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1、静观关系:非功利、直觉、情感与想象。

2、对话关系:智力介入、辩证关系、主体客体化、课题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不同的主体面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交流。客体主体化:客体也有自己的主体性,客体规定主体的审美,客体制约主体的交流。)

3、存在关系:没有主体与对象的存在,是一种浑融状态,所达到的境界是“无我之境”。三种关系中,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的基础,后一种关系是前一种关系的发展和提升。

二、美学之父是:德国人鲍姆加登

三、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回归到主体,展现主体的心理、情感)不是物质活动,也不是科学活动(认知活动),这两者必须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实现,尤其是科学活动,认知是客观的,规律是必须指向客体,而人的物质活动是以劳动加以实现,以改变对象、占有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集情感、意愿、心理等为一体的精神活动,是具有个体性和主体性的活动。

特点: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超感性)本己性:主体:自由与尊严——不受外力的限制。世界:如其所是——与人不是紧张的矛盾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和配合的关系。A主体从现实中解脱。B审美不是一种静观,而是一种交流。C客体不是一种他利性(“为”的存在是有功利性,被动的存在,而审美的存在,是主体自由的存在)2、最具个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是最具个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与一般精神活动的区别如下)A一般精神活动的个体精神是普通的B一般精神活动的对象与主体是一种对立关系,以及以主客二分的形式存在,而审美精神活动的主客体是相互交融的C前者是理性的,后者具有感性的。3、有限的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的统一(审美活动无功利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其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最高功利性是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出一个发展的过程,结果的终极追求)(1)自律性:对审美无功利性而言,它是一种自身完满的活动,没有其他目的。(2)他律性:对审美功利性而言,受到限制,审美活动具有历史性的活动。A受物质实践的制约B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的影响C审美是一种历史的生成。

四、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考察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状态,主要是考察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独特性。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一)(主体)审美惊异1、惊异的理解:(1)惊异是哲学研究的起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恩格尔(惊异是人的精神生成的本质)(2)、日常生活的惊异:好奇的态度、不符常规日常生活的一种过渡关注的热情,是暂时性的。(3)、审美惊异:不是哲学或者科学惊异引起的理性思考,不是日常惊异的暂时关注和中断,具有随意性的特征,它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一种召唤和体现,它促使主体感性的体验对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必然的存在。2、审美惊异的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审美活动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规律,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体。

3、审美惊异的作用:(1)使人从日常常规状态中超拔出来,使人进入审美状态。(2)审美对象的世俗性、功利性。(3)引人进入审美体验中。(二)审美体验1、体验的哲学特征:非认识论而生存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与事物对立而存,而存在则是与事物的融合,是主体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对象构成的一个主体的生命世界。所以体验是主体化的而非对象化的,是指向主体的世界而不是客体的世界。2、审美体验与人生体验的关系:人生体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1)审美体验来源于人生体验(2)人生体验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促使审美体验更加具有意蕴。3、审美体验的特征(1)超功利(2)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本质状态而非现象)(三)澄明——走向本身的世界1、传统的形而上学:澄明之境就是理想的彼岸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性世界的割裂。(1)柏拉图——本体世界(理

念世界)——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对象的沟通。2、审美是走向澄明之境(自由、自尊)的途径。

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一)感性直观性——整体直观,与对象密切相关、无功利性、静观(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主客无利害关系)康德理论——无欲望的满足、无功利性的、无目的性的1、功利性——(1)感官的快乐(满足口福、眼福等等,即实存性)(2)道德的愉悦(理性、目的)2、非功利性——感性形式(对象)静观(主体)(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情感活动是核心)即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是互相激励,互为因果。(四)自由无限性——人性的完满1、主观能动性2、主观相融3、主体本质全面展现(五)非理性的显性特征:不自觉性、实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瞬时性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一)如何生成与显现的?1、审美对象有自身的客观属性(1)具有客观物质属性(即主体的本质力量可以接触到)(2)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即外观符合审美需求,再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审美条件向现实的转化)(1)审美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内容A人类的实践活动与之接触反应B赋予文化内涵(2)只有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关系,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非实体性:审美主体不是物质属性的简单呈现,也不是精神属性的单纯蕴含,它是一种精神化溶铸着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一种独特的意象,是在主体对对象的审美体验中的,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和人生意义的境界。(之所以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和超越物质限制向非实体性转换)(2)开放性:审美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七、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由(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构成

八、审美理想(一)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二)特点1、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理性的2、具有形象性3、具有稳定性4、个体性与普遍性的追求(三)审美理想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做出审美判断,也就是审美理想,也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发生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一)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和审美趣味的区别?答: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纯粹是一种个人爱好、不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而审美趣味既有个性特征(特殊性),也有社会性特征(普遍性)。个性特征是由审美经验的感性特征决定的,社会性或者普遍性是由审美主体的社会性决定的。任何个体都反映社会的本质,主体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审美活动中也要求其具有社会的普遍性。(二)审美趣味的特征?1、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先天和生理因素决定2、具有社会性(时代、阶级)特征,后天或者社会因素的影响(理性、普遍性)(三)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1审美趣味不完全是个人的喜好,审美趣味的发生必须符合审美对象的讨论。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

十、审美需要(一)需要时审美活动发生的根本动力?审美需要是人类本质的内在体现,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人的活动,是人类本质对象化的体现,它既实现了人的类本质性,同时标志着人化的程度,实现着人自身的飞跃,而人的活动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活动因需要而发生,活动直接体现着需要的物化形式。所以,没有审美需要就没有活动的发生。(二)审美需要的特点?1、是人的一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般需要的特点。A审美需要不是本能需要,而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本能需要是一种机体需要,而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已经超越了肉体的限制。B审美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C审美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独有的本质力量。2、特征(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