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从而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以及人类文化和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是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这一课程标准的设定,把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即“综合性学习”,它包含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著名学者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

去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做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课的材料。”他说的就是“大语文”的问题。具体说来,大语文就是指凡对人的语言文字能力、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应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

(三)是语文教学对语文的漠视淡化现状决定的

因为汉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说汉语,会说、会写,表达上不成问题,语文没有什么可学的;即使努力学习语文学科,平常的考试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会考多少,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知道语文学科重要,高考分值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平时即使不认真学习,到高三现用功,搞突击会战也来得及,何必平时浪费太多的时间;语文学科的考试机制制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渗透高考知识点,课堂气氛可能枯燥无味;如果不渗透高考知识点,语文教学又脱离高考实际,让学生在考试中失掉一些分数,矛盾的教学思想,导致对语文学科产生偏见。

因此,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大语文观

(一)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1.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拓展语文教材内容,树立大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可以是报纸、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语文背景,教学语言尽可能与生活实用语言更贴近,教学内容也要更富有时代特征,既注意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又与“地球村”文明有机结合。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课堂教学空间,树立大课堂观。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对准生活,让学生自觉投入生活,他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通过看电影、电视陶冶情操,了解国内外风云……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进行正确、有序的引导,那么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3.研究高考命题方向,落实三维目标,树立大教法观。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曲径通幽的不妨多些提问,深奥难懂的不妨多些讲解,文质兼美的可以以颂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等等。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二)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意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我们所熟知的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也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成功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在首节语文课就要给学生注入大语文观思想,即我们学习语文究竟有什么用途?语文的魅力在哪里?将学生从语文只是字词句、课本的狭隘认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既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学习材料,语文学习更不能局限于课堂,即非语文学科也属于大语文范畴。要使学生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

事实上,让学生树立起了涵盖面深广、内容丰富的“大语文”观念后,在很大程度上已引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坚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念。因此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功夫、在课外有意识地提高语文素养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而且,综观近些年的中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时事、新闻、科技、人文等内容都与其结合越来越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