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等岩石力学高地应力区隧道岩体工程问题邓荣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岩石力学
高地应力区隧道岩体工程问题
指导教师:邓荣贵教授
学生:
学号:
目录
1研究背景 (1)
2 高地应力区隧道硬岩岩爆工程问题 (2)
2.1 岩爆现象的认识 (2)
2.2 岩爆分类研究 (2)
2.3 岩爆强度分级研究 (3)
2.4 岩爆形成机理研究 (3)
2.5 岩爆预测研究 (5)
2.5.1 强度理论预测 (6)
2.5.2 能量理论预测 (7)
2.5.3 刚度冲击理论预测 (8)
2.5.4 数学预测 (9)
2.5.5 损伤理论 (9)
2.5.6 以探测技术为基础的岩爆预测 (10)
2.5.7 根据特殊的地质现象进行宏观预测 (10)
2.6 岩爆的防治研究 (11)
2.6.1 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11)
2.6.2 改善围岩应力条件 (11)
2.6.3 加固围岩 (11)
2.6.4 改进施工工艺 (11)
3 高地应力区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大变形问题 (12)
3.1 大变形现象 (12)
3.2 大变形的机理与分类研究 (13)
3.3 大变形预测 (16)
3.3.1 挤出预测 (16)
3.3.2 膨胀变形预测 (19)
3.4 大变形防治 (20)
4 存在的问题 (23)
5 学习高等岩石力学的思考 (24)
5.1 收获 (24)
5.2 对课程的希望和建议 (26)
1研究背景
目前,隧道工程己经向“长、大、深、难”方向发展。

因而,由于地质灾害、大断面、高地应力、围岩软弱、硬岩、节理裂隙发育、涌水突泥、瓦斯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其中,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和硬岩岩爆问题是经常遇到且最难解决的问题。

对于埋深大或构造应力复杂的高地应力隧道,开挖后围岩受到高地应力作用的特殊作用,岩体被挤压、拉裂从而产生松弛、蠕变,往往会产生岩爆、大变形等诸多问题。

工程中,软弱围岩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具有软、弱、松、散等低强度的特点,承受荷载的能力极低。

在一定地应力水平(或埋深)条件下,对软岩(当围岩级别较高时)隧道施工极易发生塌方及较大的塑性变形。

岩爆一般是地下工开挖过程中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

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己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

在塑性围岩中,高地应力的存在将导致围岩产生塑性挤出,洞身变形,初期支护严重破坏;拱顶下沉,拱脚、边墙被挤压移位,喷混凝土开裂。

因此有必要对隧道大变形进行研究,以便于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投资。

深埋特长隧道工期长、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且多为穿越山岭等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有深埋特长隧道特有的高地应力、硬岩岩爆、围岩大变形、高压涌水等关键问题。

在深埋特长隧道的修建中,正确的判断和预测隧道修建中的各个关键地质问题,是关系到隧道修建成败或投资控制的关键因素。

分析预测岩爆及围岩大变形的关键一方面是岩体力学性质,特别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如何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对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硬岩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在地下工程计算理论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结构荷载问题,很难通过理论方法获得解析解。

比如,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理论与数值分析中围岩参数和本构模型选取等常常具有经验性或难以确定性,计算所得开挖支护后围岩与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难以符合工程实际等。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结合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和实际需求,在大量调研国内外资料基础上,在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目前国内外关于从原岩应力场过渡到开挖后的应力状态变化的研究成果较少,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2 高地应力区隧道硬岩岩爆工程问题
2.1 岩爆现象的认识
岩爆是岩体具有高地应力的一种重要地质标志,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岩爆的进行定义。

概括起来,岩爆的概念包括有以下几种观点:(1)伴随有地震发生并以突然或猛烈发生方式对地下开挖的破坏。

(2)只要岩体破坏时有声响,产生片帮、爆裂剥落甚至弹射等现象,有新鲜破裂面即可称为岩爆;(3)认为只有产生弹射、抛掷性破坏才能称为岩爆,而将无动力弹射现象的破裂归属于静态下的脆性破坏。

可以看出,人们对岩爆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尚无一致认识,大多侧重于产生岩爆的特征进行描述。

本人认为,岩爆的定义应包含岩爆的原因,可以将岩爆定义为:岩爆是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因开挖卸荷导致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大于因克服岩体产生新的裂隙而消耗的应变能,使岩块脱离母体甚至产生弹射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的地质灾害。

2.2 岩爆分类研究
岩爆分类是岩爆预测和防治的基本依据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岩爆划分方案各有侧重,差异较大,尚未达成共识。

有的研究侧重于从岩爆特征进行划分,例如有汪泽斌根据国内外34个地下工程岩爆特征,将岩爆划分为破裂松脱型、爆裂弹射型、爆炸抛突型、冲击地压型、远围岩地震型和断裂地震型六大类;武警水电指挥部对岩爆分类有两种标准:一是按破裂程度将岩爆分为破裂松弛型和爆脱型两大类,二是按规模将岩爆划分为零星岩爆(发生岩爆段长0.5~10m)、成片岩爆(发生岩爆段长10~20m)和连续岩爆(发生岩爆段长>20m)三大类;王兰生教授等将岩爆类型划分为爆裂松脱型、爆裂剥落型、爆裂弹射型和抛掷型四大类;郭志也根据岩爆岩体破坏方式,将岩爆划分为爆裂弹射型、片状剥落型和洞壁跨塌型三大类。

而有的侧重于从岩爆的应力作用方式进行分类,例如谭以安和左文智、张齐桂从形成岩爆的应力作用方式出发,将岩爆类型划分为水平应力
型、垂直应力型、混合应力型三大类和若干亚类。

徐林生将岩爆类型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构造应力型、变异应力型和综合应力型四大类和八个亚类。

本人认为,岩爆分类最终是为岩爆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根据岩爆的特征进行分类更容易与防治方案对应,因此更倾向依据岩爆特征进行分类,不论分成几大类,关键是需要与防治方案设计能够很好地对应。

2.3 岩爆强度分级研究
至今为止,对岩爆烈度划分做过研究工作的国外学者有[苏]H.M 佩图霍夫(1972)、[苏]H.M 屠尔昌宁诺夫(1979)、[挪威]拉森斯(1974)、[德国]G ·布霍依诺(1981)等等。

德国学者G ·布霍依诺1981年根据岩爆发生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将岩爆烈度划分为轻微损害、中等损害、严重损害三级;挪威岩爆权威人士拉森斯根据岩爆发生时的声响特征、围岩爆裂破坏特征等将岩爆烈度划分为0~3四级。

我国谭以安博士依据岩爆危害程度及其几何形态征、发生时的力学和声学特征、破坏方式及破坏过程、破坏程度将岩爆烈度划分为弱、中等、强烈、极强四级;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则在谭以安博士划分方式基础上将围岩条件和应力条件引入后将岩爆烈度划分为微弱、中等、剧烈三级;王兰生教授依据岩爆危害程度及其发生时的声响特征、运动持征、爆裂岩块形态特征、断口特征、岩爆发生部位、岩爆时效特征、影响深度及b R νσ比值等,将岩
爆烈度划分为轻微、中等、强烈、剧烈四级。

王兰生教授的划分依据考虑了岩爆特征及岩石特性及环境应力条件等,划分依据比较充分,但是b R νσ,比值与岩爆烈度的对应关系在不同区域需要进行适当修正。

2.4 岩爆形成机理研究
从前面国内外学者对岩爆的研究得知岩爆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岩爆的发生与工程地质因素、工程环境因素和人为开挖因素的作用相关。

目前岩爆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对岩爆的形成机制有很多研究,形成了各种有代表的理论,现将几种理论综述如下:王清海等认为岩爆的力学机制实质都是在高压应力条件下出现的压致拉裂破坏,即相对于地下工程洞室而言的切向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剧烈破坏形式。

因此无论是劈裂成板,还是弯曲鼓折,都是压致拉裂破坏
的结果。

而弹射现象和抛射现象只是压致拉裂破坏后,岩体内蓄积的弹性应变剩余能量进一步释放的结果。

E.Hoek、Zoback教授等认为,岩爆是高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国内,许迎年等分别通过先开孔和后开孔两种方式进行的岩爆模拟试验也得出“岩爆”围岩总体为剪切破坏。

杨淑清教授等通过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相似材料岩爆机制物理模拟试验,总结出岩爆造成围岩劈裂破坏和剪切破坏二种机制。

并且认为它们是二种应力水平的产物,即劈裂破坏属脆性断裂,而剪切破坏是岩石应力达到峰值强度状态时的破坏;周德培等〔洲通过太平骚隧洞岩爆特征分析认为当发生小规模岩爆时属于劈裂破坏,而发生大规模岩爆时属于剪切破坏。

谷明成通过对秦岭隧道内的岩石进行室内试验认为岩爆的形成发生过程中既有张性劈裂破坏,也有剪切破坏,是以劈裂破坏为主的张剪复合型破坏机理。

李育枢等洲根据大量的岩爆岩石断口微观形貌观察,总结其微观断裂方式主要有3类,即拉张破坏、剪切破坏和拉剪复合破坏。

王兰生教授等将岩爆作用与岩石在三向应力条件下的压缩变形破坏全过程加以对照,认为岩爆力学机制可以归纳为压致拉裂、压致剪切拉裂、弯曲鼓折三种基本形式,也可以多种组合方式出现。

国外霍依诺提出的夹持煤体理论认为,煤体处于顶底板夹持之中,夹持特性决定了煤体一围岩系统的力学性质,认为煤体一围岩交界处超过极限平衡值将产生岩爆。

Cook等人在总结了南非十五年来的岩爆研究与防治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能量理论。

他认为围岩震动等现象需要大量能量,而这样大的能量仅来自被破坏矿体本身是不够的,一定与周围的介质有关。

岩爆发生后,围岩—矿体力学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转变到新的平衡状态,若其力学平衡破坏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各种能量时,即产生岩爆。

Cook和Hojem设计制造了刚性试验机,首次得到了大理石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

认为试样产生猛烈破坏的原因是由于试件刚度大于试验机刚度所致。

Cook将所得到的结论用于解释矿山发生的岩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岩爆的实质。

国外Dyskin和Germanovich提出,平行于自由表面生长的裂纹被自由表面控制,达到一定长度后便发生非稳定生长,这种非稳定扩展可以导致岩石以薄层
的形式脱离母岩。

Hsiung认为,诱发岩爆的条件包括高地应力、岩体的高强度及存在自由表面。

国内,李广平认为岩爆是围岩在洞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应力调整时,岩体中的预存裂纹扩展而引起岩体发生宏观脆性断裂的结果。

谭以安认为岩爆是一渐进破坏过程,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劈裂成板一剪断成块一块片弹射”三个阶段。

王敏强、侯发亮〔祠采用脆性弹簧支承下的板梁失稳力学模式对锦屏水电站长探酮岩爆进行分析认为岩爆的破坏面属于板裂化结构,当临空面岩层(板梁)与内层之间的弹簧拉力或相对位移达到一定值时出现离层,但是由于应力的重新分配和内岩层约束扼制了离层的迅速扩散。

板梁上的无弹性支承段随变形增长,裂隙扩大,剩余弹性支承迅速断裂,导致岩片脱离母岩。

岩爆实录资料表明,现有的静力学岩爆机理理论还不能对若干重要的岩爆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如秦岭隧道TBM施工时并未发生岩爆,但是采用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却发生了岩爆。

我国天生桥、太平驿、二滩及挪威Sima等大型水电站引水隧洞及川藏路二郎山、福建九华山、重庆陆家岭公路隧道的岩爆一般在爆破以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发生,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这些都说明岩爆的发生与爆破的动力响应有关。

岩爆的动力学机理方面,动力干扰对岩爆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由于影响岩爆的因素较多,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没有统一。

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岩爆的机理研究从力学特性方面来看可以分为静力学机理和动力学机理。

从岩爆破坏形势上来看分为剪切破坏和张拉破坏。

通过对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看出,引起岩爆最根本的因素是岩石的强度及地应力量级和开挖等外荷载的扰动,因此岩爆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处在一定应力环境中的硬脆性岩石,在外力扰动下使得围岩中积聚的应变能大于克服岩体破坏吸收的能量后使岩石以张拉或剪切破坏或张剪复合破坏的形式脱离母岩的一种动力破坏。

岩爆的预测应该根据岩爆的机理主要从岩石的特性及地应力大小及能量转移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2.5 岩爆预测研究
岩爆灾害影响因素众多,由此也决定了岩爆预测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己从强度、刚度、能量、稳定、断裂、损伤、分形和突变等方面对岩爆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的假设和判据,得出了十余种判别指标,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5.1 强度理论预测
b R θσ (应力强度比)判据法:这是国内外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判据,因此国内
外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提出了多种评判方法。

Turchaninov 根据科拉半岛希宾地块的矿井建设经验,提出了岩爆活动性由洞室切向应力θσ,和轴向应力L σ之和与R σ之比值确定,Russenes 应用有限元计算和Kirsch 方程:max 133θσσσ=-,计算洞壁最大切向应力max θσ,利用max θσ及其岩样上点荷载强度s I 值,他绘制出
岩爆烈度与隧道洞壁max θσ和s I 的关系图,用于预测岩爆和判定岩爆等级。

国内
的徐林生、王元汉等人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对其评判依据进行了修正,姜晨光等根据洞窟的侧壁水平应力c σ和拱顶竖向应力D σ及岩体极限压碎强度x σ ,的关系提
出当C D x σσσ=≥时,就有可能发生岩爆的极限应力均衡法。

但该方法不能对
岩爆的烈度进行判别,具体各种判据的评判依据可见表2-1。

表2-1 国内外岩爆判据表
b l R σ(强度应力比)判据法:考虑到采用强度应力比预测岩爆不容易得到洞
壁的切向应力θσ,有学者将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b R 与最大主应力1σ的比值来
预测岩爆,陶振宇在总结多个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修正了曾采用的Barton 法,提出了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 R 与最大主应力1σ之比值作为岩爆判据。

其评判依据
见表2-1。

从强度理论表达式不难看出,它主要是考虑的是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地应力
的关系,表达式简单,并在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该理论并未考虑能量的积聚和转移,即是只能阐明岩体是否破坏,不能回答岩石的破坏是稳定破坏还是失稳破坏。

岩石的抗压强度主要是通过室内单轴试验得到,离散性很大,特别是当有微裂隙发育影响岩石的抗压强度时从公式可以得到抗压强度越低岩爆烈度反而越大,笔者认为强度理论应该限定岩石的抗压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说应该考虑岩体的结构面的影响,再进行岩爆烈度预测会更接近实际情况。

2.5.2 能量理论预测
波兰A.Q.Kidybinski 提出采用岩爆弹性应变能指数(et W )判据法判断和预
测岩爆,其测定方法是: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将试件加载到其峰值强度的70~80%,然后卸载。

达到峰值强度以前积累的弹性应变能sp ψ和耗损的弹性应变
能st ψ之比值,定义为岩爆倾向性指数et W (sp ψ、st ψ为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
下包围的面积),示意图见图2-1。

其评判依据为2et W <无岩爆,
2.0 5.0et W ≤<轻微到中等岩爆, 5.0et W ≥为强烈岩爆。

根据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达到峰值强
度以前所储存的弹性能W 的大小来预测岩爆。

2(2)et c s W E σ=,式中c σ为单轴抗
压强度,MPa ;s E 瓦为卸载切线弹性模量,MPa 。

40W < k /mm3为弱岩爆;
40100W ≤<k/mm3为中等岩爆;100200W ≤<k/mm 为强烈岩爆;200W ≥k/mm3为极强烈岩爆。

图2-1 单轴卸荷应力一应变曲线
能量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总结为: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遭到破坏时,如果岩体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岩体破坏所消耗的各种能量,即认为产生岩爆。

能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爆的实质,评判依据简单,作为定性预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能量理论考虑到在岩石的破坏过程中还伴随着有其它的能量释放(如声能、热能等),因此用此观点得出的结论往往放大了岩爆的烈度。

另外采用的评判依据是室内岩石单轴加卸载试验得到,因岩石为各向异性,试验数据的离散性很大,往往不易得到理想的卸载曲线,加上岩石处在三向应力环境中,采用单轴试验与实际工作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也注定了其应用的局限性。

2.5.3 刚度冲击理论预测
Cook 和Hojem 认为当广义岩石力学系统中非破裂体的刚度K 小于破裂体的瞬时刚度s K 将会产生岩爆。

刚度理论揭示了岩爆发生的原因,对于工程实践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刚度理论没有反映出岩爆力学系统的动力过程。

有些文献中指出应用岩石的脆性指数预测岩爆,即岩石峰值强度前的总变形f L 了与永久变
形b L 之比来描述,脆性指数越大,岩爆越强烈,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2。

另一种
表示方法就是用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 σ与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t σ的比值B 来表示。

唐礼忠分析了前两种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预测方法,评价指标()()r T f b B σεε=⋅,
其中f ε为峰值前的总应变,b ε为峰值后的总应变。

具体对应关系见表2-2。

表2-2 刚度冲击理论岩爆判据表
可以看出刚度冲击理论表达式简单、直观,它主要考虑的是引起岩爆发生的内因岩石特性,而且没有反映岩爆的力学系统的动力过程,特别是刚度理论中结构的刚度无统一的计算式,而冲击理论中岩石特别是硬脆性岩石的峰值强度以后的曲线不易得到,所以这一理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2.5.4 数学预测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预测:岩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模糊问题,其内在联系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加以表达;谭以安、王元汉、谢学斌等人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选取影响岩爆的一些因素(诸如地应力大小、岩石抗压和抗拉强度、岩石弹性能量指数、岩体结构与水文地质特征等),对岩爆的发生与否及其烈度级别进行预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宫凤强等引入马氏距离,建立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对隧道岩爆进行预测,但是并不能对岩爆的烈度大小进行预测。

BP神经网络预测法:BP网络是误差逆传播网络的简称。

它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每层有若干个神经元组成。

输入层用来接受外界信息,输出层对输入层信息进行判别和决策,中间的隐层用来表示和存贮信息。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岩爆预测,能够使实测的资料个别误差不会对预测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方法可以综合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积累的工程实例中抽取岩爆模式特征,建立输入模式输出模式对,采用自学习的方法建立从输入模式到输出模式的非线性映射,并进行推广,由网络推理出待识别岩石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和烈度。

统计分析宏观预测法:钟云光等认为,根据前述岩爆的特征、产生的规律及结合人工听声等大量的观察统计,及时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岩爆发生的部位、在断面上的位置、发生时间、破坏面特征、岩爆块的大小等。

谢和平、Coughlin利用分形几何和损伤力学研究了岩爆诱发的微地震,当接近一个主岩爆时,微地震事件的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分形维数值的减小。

最低的分形维数值通常出现在一个主岩爆临近产生之时。

这样,分形维数的变化就有可能用来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

单哓云等认为,岩爆过程释放能量的一部分以声波形式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声发射,可以利用突变理论对声发射参数进行处理,建立岩爆预测预报模型,从而对岩爆进行预测。

2.5.5 损伤理论
1982年Krajcinovie就提出了一种统计损伤模型,刘小明、潘一山等人认为岩石弹性模量E和峰后降模量λ之比是决定洞室稳定性的重要参数,Eλ越小,即岩石脆性越强,发生岩爆的临界载荷越小,相应的临界损伤区深度也越小,洞室就越容易发生岩爆。

而Eλ越大,即岩石脆性越弱,塑性越强,则发生岩爆的
临界载荷越大,相应的临界损伤区越大。

当E λ=∞,即对应于理想弹塑性材料,临界载荷*P =∞,即不能发生岩爆。

同样临界载荷随摩擦角功的变化也有类似的规律。

2.5.6 以探测技术为基础的岩爆预测
根据付小敏和刘正雄资料,无论是室内试验,还是现场初步监测结果,都表明:声发射信号急剧增加超前岩体(石)的变形破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岩体声发射技术推广应用到岩爆监测预报中去。

在国外,Mansurov 等提出采用AE 技术来预测岩爆。

另外也可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线及微震观测配合地质人员作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2.5.7 根据特殊的地质现象进行宏观预测
岩爆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地应力条件,而且还与岩性及其分布特征、岩体结构、断裂和地下水状况等其它特殊地质现象有关。

这些特殊的地质现象诸如:钻孔岩芯饼裂现象;现场大剪试验或表面应力解除时,岩体四周被解除后,底部会自动断裂,甚至会被弹起,并伴有断裂声;应力一应变曲线异常等。

侯发亮认为,岩爆虽然多发生在水平构造应力较大的地区,但如果洞室埋深较大,即使没有构造应力,由于上覆岩体效应,洞室也可能会发生岩爆,并提出只有自重应力情况下
的岩爆发生的临界埋深为[0.38(1)]/[(34)
]cr b H R μμγ=--,式中μ为泊松比;γ为岩石重度。

李忠、谭以安认为只有结构面发育适中的岩体,才能在岩体中聚集大于岩爆所需的能量,结构面太少或过多都不易产生岩爆,根据岩爆实录提出节理数为4-6条最易发生岩爆。

以上诸多岩爆预测判据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岩爆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对影响岩爆发生的某一个因素进行讨论,必然会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岩爆的预测要综合多个因素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岩爆的产生有岩石特性决定的内因及环境条件及外力扰动的外因,因此进行岩爆预测主要考虑的几个核心理论是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刚度冲击理论,其它大部分理论是该三个理论的延伸或发展,但是如何利用该三个理论对岩爆进行预测还没有一个好的关系式,或者说并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在某一方面完全解释岩爆。

这就决定了借助计算机的多因素综合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及人工神经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