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美学导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翻译美学导论 刘宓庆 著
?第一章 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第三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四章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总结
第一章: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 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就已创儒家美学,提 出“尽善尽美”论,“文质统一论”。周烈王四年,孟子提 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学美学主张。 后来,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 儒家的美学思想。其间,韩非子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 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把 “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 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 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老氏此言,符合他对“美”的基本态度, 实质上是重信,重实,否定了不信,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 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 ? The river is serene; ? Thence is his song wafted to me. ?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 (3)精(compactness) ?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
?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的,可以 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非物质的,非 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非形式 系统的审美构成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诗歌创作论的主旨性命题,相当于“旨”“意 旨”。翻译审美中必须把握住SL作者的情志,意旨,才能以此为准绳选择词语, 确定译文总体风格,风貌或风骨的再现。如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历来是作为铮 铮风骨的典型二流传于世。英诗也有很多“言志”之作,如雪莱的著名述志诗 《西风颂》表达了他对正义的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情感不仅是一种认识的表现, 它本身是一种基本的,最活跃的,伴随整个审美过程的个体性心理因素:审美者 尽管对某一事物有同样的认识,但他们可能产生各式各样的个人情感。审美情感 总是以自由意志为条件,以审美为依据,以价值态度为标准,也就是庄周所说的 “析万物之理”(认识)“判天地之美”(审美)。自由意志是超功利的,所以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 刻意》)
? 3.词语层审美信息
? 承载审美信息的用词在语言中是最常见的物态材料。有审美价值的用 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是 我们的审美依据。
? (1)准(appropriateness) ? 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二是准确地适应了语
境,语法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词习惯上的切合妥帖。 ? (2)美(beauty) ?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菲靡之词,而是指“能给人身心
? 西塞罗主要受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柏拉图古典美学的要旨有四:一指 出“美本身”就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即成其为美的那种品质;”这 是柏拉图秉苏格拉底之师承,开西方后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始。 二是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他说“陶罐之美”永远比不上 “美女之美”,“美女之美”永远比不上“天神之美”。三是美的理念 论,“理念是绝对的,是一切事物的原型”,因此,“美本身”始终是 绝对的,美的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四是美的认识论,柏拉图指出认 识美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形”到“质”的过 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善与美的形式”,并再后来的《对 话集》中讨论了美的本体论和逻辑问题。西塞罗将之用于翻译,指出就 翻译而言,理想的原语固然可以模仿,但受理念的支配过于僵滞地仿制 则可翻译前功尽弃。他的结论是必须放弃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原则, 而坚持“意义对意义”的翻译原则。
? 2.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 语言艺术家可以利用文字手段与音韵手段的巧妙结合构成修辞格,但
这种借助于语音来充实或映衬“形”的修辞立意往往是无法转换的。 突出的例子是双关语。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双关语出资刘禹锡的 《竹之词》: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 张其春的译文: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 1.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