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羊为美和羊人为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羊为美和羊人为美
资料来源互联网,资料繁琐,仅供参考
1."羊大为美"--神性与滋味
在上古,中国字中的"美",其含义即同"善"、"好",主要注重的是实用性。
对单字"美"的正式解释,始见于许慎《说文解字》---美者,羊大为美是也, 从羊从大。"羊大"说突出了美的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的神性,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
三牲敬神,曰:牛羊猪。羊作为牺牲,在原始的祭神(鬼”祖/天的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羊因其形象特别是羊头(角)的对称性、和谐性暗含神秘色彩, 而带有了威仪。威仪和牺牲的二重性,使得羊在仪式中的神人沟通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善"的美,与作为仪式"神性"的羊,就这样通过人类的文化实践而不可避免的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作为驯养动物的羊,在上古人民的生活中负担着"六畜主给膳"的重任,是人们食物的最重要来源。其强烈的实用性符合了"美"的"好"的因素,这
也是"美"者从羊理由之一。《说文解字》又把美定义为"甘",即"味美"。在饮食活动中,味占有核心地位,作为主食,羊之味要求严格。羊之"大"不仅是指
形体,很大一部分也与味觉相关。其"甘"味使得它在饮食中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同时也因此而加重了在祭祀仪式中的地位。这正体现了作为"好"的美的实用性。
2."羊人为美"---夸赞与大羊之仪
与"羊大为美"说相对,学界又存有另一种认识,既"羊人为美"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表现的是戴着羊角形或其他装饰物舞蹈的人的形象。
人头上的羊角(或是其他装饰物)是一种原始装饰物,装饰物是对人本身才能的表现和突出,而这种才能就是"美"。羊角因其锋利及形状奇异带有"威猛"、
"不一般"之寓意,而最初捕获野羊的不易也使得狩猎者技能突出。以羊角来装饰代表了一种"夸耀"的心理。
羊角的这种功能可比之前山顶洞人的兽牙项链,也可和之后的等级象征--
冕服之美相印证。这也是人的自我表现心理的需要。
而在进入原始仪式的盛行期后,羊角装饰物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仪式中,祭礼的主持者与主要参与者--巫扮演了神人沟通代理者的角色。在原始祭礼中,巫要成为沟通代言人必须使自己具有神性,除了牺牲的辅助作用外,还要通过文身来达到对自身身份的认可。而服饰面具等装饰物就是文身的延伸,同时也是神性的表示。巫在装饰了羊头后,增加了威仪及秘密,从而更加神秘化。能够通过歌舞在仪式中真正达到"神人合一"。
羊人的艺术形象恰好又表现了以仪式为上的上古社会对"大羊之仪"的推崇与追求,表现了"美"的最初形
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美的渴望与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乃至不同的阶级,甚至是不同的性别、不同个体的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首次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介绍给中国,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美学研究的序幕。在本文中,我想就借以寻求汉字"美"的本意,来探求在中国古代"美"的最初内涵。
在近代发现甲骨文以前,篆书一直是人们心中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美"是篆书"美"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我们可以看出"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羊)而下面是"大"(大)。汉代学者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美"字本意的不同理解:一、"羊大为美",二、"羊人为美" 下面我就这两种情况分别作以分析。
一、"羊大为美"。
所谓"羊大为美",主要是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入手的。这种观点认为:羊作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
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人类来说是可亲的对象。羊不仅"主给膳"可充作食物,而且羊的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特别是羊的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
这里我想提出一个疑问:早在远古时候,我们的先民就开始饲养动物,有"六畜"之说,羊的地位难道就如此重要?我们的古人把马、牛、羊、鸡、犬、豕(猪)称作"六畜",即六种家畜。汉语中与"六畜"有关的字、词面广量大,使用频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字在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都是比较高的。在古代,马主要用来驾车和乘骑。春秋时作战的方式以车战为主。马拉的兵车在那时是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往往以兵车多少来衡量,因此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说法。从战国开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骑兵作为新兵种逐渐推广,骑战成了作战的主要方式。与马相关的一些字词,一直活跃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驰、驱、骑、驾、骏等动词,形旁都是"马",本义都与"马"有关。在现代它们仍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军事行动等方面,例如,"骑自行车"、"驾
摩托车"、"汽车奔驰"0 "驾驶飞机"等。汉语中有不少与马有关的成语,例如,"马不停蹄"、"马到功成"、"汗马功劳"、"老马识途"等;也常用骏、骥、骅、骐、骝等表示良马的字来作为人名用字。
"牛"也是一个常用汉字。在古代,牛被用作祭祀等级最高的"牺牲"0 "牺牲"二字表示意义的形旁都是"牛"。用牛来耕作,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耕"和"牛"分别用作名和字,反映了春秋时已有人用牛来耕作。到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等铁制农具,耕地效率明显提高,而拖犁的耕畜就是牛,"犁"字也以"牛"为表意义的形旁。从此,牛在农业生产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当然,除耕地外,从魏晋以后,贵族为了乘车舒适平稳,开始采用牛车,随后牛用来驾车日渐普及。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以看到那位卖炭老人所使用的炭车就是一辆牛车。中国老百姓对牛很有好感。往往把它同勤劳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鸡和犬是中国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畜,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其中鸡是我们先民乃至今人饲养最多的动物。《桃花源记》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中的情景;而《捕蛇者说》则以"虽鸡狗不得宁焉"来衬托"悍吏"下乡给百姓带来的恐慌。杀鸡待客是中国许多地方的一种习俗,《桃花源记》所写的"设酒杀鸡作食",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