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2)Baidu Nhomakorabea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5)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学生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历史分析思维的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之急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教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构架是:
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
(2)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
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3、都铎王朝的统治
4、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
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
3、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2)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l)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2)美国内战;(3)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5)“光荣革命”。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
(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是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的?
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