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削藩: 公元前127,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112,酎金夺爵,完全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作左 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②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促 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东汉时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3、唐朝
• 1、机构设置:
• (1)道州县三级制 •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州数激
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便在州县 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 制。
(2)设立节度使
• 由于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道、州、县的常规区划外, 唐前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出 现屯戍军设置,并逐渐制度化为节度使,形成有固定 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隋朝
•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 变化。
• 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州、郡的区划已经 混乱不堪,故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 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区划架构。
区。每路设四个司:
机构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经略安抚司
Fra Baidu bibliotek
职能 财赋和监察 刑狱 仓储 军事
四司都属于中央派出机构,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 上的机构或个人,路的财、政、刑、兵等权分属不同 机构和个人掌管,也就不会对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胁。
2、影响
•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 弊:造成“冗官冗费冗兵”,致使宋朝积贫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
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复习: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制 相权很大 中、外朝制 相权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
一省制 相权短暂相皇反权权弹加削强弱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积弱。
5、元朝
(1)机构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全国共有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意义:
•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 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2、影响:
(1)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2)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酿 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北宋
• 1、措施
• (1)北宋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 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着手,分散地方 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 中央
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 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 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 和属州的统属, 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 并存的格局。
明朝的疆域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
(3)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促 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东汉时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3、唐朝
• 1、机构设置:
• (1)道州县三级制 •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州数激
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便在州县 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 制。
(2)设立节度使
• 由于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道、州、县的常规区划外, 唐前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出 现屯戍军设置,并逐渐制度化为节度使,形成有固定 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隋朝
•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 变化。
• 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州、郡的区划已经 混乱不堪,故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 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区划架构。
区。每路设四个司:
机构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经略安抚司
Fra Baidu bibliotek
职能 财赋和监察 刑狱 仓储 军事
四司都属于中央派出机构,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 上的机构或个人,路的财、政、刑、兵等权分属不同 机构和个人掌管,也就不会对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胁。
2、影响
•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 弊:造成“冗官冗费冗兵”,致使宋朝积贫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
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复习: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制 相权很大 中、外朝制 相权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
一省制 相权短暂相皇反权权弹加削强弱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积弱。
5、元朝
(1)机构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全国共有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意义:
•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 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2、影响:
(1)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2)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酿 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北宋
• 1、措施
• (1)北宋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 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着手,分散地方 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 中央
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 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 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 和属州的统属, 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 并存的格局。
明朝的疆域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