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果, 张的凤, 余润民, 王文凯

【关键词】大黄; 炮制; 历史沿革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此外尚含鞣质。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1 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炮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例如小便浸、蜜水浸与米泔水浸相继出现,还有面裹煨、湿纸裹煨与绢裹蒸等,蒸法的次数也开始不同。此外炮制的方法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方法被联合应用,例如蒸焙、蒸炒、炙焙的结合。元明时期出现了酒煨、酒浸煨、酒浸炒、酒浸蒸、制炭(烧存性)、酒三棱浸焙、酒和醋煮焙、黄连汁和吴茱萸汁制等新方法。清代大多沿用前期炮制方法,但也出现了醋浸煨、酒洗煨、韭汁炒和石灰炒等方法。其沿革变化概况见表1。表1 历代大黄炮制方法沿革

朝代炮制方法新增方法沿用方法文献出处汉皆去黑皮、或炮或生《金

匮玉函经》去皮,清酒洗,酒浸《伤寒杂病论》梁代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本草经集注》东晋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肘后备急方》南北朝细切,内容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雷公炮炙论》唐代火干;炙令烟出;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蒸《千金翼方》醋煎大黄,生者甚效《食疗本草》破如米豆,熬令黑;米下蒸,曝干蒸;切,水渍一宿《备急千金要方》细锉;米醋三升和之,……炭火煮之;切熬令黄黑;米下蒸渍;去皮,酒洗;蒸;炒《外台秘要》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酒浸过炒;酒蒸;酒炒炙;蒸《银海精微》宋代灰中炮熟;面裹,煨;蒸,焙;蒸,切,焙锉,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小儿药证直诀》酒浸蒸熟,锉《女科百问》湿纸裹煨;米下蒸,切,焙;锉,面裹煨,焙;湿纸裹,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酒洗;酒蒸;蒸;去皮,酒洗《世医得效方》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锉碎微炒《太平圣惠方》小便浸七日;湿纸裹煨;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鸡峰普济方》麸煨;湿纸裹煨蒸;酒洗;锉炒;酒蒸;蜜蒸《三因极-病证方论》米泔水浸后令干,慢火炒取熟《类证活人书》元代去粗皮,酒浸二三时,纸裹火煨去皮净;火煨《瑞竹堂经验方》酒煨;米泔浸三日,焙干为末;酒浸焙;醋纸裹,火煨过,切;用酒同三棱浸一

宿焙去皮;酒洗;煨;湿纸包,煨焙;炒;蒸焙;面裹煨;酒蒸;面裹煨,去面切焙;去皮酒洗《卫生宝鉴》金元烧存性为末《十药神书》去粗皮,实者锉碎,酒浸半日,晒干,炒为细末;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肉一粒,贴在大黄上,用绢包裹,汤锅蒸过,取出,去巴豆,将大黄晒干;酒煨去皮;湿纸裹煨;蒸;面裹煨;酒洗;锉,炒;锉碎、微炒;酒浸;用好醋拌炒;水浸一宿,蒸熟切作片,焙干;锉碎,醋拌炒;酒浸;焙;米上蒸《奇效良方》童尿浸晒;酒浸,蒸熟切晒;煨熟米泔浸软火焙干;焙为末;醋煎;酒浸,炒;酒蒸;锉,炒;微炒为细末;酒炒《本草纲目》锦纹好大黄……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切碎;酒拌九蒸九晒;酒浸九蒸九晒《寿世保元》清代韭菜汁拌晒干《医宗说约》(每斤)用陈酒五升煮烂《外科全生集》切片同石灰入锅内,炒石灰桃红色取起,去大黄,放地上一夜,收研末听用《外科证治全书》 2 历代医家对大黄炮制机制的认识

历代医家除注重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研究以外,同时也对大黄炮制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元代《汤液本草》就有“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明代《本草蒙荃》:“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奇效良方》:“大黄苦寒,酒煨,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以为使也。”清代大黄炮制理论得到进

一步探讨与补充,如《本草备要》有“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医家梓言》有“实者生用,虚弱者酒蒸熟用”之说。《药品辨义》:“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用则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本草便读》:“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非借酒力,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得配本草》:“破瘀血韭汁炒。”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生用大黄较为峻烈,可损胃气,熟大黄较之力缓;酒制大黄则可以借酒力而引药上行;醋制、韭汁制则可加大活血化瘀的效用。故有韭汁拌炒,治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醋制呈膏,化脾积血块[3]。

3 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逐年制定颁布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地方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三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对大黄炮制品在外观性状、炮制方法上均作了一定规定。大黄炮制部分记载见表2。表2(待续)大黄现代炮制概况

4 讨论

4.1 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熟大黄炮制方法从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增加酒蒸法,1977年版药典中没有记载大黄炭;1963年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熟大黄黄酒用量较其他版药典有所不同,1963年版《中国药典》辅料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