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试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翔:试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

程翔:试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

有这样一节公开课,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一位教师执教《祝福》,讲一段课文,放一段电影《祥林嫂》,讲述和放电影交互进行,学生很感兴趣,听课的教师中也不乏称赞者,认为多媒体教学代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看过一些多媒体公开课,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应当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网络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背景。那种“一枝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有人提出,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无法代替教师的地位。有人说,多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教学思想,它一定会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育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此,我们怎么办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原则。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一、文本教学的原则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我们的母语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在,有些学生交作业已经变为网上发邮件。教师收作文时经常看到有打印精美的学生作业。汉字手写的时代似乎将要成为历史。笔者看过一篇文章《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汉语可能会变成方言;本来富有诗意的汉字,在键盘上被拆分得毫无诗意。笔者看过一篇报道,一所中学实行双语教学,受到语文组教师的强烈抗议,校方只好允许语文组作为特例不搞双语教学。我觉得,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一个对自己民族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语文教师,对此不会无动于衷。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坚持民族特色。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

我认为,汉语具有一种强大的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佛教的中国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性格。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全球一体化给汉语带来的冲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1.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宜过多使用多媒体。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家通过语言来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形象大于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果把语言文字化成图像画面,那就把阅读文学作品变成了观看电视、电影,就不是阅读教学了。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笔者看过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文学作品,看上去绚烂多彩,其实喧宾夺主。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文本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2.非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阅读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允许理解的多样性,后者不允许理解的多样性。非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一个实在的意思,一般不允许有第二种理解。比如《中国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等课文,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理解,不能随意想象。为了让学生对原文有准确的理解,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有关实物展示给学生,加强直观性,效果比干巴枯燥的阅读要好。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文本服务的,文本是本,坚持文本教学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本色。

对汉语应该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没有敬畏态度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汉语的。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古老文化:尼罗河文化、两河文化、印度河文化和黄河文化。其中,黄河文化诞生最晚,但是黄河文化中的汉语历史最悠久,因为汉语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哪怕是少数民族执政时期也没有中断。2400年前,全世界鼎足而立的语言有三种:拉丁语、梵语和汉语。拉丁语和梵语由于受到外来民族的打击都已经消亡了,只有汉语鲁殿灵光,硕果仅存,就是受到外敌入侵仍然一脉相承,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

期,汉语都是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因此,敬畏汉语,就是敬畏汉民族的历史,就是敬畏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就是自信的表现──这也是我热爱汉语的根本原因。

2003年6月26日的《文摘报》了2003年6月21日《深圳商报》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出国》,内容是采访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在谈到汉字文化时说:“中国文化不比任何西方文化差。……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杨先生的话十分深刻。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用汉字写成的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依傍。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总抓手,阅读教学的其他目的都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文本教学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主的教学。

坚持文本教学的原则,就是要结合语境去理解语言。课文中的语言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只有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的。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一个字或一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总是具体可感的、清楚明晰的。如果不考虑具体语境,单凭主观臆断,就可能歪曲课文的意思,就可能不得要领。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同一个虚词“之”,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具体语境中,“之”字只有一种意义和用法。语境阅读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它决定了师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能天马行空,不能随意发挥,要紧紧围绕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阅读,来理解。

二、尊重文体规律的原则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尊重文体,因为文体与阅读理解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重视文体的国家,文体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梁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将作品分为三十九类,刘勰的《文心雕龙》划分文体为三十三类,北宋李昉编的《文苑英华》划分文体为三十八类,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划分文体为五十八类,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划分文体为一百二十一类,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划分文体为十三类。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一书中重点介绍了20种文体方面的著作。

中国古代的文体划分不是一种纯文学体裁的划分,而是包含了文、史、哲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众体兼备。朱绍禹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将高、初中六年十二册课本中的318篇(首)课文归为九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这些文体与阅读教学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文体规律。这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并且相对稳定。话语体系的差别于思维规律的不同。文体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思维规律来进行阅读,也就是“入乡随俗”。下面分别论述。

(一)文体与思维的关系

文体与思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文学作品用的是形象思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非文学作品则运用逻辑思维,直接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借助的是判断、推理、下定义等手法。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阶段,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脸上“白胖起来”,“也有了笑影”,可谓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后来再到鲁家,被视为不洁之物,被逐出家门,死在风雪交加的街头,可谓想做奴隶而不得。表达的主题相同,但表现方式迥然有别。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有一个阅读中枢,阅读中枢受到伤害,人就会失去阅读理解能力。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思维和判断方面起主导作用,右半球在技艺、美术、音乐、感情、爱慕和审美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对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训练,可以开发左、右脑的潜力。反之,不同的“脑型”对文体具有不同的敏感度。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着精深的见解,他认为:“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必须看到,只靠形象作用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毕竟是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