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发展历史及现今教学面对的现实。

必须根据“提高历史专业的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出发来编写教材。

介绍要突出重点,注意其概括性、通俗性;选读要有代表性、时序性、民族性、可读性、准确性;介绍和选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而选读是重点。

关键词:文选;介绍;选读;相辅相成;重点“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是由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创立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解放以后,已成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

各个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相继出现了不少公开出版和自己独立使用的好教材。

恢复考试招生制度以来,这门课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受到更多师生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历史专业入门和深入研究的关键课程。

这些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日益升温以及国外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和对外汉语教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对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当前的社会和中学、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重理偏文,文科中对历史专业看重的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这从每年招生志愿中可以看出。

当前历史专业的就业面窄,是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现今的中学教学,语文课本中和古代汉语有关的内容逐渐减弱,教学课时自然也在相应减少,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的重视程度也日益下降。

有些全日制高中生还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绝大部分推荐上来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这方面的基础却相当薄弱。

许多师范生反映,上中师期间很少涉及古代汉语的知识。

另一方面,实行“3+X”高考制度后,中学历史课又一次被降低了一个档次,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原本就对历史课不大重视,现在更落入可有可无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在刚考入大学的文科学生中,很难发现几个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的学生,即使有,也属风毛麟角。

大多数同学害怕繁体汉字,厌恶竖排本,面对没有断旬的线装书茫然失措,视之为“天书”,甚至连解放前、解放初出版的书籍刊物也很少情愿去阅读。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作者:闫存庭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11期摘要:《中国历史文选》是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文言文史料能力的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课时量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存在问题改进策略《中国历史文选》既是大学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史料阅读能力的入门课程。

高校历史专业大多开设了这门课程,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如教学课时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笔者拟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存在的问题就笔者教学实践的经验看,《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量不足。

近年来,《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不断推陈出新,选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经典篇目之外,还有编纂体例介绍、练习文选、通论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历史综合性和百科性的特点。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补充完善,相应的课时量却越来越少。

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在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要占200学时左右”[1]。

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开设该课程为175学时左右。

2000年以后,该课程不断压缩,有的学校从开设两个学期压缩为一个学期,总学时减少为72学时左右。

笔者所在学校大学一年级开设两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即便如此,仍觉得课时数不足。

在如何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相关的内容这一方面尚待进一步探索。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

当前全国各地大多推行应试教育的模式,许多中学不断削减古汉语的课时,中学历史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

因此,新入校大学生古汉语和文言文基础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对文选课的学习有畏难抵触情绪,对线装本、竖排版的古文献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小学”与《历史文选》教学刍议

“小学”与《历史文选》教学刍议

“小学”与《历史文选》教学刍议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基于《歷史文选》课程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本科生在阅读典籍文献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等现实需要,将“小学”引入《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与《历史文选》关系密切,“小学”可疏通文义、探本究源,又直观形象,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具体引入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注意贯通、善于总结、讲练结合,不失为《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探索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历史文选》;联系;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114-05作为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历史文选》这门课程通过各种典籍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并通过文献的解读,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以及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等方面的常识。

其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性,融汇语言学、历史知识、文化常识、文献学、史料学等庞杂的体系,堪称基础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自从20世纪20年代初陈垣先生首次在北京大学开设这门课以来,历史文选一直都是高校历史专业必修的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

时至今日,已经有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该课程、教材等诸多方面以及具体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中,将“小学”引入文选的教学中,也得到了众多学者和教师的认可。

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梳理“小学”与《历史文选》之间的联系,并分析此举之必要性、重要作用以及注意事项,以期对《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做进一步探究。

一、“小学”与《历史文选》之间的联系所谓“小学”,即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此三学在古代合称“小学”。

以往这三项专门之学,大都由中文系开设,历史学专业很少开设,然而对于《历史文选》这门课来说,这三项却是重要的工具。

学习文选,释读文献,首当明其字义。

汉字与其他拼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汉字本身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这三者恰是“小学”之涵盖。

传统与现代:地方院校《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以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为核心

传统与现代:地方院校《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以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为核心
t u h n alk n s o olg s a d u i e s is L c olg s a d u i e i e ,b s d o e c ig c n e t o i a g ti l i d f c l e n n v r i e . o a c l e n n v r t s a e n ta h n o c p s ft s e t l e s i h c us o re,s o l ih ih h o a tn c c l r ,e p o ema e ass c sfl tr tr ,a d c mb n e wi e h ud h g l t e lc le i u t e x l r t r u h a k l e au e n o ie t m t t g t h u i l o i h h h
以教 学理 念 、 内容 、 法 为核 心 方 魏 郭 辉
( 贵州师 范学 院历 史与 社会 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0 1 ) 508
摘要 : 中国历史文选》 《 作为大学历 史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 在各类 高校历 史专业 中均有开设。地方 院校在 此课 程教 学理念上应该 突出地方民族 文化特 色, 挖掘 乡村 民间文献等资料 , 将其与地方文献的研 究紧密结合 。 在教 学 c容上要注意吸收学界前 沿成 果、 a 古籍整理方法 , 强地 方文献及 史志等 内容 , 更多关注学生 实践教 加 要
Co e ta d M e d ntn n 出0
Tr d to nd M o e n t a ii n a d r iy:Re o l O lSe e t d W o kr a hi n Lo a le e n n v r iis so y Te c ng i c lCo lg sa d u i e ste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面。此外, 可以借机培养学生作为师范生所要具备的基本
素质 和技能 ,使他们从技术到心理都受 到一定 的锻炼 , 为 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独立的科研 打下基础。 把《 中国历史文选 》 堂构建成学生 自主学习 的平 台 课
1 8 8
我校历史文选课开设在第一学年 , 学生经过高考后近 三个 月的煎熬和等待 , 经过入学后一 个月 的军训 , 又 对学 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 憬 , 对专业课及任课老师有 着强烈的好奇及 内心的崇拜 。 这种情绪和激情如被 引导到 学习 , 是一股很强 的学 习动力 。但是历史文选课的教材和 这种情绪是 不协 调的 , 它艰涩难懂 , 味性差 , 趣 犹如一盆 冷 水 浇在学生激情火焰之上 。 这种情绪 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 与这 门课程渐行 渐远 。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 师在课堂教学中下足功夫 。 譬如教材 第一部分是 甲骨文与 金文 , 在授课 时抓住学 生的好奇心 , 给他们写古文字 、 讲文 字构造 、 放甲骨文 、 金文的 图片 , 以他们知道但不十分 了解 的东西作为切入点 , 十二属相 、 比如 天干地支等等。 学生 的 兴趣调动起来后 , 明确提倡 、 鼓励 、 支持 学生 自主学 习 , 比 如鼓励学生 查一下 自己的姓 或名或是 自已感兴趣 的某个 字古文怎么 写 , 过了什么样 的演变过程 , 经 并鼓励他 们走 上讲 台进行现场演示 。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带来 了成 就感 和被认 同感 , 从而获得学习的巨大动力。这是一个 引 导学生 由认识到接受 、 到实践的过程。开始时学生可 能是 被动的 、 试探的 , 当他们 内心觉得有收获 的时候 , 被动就变 成 了主动。当然 , 这个过程是个反复的 、 时刻会发生变化的 过程 , 老师对这个过程要有准备 , 要不厌其烦 , 适机引导。 二、 投其所好 。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抓住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 ) 一 教学 内容投其所好 抓住学生求知 的心理 ,讲解某些具体 问题 的时候 , 尽 可能层层深入 、 生动形象 , 并尽可能让 学生参 与其 中。举例 来 说 , 一段时 间的学习 , 经过 让学生总 结有 哪些字可 以表 达“ ” 年 这个概念 。 学生略作思考就可以回答 出“ ” “ , 年 、岁”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写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写刍议

年委 托 复旦大
本科 与专 科 应 该 有层 次 提 高 型 与
, , ,
学 周予 同 先 生 制 订 了 ( 中 国 历 史 文 选 教 学大 纲 ) 并于
,
普及 型 应该 有 层 次 教 材 的难 与 易 也 应 该 有 层次
没 有 差别 千 篇 一 律 大 家都 可使 用

1 96 1
年 编 订 出 了 全 国 第 一 部 统编
,
实践出 真 知

,
这 应该 是 我 们的 共
,
但是 随 着 历 史 文 选 教 学 实践 的 不 断 深
关 于 中 国 历 史 文 选 的 教材 建 设 当前 主


刘光 亮 中 国历 史文选 教 材编 写 当议
要 的是 抓 好 两 件 事情 一 是 要 继 续 开 展 理 论 上 的探讨 围绕 几个事关 大 局 的专题 各抒 己 见 言 无不 尽 然 后 择 善而从
,
教材 它 标 志着 中 国 历 史 文选 正 式 课 程 的 正 式 设置

终 究不 是 一 部好 的教 材 生 的 实践


三 是 没 有 着眼 于 学
“ ”
,
从 那 时至 今 已 三 十 多 年 了 史 学 界
,
有的教材重视 选文

, ,
有的教材

不 仅陆续 出 版 了 十 多 部 历 史 文 选 教 材 呈 现 了百 花争 艳 的 喜 人 局 面 而 且 培 养 了 一 大 批 从事 于 历 史 文 选 教 学 与研 究 的可 用 人 才 使 这 项 事 业 有 了继 续蓬 勃 发 展 的扎 实 基 础

6
卷第 年

《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心理调查及教改的针对性探讨

《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心理调查及教改的针对性探讨


调查 对 象和方 法
选择历史 文化 学 院历 史学 1— 3年 级本 科生 , 计 共 2 0名 , 中大一学生 15名 , 0 其 0 大二学 生 5 0名 , 大三学 生
4 5名 。发 放 问卷 调 查 20份 , 0 回收 有 效 问 卷 2 0份 。 问 0
卷 自行设计 , 括 2 包 4道封闭题 和 1 开放题 。 道
论:
课堂教学一般从 国庆 放假后 开始 , 照历 史文选 每周 3 按 个学时计算 , 大学第 一学期的总 课时约 4 , 2个 教师 一般 认为课 时偏少 。但调查显示 , 学生在 课时 方面 的看 法与
实了解学生在学 习历 史文选 的学习动机 、 习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 , 有 的放 矢地进行 教 学改革 的前 是 提。调 查显示 , 学生 学习历 史文选的动机不很 强, 学习历史文选 的兴趣 不太 浓厚 , 没有 养成较好 的 学习习 惯, 学习方法不尽合理。要提 高历 史文选教 学质 量, 师尚 需有针 对性 地在加 强教 学管理 、 富课 堂教 学 教 丰
少存在一些共性 ; 听大 二 、 聆 大三 学 生对 学过 的历 史文
选 的看法 , 对改进 教学 也应 颇有 助 益。为 此 , 笔者 随机 选择 了我院历史学 20名 本科 生 , 0 对其 学 习《 国历史 中 文选》 的心理进行 了问卷 调查 , 研究结果 如下 :

为 自己古文基 础很 好 , 为 自己古 文基 础 较差 的 占 9 认 .

[ 收稿 日 ] 2 l—0 —2 期 O0 3 0
[ 作者简介] 蔡明伦 , , 男 湖北仙桃人 , 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 院副教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作者:张霞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10期摘要:《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这需要教师做到:注重学生心理认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业设置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大方给予学生时间、引导及称赞等。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兴趣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88—02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一条学史入门的途径,使他们学会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能力的培养。

目前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仍有许多与此不符的地方,譬如这门课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它所选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笔者认为历史文选课选用的文章应该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话本,课后注释很全面,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全面锻炼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目的。

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给学生带来很大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看到课本的感觉是害怕,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没动力去研读。

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课堂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袭的“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这样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中,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

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探讨。

在高校中,学生们可以选择学习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文化,其中《中国历史文选》是一本经典的历史著作。

然而,对于这本神圣的著作,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呢?本文就对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把握复杂的历史脉络《中国历史文选》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要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出发,解读和诠释文本中的各种问题。

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思想,以及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等。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的挖掘《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在精神,了解文本的时代脉络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历史文化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是固步自封,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去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复杂历史脉络。

二、培养阅读主动性和批判思维在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是阅读和研究古籍本身,还应该掌握一种阅读方法,使它们与我们现代人的情感、思维能够建立联系。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文选》,我们应该能够探寻其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的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批判思维。

通过批判思维,我们可以较好的理解各个时代历史潮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现实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理解《中国历史文选》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系统全面地教授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主动性和批判思维能力,以便真正理解这部著作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精华,进而挖掘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小学与《历史文选》教学刍议

小学与《历史文选》教学刍议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oxue" and the Course Teaching on History Selection 作者: 张敏[1]
作者机构: [1]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1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小学";《历史文选》;联系;作用
摘要:基于《历史文选》课程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本科生在阅读典籍文献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等现实需要,将"小学"引入《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与《历史文选》关系密切,"小学"可疏通文义、探本究源,又直观形象,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引入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注意贯通、善于总结、讲练结合,不失为《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探索的一条新途径.。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改革刍议
知识和技能 , 但它又绝不是单纯 的传授知识 、 培养 能力, 还要通过对史著的介绍和选文 的识读 , 以基 础知识为载体, 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史学 的素养。 这 种素养不 仅仅是 对具体知识 的通 晓 , 具体 历史 对 事件的了解 , 或对某些史学理论的掌握 , 它还包括 对历史撰述原则和历史研究方法的体认 , 包括对历 史 研究 的 态 度 及 其 在 研 究 中对 自 己 的定 位 和 期 望。 而这也正是我们在《 4 中国历史文选》 教学 中 常常容 易忽视 的几 个问题之 ~ 。
作者简介 : 刘长江(95 )男 , 1 一 , 四川渠县人 。教授 , 6 主要从事历 史教 学、 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 史研 究。
14 5
刘长 江: 中国历 史文选》 《 课程改革 刍议
21 02年第 1 期
出“ l 史” 的特点。否则 , 就难以体现其多学科融合 的性质 , 以及在历史教学 、 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乃至
面起 了不可 忽视 的重 要 作 用 。本 文拟 在 分 析 《 中
通 过各 种典 型 的历 史 作 品 , 养学 生 阅读并 运 用 培

般 文言文 史 料 的能 力 , 向学 生 介 绍 一 点有 关 也
中国史 料 学 和 中 国史 学 发 展 概 况 的常 识 ” 中 。 国历史 文献 研究 会 名 誉 会 长 、 中师 范 大 学历 史 华
六次全 国性教学改革研 讨会的推 动下 , 中 国历 史文选》 学取得 了许 多成功的 经验 , 实践 中也还 面临着一 《 教 但 些尴尬。 "前 , 3 - 进一步深化其教学改革 , 应着 力优化教 学内容 , 创新教 学方法, 改进教 学评价 。 关键词 : 《中国历 史文选》 教 学 目的 ; 学现状 ; 学改革 ; 教 教

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文选》教改刍议--兼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

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文选》教改刍议--兼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
高校 论坛 2 0 1 4年 9月 ( 下)
高校历史专业 《 中国历史文选 》教改刍议
— —
兼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的重要性
魏 郭 辉
( 贵 州师 范学院 ( 历史与社会 学院 )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1 8 )
摘要 : 《 中国历 史文选 》作为高校历史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长期 以来 ,教学界一直在探索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文章结合 《 中国历史文选 》教学宗 旨, 提 出应加 强要籍介绍 、点校翻译 、音韵学相关知 识的讲解和训练 ,并对以上部分 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指 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知识 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 史文
学则 “ 在以前强化常用词教学的基础上 ,进 步突 出 ‘ 小学 ’( 即文字学 、音韵学 、训 诂学 )内容 。因为 ‘ 小学 ’的研究成果 , 恰 为驾驭古汉语字词提供 了最佳途径。学生掌

的则是略讲 , 学 生学完 , 对历史要籍知之甚 少 。这两种情况 ,势必对该课程 的教学效果 产生不利影响。 般而言 , 要籍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生 平事迹和成书年代 , 该书的性质和记事的起 讫年代 , 该书的体例 内容 、史料价值 和重大
知识与教学文选配合教学 , 起到举一反三的 功效 。同时 , 在教学 中,将练习文选视为重 要 的组成 部分。0 西北大学历史 系 《 中国历 史文选 》 则增加 了文献阅读基础 知识 、古代 文化 常识 , 并充分利用和吸 收考古文献 的成 果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0 北师 大历史系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 以下几种 :周予同 《 中 国历史文选 》 ( 第三版 )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2 0 0 2年 ) , 赵淡元 《 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及选 读》 ( 上下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0 1 1 年) , 张大可 、邓瑞全 主编 《 中国历史文选 》( 第 三版 ) ( 商务 印书馆 , 2 0 1 1 年) , 周国林主编、 中 国历史 文 献研 究会 编 《中国历史 文 选 》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 0 0 1 年) , 陈伟主编 《 中 国历史典籍 导读 》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 0 0 7 年) o除此 之外 ,还有各院校 自行编写 的教 材, 如北京大学何晋 《 新编 中国历史文选 》 , 北京师范大学 汝企 和主编 、张升副主编 《 中

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刍议作者:魏训田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摘要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存在课时严重不足、学生知识储备匮乏、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教学内容以完善学生相关知识结构,充分运用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系统辅导和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更好地完成《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国历史入选作品教学创新教学目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of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WEI Xuntian(Politics-law Department,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such as deficient hours, lack of students' knowledge reserve,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 To fulfill the teaching purposes better, we must pertinently supply teaching contents, perfect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give students systematic guidanc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xercises by the course web.Key words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purposes1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现状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材不少 ,这些教材在 培养 学生阅读 历史 古籍能力和介绍史学 都 在 语句 注 1 . 从要籍介 绍部 分来看。首先 , 中国历史 文献浩如 烟海 , 该 著作 内容与成就 方面 , 作出了很大贡献 , 篇章选择 、 释方面各具特点 ,各有所长 。但 这些 教材大多是 2 0世纪 5 0年 课程将 主要 的重要典籍 介绍出来 , 而即使如 此 , 然 对普通本科生 8 年代 和 9 0年代编写 的 , 随着 2 世纪教改 的不 断深入 , 1 中 而言要想对其完全掌握存有 困难 。 由于要籍数量较多 , 教师仅能 代 、O 对其作简单介绍 ,或仅 能就历史 典籍 作条条罗列 ,无法深入讲 国历史文选类教材显得老化 ,与学生求知需要 的矛盾 日渐显露 。 甚 个别学 解 。部分学生反而存在教师讲解 得越 多 , 混淆得越 多的问题 , 对 出来嘲 而且各教材之间的介绍存有 区别 , 至说法不一 ,
评论 》 两课 , 一直到解放以前 , 这两 门课也都 在辅 仁大学开设 , 后 间亦不 同 , 若花较多时间讲解选文 , 学生则会认 为该课程 与历史 来 , 的学 生著名史学家柴德 庆将 它们合而为 一 , 他 称作《 中国历 关 系不 大 , 应在 中文系开设。若花较多时间从事要籍 的介绍 , 则 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 又称 为《 , 中国历史文选》 0年代后高校历 存在学生对选文 内容不甚理解的问题 。 。8 若要两者兼顾 , 则又存在 史系广泛开设此课。 在长时间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中, 广大教师在 课 时不足 的矛盾 。 第三 , 文部分 的著名篇章会要求学生熟读并 选
CANGSANG
关 高 《 国 史 选课 改 的 点 议 于 校 中 历 文 》程 革 几 建
潘春辉
摘 要 《 中国历史文选》 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 的工具课 程和 专业基础课 , 它的教 学 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熟悉并 了解 中国古代 的重要典籍 , 培养 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等 , 而在 实际教 学 中往往存在教学课 时减少 、 然 学生古文基础较弱、 兴趣 较低等 问题。针对上述 问题 文中提 出了几点建议, 如拓宽学生知识面、 采取灵活 的教 学方式等。 关键词 《 中国历史文选》 课程 改革 建议

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文选》教改刍议--兼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的重要性

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文选》教改刍议--兼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的重要性

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历史文选》教改刍议--兼论要籍介绍、点
校翻译、音韵学的重要性
魏郭辉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7
【摘要】《中国历史文选》作为高校历史专业主干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教学界一直在探索其教学方式和方法。

文章结合《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宗旨,提出应加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并对以上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要籍介绍、点校翻译、音韵学知识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能力的重要性。

【总页数】2页(P126-126,127)
【作者】魏郭辉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J], 魏训田
2.《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心理调查及教改的针对性探讨 [J], 蔡明伦
3.地方民族院校《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改革刍议 [J], 王平
4.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能力培养——师专中国历史要籍课教改探索 [J], 刘长江
5.围绕教学目的注重能力培养──中国历史文选课教改之我见 [J], 郭天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几点思考
《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来认知历史的选修课。

它的内容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为主,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理解
古代中国历史为目的而编写,旨在增加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让他们统筹
古今中外历史,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伦理观念、科技发展等方面,能
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华夏文明精髓与历史脉络。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及其他文字作品,以及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同时,这门课程还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如何
深入思考历史背景下的许多重要知识点,能够从落脚问题出发,展示主题
思路,正确阐释历史。

另外,《中国历史文选》还在重视学生自身思想上有所丰富。

它认为,学生不仅要认识和理解历史,还应当经常进行思考,不断提炼自身的思考
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因此,《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强调学生读书记
笔记,每次课程安排有引导性讨论,以确保存有参与学习的良好情绪。

最后,在课程中学生们还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学习古代和当代历史,并熟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学习独
立实施的一个分支,建立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此达到古代历史的融会贯通。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文选》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历史背景,
了解古代历史文献,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挥出学生潜能,
挖掘出古代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形成自身思想。

总之,《中国历史文选》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具备历史认知能力,
统筹古今中外历史,从历史上得到更多的启迪,重新认知历史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这需要教师做到:注重学生心理认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业设置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大方给予学生时间、引导及称赞等。

标签:《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兴趣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一条学史入门的途径,使他们学会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能力的培养。

目前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仍有许多与此不符的地方,譬如这门课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它所选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笔者认为历史文选课选用的文章应该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话本,课后注释很全面,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全面锻炼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目的。

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给学生带来很大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看到课本的感觉是害怕,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没动力去研读。

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课堂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袭的“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这样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中,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突破学习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的局面。

此外,可以借机培养学生作为师范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使他们从技术到心理都受到一定的锻炼,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独立的科研打下基础。

把《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要经过精心策划,不能只流于形式。

一、注重心理认知我校历史文选课开设在第一学年,学生经过高考后近三个月的煎熬和等待,又经过入学后一个月的军训,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憬,对专业课及任课老师有着强烈的好奇及内心的崇拜。

这种情绪和激情如被引导到学习,是一股很强的学习动力。

但是历史文选课的教材和这种情绪是不协调的,它艰涩难懂,趣味性差,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学生激情火焰之上。

这种情绪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与这门课程渐行渐远。

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下足功夫。

譬如教材第一部分是甲骨文与金文,在授课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写古文字、讲文字构造、放甲骨文、金文的图片,以他们知道但不十分了解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比如十二属相、天干地支等等。

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明确提倡、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鼓励学生查一下自己的姓或名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古文怎么写,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并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进行现场演示。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从而获得学习的巨大动力。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由认识到接受、到实践的过程。

开始时学生可能是被动的、试探的,当他们内心觉得有收获的时候,被动就变成了主动。

当然,这个过程是个反复的、时刻会发生变化的过程,老师对这个过程要有准备,要不厌其烦,适机引导。

二、投其所好,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投其所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讲解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举例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有哪些字可以表达“年”这个概念。

学生略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出“年”、“岁”,这时老师可以说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年”加深印象,接着告诉学生还有“祀”、“载”等。

再设问:为什么这些字可以表达“年”这个概念呢?这是个看似简单,学生经常使用,但从未思考过“为什么”的问题,他们会饶有兴趣的思考、学习。

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尽可能运用学生比较陌生的字源字形进行讲解,分析深入到位。

比如“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一年一熟,西周始用至今。

“岁”的甲骨文字形,用斧砍人的双脚,每年一次大型的祭,故引岁为年。

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形成。

历史系的学生要培养历史感,学习的时候不能只记忆一些历史片段或者历史现象,要勇于探索,敢于设疑,积极求证。

经常给学生灌输字的本义及其活用,他们对古文字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每个字都饱含智慧,从而逐渐从心理上消除他们对古文字、繁体字的排斥。

此外,阅读中他们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不会再囿于成见,不会只在他们学过的含义内徘徊,他们的思维会更开放,理解会更大胆,并且这种态度会逐渐延及生活中如何对待新的事物。

(二)教学手段投其所好要认识到感官刺激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融为一体,突破传统课堂单一的文字板书形式,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比如《七月》篇,内容涉及到天文、动物、植物、农作物、祭祀、劳作等,口头讲解难尽其意、难尽其形,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这些东西直观化,消除学生的疑难情绪。

(三)作业设置投其所好作业设置在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有自己认识的地方。

比如在讲姓氏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产生好奇,指导他们课下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讲解。

与自己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关注,他们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学生不仅会讲到自己姓氏有几种来源,还会作出大胆的推测——自己属于哪一支?借机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调查和历史研究。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做到这些需要老师注意知识更新,要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面和需求度,这样才能对学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引导。

三、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亲身感受、亲手触摸《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涉及的历史图书。

以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为例,它的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史通》、《大唐西域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读史方舆纪要》、《文史通义》、《潜研堂文集》、《廿二史札记》、《龚自珍全集》、《海国图志》、《中西纪事》、《孔子改制考》、《訄书》、《新史学》等。

在课堂上我们还要以其中的某些地方作为切入点讲解到有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政书诏令奏议、地理志书、别史杂史、传记笔记、史论史考、甲骨金石、子部文献、经部文献、集部文献以及一些工具书和基础常识知识,如此多的文献和知识,仅靠课堂讲授,而不带动学生实地触摸,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即使学生记了一些知识,那也是死的知识,因为学生对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只知其名。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让学生接触这些文献,对这些文献产生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二十四史的讲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资料室,一边讲解一边让他们与这些书进行亲密接触,对他们的疑问可以当场解答。

对工具书的讲解更是如此,比如查找古书经常要使用的四角号码查字法,不让学生亲身试验,仅仅是背记一些字根和查找方法,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

学生经过实践获得知识,会让他们有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的知识记忆也会更长久。

图书馆、资料室不仅仅是借书、自习的地方,也是教书的好地方,要充分发挥他们藏书丰富的优势,有效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讲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查找资料。

历史的专业特点决定,搞历史研究必须翻阅资料,利用资料,但是很多学生不会收集资料、利用资料,利用这样的教学机会,告诉他们面对一本古书,应该从何处入手,应该怎样记笔记,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感和历史意识。

另外,图书馆、资料室书的排放,都有一定规律,一般是以类编排,然后又以时间为顺序摆放,我们可以趁机向学生讲解学术的发展源流及方向。

进而引导学生到书海之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他们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毫不吝啬,大方给予(一)不吝啬时间首先,不吝啬课堂时间。

《中国历史文选》作为工具课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课堂教学要重视引导。

譬如,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设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比如如何理解《七月》篇中“田畯至喜”的原因?如何理解《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仁义道德?如何看待《通志·总序》中郑樵对班固的评价?等等。

再者,选文中有些字词或句子翻译上存在异议,引导学生自己翻译,出现不同的答案后,进一步询问学生出现不同理解的关键点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哪种理解更合理?这其实是一种方法的传授,通过锻炼,学生认识到对古文存在理解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用质疑自己的能力,仔细斟酌,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其次,不吝啬课外时间。

譬如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断句、标点、字词、注释等与其他文献资料或教材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查证,并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这项工作很难有统一的进度和结果,适合在课外进行辅导。

(二)不吝啬心得把自己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把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感想的地方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在这些地方做些探索,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来。

(三)不吝啬称赞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无论他们的观点对否,对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都要表扬和称赞。

老师的赞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可和接受,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心中会有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可使其增加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老师是一团火,不仅要照亮学生,还要在他们心头种下火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