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月月考考试(物理)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12月月月考考试(物理)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12月月月考考试(物理)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12月月月考考试(物理)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龙清泉以30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并以169公斤超该级别挺举世界纪录.如图所示,设龙清泉所举杠铃的总重为G ,杠铃平衡时每只手臂与竖直线所成的夹角为30°,则他每只手臂承受的张力为( )

A .

2

G B .

33

G C .

32

G D .G

2.如图所示,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木块A . 木块A 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伸长为l ?(弹簧的形变在弹性限度内),则木块A 所受重力的大小等于

A .l ?

B .k l ??

C .

l k

? D .

k l

? 3.某同学为了判断自己正常行驶时是否超速,在一次正常行驶途中经过某一位置时立刻切断电源,让电动自行车沿直线自由滑行。测得电动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15m ,滑行的时间为5s ,则该同学正常行驶的车速约为 ( ) A .3km/h

B .3m/s

C .6km/h

D .6m/s

4.如图所示,AB 和CD 是彼此平行的河岸,若河水以恒定的速度沿平行河岸方向向右流动,现使小船船头垂直河岸,由A 点匀速出发,则小船实际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的

A .直线P

B .曲线Q

C .直线R

D .曲线S

5.如图所示,水平力F 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墙上,物体静止不动,则可知

A.F增大时静摩擦力也增大 B.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C.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D.因为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所以没有下滑

6.盐城某火车转弯处规定速度为60km/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轨道的弯道应是内轨略高于外轨

B.轨道的弯道应是外轨和内轨等高

C.如果火车按规定速率转弯,轨道对车轮无侧向压力

D.如果火车按规定速率转弯,轨道对车轮有侧向压力

7.如图所示,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物块M相对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则()

A.物块M受摩擦力增大B.物块M对车厢壁的压力增大

C.物块M沿车厢向下运动D.物块M沿车厢向上运动

8.由吴京主演的《攀登者》,重现了中国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勇历史,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险,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如图为影片中登山队员的登山的照片。已知其中一名队员重为G,静止时,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o,绳子拉力也为G,则此时山峰对该队员的作用力()

A.就是山峰对该对员的支持力

B.大小为3 2 G

C.大小为G

D.方向可能水平向左

9.如图所示,4个箭头均表示船头的指向,每相邻两个头之间的夹角都是30o,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水速是2m/s,要使船能垂直河岸渡过河,那么船头的指向应为

A.①方向 B.②方向 C.③方向 D.④方向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B.载重汽车重心的位置与装货多少和货物放置位置有关

C.用GPS确定远洋巨轮在大海中的位置,不可以把远洋巨轮看成质点

D.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成反比,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

11.如图所示,一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斜面的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在物块沿斜面上滑过程中,关于物块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处于超重状态

B.物块受到4个力的作用

C.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动力的作用

D.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的作用

12.一个物体自由下落6s后落地,g取 10m/s2,则最后 2s内通过的位移为()

A.20m B.80m C.100m D.180m

13.如图所示,在甲图中,小孩用8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不动;在乙图中,小孩用至少10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才能被推动;在丙图中,小孩用大小为90N水平力推动木箱匀速运动.则()

A.甲图木箱没有受到摩擦力

B.乙图木箱没有受到摩擦力

C.丙图木箱受到摩擦力

D.上述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100N

14.如图所示,细线a和b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系一个静止在空气中的氢气球,细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a、b受到拉力分别为Ta和T b,氢气球受到浮力为F,不计氢气球的重力,则

A.Ta

B.Ta >T b

C.F=Ta

D.F

15.如图所示,气球静止时对其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受重力、绳子拉力和空气浮力作用

B.受重力、绳子拉力作用

C.受重力、绳子拉力和空气作用力

D.受重力、空气浮力、空气作用力及绳子拉力作用

16.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A.加速度B.质量C.路程D.时间

17.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物理学中,把这种在实际原型的基础上,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客体称为()

A.科学假说B.等效替代C.理想模型D.控制变量

18.在下列叙述中,哪些是表示时间的?()

A.上学途中用了40分钟

B.下午5点30分放学

C.早晨8点钟开始上课

D.晚上10点30分睡觉

19.下列两个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A.极限法

B.控制变量法

C.放大法

D.等效替代法

20.1924年瑞典的丁·斯韦德贝里设计了超速离心机,该技术可用于混合物中分离蛋白。如图所示,用极高的角速度旋转封闭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管中的蛋白会按照不同的属性而相互分离、分层,且密度大的出现在远离转轴的管底部。己知玻璃管稳定地匀速圆周运动,管中两种不同的蛋白P、Q相对于转轴的距离分别为r和2r,则()

A.蛋白P受到的合外力为零B.蛋白受到的力有重力、浮力和向心力C.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力之比为1:2 D.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2二、多选题

21.如图甲所示,平行于光滑斜面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底端,另一端与物块A连接,两物块A、B质量均为m,初始时均静止,现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拉动物块B,使B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A、B两物块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关系分别对应图乙中A、B图线t1时刻A、B的图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弹簧形变量为2sin

mg ma

k

θ

B.t2时刻,弹簧形变量为

sin mg

k

θ

C.t1时刻,A,B刚分离时的速度为

(sin) a mg ma

k

θ

D.从开始到t2时刻,拉力F先逐渐增大后不变

22.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轻绳悬挂在空中,其中轻绳OA与水平线夹角α保持不变,轻绳OB在竖直平面内由水平方向缓慢向上转动(O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则在绳OB由水平转至竖直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轻绳OA的张力大小将一直变小

B.轻绳OA的张力大小先变小后变大

C.轻绳OB的张力大小将一直变小

D.轻绳OB的张力大小先变小后变大

2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的传送带上有质量均为m的三个木块1、2、3,中间均用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其中木块1被与传送带平行的细线拉住,传送带按图示方向匀速运动,三个木块均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3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

cos

mg

L

k

μα+

B.2、3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

sin cos mg mg

L

k

αμα

+

+

C.1、2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2、3两木块之间的距离

D.如果传送带突然加速,相邻两木块之间的距离不变

24.如图所示,倾角θ的斜面上有一重为G的物体,在与斜面底边平行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A.物体可能沿虚线运动

B.物体可能沿水平方向运动

C.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

D.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

2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M的物体A,B静止在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上,A与B不粘连.现对物体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使A、B一起上升,若以两物体静止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两物体的加速度随位移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乙图PQ段表示拉力F逐渐增大

B .在乙图QS 段表示B 物体减速上升

C .位移为x 1时,A 、B 之间弹力为mg +kx 1-Ma 0

D .位移为x 3时,A 、B 一起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0231

2

a x x + 三、实验题

26.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为了探求弹簧弹力F 和弹簧伸长量x 的关系,李强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 .其中甲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N/m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______(填“甲”或“乙”).

27.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质量为M ,砂桶及砂的质量为m 。

(1)若已平衡摩擦力,在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绳的张力大小F T =________,当M 与m 的大小满足________时,才可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 (2)某同学在保持砂和砂桶质量m 一定的条件下,探究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关系,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则做法合理的有(____)

A .平衡摩擦力时,砂桶应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且小车后面的纸带也必须连好

B .每次改变小车质量M 时,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实验时,先接通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

D .用天平测出m 及M ,直接用公式a =

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28.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分析实验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探究物体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中, 某实验小组测得位移s 和时间t 的数据如下表. 所测的 物理量

1

2

3

4

5

6

时间t(s) 0.89 1.24 1.52 1.58 1.97 2.15 位移s(m)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物体运动的s-t 图象.

(2)根据作图可判断出表格中第____组数据有错误.

(3)若某同学提出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的猜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作____________图象.若该猜想成立,则物体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

29.“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 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 方向的是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有下面的一些想法,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一些,且必须等长

B .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与木板平行

C .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D .拉力F 1和F 2的夹角越大越好

(4)为提高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多次实验时,结点O 的位置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变动.

四、解答题

30.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木板B ,质量为1kg M =;在其左端有一小物块A ,质量为2kg m =;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10.4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0.2μ=,从0t =时刻开始,在A 上作用118N F =的水平向右的恒力,经过13s t =的

时间,变为水平向右的恒力26N F =,作用22s t =的时间后撤去外力作用,物块A 恰好不从B 上掉下来。求:

(1)力1F 作用的13s t =的时间内,物块A 和木板B 的加速度A a 、B a 各为多大? (2)木板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B x 是多大? (3)木板B 的长度L 。

31.如图甲为冰库工作人员移动冰块的场景,冰块先在工作人员斜向上拉力作用下运动一段距离,然后工作人员放手让冰块向前滑动,冰块自行滑到目的地,其工作原理可简化为如图乙所示,设冰块质量M =100g ,冰块与滑道间动摩擦因数u =0.05,运送冰块距离为16m ,工人拉冰块时拉力与水平方向成53°角向上.某次拉冰块时,工人从滑道前端拉着冰块(冰块初速度可视为零)向前匀加速前进4.0m 后放手,冰块刚好能滑到滑道末端静止(已知sin53°=08,cos53°=0.6),求:

(1)冰块在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之比; (2)冰块滑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3)工人拉冰块的拉力大小.

32.动画片《熊出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天熊大和熊二中了光头强设计的陷阱,被挂在树上(如图甲所示),聪明的熊大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自己和熊二荡起来使绳断裂从而得救,其过程可简化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设悬点为O ,离地高度为H =6m ,两熊可视为质点且总质量m =500kg ,重心为A ,荡下过程重心到悬点的距离l =2m 且保持不变,绳子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F T =104N ,光头强位于距离O 点水平距离s =5m 的B 点处,不计一切阻力,设某次熊大和熊二刚好在向右摆到最低点时绳子恰好断裂,结果可以保留根号,求这个过程中:

(1)绳子恰好断裂瞬间熊大和熊二的速度为多大?

(2)他们的落地点离光头强的距离为多少? (3)他们的落地时的速度为多大?

33.如图所示是富春江畔一高层住宅小区,我校小杰同学住在该小区。周末放假回到该小区。他乘坐竖直快速电梯,从底层到达第36层共用时24s 。若电梯先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运动,经过4s 达到最大速度5m/s ,然后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最后以大小相同的加速度a 做匀减速运动恰好达到36层。用你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电梯的加速度a 及上升的总高度h

(2)若小杰同学乘电梯时,手里竖直地提着一份质量为2千克的快递包裹,求整个过程中,小杰同学手臂承受的最大拉力。(g 取10 m/s 2)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共点力平衡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对杠铃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平衡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

以杠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受力图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2cos30F G ?=,解得3

F G =

,则他每只手臂承受的张力为3G ,故B 项正确,ACD 错误.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弹簧伸长△l ,根据胡克定律F =k △l ,物体保持静止,故物体对弹簧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F =G ,因而G =k △l ,故选B 正确,ACD 错误。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平均速度推论知

00

2

v x t +=

解得

02215m /s 6m /s 5

x v t ?=

== 故选D 。

4.C

解析:C

【解析】试题分析:小船的实际运动速度是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河水流速的合速度,两分速度是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和运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小船将沿直线运动. 小船的实际运动是小船在静水中垂直河岸的运动与随河水流动的合运动,两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和运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小船将沿直线运动,其轨迹为直线,故沿直线R 运动,C 正确.

5.B

解析:B

【解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在竖直方向上,G 恒定,因为物体静止不动,所以

f G =,摩擦力与F 的大小无关,方向竖直向上,B 正确.

6.C

解析:C 【解析】

火车在转弯行驶时,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若火车按规定的速率转弯时,内外轨与车轮之间均没有侧压力,此时火车拐弯的向心力由重力和铁轨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由于支持力与两个铁轨所在的平面垂直,故在转弯处使外轨略高于内轨,按规定速率转弯轨道对车轮无侧向压力;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择C 选项。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当加速度增大时,物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仍然为零,摩擦力始终等于重力,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不变,故A 错误。

BCD .在水平方向上,对物块有:N =Ma ,加速度增大,则车厢对物块的弹力增大,物块M 对车厢的压力增大,则最大静摩擦力增大,物块仍然相对于车厢静止,故B 正确,CD 错误。 故选B 选项。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山峰对该队员的作用力是山峰对该队员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故A 错误; BCD.以该队员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绳子拉力T 的方向与重力G 的方向夹角为120°,且大小相等,所以山峰对该队员的作用力F 、重力G 和绳子拉力T 构成等边三角形,则F =G ,方向与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相反,故C 正确,BD 错误。

9.C

解析:C

【解析】由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于水速,要使船能垂直河岸渡过河,则有

cos v v θ=船水,船头的指向应为与河岸的夹角60θ=?,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A. 物体沿直线往复运动时位移大小可能为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则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故A错误;

B.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故B正确;

C. 远洋巨轮的形状和体积相对于大海可以忽略不计,则可以把远洋巨轮看成质点,故C错误;

D. 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压力和滑动摩擦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物块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有竖直向下的分量,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故A错误;

B C.物块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没有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动力作用,故BC错误;

D.物块沿斜面向上减速运动,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择D选项。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在6s内的位移为:h1=1

2

gt2=

1

2

×10×62=180m,物体在4s内的位移为:

h2=1

2

gt2=

1

2

×10×42=80,所以最后2s内的位移为:△x=h1-h2=180-80m=100m.故C正确,

ABD错误.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力的平衡可知甲图受到静摩擦力及其大小,以及丙图受到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至少推动木箱的水平推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详解】

A.甲图中,小孩用8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不动,说明推力与静摩擦力平衡,且静摩擦力大小为80N,故A错误;

B.乙图中,小孩用至少10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才能被推动,即最大静摩擦力为100N,故B错误;

CD.丙图中小孩用大小为90N水平力推动木箱匀速运动,说明木箱受到推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滑动摩擦力是90N,故C正确,D错误.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对氢气球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比较两绳子的拉力大小关系即可.

【详解】

不计氢气球的重力,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三角形边角关系,结合力图可知,T a<T b<F,故A正确,BCD错误.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对气球受力分析,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故一定受重力;

细线对气球有拉力;

气球受到的浮力不能忽略不计,故一定受到浮力;

风对气球有向左的推力;

由于浮力和风力的施力物体均为空气,故二者的合力称为空气作用力,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故A正确;

B、质量、路程、时间都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故BCD错误.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这四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常用到的,根据每种方法含义可以做出判断;

【详解】

A、所谓科学假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A错误;

B、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物理学中有许多运用这种方法的实例,如在电路中以一个电阻来等效代替多个电阻,以便于分析电路,在研究二力合成的问题上,将两个力与等效的一个力作对比,所以B错误;

C、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所以C正确;

D、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所以D错误.

【点睛】

知道各种方法的确切含义,再来判断就很容易了,理想模型是我们高中经常遇到的,如质点,点电荷等都是理想模型.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上学途中用了40分钟,表示时间,选项A正确;下午5点30分放学,表示时刻,选项B 错误;早晨8点钟开始上课,表示时刻,选项C错误;晚上10点30分睡觉,表示时刻,选项D错误;故选A.

19.C

解析:C

【解析】

由于这两个实验形变量都比较小,所以采用了放大法来观察,故C正确;

故选C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蛋白P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合外力不为零,故A错误;

B.受力分析时不分析向心力,故B错误;

CD.由圆周运动公式

2

F ma m r

==

可知,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因蛋白P和蛋白Q的半径之比为1:2,则向心加速度之

比为1:2;但向心力大小与质量有关,因不知道两蛋白质量,则无法确定向心力之比;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二、多选题 21.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读出,t1时刻A 、B 开始分离,对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则 ,

故A 错误;

B.由图知,t2时刻A 的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得:

解析: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读出,t 1时刻A 、

B 开始分离,对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sin kx mg ma θ-=,

mgsin ma

x k

θ+=

故A 错误;

B .由图知,t 2时刻A 的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得:

sin mg kx θ=,

则得:

mgsin x k

θ

=

, 故B 正确;

C .由图读出,t 1时刻A 、B 开始分离,对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sin kx mg ma θ-=

开始时有:

02sin mg kx θ=,

20112

x x at -=

速度

1v at ==

故C 错误;

D .从开始到t 1时刻,对A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sin 2F kx mg ma θ+-=,

sin 2F mg ma kx θ=+-,

x 减小,F 增大;t 1时刻到t 2时刻,对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sin F mg ma θ-=,

sin F mg ma θ=+,

可知F 不变,故D 正确;

22.A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O 点受力分析,受重力和两个拉力,如图所示。

三个力平衡,根据矢量三角形可知:OB 绳子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加,OA 绳子的拉力一直减小,

AB .根据图像可知:OA 绳子

解析:A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O 点受力分析,受重力和两个拉力,如图所示。

三个力平衡,根据矢量三角形可知:OB 绳子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加,OA 绳子的拉力一直减小,

AB .根据图像可知:OA 绳子的拉力一直减小,故A 正确;B 错误; CD .根据图像可知:OB 绳子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加,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AD

23.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对木块3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弹簧的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解得:

故弹簧的长度为:

A 错误,

B 正确;

C.对木块2、3整体受力分析,

解析: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对木块3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弹簧的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sin cos k x mg mg αμα?=+

解得:

sin cos mg mg x k

αμα

+?=

故弹簧的长度为:

sin cos mg mg x L x L k

αμα

+=+?=+

A 错误,

B 正确;

C.对木块2、3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和弹簧的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2sin 2cos k x mg mg αμα?'=+

解得:

()

2sin cos mg mg x k

αμα+?'=

故弹簧的长度为:

()

2sin cos mg x L x L k

αμα+'=+?'=+

故x x ?

D.如果传送带突然加速,支持力不变,根据滑动摩擦力不变,弹簧弹力也不变,故合力不变,故物体全部保持静止,相邻两木块之间的距离都将不变,D 正确.

24.AD 【解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物块在重力G 、斜面的支持力N 、推力F 、若物体沿虚线向下运动,则有沿虚线方向向上的摩擦力f ;现将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且垂直于底边(也垂直于推力F )的下

解析:AD 【解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物块在重力G 、斜面的支持力N 、推力F 、若物体沿虚线向下运动,则有沿虚线方向向上的摩擦力f ;现将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且垂直于底边(也垂直于推力F )的下滑力G 1、垂直与斜面的力G 2,如图所示:

其中G 2恰好把N 平衡掉了,这样可视为物体在推力F 、下滑力G 1、摩擦力f 三个力作用下沿斜面上的虚线运动,根据三力的特点可知,三个力能够平衡,即物体可能沿虚线向下匀速运动,选项A 正确;同理,若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只能是水平向右运动,此时摩擦力沿F 的反方向,由图可知,F 、G 1和f 不可能平衡,即物体不可能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选项B 错误;根据三力平衡特点,F 与G 1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同时摩擦力f 只能沿斜面向上,根据平衡知识:1f G >即cos sin mg mg μθθ> ,即tan μθ>,故选项C 错误,D 正确;故选AD .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逻辑,画出受力分析图,然后进行受力分析,最后简化到斜面平面内的受力分析.

25.AC 【解析】 【详解】

A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M 的物体A ,

B 静止在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上,弹簧的弹力向上,大小为: F=(M+m )g

随物体的向上运动,弹簧伸长,形变量减小,弹簧的弹力减小,而P

解析:AC 【解析】 【详解】

A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M 的物体A ,

B 静止在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上,弹簧的弹力向上,大小为:

F=(M +m )g

随物体的向上运动,弹簧伸长,形变量减小,弹簧的弹力减小,而PQ 段的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 +m )g +F 弹=(M +m )a ;

F 弹减小,所以F 增大.故A 正确;

B .在乙图QS 段,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方向仍然与开始时相同,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B 错误;

C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M 的物体A ,B 静止在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上,弹簧的弹力:

F 0=(M +m )g ;

当弹簧伸长了x 1后,弹簧的弹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