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讲社会与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 ②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
来自百度文库
(2)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①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
②群体关系:社会的群体或组织层次上发生的社会关系;
③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固定化而持久的社会关系。
(3)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①血统的先天联系;②空间与地理位置的联系;③社会分工形成的关系
文化堕距(culture lag):文化变迁速度的不一致,导致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 物质文化通常先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另外,非物质文化变迁也不同步,通常是:制 度变迁→风俗、民德变迁→价值观念变迁。
四、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教材p.69-70)
物质文化 (衣食、建筑、机械、器具等) 文 化 非物质文化
eg. 泰勒的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4) 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 之述评》,归纳了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 (5) 总结: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 (1)人造性与造人性;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不断塑造人类) (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6)多样性。
边际文化: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的文化。
六、文化的功能
(教材p.75-76)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eg. 中国与美国的文化比较 (p.75 表4-1)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eg. 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文化的整合功能,使社会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eg.亚尤伦特部族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
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补充讲解)
1、本质上讲,社会与文化都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指那种 “人造的”且不断“造人的”事物。 2、如果把社会理解为社会关系体系的话,文化就是社会关系 的具体内容和支持力量。 (1)文化是社会的象征和旗帜。 (2)文化是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3)反文化:当某一亚文化体现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同它 所在的主文化发生冲突和抵触,就称为“反文化”。
五、文化的结构
(教材p.71-73)
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eg. 汉字、纸、二胡;作揖、“忠”、“孝”等。
2、文化丛: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eg. 春节文化丛:放爆竹、点灯笼、贴对联、吃饺子、串亲戚等。
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
和结构。文化模式有特殊和普遍之分。
eg. 普遍模式: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等。(C.威斯勒)
有关文化的几个概念
(教材p.73-74)
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 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 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彼此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 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社会结构
(补充讲解)
(1) 概念: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
的相对稳定的网络。 (2) 基本要素:①个人 ②行动 ③互动 ④社会关系 ⑤社会地位 ⑥社
会角色 ⑦社会群体与组织 ⑧社会制度 ⑨社区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研究的角度
(教材p.59-64)
(1)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
调适自然环境而产生的 (科学、宗教等)
调适物质文化而产生的 (使用器具的方法等)
调适社会环境而产生的 (习俗、语言等)
四、文化的分类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
所特有的文化。
包括: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等等。
邀请男女同学各一人,分别来自不同地区。
(6) 社会系统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功能
(1)整合;(2)交流;(3)导向;(4)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1、社会运行
(教材p.55)
(1) 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 类型:①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第二讲 社会与文化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四、文化的分类 五、文化的结构
六、文化的功能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概念
(教材p.52-54)
(1) 中国古代的“社会”概念。
“社”:祭神的地方;“会”:集会。
(2) 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论 ②社会唯名论 ③民间社会(与“国家”相对的概念)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教材p.66-68)
(1) 文化(culture)原意为耕耘、耕作,人类对自然的开拓。
(2) 文艺复兴时期:凡是非自然的现象都属于文化现象。
eg. 普芬多夫的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 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即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因素。
(3) 文化只包括精神因素。
(3) 马克思的社会观。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一、什么是社会
2、社会的特点
(1)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eg. 中国的长城、天安门 eg. 中国儒家文化 “孝” eg. 科学技术、人文思想
课后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社会学必读书目,百度文库里有)
下周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教材第五章)
第一节课安排一个“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访谈,围绕“人的社会
化”过程展开。
访谈内容: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主体,在 大学生成长历程中产生的影响。
来自百度文库
(2)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①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
②群体关系:社会的群体或组织层次上发生的社会关系;
③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固定化而持久的社会关系。
(3)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①血统的先天联系;②空间与地理位置的联系;③社会分工形成的关系
文化堕距(culture lag):文化变迁速度的不一致,导致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 物质文化通常先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另外,非物质文化变迁也不同步,通常是:制 度变迁→风俗、民德变迁→价值观念变迁。
四、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教材p.69-70)
物质文化 (衣食、建筑、机械、器具等) 文 化 非物质文化
eg. 泰勒的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4) 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 之述评》,归纳了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 (5) 总结: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 (1)人造性与造人性;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不断塑造人类) (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6)多样性。
边际文化: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的文化。
六、文化的功能
(教材p.75-76)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eg. 中国与美国的文化比较 (p.75 表4-1)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eg. 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文化的整合功能,使社会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eg.亚尤伦特部族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
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补充讲解)
1、本质上讲,社会与文化都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指那种 “人造的”且不断“造人的”事物。 2、如果把社会理解为社会关系体系的话,文化就是社会关系 的具体内容和支持力量。 (1)文化是社会的象征和旗帜。 (2)文化是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3)反文化:当某一亚文化体现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同它 所在的主文化发生冲突和抵触,就称为“反文化”。
五、文化的结构
(教材p.71-73)
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eg. 汉字、纸、二胡;作揖、“忠”、“孝”等。
2、文化丛: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eg. 春节文化丛:放爆竹、点灯笼、贴对联、吃饺子、串亲戚等。
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
和结构。文化模式有特殊和普遍之分。
eg. 普遍模式: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等。(C.威斯勒)
有关文化的几个概念
(教材p.73-74)
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 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 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彼此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 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社会结构
(补充讲解)
(1) 概念: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
的相对稳定的网络。 (2) 基本要素:①个人 ②行动 ③互动 ④社会关系 ⑤社会地位 ⑥社
会角色 ⑦社会群体与组织 ⑧社会制度 ⑨社区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研究的角度
(教材p.59-64)
(1)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
调适自然环境而产生的 (科学、宗教等)
调适物质文化而产生的 (使用器具的方法等)
调适社会环境而产生的 (习俗、语言等)
四、文化的分类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
所特有的文化。
包括: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等等。
邀请男女同学各一人,分别来自不同地区。
(6) 社会系统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功能
(1)整合;(2)交流;(3)导向;(4)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1、社会运行
(教材p.55)
(1) 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 类型:①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第二讲 社会与文化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运行与社会结构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四、文化的分类 五、文化的结构
六、文化的功能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概念
(教材p.52-54)
(1) 中国古代的“社会”概念。
“社”:祭神的地方;“会”:集会。
(2) 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论 ②社会唯名论 ③民间社会(与“国家”相对的概念)
三、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教材p.66-68)
(1) 文化(culture)原意为耕耘、耕作,人类对自然的开拓。
(2) 文艺复兴时期:凡是非自然的现象都属于文化现象。
eg. 普芬多夫的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 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即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因素。
(3) 文化只包括精神因素。
(3) 马克思的社会观。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一、什么是社会
2、社会的特点
(1)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eg. 中国的长城、天安门 eg. 中国儒家文化 “孝” eg. 科学技术、人文思想
课后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社会学必读书目,百度文库里有)
下周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教材第五章)
第一节课安排一个“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访谈,围绕“人的社会
化”过程展开。
访谈内容: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主体,在 大学生成长历程中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