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和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和对策分析
作者:常铖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9期
摘要:“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但是职业院校因其培养目标以及师生情况的特殊性,在“课程思政”过程中陷入了课程建设不够成熟、师生觉悟不够高的困境。为了走出这些困境,职业院校要做到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开发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教材,才能较好实现课程的育人作用和教育者的育人责任。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困境;对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教育是提升群体素养、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民族振兴、个人进步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质量”不仅指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关键的组成部分,应贯穿职业学校教育始终。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它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其目的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貌合神离的“两张皮”现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将德育作为课程教学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要求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探索实现各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对接和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人才技能培养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是相互渗透的,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机械地进行分解和分工,也不能把育人窄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育德或德育。职业院校在传授专业知识和高质量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目前现状来看,职业院校和教师在实现“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
(一)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改革的探索阶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还不够成熟,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尚未建构。例如,没有构建有效的学科思政融合策略体系,没有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等。每门课只有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顺利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合力。
(二)职业院校师生觉悟还需提高
职业院校以培养专业化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的,课程专业化的取向使相对一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度和接纳程度不高。学生整体政治素质不理想,进校以后也秉承“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宗旨,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找到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非思政教师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对思政教学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对思政教育方面所涉及到的信息和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掌握,自然很难在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打造“课程思政”,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思政”系统更是奢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和推进。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对策
职业院校要想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必须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整体提高师生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理,并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下尝试提出几种途径。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不是各门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它需要各门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发挥化学反应,而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职业院校在日常教育
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在每门课程之后简单拼接思想政治理论,形成思政教育和本身课堂教学明显的“两张皮”。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用起来才更有效。
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职业院校要指导任课教师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深入挖掘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修订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每一门课的教育功能,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明确每节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得以发挥作用。
以不同类型课程为例。例如,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传统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杜绝老师做姿势、学生齐模范的机械化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强身健体的运动习惯,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和倡导团结合作的运动精神,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二)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无论是对教师的思想引导还是行为规范,职业院校都要两手抓紧不放松。既要积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表率和示范作用,引导教师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又要形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塑成的有机统一,增强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行动自觉。
在教学能力上,职业院校要把教师队伍整体纳入思政培训体系,将“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原先教学目标只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每次课程的思政目标。非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在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不断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正视非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障碍,并寻求解决之道;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学团队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与非思政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力争做到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处处讲育人。
(三)开发“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