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215种具体模式,223种种类。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模式有:
一、桐农系统模式(华北地区) 二、桑田复合型模式(长江流域、华南亚热带) 三、林草牧复合型模式(北方农牧交错带)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海南、云南南部) 五、林药复合型模式(分布地域广)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蔬菜轮作
实行蔬菜合理轮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青菜、菠菜等叶菜类需N较多,瓜类、番茄、辣椒等果菜类需P肥 较多,马铃薯、山药等根茎类需要K肥较多,可把它们轮作。
3.1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生态农业模式
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如:海南文昌的胶林养鸡(包括胶、茶、鸡乃至 延伸到猪、鱼)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1 我国主要的间作类型
间作方式
玉米‖豆类 玉米‖薯类 玉米‖花生 春小麦‖玉米 春小麦‖豆类 棉花‖瓜类 棉花‖花生 早稻(易稻)‖甘薯 甘蔗‖豆类 农林间作
3.4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概念
是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中的精华,以畜 牧业为中心,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种群匹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多 种资源,防治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 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分布地区
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方丘陵旱地 河西走廊、河套、东北地区 黄淮海烟区和西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各地棉区 南方二熟稻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3 我国主要的轮作类型
轮作方式
分布区域
轮作方式
玉米→大豆 玉米→草木樨 春小麦(攸麦) →豆类 春小麦→亚麻→豆类 苜蓿→小麦→玉米 马铃薯→攸麦→豆类→春小麦 水稻→蔬菜→水稻 小麦-玉米→甘薯 小麦-玉米 小麦-玉米→棉花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的集合名词, 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等) 同草本植物(农作物、牧草)和(或)畜牧业经 营在同一土地单元,并采取统一或短期相同的空 间配置、轮作等耕作措施;在林农(草)复合经 营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 面的相互作用。—Lundgren & Raintree, 1982
农
农产品
环境
肉蛋奶
牧
渔
典型农牧渔复合畜禽养殖 生态工程结构模式
水产品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基塘系统主要类型
桑基鱼塘 蔗基鱼塘 果基鱼塘
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
杂基鱼塘
以象草、蔬菜、花生、豆类、玉米、香机、薯类为普 遍
基塘系统的结构 自然条件
1 林-胶-茶 2 林-胶-茶-绿肥 3 林-胶-胡椒 4 林-胶-胡椒-茶 5 林-胶-胡椒-菠萝-绿肥 6 林-胶-咖啡-胡椒 7 林-胶-咖啡-菠萝-绿肥 8 林-胶-甘蔗-菠萝 9 林-胶-益智-绿肥 10 林-胶-巴戟-绿肥
11 林-胶-砂仁 12 林-胶-白豆蔻 13 林-胶-橙 14 林-胶-藤本 15 林-胶-菠萝-粮豆 16 林-胶-香蕉-菠萝 17 胶-菠萝 18 胶-余甘 19 胶-粮豆
畜禽
植物 基
土壤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细菌
塘浮游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物鱼自然条件
基塘系统水陆相互作用中的大小循环图
基塘系统的作用
具有经常维持养分平衡的作用 具有自动调节水分的能力 不断促进土壤更新 能调节旱涝作用 基面和鱼塘把多种生物聚在同一单位土地上,组成复杂的网
络系统,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多种产品,满足多方需求; 降低产量、市场风险;稳定收入。 基面作物单产比一般旱地高25~50%,塘鱼产量比一般鱼塘 每公顷多1500kg左右。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 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分布于西南和华北地区 分布于河西走廊、雁北、陕北、东北、河套等地 分布于东北地区 分布于华北地区 分布于黄淮海棉区 分布于华南水田 分布于华南地区 全国各地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2 我国主要的套作类型
套作方式
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小麦/玉米/甘薯(豆类) 小麦/甜菜(或马铃薯、草木樨) 小麦/烟草 小麦/瓜菜 棉花/瓜菜 晚稻/绿肥
减轻病虫草害
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可控制土传病害;葱蒜类后作种大白菜, 可大大减轻软腐病;一些生长迅速或栽培密度大的甘蓝、或豆类、 或马铃薯等可明显抑制杂草。
合理确定轮作年限
白菜、芹菜、花菜、葱、蒜等在没有严重发病地块可连作几茬; 西瓜需隔1~2年后再种;马铃薯、山药、生姜、黄瓜、辣椒等则 需隔2~3年再种;番茄、芋头、茄子、香瓜、豌豆等需隔3年以上。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东北沿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小麦-玉米→小麦-豆类 小麦-玉米→小麦-夏谷 小麦-中稻 早稻-晚稻→棉花 早稻-晚甘薯 早稻-晚稻→绿肥-花生-甘薯 小麦-玉米-晚稻 甘蔗-早稻 早稻-豆类
分布区域
生态农业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生态农业概述 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3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4 生态农业的实用技术 5 生态农业系统分析及调控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3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3.1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4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6 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7 草地生态农业 3.8 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3.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3.10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模式有:
一、桐农系统模式(华北地区) 二、桑田复合型模式(长江流域、华南亚热带) 三、林草牧复合型模式(北方农牧交错带)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海南、云南南部) 五、林药复合型模式(分布地域广)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蔬菜轮作
实行蔬菜合理轮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青菜、菠菜等叶菜类需N较多,瓜类、番茄、辣椒等果菜类需P肥 较多,马铃薯、山药等根茎类需要K肥较多,可把它们轮作。
3.1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生态农业模式
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如:海南文昌的胶林养鸡(包括胶、茶、鸡乃至 延伸到猪、鱼)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1 我国主要的间作类型
间作方式
玉米‖豆类 玉米‖薯类 玉米‖花生 春小麦‖玉米 春小麦‖豆类 棉花‖瓜类 棉花‖花生 早稻(易稻)‖甘薯 甘蔗‖豆类 农林间作
3.4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概念
是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中的精华,以畜 牧业为中心,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种群匹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多 种资源,防治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 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分布地区
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方丘陵旱地 河西走廊、河套、东北地区 黄淮海烟区和西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各地棉区 南方二熟稻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3 我国主要的轮作类型
轮作方式
分布区域
轮作方式
玉米→大豆 玉米→草木樨 春小麦(攸麦) →豆类 春小麦→亚麻→豆类 苜蓿→小麦→玉米 马铃薯→攸麦→豆类→春小麦 水稻→蔬菜→水稻 小麦-玉米→甘薯 小麦-玉米 小麦-玉米→棉花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的集合名词, 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等) 同草本植物(农作物、牧草)和(或)畜牧业经 营在同一土地单元,并采取统一或短期相同的空 间配置、轮作等耕作措施;在林农(草)复合经 营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 面的相互作用。—Lundgren & Raintree, 1982
农
农产品
环境
肉蛋奶
牧
渔
典型农牧渔复合畜禽养殖 生态工程结构模式
水产品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基塘系统主要类型
桑基鱼塘 蔗基鱼塘 果基鱼塘
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
杂基鱼塘
以象草、蔬菜、花生、豆类、玉米、香机、薯类为普 遍
基塘系统的结构 自然条件
1 林-胶-茶 2 林-胶-茶-绿肥 3 林-胶-胡椒 4 林-胶-胡椒-茶 5 林-胶-胡椒-菠萝-绿肥 6 林-胶-咖啡-胡椒 7 林-胶-咖啡-菠萝-绿肥 8 林-胶-甘蔗-菠萝 9 林-胶-益智-绿肥 10 林-胶-巴戟-绿肥
11 林-胶-砂仁 12 林-胶-白豆蔻 13 林-胶-橙 14 林-胶-藤本 15 林-胶-菠萝-粮豆 16 林-胶-香蕉-菠萝 17 胶-菠萝 18 胶-余甘 19 胶-粮豆
畜禽
植物 基
土壤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细菌
塘浮游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物鱼自然条件
基塘系统水陆相互作用中的大小循环图
基塘系统的作用
具有经常维持养分平衡的作用 具有自动调节水分的能力 不断促进土壤更新 能调节旱涝作用 基面和鱼塘把多种生物聚在同一单位土地上,组成复杂的网
络系统,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多种产品,满足多方需求; 降低产量、市场风险;稳定收入。 基面作物单产比一般旱地高25~50%,塘鱼产量比一般鱼塘 每公顷多1500kg左右。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 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分布于西南和华北地区 分布于河西走廊、雁北、陕北、东北、河套等地 分布于东北地区 分布于华北地区 分布于黄淮海棉区 分布于华南水田 分布于华南地区 全国各地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2.2 我国主要的套作类型
套作方式
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小麦/玉米/甘薯(豆类) 小麦/甜菜(或马铃薯、草木樨) 小麦/烟草 小麦/瓜菜 棉花/瓜菜 晚稻/绿肥
减轻病虫草害
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可控制土传病害;葱蒜类后作种大白菜, 可大大减轻软腐病;一些生长迅速或栽培密度大的甘蓝、或豆类、 或马铃薯等可明显抑制杂草。
合理确定轮作年限
白菜、芹菜、花菜、葱、蒜等在没有严重发病地块可连作几茬; 西瓜需隔1~2年后再种;马铃薯、山药、生姜、黄瓜、辣椒等则 需隔2~3年再种;番茄、芋头、茄子、香瓜、豌豆等需隔3年以上。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北方一熟地区 东北沿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小麦-玉米→小麦-豆类 小麦-玉米→小麦-夏谷 小麦-中稻 早稻-晚稻→棉花 早稻-晚甘薯 早稻-晚稻→绿肥-花生-甘薯 小麦-玉米-晚稻 甘蔗-早稻 早稻-豆类
分布区域
生态农业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生态农业概述 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3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4 生态农业的实用技术 5 生态农业系统分析及调控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3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3.1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4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3.5 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6 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3.7 草地生态农业 3.8 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3.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3.10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