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2

合集下载

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

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

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它由多个器官组成,承担着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介绍胃肠道的结构组成以及消化过程。

一、胃肠道的结构组成人体的胃肠道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1. 食道:食道是连接口腔与胃的管状结构,其内壁由黏膜组织构成,具有保护作用,并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2. 胃:胃是一个位于腹腔内的扩张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储存、混合和部分消化。

胃内有多层肌肉,利用蠕动运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

3.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具有细长的管状结构,内壁有众多绒毛样的小突起,称为肠绒毛。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通过蠕动将食糜推进,并通过肠壁吸收营养物质。

4. 大肠:大肠是胃肠道中的下一部分,包括盲肠、结肠、直肠等。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准备排泄出体外。

二、胃肠道的消化过程1. 摄食:消化过程的第一步是通过口腔摄入食物,将其咀嚼并与唾液混合。

唾液中的酶(如淀粉酶)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2. 咽喉活动:食物被咽喉推送到食道,进入胃部。

这个过程是通过咽喉肌肉和食道迁移动作来完成的。

3. 胃部消化:进入胃部后,胃液开始起作用。

胃液包含酸性消化液和酶,如胃蛋白酶,用于分解蛋白质。

同时,胃内的蠕动运动将食糜与胃液混合,形成较为稠密的物质。

4. 小肠消化:当食糜离开胃部,进入小肠时,小肠开始发挥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胆汁和胰液进入小肠,其中的酶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肠绒毛的存在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助于有效吸收营养物质。

5. 大肠吸收和排泄:残留的食物和水分进入大肠,在这里大部分的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回体内,而未被吸收的物质则形成粪便。

最后,粪便通过直肠排泄出体外。

总结:胃肠道的结构与消化过程紧密相连,每个器官都在整个消化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消化系统结构及机能ppt课件

消化系统结构及机能ppt课件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有毛细血管网、淋巴管和免疫细
胞,第一道免疫防线。
粘膜下层:有食管腺(粘液性)
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
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
8
一、消化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4、胃
胃有上下2口、大小2弯和前
后2壁。
胃可分贲门部、胃底、胃体
18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下颌下腺分泌70%,腮腺分泌25%,舌下腺分泌5% 唾液的成分和功能:
水、粘液-润滑口腔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溶菌酶、干扰素-抵抗细菌、病毒 sIgA(可溶性免疫球蛋白A)-浆细胞和腺细胞协同分 泌,有免疫保护作用
19
二、消化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蠕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由平滑肌顺序舒缩 引起,舒张波在前,收缩波在后,逐步向前推进。
41
一. 口腔内的消化
第三节 食物的消化
3、唾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其分泌调节
◆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最适ph 为7.0,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 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和条件反射两种。
腹膜和腹膜腔特点 腹膜分脏壁 二层夹一隙 女性通体外 男性是密闭
30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腹膜-----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网膜形态特点 小网膜,似餐巾 小弯向上围肝门 大网膜,象围裙 大弯向下横连襟
(二)韧带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膜蛋 白分为“外在蛋白质”和“内在蛋白”(70%-80%)。
膜结构的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脂溶性小的药物难以通过; 膜蛋白可起到药物转运载体的作用;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小孔透 过。
上述生物膜性质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细胞表面受体 功能等关系密切。
(三)大肠
1.组成
由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组成,比小肠短,长约1.7 m。
没有绒毛,吸收面积比小肠小很多,药物吸收较小肠差,大肠 pH约8。
除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肠溶制剂外,只有一些吸收很慢 的药物才呈现结肠的药物吸收。
2021/1/12
30
二、胃肠道的解剖生理
2021/1/12
8
一、药物吸收机理
2021/1/12
9
一、药物吸收机理
二、药物转运机制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属一级速率过 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
dC/dt= kAD(CGIT-CB)/h
dC/dt:扩散速度;D:扩散系数;A:扩散面积;k:药物的分 配
2.吸收特征
结肠是特殊的给药部位,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 ✓ 有400余种细菌,主要是厌氧菌。 ✓ 物质通过速度较慢,24小时。 ✓ 分泌液量较少,药物释放后有较高的浓度梯度,有利于吸收。 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
)的良好的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饱饮和吞噬作用。
系数;h:膜厚度;CGIdC/dt= KCGIT
该方程描述的是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表示药物的吸收速率取决 于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浓度,而药物浓度受给药剂量的影响。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它负责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分。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在这里食物被咀嚼和初步消化。

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食管是连接咽和胃的管道,食物通过食管的蠕动被输送到胃中。

胃是一个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具有很强的收缩和分泌功能。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这里被进一步分解,并吸收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如胃腺和肠腺。

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借助导管将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道。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1、摄取食物通过口腔摄入食物,这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

2、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主要通过口腔的咀嚼、胃的蠕动和小肠的分节运动等实现。

化学性消化则依靠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唾液中的淀粉酶、胃液中的蛋白酶和盐酸、胰液中的多种酶等,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3、吸收营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供细胞代谢和利用。

4、排泄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三、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吞咽、辅助发音等功能。

牙齿是咀嚼的主要工具,人的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切牙用于切断食物,尖牙用于撕裂食物,磨牙用于磨碎食物。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四、咽和食管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气管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大肠结构与功能
大肠形态与分区
盲肠
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盲肠有一段肠管呈囊状扩大,称 为阑尾。
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主要功能是吸收 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直肠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无消化功能,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并引发 排便反射。
大肠黏膜结构特点
06
胃肠道神经调节与内分泌
胃肠道神经支配及调节机制
胃肠道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主要起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则主要起兴奋 作用。
胃肠道内存在大量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它们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调 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
神经。
胃黏膜屏障
03
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构成,可防止胃酸和消化酶对胃
黏膜的侵蚀。
胃液成分及作用
胃酸
主要成分为盐酸,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食物消化等 作用。
胃蛋白酶原
在胃酸作用下转化为胃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内因子
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在肠道的吸收。
胃肠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与功能
汇报人:XX 2024-01-24
contents
目录
• 胃肠道概述 • 食管结构与功能 • 胃的结构与功能 • 小肠结构与功能 • 大肠结构与功能 • 胃肠道神经调节与内分泌
01
胃肠道概述
定义与位置
胃肠道是指从食管下端开始,经过胃 、小肠、大肠直至肛门的消化管道。
胃肠道位于腹腔内,其中胃位于左上 腹部,小肠盘绕在腹腔中部,大肠则 从右下腹部开始,环绕腹腔一周至左 下腹部,最终连接肛门。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解剖学知识1.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胃肠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结构、位置和功能。

例如,胃是位于腹腔上部的消化器官,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等部分;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不同的部分。

2.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胃肠道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肠系膜动脉和肠系膜静脉来完成。

淋巴引流主要是通过门静脉系统向肝脏引流。

3. 神经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来执行。

这些神经对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和血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4. 解剖变异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异,例如胃食管反流病的解剖缺陷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的曝露和损害。

二、生理学知识1. 消化吸收胃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这需要包括酸碱、胰酶、肠蠕动等多种生理机制的协同作用。

2. 蠕动和分泌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是完成消化吸收的重要生理过程。

胃肠道的蠕动能够保证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推进,而分泌则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3. 免疫功能胃肠道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犯。

4. 神经调节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对其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蠕动和分泌过程。

三、病理学知识1. 胃肠道疾病胃肠外科最常见的病症包括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胆石症、结直肠癌、胃癌等。

2. 肠系膜血管疾病肠系膜血管疾病是指由不同原因引发的肠系膜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腹痛、肠壁水肿等症状。

3.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或外因素引起的肠腔或肠腔进口阻塞,导致肠内容物在阻塞部位无法通过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四、诊断技术1. 影像学胃肠外科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通常会使用X光、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来帮助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胃肠外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包括结肠镜、胃镜和食管镜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多项指标。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肝固有动脉——肝的营养血管,血量占 1/4
肝静脉——出肝的血管。
门V → 小叶间V → 肝血窦 → 中央V → 小叶下V → 肝V →下腔V →肝A →小叶间A
·
18
输胆管道
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肝内胆道:胆小管、小叶间胆管等。 肝外胆道:左和右肝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左 右肝管由小 叶间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门后两管汇合成肝总管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隔面,其 表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肝门右前方有胆囊窝,容纳胆囊。梨形囊状器官,末端变细成胆囊 管,与肝总管合成胆总管。
·
16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并富有弹性纤维, 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 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 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并将肝实质分为几十万个 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
20
肝细胞 → 胆小管→ 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 → 肝总管 → 胆囊管→ 胆囊→ 胆囊管→ 胆 总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
·
21
胰是人体中重要的腺体,位于胄的后方,相当 于第1、2腰椎高度,横位于腹后壁,呈长棱状 状,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头被十二指肠所 包绕,尾与脾接触。
胰有分泌胰液的腺泡,其导管汇入一条横贯胰 腺全长的胰管。胰管经胰头穿出,与胆总管汇 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11
全长1.5m。分盲肠、 阑尾、结肠、直肠 和肛管5部分。
回肠以回盲口开口 于回肠。回盲口表 面覆以回盲瓣。
结肠呈方框状包围 于空、回肠周围, 分为升结肠、横结 肠、降结肠和乙状 结肠。
·

肠道结构和功能

肠道结构和功能

肠道结构和功能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主要由胃和直肠组成。

它在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除废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肠道的结构非常复杂。

肠道由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胃是一个位于腹腔中的扁平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

小肠是一个长约6米的管道,被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腺体分泌的消化液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大肠是一个较粗的管道,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浓缩废物,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肠道的功能多样。

肠道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胃中的食物经过混合和酸性环境的作用,转化为半消化的物质称为胃糜。

胃糜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小肠的绒毛上有微细的细胞,这些细胞分泌酶和其他消化液,帮助分解食物并吸收营养物质。

此外,肠道还有着重要的免疫功能。

肠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紧密相连,形成屏障,阻止有害微生物和物质进入体内。

肠道还产生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肠道还与人体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健康。

肠道与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肠脑轴”。

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与大脑的发育、行为和情绪等有关。

肠道还与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紧密相连,共同调节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拥有复杂的结构,还具有多种功能。

它在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除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健康。

我们应该重视肠道的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维护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第十八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十八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十八节口服药物的吸收十八、口服药物的吸取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取(1)药物的转运机制(2)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2.阻碍药物吸取的因素(1)生理因素(2)物理化学因素(3)剂型因素3.口服药物吸取与制剂设计(1)药物的吸取特点与制剂设计(2)促进药物吸取的方法(3)释药调剂与剂型设计一、生物膜结构与药物的转运机制(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指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

生物膜是要紧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

药物的吸取确实是跨膜转运过程,即药物从具吸取功能的生物膜一侧,跨膜转运到生物膜的另一侧,进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到达体循环转运到机体其他部位。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联想经历】被动转运—花钱;主动转运—赚钱1.被动扩散(1)定义:被动扩散亦称被动转运,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2)被动转运的特点: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域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

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能量,故也称单纯扩散。

膜对通过的物质无专门性,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阻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样也无部位特异性。

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取。

(3)被动扩散有两条途径:①溶解扩散:由于生物膜为类脂双分子层,脂溶性药物能够溶于液态脂质膜中,因此较易穿过细胞膜。

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被吸取。

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可减少。

②限制扩散(微孔途径):细胞膜上有许多孔径0.4~1nm的微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和水可由此扩散通过。

孔径大小对药物吸取有一定阻碍,分子小于膜孔的药物吸取较快。

2.主动转运(1)定义: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和酶促系统,能够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2)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要紧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主动转运药物的吸取速度与载体速度有关,可显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阻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氟化物等物质能够抑制主动转运;⑥主动转运有结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取。

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副交感神经
暮庙鞘缩懊鸵按饿钟犬贿梧醒汹缆占淡建品寒蛾铰能储干狠翘旭撵皑颧棉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双重N支配:(除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
交感神经支配
1)起源:T1-L2,3 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 3)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4)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
Ca2+内流 K+外流
洱床垄宙溺膝苇奖琶歌怎媒燥铣拖抑唆益诅赢墒何拱峭娶杯砒阑捻很搁埃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Innervation of alimentary tract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刨僵蒋寓禹胶疡秦斯直毋厅礁垣鞠瓦哟鹊物酸棺鬃苇激帖朽了癸衣桐鬼汕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藤念误掇扛抛肄万幕丝瘤茫融哦筒每汕柿玫遣糯冰生绎衅亩蚌侩次腐进源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侧扣郝疡苹粘太傅蒸壳帅谷族脚池律兆浓袜狭蝶疮膜磋笛盗婪烃咙上八吸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肝细胞索)。肝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成。
奥狱谆寇剥纤狮侧财们寻侯眠静地韧桥蚁和践嗜浚斤半琐搅扩溜厂每猿萌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有关胃肠知识点总结

有关胃肠知识点总结

有关胃肠知识点总结
1. 胃肠道的解剖构造
胃肠道是由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组成的。

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任务。

2. 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排泄和免疫。

它们的紧密协作和相互影响,保证了人体对食物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有效排出。

3. 胃肠道的疾病
胃肠道疾病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胃肠出血、胃癌、胃肠病毒感染、肠胃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免疫等。

4. 胃肠道的常见症状
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食欲不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5. 胃肠道的保健
胃肠道的保健工作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避免有害因素等。

通过科学的保健方法,可以预防或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总结: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胃肠道的解剖构造、生理功能、常见疾病和保健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保健方法,可以预防或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保护人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关注胃肠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口服药物的吸收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口服药物的吸收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口服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口服给药的胃肠道吸收是药物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重要前提.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生物膜的组成生物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借助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在膜的表面含有少量糖脂和糖蛋白.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3种类型.调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在生物膜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主要是磷脂呈聚集状态,类脂质构成双分子层,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膜中的蛋白质也可发生侧向扩散运动和旋转运动.膜的这种结构与物质转运关系密切.2.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2膜的不对称性:细胞膜内外两侧层面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糖脂、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3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选择性.膜上特异性表达的载体蛋白是某些选择性透过的载体.3.膜转运的途径药物的吸收过程就是膜转运的过程,转运的途径有两种. 1跨细胞途径: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2细胞间途径:又称细胞旁路途径,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二药物转运机制生物膜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因而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呈多样性.可分为三大类:被动转运或称被动运输、主动转运或称主动运输和膜动转运.1.被动转运系指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过程.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又称被动扩散和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 1单纯扩散:系指药物仅在其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过程.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符合Fick扩散定律.对于给定药物,药物单纯扩散透过膜转运的速率与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 膜孔转运是指物质透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通道介导转运是指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形成的亲水通道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通道蛋白是一类内在蛋白,不与被转运的物质结合,不移动,不消耗能量.2促进扩散:系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转运载通称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一般认为促进扩散的转运机制是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在膜外侧与药物结合后,通过转运体的自动旋转或变构将药物转运到细胞内侧.与单纯扩散相同,促进扩散也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不消耗能量的原则.促进扩散转运不同于单纯扩散的特点是:①促进扩散速率快、效率高.②促进扩散有选择性.③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④促进扩散有非特异性.在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血脑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属于促进扩散.⑤促进扩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系指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与促进扩散一样,主动转运也需要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参与,因而,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属于载体介导转运.主动转运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转运速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主动转运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生物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介质的离子型都是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2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是ATP水解;③需要载体参与,载体通常对药物结构具有高度特异性,一种载体只转运一种或一类底物;④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数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药物转运速率慢,可达到转运饱和;⑤可发生竞争性抑制,结构类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抑制药物的转运;⑥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抑制细胞代谢的物质如2-硝基苯酚、氟化物等可影响主动转运过程;⑦有吸收部位特异性,如维生素B和胆酸的主动转运仅在小肠上端进行,2在回肠末端吸收.而维生素B123.膜动转运系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通过膜动转运透过生物膜.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肠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具有储存、混合、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多数药物可在胃肠道溶解和吸收,但是受胃肠道不同的pH、表面环境、酶、体液等因素的影响.1.胃胃与食管相接的部位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的为幽门,中间部分为胃体部.胃的有效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2.小肠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小肠液的pH为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毛细血管对大多数药物的吸收起主要作用,但淋巴管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因此是乳糜小滴和大分子药物吸收的主要通道.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同时小肠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3.大肠大肠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大肠液的pH为8左右,其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糟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形成粪便.大肠无绒毛结构,表面积小,因此对药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吸收部位.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消化道中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状态,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主动转运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受载体或酶系统的作用吸收的,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胃肠道中的酸、碱性环境也可能对某些药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扩散,即分子型的脂溶性药物才容易通过细胞膜,而胃肠道中分子型和离子型药物的比例是由胃肠液的pH和药物的pKa值决定的. 不同部位的胃肠液具有不同的pH,胃为1~3,十二指肠为4~5,空肠和回肠为6~7,大肠为7~8;药物及病理状况会使胃肠液的pH发生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由于大多数有机药物都是弱酸和弱碱性物质,故胃肠道中的不同pH及其变化都会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改变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2.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胃内容物从胃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等在十二指肠由载体排空的快慢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影响.主动转运的药物如维生素B2到达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载体饱和,转运吸收,当胃排空速度加快时,大量的维生素B2药物吸收量不再增加,生物利用度反而下降;若饭后服用,胃排空速率小,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维生素B量少,且连续不断地转运到吸收部位,主动转运过程不致产生饱和,从而2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包括:①食物的理化性质;②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胃内容物的黏度低、渗透压低时,胃排空速率通常较大;③食物的组成:糖类的排空时间较蛋白质短,蛋白质又较脂肪短;④药物的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止痛药、麻醉药等都可使胃排空速率下降;⑤其他因素: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也会对胃排空产生影响.3.胃肠蠕动胃蠕动可使食物与药物充分混合,同时有粉碎和搅拌作用,使与胃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同时将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方向推进.4.食物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时,由于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血液循环,特别是能增加淋巴液的流速,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其吸收量.如灰黄霉素的水溶性差,在脂肪类食物中溶解度增大,吸收增加.食物除减缓一般药物的吸收外,尚能提高一些主动转运及有部位特异性转运药物的吸在禁食时的药物排泄率为22%,不禁食时为40%.收率.如维生素B25.循环系统由胃和小肠吸收的药物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再进人血液循环系统的.肝脏中丰富的酶系统对某些药物具有强烈的代谢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药物“首关作用”,药物的首关作用越大,药物被代谢的越多,其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也越大,生物利用度越低,进而使药效受到明显的影响.血流量可影响药物的胃吸收速度,服用苯巴比妥的同时饮酒血流加速,苯巴比妥的吸收量明显增加.由于小肠黏膜的血流量充足,这种现象在小肠中不起显着作用.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中的转运也是药物吸收转运的重要途径之一.脂肪及与脂肪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大分子药物则比较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关作用的影响,因而定向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对在肝脏中首关作用强的药物及一些抗癌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6.肝首关作用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的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关代谢”或“肝首关效应”.7.病理因素的影响胃酸分泌长期减少的贫血患者,用铁剂及西咪替丁治疗时,吸收缓慢.乳糖或盐性诱发的腹泻者,能使缓释剂型中的异烟肼、磺胺异恶唑及阿司匹林的吸收降低.甲状腺功能维系着肠的转运速率,儿童甲状腺功能不足时,可增加维生素B2的吸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儿童则吸收减少.幽门狭窄可能延缓固体制剂中药物的吸收,尤其是肠溶衣片,因为胃排空时间可因此而延长,如幽门狭窄可引起对乙酰氨基酚吸收的降低.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及剂型因素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对吸收的影响通常,在酸性环境下,弱酸性药物未解离型比例高,弱碱性药物解离型比例高,而在弱碱性环境下情况相反.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膜为类脂膜,通常脂溶性较大的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解离型药物容易透过生物膜.对于主动吸收的药物,其吸收受载体或酶的转运而实现,因此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通过细胞旁路转运吸收的药物,脂溶性大小与其吸收也没有直接相关性,而分子量较小的药物更易穿透生物膜.2.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的影响1溶出速率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固体药物制剂中药物的溶出是药物进入机体的先决条件,常常也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药物的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2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①溶出的有效表面积.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粒子大小、润湿、溶出介质体积、溶出介质黏度、扩散层厚度;②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包括:多晶型、表面活性剂、pH与pKa、形成复合物、溶剂化物.3.药物的剂型对吸收的影响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通常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4.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1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有:黏合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增黏剂、表面活性剂等.2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胃酸调节、络合作用、吸附作用、固体分散作用、包合作用.5.制剂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影响药物吸收的制剂工艺过程有:混合、制粒、压片、包衣.。

胃肠普外科知识点总结

胃肠普外科知识点总结

胃肠普外科知识点总结一、胃肠解剖学知识:1. 胃的结构与功能:胃主要由胃底、胃体和幽门三部分组成。

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分泌。

胃内有大量腺体和黏液,可以分泌胃液,帮助胃的消化功能。

2.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小肠主要由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三部分组成。

小肠主要完成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3. 大肠的结构与功能:大肠主要由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五部分组成。

大肠主要完成水分和电解质的再吸收。

4. 胰腺的结构与功能:胰腺主要由头、体、尾三部分组成。

胰腺主要分泌胰液,帮助肠道的消化功能。

5. 肝脏的结构与功能:肝脏是最大的内脏器官,主要功能包括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解毒和排泄功能。

二、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胃肠道功能紊乱: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2. 胃肠道肿瘤:包括胃肠道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3. 胃肠道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4. 肠梗阻与腹泻: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而腹泻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5. 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6. 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

7. 胆道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炎、胆管结石等。

胃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存在的胃肠疾病。

2. 影像学检查:如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用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3.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胰腺功能、消化酶测定、肿瘤标志物等,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4. 生物活检:通过胃镜或肠镜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理类型。

5.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腹泻药、止痛药、肠道保护剂等。

6.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胃肠疾病,如溃疡性出血、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癌、肝癌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
3.小肠 ❖ 疾病:急性肠炎、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
征、、克罗恩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 临床表现: 脐周腹痛、腹胀、腹泻 粪便程糊状/液状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
4.大肠 ❖ 疾病:各种结肠炎、痢疾、肠易激综合症、
结肠直肠癌、阑尾炎等 ❖ 临床表现: 腹部一侧/双侧疼痛、腹泻/便秘 黏液脓血便、血便、里急后重
流病、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静脉曲张等。
❖ 临床表现: 吞咽困难、反酸、胸骨后灼热感(烧心) 胸痛、反食、嗳气 声音嘶哑、咽喉部疼痛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
2.胃、十二指肠: ❖ 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十二指
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 临床表现: 上腹部胀气不适或烧灼感或疼痛 厌食/早饱、恶心、呕吐 嗳气、反酸、出血
一、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
2、胃肠激素:调节消化器官运动及分泌
一、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
胃肠道免疫结构和功能
1、肠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胃肠道粘膜表面的生理结构 和粘膜内的免疫细胞构成粘膜屏障 2、肠道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
1.食管: ❖ 疾病:食管炎、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评估
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 心理社会资料 生活史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粪便检查: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清洁干
燥,做细菌检查时,应用消毒容器、作隐血实验应在素食3 天后留取粪便标本。
十二指肠引流液:胆道疾病的诊断 血液、尿液检查:肝功能试验、血尿胆红素检查、血沉、
护理措施
腹泻 1、病情观察:排便情况、伴随症状 2、饮食护理:少渣、易消化,避免生冷、刺激、多纤维 3、活动与休息:休息、腹部保暖 4、用药护理:观察用药后排便次数,解痉止痛剂反应 5、肛周皮肤护理 6、心理护理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副交感N
ⅦⅨ
交感N NE
ACh
M受体
IP3释放
β 唾液腺
Ca2+释放
受 体
cAMP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33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 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 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 约25cm左右,呈“C”形,包绕胰头。
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 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显界限。 空肠比回肠的管径大,管壁较厚,粘膜环状 皱襞和绒毛结构较多。
.
12
6.大肠
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起自 右髂窝,止于肛门。
分部:盲肠,阑尾,升、横、降、乙 状结肠,直肠,肛管。
腹膜有分泌功能,因此腹膜腔内含 有少量浆液,名腹膜液,有滑润腹膜、 减轻摩擦的作用,有利于胃、肠等器官 的蠕动。此外,腹膜尚有吸收功能,使 腹膜腔内的浆液在不断更新。
.
20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absorption) 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
1个牙根
牙的形态:分为牙冠、牙根、牙颈、牙
冠腔、牙腔、牙根管。
牙组织:分为牙质、釉质、牙骨质、牙
髓。
.牙周组织:分为牙周膜、牙槽骨、牙龈。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2、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 (1)接受功能 ﹙2﹚储存功能 胃是一个舒缩性很强的器官。当我们进食的食物进入胃内, 胃壁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就是胃的储存 功能。 ﹙3﹚分泌功能 胃液是由胃黏膜内不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 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以及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等 ﹙4﹚消化功能 在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 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 微生物。 ﹙5﹚运输及排空功能 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可刺激胃蠕动,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 分混合,使与胃粘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
胃的功能
• • 1、胃液 胃液中含有各种促进食物消化的物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 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 2.5L。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和“内因子”。 ﹙1﹚盐酸 盐酸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在人体内又称胃酸。盐酸的主要生 理作用有:(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2)为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使食物中 的蛋白质变质,易于分解;(4)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5)盐酸 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6)盐酸进入小肠 后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 •
小肠的结构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肠绒毛的示意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绒毛 (villi)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 血管和乳糜淋巴管。而每一根绒 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 (epithelium cell),起顶端细 胞膜的突起称为微绒毛 (microvilli)。 ★ 每一柱上皮细胞的顶端约为 1700条微绒毛,是药物吸收的主 要区域,处在微绒毛上的细胞膜 约厚10nm。
小 肠 微 绒 毛 图
小肠的功能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即开始在小肠内的消化,这是整个 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通过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 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将营养物质最后分解为 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在小肠被吸入血液或淋巴循环。
★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
异性部位。 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 比圆筒形内面积增加约600倍。因此,小肠粘膜拥有接触 药物的巨大表面积,约达200m2。药物通过微绒毛后进入 毛细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纤维的固有层。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方式
1、药物可经毛细血管间质部分及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吸收, 进入体循环。 2、药物也可经中央乳糜淋巴管到达淋巴管,并转运进入体 循环。 ◆由于绒毛中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比淋巴液快500到1000被, 故毛细血管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但淋巴管的通透性比 毛细血管大,因此是乳糜小滴和大分子药物吸收的主要通 道。 ◆小肠液的pH约为5---7,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胃肠道生理特征和药物吸收
部位 胃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结肠 pH 1~3 4~6 6~7 7 8 长度(cm)表面积 —— 20~30 150~250 200~350 90~150 small biggish huge huge less 24h 转运周期 30~40min 6s 2~8h
• •
• (2)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泌酸腺中的主细胞分泌的,在盐酸 的作用下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转换成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胨及少量的 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0~3.5。随着pH 值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值超过5时失活, 大于6时发生不可逆变性。腺的颈黏液细胞, 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黏多糖,覆 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1.0-1.5mm的凝胶样保护层, 为细胞表面提供了一层保护层。 • (4)内因子 • 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 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受小肠中蛋白水解 酶的破坏;另外它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 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 分位于腹上区。

•“胃,汇也,水谷汇聚 之所也,为人体内消化 器,形如囊,左大右小, 横卧于膈膜下,上端为 贲门,接于食道,下端 为幽门,连于小肠。”
胃的结构
• 胃从上到下分为贲门、 胃底、胃体、幽门四个 部分。 •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 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 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 收缩状态时布满褶襞, 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 面积有限.
大肠(large 大肠 intestine)是消 化管最后的一 段,长约1.5米, 起自右髂窝, 终于肛门,可 分为盲肠、结 盲肠、 盲肠 肠和直肠三段。 肠和直肠
盲肠( 盲肠(cecum) )
盲肠是大肠的开始部,位于 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 升结肠。 回肠末端以回盲口开口于盲 肠,内有回盲瓣。回盲瓣的 深部有增厚的环形肌,既能 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 速度,使之充分消化,又可 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
结肠(colon) 结肠(colon)
◆结肠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 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 升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肠和乙状结肠 ◆结肠的吸收功能以后半结肠 为最强,主要吸收水分与钠 ◆结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可分 泌碱性液体,保护结肠粘膜,润 滑大便,以助排便. ◆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 但有细菌消化作用.
直肠( 直肠(rectum) )
◆位于盆腔内,全长约15-16厘米, 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 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 周围有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 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 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 的吸收 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 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不 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 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 轻 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 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 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 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 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 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 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 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药物在大肠的吸收
大肠比小肠短而粗,黏膜上虽有皱纹 但没有绒毛,有效吸收面积比小肠小得多, 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运行到结肠部 位的大部分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或溶解 度很小的药物残留部分。直肠下端近肛门 处,血管丰富,是直肠给药的良好吸收部 位。大肠中药物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为 主,兼有胞饮和吞噬作用。
• •
• • • • • •
贲门 贲门是胃的最上端,上接食道管,下面直接进入胃。 食管中的食物是通过贲门进入到人的胃里面。作为 胃的“把关者”,贲门处的肌肉有很强的收缩性, 主要是防止已经进入了胃里面的食物和胃酸的倒流 回食管中。 胃底 很多人都可能被它的名称误导了,虽然它叫胃底, 它却是位于胃的上端。分布着大量的胃底腺。 胃体 胃体是胃的主体部分,占胃的大部分,食物主要是 在胃体中被消化的。 幽门 胃的最下端,下与十二指肠相连,被消化了的食物 通过这里进入十二指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