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模式,这两种经济模式各有利弊,而且如果不能避免它们的弊端会导致的结果可是相当惊人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为两种模式分别充分的做了“实验”。

而且这两种经济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是完完全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对它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让我们先看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计划经济吧。

这种经济体系是指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生产所需的大部份资源都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在中国之前,完全实行了计划经济的就是苏联了。

关于高度集权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研究中,有一些人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照抄照搬;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的反映。

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之后苏联长期维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并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影响他国经济,使得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也最主要的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通过国家计划,使整个社会有组织地生产,杜绝了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的宏观管理经济建立在国家直接控制微观经济生产基础上。

国家直接控制微观经济生产活动,决定计划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取消了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使前苏联经济具有独立性,不受资本主义经济链条影响,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成为世界唯一不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又能高速增长的国家。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适当的经济封闭性可以使国家具有抵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免疫力,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美国主导下开创的,可以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科技成果进而引发了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

这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不同,特点是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和国际合作加强。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第一生产力。

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部门,增加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

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的生发基础,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与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开始。

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将资源、资金密集型生产部门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重点发展技术、智力密集型高科技和金融等行业,并利用技术优势,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情形下,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方面遇到了巨大难题。

苏联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缺陷日益突出。

由于刺激科技创新的另一种动力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后果之一就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质上是刺激科技创新的双重动力即国家与市场竞争下发动的。

而缺少个人小型企业的苏联则少了很多的优势。

另外,计划经济不是走的开放式发展道路”,它无法像美国那样得到全球化的好处。

苏联经济模式的对内封闭性使前苏联不能因科技进步而完成生产方式在全社会扩展。

所以,尽管苏联很重视科技的发展,上世纪50—60年代国防工业科技发展取得了世界级水平,但是科技进步却没有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苏联经济模式的国家超大规模效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导致其劣势扩大化。

这个特点使苏联经济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负面影响扩展到整个社会,最终导致前苏联70年代以后进入停滞状态。

通过研究苏联经济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计划经济这种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能够有效地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消除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
而且在以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能够发挥最大程度上的优势,但是它忽视了市场,完全不受控于市场,同时也就是忽视了人民的需求,没能做到根据实际市场来发展生产力。

而且当生产中科技要素作用逐步上升,科技处于不断创新的变动中时,苏联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应用传播方面的缺陷日益显露。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要根据时代生产变化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有力地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所拥有的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它靠的是市场,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以美为例,也就是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

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

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在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认为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依靠市场供求关系,就可以自动调节经济。

因此,那时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保持国家预算的收支平衡,而并不运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在南北战争到罗斯福执政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固有的矛盾,也由于制度缺乏集中管理,美国差不多每10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

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

而且之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也就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是一次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它的主要原因有1.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2.供求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3.股票投机过度;4.信贷消费过度。

关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和供求矛盾,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由于资本主义崇拜自由市场,即让市场根据价格规律自动调节,但是由于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使得当时的人们信息不对称,工人阶级很缺钱,但是资本家们不知道,反而扩大生产,这样就形成了东西生产出来的多,但是人们没钱买,所以好多人饿死,多余的东西却需要销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可能都见过这样一张图,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大量的牛奶倾倒入河中,这是为什么呢?牛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弹性是很小的,所以厂商如果降低价格,就会减少很多的收益。

很明显,降价的话,厂商减少的销售额大于增加的销售额。

所以,一个理性的厂商就不会选择降价来增加收入。

但是,价格并不是由厂商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

所以,根据供求理论,厂商能做的就是减少市场上牛奶的供给,来保证牛奶的价格不跌。

那剩下的牛奶怎么办呢?分给穷人吧?那谁还买我们的牛奶啊!这样就赚不到钱了。

所以,没人会把牛奶分给穷人。

那怎么办呢?就只好倒掉了。

至于股票投机和信贷危机,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前,出现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这种繁荣是短暂的而且是泡沫化的,表面上经济有所发展,实质上是建立在国家巨大的财政赤字下的,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有钱了,也就是说市场上的钱多了,但是同时物价也在飞速的上涨,所以人们钱多了之后为了避免贬值,就开始来投资,尤其是发现物价上涨的较快后,为了不使贬值,就只有投资了,其中很多是通过投资公司和银行来投资的。

大家都来投资,买股票或基金,于是股票基金大涨,于是来投资的人更多,尤其是银行和基金,美国把大笔的钱借给欧洲和日本,当然利息较高,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可没有这么快,于是产生了泡沫,这也就是说:股票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借款的利息,于是有一天,企业无法经营倒闭了,他在银行贷的款也就无力来偿还了,所有该公司的股票,完全不值钱了,这
也就导致和其有关的金融公司和银行赔钱了,由于亏损越来越大这些银行和金融公司也破产了,最后工人全都失业,没有存款,导致更没人买东西了,经济更差了,与前面的生产与需求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

但是自从爆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后,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不可能自动达到其产出潜力。

经济活动会停留在低于产出潜力的水平,而需要通过增加总需求措施以刺激生产并增加就业。

”他主张国家干预,认为通过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可以使经济从衰退中得到恢复。

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

后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指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救济、复兴和改革,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从这以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就不再搞预算收支平衡,而是以保持物价稳定并促进充分就业为目标。

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所制定的税制结构与累进所得税、失业保险等,都成为美国政府搞活宏观经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帮助政府实施社会目标(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的三级政策预算管理体系。

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警示着我们,要时刻注意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的负面影响,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在开放外资和金融市场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

同时,要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防止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在全国有计划地逐批兴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文化体育设施及其它公共工程项目,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费,促进生产,尽快形成“经济增长、财富增加、收入提高、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链。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在经济体制上的尝试和探索。

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国民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

这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

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全会在讨论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生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四,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历史已经证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一个时期以来经常困扰着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中国确立、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经济功能,就是使企业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提高企业的职工素质,培养专门科技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社会职能,是讲企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发挥重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就是国家宏观调控,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中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就是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商品流通领域畅通,竞争机制使商品空前丰富,质量提高,还有经营和上产方式的多样化。

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中便实现经济腾飞,就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的最充分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