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陶杨020******* )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肯定的、否定的、中性的三个研究视角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意识形态概念予以定位,这将有利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发展历史;新时期建设
意识形态概念自从被特拉西提出后,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仁智各见。赫伯特·施奈德尔巴赫针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元性与宽泛性概括道:用稍微夸张的话来说,有多少社会科学的教授职位就有多少种类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20世纪西方学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这使意识形态概念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色彩,在价值倾向上也历时性或共时性地经历着或褒或贬的过程。当代学者莱蒙德·盖茨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引入某种价值观来批判它或赞扬它,只作客观的描述,不作任何主观评论。二是“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人们对它的内容和价值持否定的态度,把意识形态看作一种“虚假的意识”、“欺骗性的幻像”,一种社会存在的颠倒式反映。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即肯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价值,认为它能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①本文试图运用上述研究思路梳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时代定位。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
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培根勇敢地批判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假相说”可以看作意识形态概念降生的第一缕曙光。他认为人生活在“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之中,这导致了错误概念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使真理难以进入,要清除或避免假相,,就必须诉诸真正的经验归纳。培根的“四假相说”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们如何克服偏见和错误的观念,形成科学系统的观念?这一致思趋向是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机缘。
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中从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明确提出了作“观念学”的“意识形态”,第一个把意识形态概念导入西方哲学史。他认为“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灵、认识的发生、发展和认识的原则、可靠性的程度,是以概念为研究对象的“元科学”。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学说的目的在于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使精神科学具有实证性、经验性,从而能够象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摈弃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但是,特拉西站在彻底的、简单化的感觉主义立场,所以他不能在理论上科学地解决认识论基础的更新问题,也不能在社会实践上有着正确科学的历史观,不能为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的改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①莱蒙德·盖茨:《批判理论的观念:哈贝马斯和法兰克福学派》,剑桥大学出版1981年英文版,第4-26页。
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②拘泥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传统使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学说抹上了空想的色彩、谬误的成分。
可以说,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者一开始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特拉西在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初,由于其理论旨趣和历史背景,使其“观念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不自觉地获得了社会政治学的含义。特拉西与其同事追求确切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内容,完全脱离政治色彩的纯粹的知识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特拉西所从事的自己认为纯知识的意识形态研究与现实的政治实践发生了冲突,以反传统的谬误观念为己任的意识形态概念一开始就显示出科学知识性与社会价值目的性的张力。“意识形态”一旦提出,就超出了特拉西的本意和控制。在法、英、德、意等国的传播过程中,它在研究领域和理论价值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超出了认识论领域进入社会历史观领域,“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③另一方面,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而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学者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的。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上是否定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思潮,即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否定性的批判;但不能完全用否定性概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还从一般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概念。
1845年前后的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哲学解体,绝对精神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民思想迷茫,各种学说竞相宣传达到顶峰,形形色色的思想迷惑了人们的视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④所以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使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从总体上批评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类比于法国意识形态家的思想,称之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质”,认为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以观念代替现实。几乎整个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不是一种歪曲就是完全抽象的理解,所以要“去”意识形态之“蔽”。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活动应该由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分析来解释:“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⑤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另外一层含义没有被大家充分认识,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一般意识形态的论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认识论根源、意识形态同语言、同科学的关系、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及其消亡等。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有条件的,承认了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而承认了革命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意识形态被看成了“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成为观念的或思想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⑥他认为,每一个新的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③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