎬ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ꎮ显而易见ꎬ儒家 和而不同 的方法论蕴含着 求同存异 原则ꎮ可以进一步说ꎬ 求同存异 原则实际上是 和而不同 方法论在处理不同主体之间ꎬ尤其国与国㊁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上的体现ꎮ五㊁ 和而不同 是一种文化观和而不同 更具有文化观的意蕴ꎬ为人们处理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基本准则ꎮ有学者认为ꎬ正是由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亲身经历和整理古籍过程中ꎬ感受和认识到了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ꎬ所以才提出 和而不同 这个普遍法则ꎬ让人们以一种宽容㊁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百家争鸣和社会万象[13]ꎮ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 和而不同 的文化观有密切的关系 ꎬ正是中华 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㊁相互吸收㊁相互融合ꎬ共同形成中华民族 和而不同 的传统文化 [14]243-244ꎮ在此ꎬ费孝通先生已明确指出 和而不同 是一种文化观ꎮ综合费孝通先生的众多论述ꎬ我们把 和而不同 的文化观概括为:要承认文化的多元并存ꎬ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生存权利ꎬ不同民族㊁地域的文化之间应该广泛接触和交流ꎬ在接触和交流中达到相互理解㊁相互欣赏㊁和平共处㊁取长补短㊁相互融合ꎬ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 多元一体 ㊁共生共荣的局面ꎮ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 和而不同 的文化观可简述为: 各美其美ꎬ美人之美ꎬ美美与共ꎬ天下大同 [14]201ꎮ从历史上看ꎬ 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度ꎬ是中国人处理不同文化㊁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ꎮ春秋战国时期ꎬ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㊁百家争鸣的局面ꎬ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ꎬ有相互批判和诘难ꎬ但又能相互吸收㊁相互渗透㊁相互融合ꎬ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ꎮ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ꎬ相继出现了儒道互补㊁儒法结合ꎬ援 阴阳五行 入儒ꎬ佛教传入中国并于儒㊁道结合形成 三教合一 的文化奇观ꎬ以及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㊁南方游耕文化交汇融合而形成了 多元一体 的中华文化ꎮ事实证明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ꎬ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秉承 和而不同 的文化理念ꎬ通过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ꎬ使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ꎮ在这个意义上说ꎬ 和而不同 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㊁博。
《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智慧的对话

《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智慧的对话当我们提及哲学,或许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思考。
但实际上,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一场与智慧的深度对话。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问题。
从最朴素的层面来说,哲学是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思考。
它试图回答那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或许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答案,但正是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开启智慧之门,拓展思维的边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的影子无处不在。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比如是否应该帮助一个陌生人,我们其实就在进行一种哲学思考。
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就是伦理哲学的范畴。
又比如,当我们对美的事物产生感受和评价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触及了美学的领域。
我们会思考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以及美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现象和变化的世界中,而哲学让我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
比如,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而哲学则会思考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如何定义。
通过这种思考,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哲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正确和有用的。
哲学教会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信息,不盲目接受,而是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合理性。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观点和意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而明智的判断。
同时,哲学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
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和目标。
我们会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种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