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关 童

英国语言学家G・利奇认为,语言学也是整个人文科学的一般趋势就是:“倾向于研究模式,而不是探究理论”。“理论使人们了解现实的真象,而模式使人们通过一定的推测,得知现实能够是以及可能是什么样的。” 也就是说,模式是现实的一个整体框架,通过它,我们可以更详细、更全面地认识某一领域。

联绵词语源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对于其推阐模式的探讨,就显得日趋重要了。齐佩王容云:“语根的探求本为一种归纳的公式,系构拟的而非确知的,换言之,探求语根是以语言(音义)为主,而不以字形为主。但此种事业浩大,非暂时所能及。” 继齐氏之后,语言学的发展又走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种构拟虽仍不能确定,但对音义多变的联绵词来说,语源模式的推阐确乎值得试而为之了。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为剖析。

一、语音模式——“音轨”之确立

严学君

宀先生认为:语源的探讨应“以语音为纽带,加以归类,进行词群同族词的研究,从而比次异同,划分界限,讲求音素,严格条件,以寻求词核,探索汉语词构词构形的变换模式,借以明其衍化轨迹的规律性。” 这是确定语源推导模式的基本法则。俞敏先生亦云:“正经的语源学(etym olog y)是一种规矩极严的科学,对于一种话的历史、跟它有关系的别的话、音轨……这些东西弄不熟的人,简直不能做。” 如何以语音为纽带对联绵词加以归类,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音轨”问题。

“音轨”即指同源词语音变化的轨则。它又可称“语音转换法则”(高本汉《汉语词类》World Fam ilies in Chinese)、“音变模式”(严学君宀《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声母格式” (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可以说:音轨既是同源联绵词演变之法则,又是同源联绵词系联之纲维。

首先提出“音轨”一词并为之创设凡例的人当为魏建功,他在《古音系研究》“音轨原则”一节中云:“凡三部,二十轨,百又六系。古今绝代,殊方别邑,语言变异之迹,可按而求其递异和同之邮也。”其中第三部“词类轨”,是专门用来解释由几个单字联缀成的词的声音组织,前人的“转语”、“连语”、“连绵字”,都包含在这一部分条例里。此部共分五个音轨,即“声同轨”、“韵同轨”、“声韵皆同轨”、“声韵均异轨”、“声韵混合轨”。魏氏云:“我想要完成一个工作,其名为中国语连绵格。”此业甚伟,惜魏氏未能毕此功而殁。观其所建之词类轨:“声同轨”即相当于双声;“韵同轨”即所谓叠韵;“声韵皆同轨”指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含重言词)语音组织。“声韵均异轨”包括

1996年9月Journal of ZH ejiang U niversity

-September,1996

由古代单音词分化而成的复音词(指复辅音分化词,析音词等);“声韵混合轨”,此轨与前一轨的析音词相似,所别在于对前一轨的“析音词”的上下字在声音上另有限制,而对本轨则无限制,其所举二例为“不用”(甭)、“勿曾”(勿曾)。

由上可知,魏氏“中国语连绵格”之框架(即他的“词类轨”),与联绵词的一般分类——双声、叠韵、双声叠韵(包括重言)、非双声叠韵比较,所不同仅在于他把“非双声叠韵”一类分得更细致一些而已。这样仍然较难以一条简明的标准贯穿到底。且上古有无复辅音,有多少种复辅音,至今仍未有定论,这就使此项工作至今仍难以尝试着去做。

对于如何建立联绵词音轨,以能最广泛地系联同族联绵词,还有许多人做过这种尝试。如王念孙有“叠韵转语” ,以中古声纽为纲排列四百余条联绵词。王国维的《联绵字谱》分三部分:双声(包括重言、双声叠韵)、叠韵、非双声叠韵。其中“双声”与“非双声叠韵”皆以上古声纽为规则排列,“叠韵”以上古韵部为轨则排列。如以王念孙的词谱的排列方式替换王国维的“叠韵”之部(两者都是排列叠韵词的),则全部的联绵词尽可以声统之矣。陈兆年曾“择叠韵连语之较古者数条,以上字之纽为经;以下字之纽为纬,列为一表以比较之。” 陈氏虽非旨在系联同源联绵词,然而却实可称得上是建立“音轨”的一种尝试,只是这种“表”音轨所受的约束太多。魏建功氏虽自创音轨凡例,但他以“声音组织”为统系而推阐的联绵词例,却并非如他的“词类轨”所设计的那样,而是自己解释说:“这些却是从声母上定的,再由声母的关联去求韵母的状况。” 由此可知,魏氏虽自创音轨,但实例推阐时仍偏重以声纽系联。董为光亦曾以声纽为纲系联九组同源的“异声联绵词”(即除双声以外的联绵词),并因此论述“异声联绵词” 语音转变的轨则——“声母格式”。冯蒸亦据声纽而归总二十组同源联绵词。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 en)云:“中国语里也正和其他一切语言里一样,语词组成很多族类,各类的亲属语词由同一本原的语根所构成的。”“中国语里的语词必须依照原初的系族关系把它们一类一类的分列起来。” 他在《汉语词类》一书中,依他自己对上古汉语语音构拟的结果,按声母与韵尾配合的情形,区别为十个“词类”(Word Fami-lies),同类之内,又按意义之关联情况,细分为若干小类。全书收词2379个,每字后附通用意义。由于是首创,高本汉于其所收之词也有一些特别的限制,并且所选用之语词,均为语言中最普遍流行者。尤为不足的是不收联绵词。另外,高本汉的古音系统为后来学者多所修订,盖他所创建的“词类”并不能令人满意。严学君宀先生在《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一文中,除对高氏的“语音转变法则”加以改造外,又增收联绵词例,严先生共析六种具有规律性的“音换模式”,其中联绵词是列入第一种变换模式——变换辅音声母中阐发的。

我们认为,以声纽作为联绵词的音轨是较可行的。这并非说联绵词全部是以声纽为转变轨则的,只是说借助声纽可以系联起来大多数的联绵词。如“徘徊”与“彷徨”;“锒铛”与“了吊”。它们的形体,笔划皆有差异。如果据偏旁系联(如《联绵字典》),那只有中间一组的“徘徊”与“彷徨”可以排在一起,而另外一组就不得不分开排列。如果依照韵部排列(如《辞通》),中古韵部过细,固然难以系联在一起。既使上古韵部也不行。“徘徊”古属微部,“彷徨”古为阳部;“锒铛”古属阳部,“了吊”古属宵部。如果据韵系联,不仅不能使同源词归为一组,反而使“彷徨”与“锒铛”相为比邻了。而当我们从声纽角度考察,就会看出,前一组皆属并纽,后一组皆属来纽。每组的两个词意义都相关联,得以系联在一起,同

106浙 江 大 学 学 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