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
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2)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削藩: 公元前127,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112,酎金夺爵,完全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作左 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②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促 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东汉时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北宋
• 1、措施
• (1)北宋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 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着手,分散地方 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 中央
区。每路设四个司:
机构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经略安抚司
职能 财赋和监察 刑狱 仓储 军事
四司都属于中央派出机构,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 上的机构或个人,路的财、政、刑、兵等权分属不同 机构和个人掌管,也就不会对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胁。
2、影响
•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 弊:造成“冗官冗费冗兵”,致使宋朝积贫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 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2、影响:
(1)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2)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酿 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Fra bibliotek3、唐朝
• 1、机构设置:
• (1)道州县三级制 •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州数激
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便在州县 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 制。
(2)设立节度使
• 由于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道、州、县的常规区划外, 唐前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出 现屯戍军设置,并逐渐制度化为节度使,形成有固定 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
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 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 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 和属州的统属, 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 并存的格局。
明朝的疆域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积弱。
5、元朝
(1)机构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全国共有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意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复习: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制 相权很大 中、外朝制 相权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
一省制 相权短暂相皇反权权弹加削强弱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隋朝
•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 变化。
• 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州、郡的区划已经 混乱不堪,故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
•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 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区划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