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摘要: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鉴于政治语篇翻译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通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及物性等词汇语法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政治话语翻译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
正如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翻译研究也随着语言学理论自身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壮大是话语分析方法的多样化的结实基础,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极大促进了理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壮大。本文重点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政治语篇在翻译中的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政治语篇翻译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Fairclough(1995:21-22)认为:通过有效的语言使用,可以表达自身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以及信念。但在不同情况下,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多功能性,充分展现语言的概念、人际以及语篇功能。功能语法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辛斌, 2005:55-57)。英语语篇的分类、及物、情态以及转换系,具有突出的可分析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25-26)。在政治话语的翻译语篇对比研究中,这些基于英语形式的基础系统是否通用?系统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有什么关系?目的语译本能否实现源语语篇功能?本文将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探讨的目的。
二、政治语篇翻译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例
鉴于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以此为例,并有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汉、英版本的异同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本文选用的两个文本都是官方的正式文件。原文作者和英文
译者均代表中国政府,意识形态上应该是一致的。但两种不同的语言如何反映相同的意识形态呢?我们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分析框架,主要从分类、转换、情态、及物性这四个方面对中英文两个语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以探求语言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1、分类系统
鉴于中英文版本的读者对象不同,用词方面必然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差异,难以“完全对等”。在中文版本中常用“我们”来表示中国,而在英文版本中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的“China”。此处理方式既生动、丰富了文字,又体现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又如,“保证人民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力”此话中的“人民”一词被翻译成“the public”而不是“the people”,而“the public”译成中文时往往是“公众”一词而不是“人民”。这两个词体现不同的政治色彩、社会的政治制度,此选词策略考虑了读者的政治倾向。语言的“概念功能”反映主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人际功能”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黄国文,2004,(5):15-19)。在分类原则上,语言的两种功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达到对同一事物用不同表达方式描述、对不同受众使用不同措辞的目的。
2、转换系统
转换既是语篇中的句法转换,又指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名物化”指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将过程和活动转化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名词表明事物的永久性特征,因此,使用不同的名词描述相同的事物或事件,既表明作者对事物或经验的不同看法,又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特征。以四个完整句子充当的小标题为例:“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发展:三、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而相应的英文翻译却变成了四个名词短语:“I China’s adherence to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II China’s adherence to the central tas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ll commitment to domestic development;ⅢChina’s adherence to a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IV China’s adherenc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此翻译方式造成了级阶的下移(rank-shift downgrading)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646),使句子变成了词组。名物化删除了情态成分、模糊了时间概念、掩饰了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辛斌, 2005: 80)。因此,中文完整句子和动词词组被翻译成名词词组或动名词词组,原文的气势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英文译本中只描述了一种状态,并未充分体现出中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实践和坚定不移的决心。采用此翻译策略译是基于读者的差异考虑。3、情态系统
情态系统具有表达人际关系功能,表明讲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要担当的义务,反映讲话人的态度及其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体现讲话人的意识形态意义。我们主要从英汉语篇的时态对比来探讨情态意义的翻译。相比于英语时态是通过动词本身的词形变化来实现,汉语则通过词汇手段。翻译时,必须基于对原文语义的准确理解,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目的语。如“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节的内容,中文版本多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以表达时态概念,这不但解释了中国的一贯做法,而且表明了将来工作重点及改革的决心;译成的英文也基本与原文时态一致。比如,“农村发展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The lagging-behi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re the sticking point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汉语比较侧重意合,缺乏小句之间的语法。情态特征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