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
常见抗肿瘤中药研究概况
刘红燕
第一部分概述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加之环境污染、饮食安全问题、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恶性肿瘤更是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记载有“瘤”的病名。
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亦记载有抗“瘿瘤”的药物。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书中虽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却提出了一些与肿瘤有关的病名,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积聚”等。
不仅如此,还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代中医学著作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诸多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有关抗肿瘤中药的药性、药效及处方。
如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共记载药物365味,其中可用于“癥”“瘕”“积”“聚”证者达71种。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中臧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首次出现“癌”字,指出:“一曰癌。
”并对癌做了描述:“癌疾初发,却无头绪……紫赤微肿,渐不疼痛……只是不破。
”这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非常相似。
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即指肿瘤的发生为气血失常,郁结壅塞,形成余赘所致。
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为痰”,提出积聚痞块皆由“痰饮”“气滞”“血瘀”郁滞而成,主张祛痰之法,创立了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痰、健脾化痰等治法。
明清时期,大量的医学专著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
了详尽论述,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等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散见于积聚、癥瘕、黄疸等内科疾病中。
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亏虚、邪毒内侵凝聚而成。
因此,肿瘤患者本身存在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
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晚期患者还存在着明显的虚象。
其病的发生多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
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
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
二、中医药治疗肿瘤发展史
殷商时代,古人已发现用火、砭石、酒、汤液、祝由等方法治疗“瘤”,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至今仍是肿瘤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
《黄帝内经》将与某些肿瘤有相似症状的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正气虚”“邪气胜之”等,所体现出的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防治、诊疗肿瘤的准则。
《内经》中“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成熟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临床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书中所载的大量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为后人所喜用。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将瘤分为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首载肿瘤专方50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剧毒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癥瘕积聚。
金元四大家从各自经验和学术观点出发,分别从攻邪、清热、养正补脾、滋阴化痰等独特角度确立治法,创造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使肿瘤治疗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采用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治疗。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乳腺癌的症状特点与预后作了详细描述。
他提出“内之证或不及于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内”,强调治疗肿瘤不能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肿瘤学科。
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已较为普遍。
三、中医肿瘤治法
(一)扶正固本法
扶正固本法是指使用扶正固本类中药固护正气,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凡可以扶助正气、培植本元,治疗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扶正固本药。
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耗损正气,患者常有“内虚”,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导致机体正虚邪实而发病。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能力,而不直接抑杀肿瘤细胞,即通过“扶正固本”达到“祛邪”的目的。
这类治法主要有健脾法、养血法、补肾法和养阴法。
健脾法主要针对气虚型患者,其治则为益气健脾,常用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等。
养血法主要针对血虚型患者,其治则为补血填精,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常用中药有熟地黄、当归、阿胶、白芍、龙眼肉、紫河车、何首乌、鸡血藤、红枣、花生衣等。
补肾法主要针对阳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温补肾阳,常用中药有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鹿茸、锁阳、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
养阴法主要针对阴虚型患者,其治则为滋阴生津,常用中药有玄参、生地黄、麦冬、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玉竹、黄精等。
(二)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是通过清除内热,祛除邪毒,缓解肿瘤后期的热邪症状,对抗肿瘤增生,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原则。
目前常用于抗肿瘤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苦参、穿心莲、青蒿、连翘等。
(三)以毒攻毒法
以毒攻毒法指用毒性峻猛的药物治疗毒邪积滞,可直接抑杀癌细胞。
常用药物主要是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如斑蝥、砒霜、蛇毒、鸦胆子等。
众所周知,砒霜是剧毒药物,可它同时也是抗癌良药。
美国食药监局已正式批准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四)活血祛瘀法
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血瘀有密切关系,肿瘤患者临床上出现的肿块、瘀点、瘀斑等均可通过活血化瘀法来活血化瘀、破瘀散结。
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常用药物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
和血类中药,包括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鸡血藤;活血类中药,包括川芎、红花、蒲黄、五灵脂、刘寄奴、郁金、三七、穿山甲、姜黄、益母草、泽兰、苏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破血类中药,包括大黄、水蛭、
三棱、莪术、血竭、桃仁、土鳖虫等。
(五)化痰散结法
肿瘤发病还与痰凝湿聚有关,积滞日久则肿瘤易生,因此在恶性肿瘤治疗时也常加入化痰止咳药,如:陈皮、贝母、半夏、天南星等。
(六)利水渗湿法
利水渗湿药可渗泄水湿,该类药物不仅能减轻癌症患者胸腹水,还可直接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常用的利水渗湿类抗肿瘤中药有:薏苡仁、泽泻、五倍子、茯苓、车前、猪苓等。
四、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中医药减轻放、化疗时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过度的放、化疗会损伤人体气血津液,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常用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清热养阴的中药,减轻和改善这些不良反应。
(二)中医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
中医药对放、化疗有一定增效作用。
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益气活血之剂合并治疗,可以增加食管癌、鼻咽癌的放疗效果。
(三)晚期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对于已经不适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晚期患者,临床证实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时间。
(四)肿瘤术后应用中药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
肿瘤患者术后辅助中药治疗,可以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时间。
临床研究提示,术后长期使用黄芪固本汤减少了肺癌的转移,使用健胃解毒汤(党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及、槐耳等)明显延长了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五)中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研究证实,中药尤其是扶正中药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西洋参、枸杞等。
(六)中药抗肿瘤作用
中药抗肿瘤的作用较化疗药差,但毒副作用小。
(七)中药抑制肿瘤转移作用
中药通过整体观念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多部位、多靶点作用。
总之,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肿瘤各有优势。
现代医学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中医药治疗肿瘤毒副作用小。
应将两者有效配合,取长补短,提高诊治肿瘤的效果。
第二部分常用抗肿瘤中药
一、扶正固本类中药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以改善因气血两虚,脾肾不足造成的乏力、气短、疲倦等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扶正固本类中药可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药材】
生晒参主根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横纹,主根横纹常细密断续成环;上端连接较细的根茎(习称芦头),具碗状茎痕(习称芦碗)4~6个,交互排列;下部分出2~4条支根及少数细侧根。
质硬,断面黄白色,皮部多放射状裂隙散有黄棕色小点(树脂道)。
气特异而香,味微甘、苦。
【主要成分】
主要含有多种人参皂苷、人参多糖。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人参制剂以及人参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的多种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挥发油,均显示具有抗肿瘤作用。
2.增强免疫作用:人参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能刺激造血功能,防止多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下降。
所含的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等生物高分子的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
3.其他作用:促进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抗过敏作用;抗衰老;抗休克等。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微温。
归脾、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广泛应用于子宫颈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急性白血病等各种肿瘤。
【用法用量】
煎服,3~9g。
挽救虚脱可用15~30g。
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
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临床应用】
1.治疗肺癌
桑白皮15g,沙参25g,麦门冬10g,杏仁15g,全瓜蒌30g,臭牡丹10g,党参30g,茯苓20g,鸡血藤20g。
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2.治疗肝癌
人参5g,藏红花1g(单煎),柴胡30g,黄芩20g,生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
3.治疗胃癌
人参香茶糖衣片(含人参、香茶末、枳壳)每次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
4.治疗食管癌
当归60g,黄药子300g,丹参、五味子各30g,人参90g,土大黄150g。
共捣碎,浸于62%白酒2kg内,浸泡2周后去渣备用。
服法:每日服15mL。
【现代研究】
人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及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人参多糖和人参炔醇,这些活性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目前已较为明确,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及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与转移等,而其分子机制涉及许多相关基因、蛋白、蛋白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等的调控与表达。
此外,人参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导致抗肿瘤活性有所差异。
龙眼肉
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
【药材】
呈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
长15mm,宽20~40mm,厚约1mm。
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较光亮,有细密的纵皱纹。
质柔润、气微香,味甜。
【主要成分】
主要含有多糖、多肽、苷类、多酚等。
其中,多糖是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龙眼肉水浸液对人的子宫颈癌细胞JTC-26有90%以上的抑制率。
粗制浸膏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2.其他作用:抑菌;镇静和健胃;抗疲劳;增强免疫功能;抗突变。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
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白血病,肿瘤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患者。
【用法用量】
用量9~15g,煎汤内服;或熬膏;或浸酒;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食管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瘤中属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患者。
1.治疗肿瘤病人正气衰弱或气血不足
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
煮粥食用。
2.治疗白血病
龙眼肉9g,花生米(连红衣)15g。
水煎服。
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降低者效果好。
3.治疗乳腺癌
太子参、枸杞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白芍、黄芪、天花粉、丹参各12g,三七粉3g(冲服),龙眼肉30g(另煎对服)。
水煎服,每日1剂。
【现代研究】
龙眼肉粗黄酮提取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对酰胺(CTX)化疗药物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锁阳
锁阳科植物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的干燥肉质茎。
【药材】
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5~15cm,直径1.5~5cm。
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明显纵沟及不规则凹陷,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
体重,质硬,难折断,断面浅棕色或棕褐色,有黄色三角状维管束。
气微,味甘而涩。
【主要成分】
锁阳含花色苷、三萜皂苷、鞣质、熊果酸、胡萝卜苷及多种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其他作用:润肠、耐缺氧等。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
归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用于肺癌、骨髓瘤等。
【用法用量】
5~9g,煎汤内服;入丸、散或熬膏。
【临床应用】
1.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锁阳、虎骨(已禁用)、盐知母、盐黄柏、骨胶各10g,熟地黄、骨碎补、当归各15g,盐龟甲、生黄芪各20g,仙鹤草30g。
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肺癌
锁阳、淫羊藿、菟丝子、仙茅、莪术、三棱、当归各9g,天冬、赤芍各12g,黄精、牡蛎、铁树叶、芙蓉叶、石见穿、石上柏、石打穿、山豆根各30g,王不留行6g,北沙参、夏枯草各15g。
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
【现代研究】
锁阳中的油酸及棕榈酸分别有抗肿瘤及抗炎作用。
另外,还发现锁阳具有抗胃溃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艾滋病病毒蛋白酶、抗转录和抗癌等作用。
玉竹
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
【药材】
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
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
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主要成分】
主要含有黏液质、皂苷、山奈酚苷、多糖、天门冬酰胺及鞣质。
【药理作用】
1.抗肿瘤:玉竹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CEM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CEM的分化程度。
2.其他作用:提高免疫力,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冠脉流量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寒。
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如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阴虚有热宜生用,热不甚者宜制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食管癌
玉竹、石斛、生地黄、乌梅各10g,沙参、天冬、麦冬、玄参各15g。
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肺癌
玉竹、沙参、芦根、石斛、党参、天花粉、鱼腥草各30g,生地黄21g,麦门冬15g,女贞子24g,夏枯草25g。
水煎服,每日1剂。
3.用于治疗胃癌
玉竹、北沙参、生地黄、天花粉各15g,麦冬、石斛、竹茹各9g,诃子肉、甘草各3g。
水煎,蜂蜜冲服。
【现代研究】
玉竹中含有的多糖是玉竹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物质之一。
二、清热解毒类中药
热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肿瘤局部炎症、感染、癌性毒素对机体作用均可出现毒症的表现,如发热、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应用清热解毒药可直接清除热毒、控制感染、消除炎症,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恶化。
研究表明,清热解毒类中药用于肿瘤有以下作用:(1)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2)直接的抑癌作用;(3)清除癌性毒素的作用;(4)提高机体抗癌的免疫功能;(5)减轻手术、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疗效。
白花蛇舌草
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Roxb.]的全草。
【药材】
干燥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或灰棕色。
有主根1条,须根纤细。
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
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
花腋生,多具梗。
气微,味淡。
【主要成分】
熊果酸、齐墩果酸,对位香豆酸、黄酮苷及白花蛇舌草素等。
【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其他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菌、保肝利胆、阵痛、镇静、催眠、祛
痰、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
入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用于肠痈(阑尾炎),疮疖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还可用于肺癌、肝癌、鼻咽癌、胃癌、直肠癌、子宫颈癌、淋巴癌等恶性肿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或鲜品绞汁,鲜品可用至90~120g。
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治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75g,薏苡仁30g,黄药子10g,乌药3g,龙葵3g,乌梅6g。
水煎服。
【现代研究】
体外实验证明,白花蛇舌草对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及多种白血病癌细胞有抑杀作用,还可抑制腹水性肝癌细胞及抗噬菌体作用。
三、以毒攻毒类中药
以毒攻毒类药有攻伐癌毒,削去坚瘤的作用。
适用于各种肿瘤,凡证见皮肤、血管、肌肉、淋巴、筋骨肿大硬结,或破溃坚实,糜烂腥臭,胸肋窒塞,吐血便血,咳嗽气喘,饮食噎塞,脘腹胀满,青筋暴露,大小便不利,疼痛不已等症,均可用此类药物治疗。
这类药物多属于剧毒药物,应根据其用量,由轻到重剂,如出现副作用的症状,当立即停止服用,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必要时可与扶正药同用,既可防止中毒,又能扶正驱邪。
雄黄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药材】
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
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
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
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主要成分】
二硫化二砷(As2S2),并含有硅、铅、铁、钙、镁等杂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血吸虫作用。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毒。
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可用于治疗皮肤癌、鼻咽癌、脑瘤、肝癌、肺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癌等。
【用法用量】
内服:每次0.05~0.1g,入丸、散用,不入汤剂。
内服忌火煅。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烧烟熏。
【临床应用】
1.治疗白血病
雄黄粉,每次吞服0.5~1.5g,每天1~2次,粒细胞数较高者可加大剂量,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
2.治疗鼻咽癌
雄黄18g,郁金9g,巴豆7.5g,研粉,以醋为丸。
每次3丸,2小时服1次,浓茶送下,服至吐泻为止。
3.治疗脑瘤
雄黄与老姜焙烤制散,治脑肿瘤效佳。
4.治疗骨瘤
雄黄9g,生姜2块,先将生姜挖洞,放入雄黄,焙焦至黄色,研成细粉,每次取0.5~1g外敷患处。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雄黄在肿瘤治疗方面作用显著,作用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抑制癌细胞增殖及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等。
此外,研究发现雄黄还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酸的合成、阻止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及直接毒杀肿瘤细胞等途径实现抗肿瘤作用。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否是其药效物质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雄黄的主要成分不是雄黄的药效物质,而雄黄中所含的可溶性砷才是雄黄的药效物质。
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纯品硫化砷不溶于水,基本不被人体吸收,因此难于发挥药效作用。
而且,由于大鼠灌服纯品硫化砷后(As4S4),纯品硫化砷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液和主要靶器官中的总砷含量未见明显升高,因此推测纯
品硫化砷在动物体内基本不被吸收,雄黄中起作用的成分很可能不是来自于不溶性的硫化砷,而是来自于含量较低的可溶性砷。
持相反观点的研究发现,可溶性砷已经被除去的精制雄黄能明显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功能,而含有少量可溶性砷的天然雄黄则对小鼠无明显影响。
小鼠口服纯品硫化砷(As4S4)后,砷在脂肪、毛、皮、肝、肾等组织中分布广泛,后经尿、粪、胆汁代谢出体外。
而且,纯品硫化砷可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由此As4S4作为雄黄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可以被动物吸收而发挥药效作用的,因此可以推断As4S4是雄黄的药效物质之一。
斑蝥
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体。
【药材】
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
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
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
【主要成分】
斑蝥主要含斑蝥素、脂肪及树脂。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抑制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2.升高白细胞作用:能刺激骨髓细胞DNA合成,引起白细胞升高。
3.其他作用:增强免疫;抗炎作用,抗病毒、抗菌作用等。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有大毒。
归肝、胃、肾经。
【功能主治】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主治痈疽,瘰疬,顽癣,癥瘕及肝癌、肺癌、皮肤癌、骨肉瘤、食道癌等。
【用法用量】
用量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涂患处。
用治癥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
斑蝥有大毒,口服能引起消化道炎症及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内服慎用;凡体质虚弱者,心、肾功能不全者,消化道溃疡者,以及孕妇均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