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
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

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

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

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
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

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怒气应付任何事。

”正因为此,他即使在便衣侦探肆行滋扰时也满脸堆笑地待之于礼:请这些“哥们儿”喝茶。

祁老爷爱面子,讲排场绝不亚于张大哥:在北平沦陷之际他任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寿席”,做了亡国奴还要庆寿。

张大哥和祁老人自有他们存在的环境。

《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描写:正月初五,亡了国的北平人竟然蜂涌北海,参加节庆习俗性的化装滑冰比赛:有钱的,没钱的,都努力的吃过饺子,穿上最好的衣裳;实在找不到齐整的衣服,他们会去借一件;而后到北海——今天不收门票——去看升平的景象。

他们忘了南苑的战士,会被炸弹炸飞了血肉,忘记了多少关在监狱里受毒刑的亲友,忘记了他们自己脖子上的铁索,而要痛快的,有说有笑的,饱一饱眼福。

北平人——中国人,确实是多礼而宽厚的,但是这种“温良恭俭让”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从而也使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形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奴性十足的民族性格。

然而,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礼义,爱排场,我们不得不提到“食”,因为“食”是这种传统文化礼义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写遍了北平的特色饭馆:九和居、翠华楼、全来凤羊肉馆、全聚德烤鸭店……中国人的“吃”一直是他不吝泼墨之处。

但老舍对中国人的饮食描写不仅仅揭露他们讲礼仪,爱排场,爱面子的虚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的描写来揭露这种礼仪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离婚》中的张大哥的“生命观”便是“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

上帝造人把肚子放中间,生命的中心”。

而张大哥整个生命里似乎也总是和“羊肉大锅、打卤面、年糕……”打着交道。

在老舍的笔下,这些北
平人似乎就是为“食”而生,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目标似乎就是吃。

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中的老张、赵子曰等人则把“食”当成了他们策划阴谋的催化剂。

《老张的哲学》里老张、南飞生、孙八等人瓜分“北平市郊自治会”权利的密谋;《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欧阳天风等人的学潮策划无一不是在酒酣饭饱之际。

本来中国这种传统的礼义文化应该都是民族意识在传承中的外化,它应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应当是爱国主义的文化意识基础。

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人,非但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这些礼仪本身,没有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而且无论国家、时代的动荡,还是命运的变迁,似乎都极难分散他们的这些意识的固定指向。

二、敷衍马虎,懒散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宣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本来是使人崇尚自然,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思想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它逐渐使人养成了养尊处优,舒适懒散,敷衍马虎的处事作风。

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处事为人一贯奉行的真理就是敷衍对付,得过且过,他们只生活在自己封闭的狭小的圈子内,“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对其他事都采取麻木冷漠的态度,而自己则是苟且偷安的活着。

在老舍作品中,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了。

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他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

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

“马老先生的年纪至多不过五十,可是老故意带出颓唐的样子,好像人活到五十就应该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似乎都于理不合。

”从这一小段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马老先生就属于那类养尊处优,舒适懒散的老派市民。

而他在生活上更是贪图安逸舒适:“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

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此时马老先生唯一能想到的事便是“酒”。

在做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马老先生总会“不
知不觉的便微笑了”,因为他感到知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处事行为方式:当他初到英国是,住在温都太太家里,第二天因为晚起而没热水洗脸时,他满肚子的怒火,本想搬家,他看了看箱子,心想:“东西太多了搬着太麻烦!”可等过一会,他气少了,又想到:“现在这儿忍着吧,有合适的地方再搬吧!”后来,等他气全消了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生气想“搬家”到“嫌麻烦”再到“忍着吧”,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像老舍在文中写到的那样“思想是生命中最贱的东西:想一回,觉得有点儿理;再想一回,觉得第一次想的并不是那么高明;第三次再想——老实呆着吧,越想越糊涂”。

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中国古老灵魂的折光的反映。

准确地说,是一种寄生生活所必然铸造出的畸形心理。

老马由酒而想到“老绍兴”,而想到“还是回国呀!”作者痛惜的、挖苦地评述道:“可惜老马,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点审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识。

可惜老马只想回国,而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

可惜老马只想作官,而不知道作官的责任。

可惜老马爱他的儿子,而不懂得怎样教育他。

可惜…… ”这就是中国人在处事所奉行的敷衍马虎原则,得过且过!
然而像老马这样旧中国的儿女们并不止他一个人:《离婚》中张大哥认为“除了北平人就是乡下老。

天津,汉口,上海,连巴黎,伦敦,都算在内,通通是乡下。

张大哥知道的山是西山,对于由北山来的卖果子的都觉得有些神秘不测。

最远的旅行,他出过永定门。

”他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北平”。

由此可见,他的地域观念是多么的狭隘,因此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是用这样的观念来思想的,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意离婚的也大多数是乡下人,乡间的媒人,正如山村里的医生,真不会十分高明”。

而老李却是个乡下人,因此他以城里媒人的资格来撮合其他人的婚姻,并信心满满,却没看到婚姻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本质所在,正是因为他的观念狭隘才导致了那么多的离婚问题!而《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也是生活在“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狭小的小羊圈胡同里,正是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使祁老人产生了这样的心态:“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得安
全”。

因此,在北平沦陷时,他也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任然想庆祝他八十岁大寿!他们生活在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安乐舒适,丝毫不理会外界干扰,一直用他们固有的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处理任何事情。

三、保守落后,愚昧无知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群固守成规,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的老中国儿女。

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这些人的影响是非常之深的,无论时代有怎样的变换,社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在这些人的身上依旧可以窥见那带有封建腐朽意味的思想。

这些思想在老舍作品中主要体现他们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中国儒家思之一的“官本位”等思想的无原则的继承,从而导致了他们陷入保守落后和愚昧无知的境地而不自知。

首先,在老舍的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是他批判的主要对象。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我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因果律:禁欲果律导致纵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导致男盗女娼,嫖妓纳妾。

在《离婚》中正是由于张大哥为代表的“媒妁”势力撮合的婚姻,才导致了小说中的家庭婚姻危机;无论是《月光》中的小姐还是《月牙》中的贫女,作为女儿的他们都是在目睹与亲历了合法丈夫和不法情人的欺骗后,才萌生报复性的“倒玩弄”的畸形心态。

《骆驼祥子》中,正是由于流氓父亲刘四故意延宕虎妞的婚嫁,才使他她的性心理变态。

同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写入老舍文学世界中的娼妓形象,大都是因为尽“孝”道而去卖淫的,如《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微神》中的“我”。

这样传统文化中的“善”( “百善孝为先”)和“恶”(“万恶淫为首”)就巧妙地连接在一块了,极具讽刺性。

在老舍的众多作品中,《骆驼祥子》是一部不得不提的作品。

在谈到祥子和虎妞悲剧命运时,我们又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美的界定是苛刻的:不仅要求女性容貌姿色过人,知书达理,同时要求他们在嫁为人妇之后还要“以夫为刚”,做到“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很显然,虎妞达不到这一审美规
范的要求,她既不漂亮也不温柔,同时又不安于女性应当静候男性挑选的“物”的地位,婚前她主动采取措施得到了丈夫,婚后又不遵循“女戒”,有过多的性要求和干涉丈夫的生活。

那么这样的一个虎妞对于祥子来说估计是难以接受的,因为祥子是一个小生产者,他的身上难免会有一些封建意识观念。

婚后祥子之所以对虎妞产生那么大的怨恨,恐怕不仅仅是她的话侮辱了他,更重要的是虎妞已经成为了他的老婆。

在祥子看来,虎妞既然已经成了他的老婆,就应该像小福子那样温顺,可她却侮辱了她的男人,并使“自己作为她的玩物”。

这样的愤恨中或多或少的都带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和大男子主义受挫后的恼羞成怒。

其次,在老舍小说中,对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内核——“官本位”思想的批判也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尽管儒门多杂、孔丘之后,孟、荀及其他儒家后学,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重功名”的价值趋向却是一致的。

这种观念所造成的两个恶果,第一个便是中国知识者对政治权威的崇尚:祁瑞丰之所以不惜出卖邻里亲友甚至甘当乌龟王八,赵子曰之所以甘心当省参议员阎乃伯的“家庭教师”,之所以热衷于警厅总监的女儿魏丽兰的“女权发展会”,文博士之所以迫不及待一头扎入杨家大院,与丑陋的杨六小姐成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当官。

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实意义就是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

这样“官”不仅成了相当一部分知识者的人生目的,而且成了他们生命的本身。

第二个恶果便是他们普遍的不学无术:“轻自然、斥技艺”向来是中国官场文化特征(钻营、无聊敷衍、市侩+文牍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导致了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又导致无耻钻营,无耻钻营必又必然导致没时间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而保官者自然只能敷衍、无聊、囊括守禄,而越是不学习,“官样子”越是摆的大。

前者如老张,后者如张大哥及他们的同行,都在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然而,更让人觉得触目惊心的是,这一“怪圈”的影响力还不止于官场之内,也不止于对知识者的腐蚀,而是成为一种泛化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设计而弥漫于整个中国社会。

《离婚》中的张大哥虽不
敢对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张天真有什么奢望,但他“盼他成为下得去的,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

《二马》中的老马远涉重洋,定居英国后还一直做着当官的白日梦:“马先生唯一增光耀祖的事,就是作官。

虽然一回官还没作过,可是作官的那点虔诚劲儿是永远不会歇松的”。

不仅是他们,老舍笔下地道的北平人,无论老少似乎都有点“官迷”。

甚至《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当了汉奸科长,原本是一种耻辱,但“祁家老人与天佑太太可是都很喜欢。

”一个“不能不想到房子——他独立置买房子——的确是有很好的风水”,而“天佑太太更应该感到骄傲,因为‘官儿子’是她生养的”。

综观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批判带有“温和”倾向。

他没有鲁迅的尖酸深刻,也没有郭沫若的激烈,也不像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

他幽默讽刺而又不赶尽杀绝。

他一方面是对社会病态和传统文化弊端的无畏直视,另一方面些又把这写病态和弊端纳入“善”与“恶”的抽象道德范畴;一方面着力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了深切的改革愿望,另一方面又常常开出改革的良方,甚至是畏惧暴力……
这种“温和”的批判风格的形成是老舍自身原因决定的。

首先,老舍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平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从小便深受满族民间文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加上他的童年时期从母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品质(好客、自尊、讲义气、有同情心、守秩序等),使他形成了一种平和的性格。

其次,老舍自幼贫,,踏入社会很早,经历了人间冷暖,使他形成“命该如此”的消极处世哲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他作品中的老派市民之一。

再次,他青年时期游学欧洲,深受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者的影响,他们常常“一方面是社会矛盾的揭露者,另一方面又是阶级矛盾的调和者,他们常常用‘善’与‘恶’来解决阶级矛盾和说明罪恶的根源” [2](p51),这样西方的“‘人道拯救’和东方式的‘侠客行刺’结合在一起” [2](p53)就阻碍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的步伐。

这就是为什么老舍的作品“有说有笑,好讽刺而并没有绝高的见解。

”[3](p42) 然而,就是这样的温和批判,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并使读者感受
到与作家之间的平等关系,领略创作家的焦虑和苦衷。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老舍.老舍自述[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5
Analysis of Lao She's novels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 Gui-yun
Abstract: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orks of Lao She's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riticism on backward compon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keep justice, love pomp", "perfunctory sloppy, lazy," Inaction "conservative and backward, benighted" decadent feudal ideas, this criticism is depicted by the old-fashioned public image to complete the. Compared with the same time writer, Lao She has its own criticism style -- gentle, the formation of this style and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are inseparable, his gentle criticism not only enlighten people of self-reflection, and make people feel equal, cordial and warm.
Keywords: Lao She; novel; cultural critique; old people; mode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