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修订稿)》主张将“双基”发展 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数学学习 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 的听课、阅读、演题型的学习,到 提倡实验性的研究探索型学习
(1)重视解题训练,要求逐步明确 20世纪50~90年代,我国一直把解题训练 视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再 赘述。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反映了 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认识。为了落实理论联 系实际的要求,大纲设置了实习作业。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应用意识”作为关键词, 要求在教学贯彻实施。
2003年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把“数学应用意识” 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基 本理念之一。
(2)提倡实验与探索,鼓励合作与交流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 纲》对于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作了 界定,它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 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 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2001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稿)》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数学教与学的理念 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它指出:“学生的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 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 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 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 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数学教育 理念随着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 断完善:从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到注 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从注重知识的掌握, 到注重能力的形成,素质和观念的发展。理 念的发展意味着人们认识上的飞跃,然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验证这些理念,则是更有 意义,更为艰苦的工作。
一、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 “学”
二、从“百度文库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 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三、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 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四、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禁,到关注数学 文化、数学探索和数学应用
1951年和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主 要论述教的问题,很少直接论述学生的 数学学习问题,以“教”为主的思想比 较突出。
第三第节三20节世纪20我世国纪数我学教国育数观学的变化 教育观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 果, 主要体现在教育部历次颁布的数学教学
大纲之中。自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 育的理念以后,数学教育研究开始走上学术 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数学教育 理论和经验,也先后介绍到国内来。数学教 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大为 开阔。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本身对教师的数学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954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 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 基础知识,并且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 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 练技巧。”当时人们把基础知识和上述 的技能技巧简称为“双基”。
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教 育目的,是指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学数学 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 出三大能力的教学理念,是我国数学教育观 念的重大发展。从此,“双基”和“三力” 一直成为我国大陆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198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已经反映 出,当时我国教育界已经对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认识规律以及能力的发展表示 了较大的关注。
1996年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 学学习是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教 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教 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按 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教学活动。”由该大纲可见,20世纪末,学 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明确。
198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不但要求学生 掌握“双基”和“三力”,对数学思想方法 的学习,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96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增加了培养学生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法。
进入21世纪,由于数学教学的需要,我国《全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 2001年发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于2003年问世,上述两个标准提出了数 学教学的许多新理念。它突破了原有“三大能力” 的界限,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 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 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 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表2-1 我国数学学习理念的显著变化
时代
20世纪50年代
21世纪前后至今
课内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 练习与活动
听讲:看清、听清、问清、记 清
教师讲清、讲透,学生学好、 练好
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并独立地完 成作业,严禁互相抄袭和用集
体讨论的办法来做题
不应仅限于接收、 记忆,还应主动地进 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者,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提供从事 教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
1951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的应用价 值和思维价值同样的重视。
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1958-1962年 间牵强盲目地联系实际的问题作了适当的调 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