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关 童
英国语言学家G・利奇认为,语言学也是整个人文科学的一般趋势就是:“倾向于研究模式,而不是探究理论”。

“理论使人们了解现实的真象,而模式使人们通过一定的推测,得知现实能够是以及可能是什么样的。

” 也就是说,模式是现实的一个整体框架,通过它,我们可以更详细、更全面地认识某一领域。

联绵词语源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对于其推阐模式的探讨,就显得日趋重要了。

齐佩王容云:“语根的探求本为一种归纳的公式,系构拟的而非确知的,换言之,探求语根是以语言(音义)为主,而不以字形为主。

但此种事业浩大,非暂时所能及。

” 继齐氏之后,语言学的发展又走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种构拟虽仍不能确定,但对音义多变的联绵词来说,语源模式的推阐确乎值得试而为之了。

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为剖析。

一、语音模式——“音轨”之确立
严学君
宀先生认为:语源的探讨应“以语音为纽带,加以归类,进行词群同族词的研究,从而比次异同,划分界限,讲求音素,严格条件,以寻求词核,探索汉语词构词构形的变换模式,借以明其衍化轨迹的规律性。

” 这是确定语源推导模式的基本法则。

俞敏先生亦云:“正经的语源学(etym olog y)是一种规矩极严的科学,对于一种话的历史、跟它有关系的别的话、音轨……这些东西弄不熟的人,简直不能做。

” 如何以语音为纽带对联绵词加以归类,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音轨”问题。

“音轨”即指同源词语音变化的轨则。

它又可称“语音转换法则”(高本汉《汉语词类》World Fam ilies in Chinese)、“音变模式”(严学君宀《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声母格式” (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

可以说:音轨既是同源联绵词演变之法则,又是同源联绵词系联之纲维。

首先提出“音轨”一词并为之创设凡例的人当为魏建功,他在《古音系研究》“音轨原则”一节中云:“凡三部,二十轨,百又六系。

古今绝代,殊方别邑,语言变异之迹,可按而求其递异和同之邮也。

”其中第三部“词类轨”,是专门用来解释由几个单字联缀成的词的声音组织,前人的“转语”、“连语”、“连绵字”,都包含在这一部分条例里。

此部共分五个音轨,即“声同轨”、“韵同轨”、“声韵皆同轨”、“声韵均异轨”、“声韵混合轨”。

魏氏云:“我想要完成一个工作,其名为中国语连绵格。

”此业甚伟,惜魏氏未能毕此功而殁。

观其所建之词类轨:“声同轨”即相当于双声;“韵同轨”即所谓叠韵;“声韵皆同轨”指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含重言词)语音组织。

“声韵均异轨”包括
1996年9月Journal of ZH ejiang U niversity
-September,1996
由古代单音词分化而成的复音词(指复辅音分化词,析音词等);“声韵混合轨”,此轨与前一轨的析音词相似,所别在于对前一轨的“析音词”的上下字在声音上另有限制,而对本轨则无限制,其所举二例为“不用”(甭)、“勿曾”(勿曾)。

由上可知,魏氏“中国语连绵格”之框架(即他的“词类轨”),与联绵词的一般分类——双声、叠韵、双声叠韵(包括重言)、非双声叠韵比较,所不同仅在于他把“非双声叠韵”一类分得更细致一些而已。

这样仍然较难以一条简明的标准贯穿到底。

且上古有无复辅音,有多少种复辅音,至今仍未有定论,这就使此项工作至今仍难以尝试着去做。

对于如何建立联绵词音轨,以能最广泛地系联同族联绵词,还有许多人做过这种尝试。

如王念孙有“叠韵转语” ,以中古声纽为纲排列四百余条联绵词。

王国维的《联绵字谱》分三部分:双声(包括重言、双声叠韵)、叠韵、非双声叠韵。

其中“双声”与“非双声叠韵”皆以上古声纽为规则排列,“叠韵”以上古韵部为轨则排列。

如以王念孙的词谱的排列方式替换王国维的“叠韵”之部(两者都是排列叠韵词的),则全部的联绵词尽可以声统之矣。

陈兆年曾“择叠韵连语之较古者数条,以上字之纽为经;以下字之纽为纬,列为一表以比较之。

” 陈氏虽非旨在系联同源联绵词,然而却实可称得上是建立“音轨”的一种尝试,只是这种“表”音轨所受的约束太多。

魏建功氏虽自创音轨凡例,但他以“声音组织”为统系而推阐的联绵词例,却并非如他的“词类轨”所设计的那样,而是自己解释说:“这些却是从声母上定的,再由声母的关联去求韵母的状况。

” 由此可知,魏氏虽自创音轨,但实例推阐时仍偏重以声纽系联。

董为光亦曾以声纽为纲系联九组同源的“异声联绵词”(即除双声以外的联绵词),并因此论述“异声联绵词” 语音转变的轨则——“声母格式”。

冯蒸亦据声纽而归总二十组同源联绵词。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 en)云:“中国语里也正和其他一切语言里一样,语词组成很多族类,各类的亲属语词由同一本原的语根所构成的。

”“中国语里的语词必须依照原初的系族关系把它们一类一类的分列起来。

” 他在《汉语词类》一书中,依他自己对上古汉语语音构拟的结果,按声母与韵尾配合的情形,区别为十个“词类”(Word Fami-lies),同类之内,又按意义之关联情况,细分为若干小类。

全书收词2379个,每字后附通用意义。

由于是首创,高本汉于其所收之词也有一些特别的限制,并且所选用之语词,均为语言中最普遍流行者。

尤为不足的是不收联绵词。

另外,高本汉的古音系统为后来学者多所修订,盖他所创建的“词类”并不能令人满意。

严学君宀先生在《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一文中,除对高氏的“语音转变法则”加以改造外,又增收联绵词例,严先生共析六种具有规律性的“音换模式”,其中联绵词是列入第一种变换模式——变换辅音声母中阐发的。

我们认为,以声纽作为联绵词的音轨是较可行的。

这并非说联绵词全部是以声纽为转变轨则的,只是说借助声纽可以系联起来大多数的联绵词。

如“徘徊”与“彷徨”;“锒铛”与“了吊”。

它们的形体,笔划皆有差异。

如果据偏旁系联(如《联绵字典》),那只有中间一组的“徘徊”与“彷徨”可以排在一起,而另外一组就不得不分开排列。

如果依照韵部排列(如《辞通》),中古韵部过细,固然难以系联在一起。

既使上古韵部也不行。

“徘徊”古属微部,“彷徨”古为阳部;“锒铛”古属阳部,“了吊”古属宵部。

如果据韵系联,不仅不能使同源词归为一组,反而使“彷徨”与“锒铛”相为比邻了。

而当我们从声纽角度考察,就会看出,前一组皆属并纽,后一组皆属来纽。

每组的两个词意义都相关联,得以系联在一起,同
106浙 江 大 学 学 报
源与非同源之界域判然。

与语言其他要素的变化比较起来,声纽较为稳定,也更重要,故名之曰“纽”。

这也是经过许多语言学家证明了的。

王国维云:“近儒皆言古韵明而后训诂明,然古人假借转注多取双声;段王诸儒自定古韵部目,然其言训诂也,亦往往舍其所谓韵而曰双声,其以叠韵说训诂者,往往扌干格不得通。

然则与其谓古韵明而后训诂明,勿宁谓古双声明而后训诂明欤?” 钱玄同亦云:“窃以古今言语之转变由于双声者多,由于叠韵者少;不同韵之字以同声纽之故而得通转之者,往往有之。

” 高本汉在《汉语词类》一书中说:“从西藏语上所得的经验指示着我们,这种语言的演化有很多的‘元音变换’,因之在同一语根之内容有极多变异的韵素,我也要判定中国语里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现象。

” 这说明在语言演变中,韵部是极易变化,不易把握的。

对于以什么做为标准能较广泛地统系同源联绵词,殷焕先先生曾有评述,他在具体分析了韵部统系法和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统系法的弊端后说:“为什么要用侧重声纽的分类法来安排联绵字呢?这因为汉语言的转变,声纽较为固定些,侧重比较固定的声纽来分类,隔阂的流弊就可以大大减少。

” 侧重声纽分类,正符合语言转变的特点(古即云“一声之转”),这对联绵词语音演变线索的把握及意义的系联都很有益,由于同类声纽(唇舌齿牙喉五类)相邻排列,而声纽之通转又大体不出其类,以此为语音转变之轨则,以推求同源语义,是比较便利和准确的。

二、语义模式——“语象”
推阐类例
以上我们对如何确定联绵词的音轨问题在理论上做了一些考察,但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必须确定采用哪一家的古音构拟来建造联绵词的音轨。

自钱大昕以后,古声纽系统的推测就越来越完善,只是音值的构拟是从高本汉才开始的,其后经王力、董同龠禾、周法高、李方桂等人的修订,日臻完善。

其中李方桂对其余诸家之说又提出全面修订,使上古声纽系统更切于实际,惜李氏系统未制词表,不便应用。

因此,我们决定仍采用国内较流行的王力先生所拟的古音系统制定音轨,该系统古今对应严整,以之建构音轨亦便于查阅。

今录王力先生上古声纽系统如下:
唇音:p(帮非)p′(滂敷)b(并奉)m(明
微)
舌音:t(端知)t′(透彻)d(定澄) (喻四)l
(来)n(泥娘) (日)
(照) ′(穿) (神) (审)
(禅)
齿音:ts(精)ts′(清)dz(从)s(心)z(邪)
t (庄)t ′(初)d (床) (山) (俟)
牙音:k(见)k′(溪)g(群) (疑)x(晓)
(匣)
喉音:o(影)
以上共计33个声纽,两两比并,以排列式计之,当有1089个音轨。

同源联绵词之论定,当以音义为枢纽,据音以归系,据义以定其同源关系。

我们即以上所确立音轨为则,从而推阐每个音轨内各个同源词词族的语象(语源意义)。

今择其要者,例举于下(因印刷困难,我们每个音轨只选一个代表词来说明之)。

 代表音轨 主要语象 代表词
 p—p繁密杂乱不定毕剥
 p′—p′盛多、繁密杂乱缤纷
 b—b浅淡不清 未色(浅色)
 m—m 繁密貌冥见 (草木丛
生貌)
细小貌虫蔑蠓
幽远貌冥冥
 p—d斜顷貌陂 
107
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p—l 特立疏落貌 槟榔(指树)
分离扒拉
杂乱敷散貌斑斓
 p′— 蓬起敷散貌 袍衤襄(衣缓貌)
 p′—l 特立貌砰磷(峻貌)
分离霹雳
杂乱敷散玻璃
 b— 动荡不进彷徉
 b— 蓬起杂乱貌丰茸
 b—l 蓬起不泄貌附娄(小土山)
特立疏落貌毗刘
特立不泄貌 (织竹为障也) m—t迷蒙不明酩酊
 m—d迷蒙不清酉毛 (极醉)
 m— 幽渺不明漫衍、望洋
 p—ts繁乱讠卑訾
 p—s短小矢卑矢斯(短小貌)
 b—ts繁乱咆嘈(乱语)
 b—s 繁乱不定蹒跚
短小 木束欠(小木)
遮蔽罘 
 m—s 迷蒙不清冥目旬(视不见也) 微小不明木蔑楔(细小)
 p— 遮蔽埤 
 p— 广大敷散布获(散也)
 p′— 遮蔽土辟 (城上垣)
雄壮颇峨(山)
 p′— 广大散乱伴奂
 b—k蓬起突出貌盘结(骨貌)
 b—k′短小矢发矢吉(短貌)
 b—x充溢貌彭亨
 b— 邪逆不安拔扈
回转不定徘徊
 m—k愚钝不明 恒(痴貌)
 m—x迷蒙不明目蒙目共(目不明)
 m— 迷蒙不明漭沆
 b—o混沌不泄 臆
限于篇幅,我们只列唇音首字的联绵词,且其中亦抉择主要的音轨及语象。

至于其他诸轨之同源词,俟日后再与同道讨论。

三、同源联绵词语源推阐模
式之意义
目前辑录联绵词的词典只能提供我们形体的或韵部的索引,而这两者正是联绵词本身最多变的因素,难以查检。

如果查检不到,各词典又不能提供一个可能的释义,只能付之阙如,以冀来日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同源佐证的蛛丝马迹。

训诂学发展至今,学者考释及推阐的联绵词尤其是同源联绵词族及意义的实例甚多,但非常零散,没有人对此做一全面的董理并以某一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以利检索和用以与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

以上几种情况都迫切要求建构一个较合理而且实用的同源联绵词推导模式,这个模式也可以看作联绵词存在与变化的一个轨则,通过它,能使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联绵词以及相关的许多问题。

第一,有助于语言理论的探讨。

张永言先生说:“探讨词的内部形式(即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语象,引者按),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认识词汇的系统性。

” 在相同音轨及语象下面的一组联绵词,彼此之间皆有语音及语义两方面的联系,它们是由同一种语义得以命名,由同一语源演变过来的。

乌尔曼(Stephen Ullm ann)在其所著的《语义学(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 eaning)一书中曾说汉语是理据性最缺乏的语言, 联绵词语源推导模式的构建与推阐是这一观点的一个有力反证。

另外,联绵词语源推导模式又能为汉语与各亲属语言的比较提供系统而可靠的依据,促进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高本汉云:“当印度支那比较语言学能够安全着手以前,在各
108浙 江 大 学 学 报
语系当中,还有一种伟大的工作须待完成的,中国语里的语词必须按造原初的亲属关系把它们一类一类的分列起来,在台语和西藏缅甸语里也是如此。

从此,也只有从此,我们才可以把这三大语系的‘语词族类’加以比较,而期待可靠的结果”。

如果真能做到高本汉的预言,汉藏语系每个语支都有这种语源推导模式(包括单音词的),则各语支的语词进行全面的比较就成为可能,而结果也更为可信。

第二,有助于考证语源。

有些专有联绵词,世知其义而不知其得名之由,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这些词通过语源推导模式的引导,大多在语言上可以得到一个较可信的解释。

如“扶桑” 一词,历史上说法很多,归总起来,约为两种:一指“神木”,生在太阳出来的地方。

二指在东方的一个国家。

关于“神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木,主要亦可约为两种说法:《楚辞・离骚》王逸注引东方朔《十洲记》“扶桑生碧海中,叶似桑,树长数千丈,大二千围,两两更相依倚,是名扶桑。

”另一种说法见于《南史・夷貉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其上多扶桑木。

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

”是以后人或以为桑,或以为木棉树也。

而指国家则自《南史》起,谓于汉帝国东两万余里处的国家,后人考之,则或谓日本,或谓墨西哥。

按以上诸说皆以“扶桑”为一专有名词,附以各种传说,而多囿于“桑”字意义。

是以东方朔望文而训为两两相扶持的象桑木形状的大树;而《南史》则以“神木”当能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而附会成可衣可食之木。

“扶桑”由日出之处借指东方的国家,则又臆想其国因生“扶桑”而得名,从而使人愈为迷惑。

按:“扶桑”一词为联绵词,其得名之由(即语义模式)当内“繁密、遮蔽”意,字又写作“博桑”、“浮桑”。

如《说文》“博桑,神木,日所出。

”张衡《髑髅赋》“西经昧谷,东极浮桑。

”“昧谷”即“幽暗之谷”,亦古人所想象中的蔽日之所,又以太阳之光热而称“汤谷”如《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汤”即“热水”,后因日造“”字,遂又写作“谷”。

“扶桑”之语音模式——音轨为b——s(扶古隶并纽,桑为心纽。

)其同语义模式(语象)之词有“罘 ”、“ ”、“木夫疏”(生纽古与心纽近)、 。

崔豹《古今注)“罘 ,屏之遗象也。

”《广雅》“ 谓之屏”。

王念孙云:“字或作罘思、或作桴思、或作浮思、或作覆思。

《水经》谷水注、《太平御览》引《广雅》并作复思。

《尔雅》‘屏谓之树’,李巡注曰:‘以垣当门自蔽曰树’。

”《说文》“木夫,木夫疏,四布也。

”四散布出必有遮蔽之义。

“ 星,车播,车蔽。

”字又作“屏星”,车上用以屏蔽尘土之挡板。

“ ,凤舞貌,鸟羽张貌。

”张翼亦有屏蔽之象。

“矛暴槊,唐卫仗名”(槊为生纽,古与心近)。

守卫之仪仗,亦有遮拦之义。

又,与b——s相近之音轨亦多有繁密或遮蔽之语象。

如p——ts“芭蕉,草名”、“ 且艹,襄荷也。

”此二词皆以叶大蔽阴而得名。

“石甫石且
艹,石岂也。

”即岩石林立也。

此外披散杂乱之语象亦与遮蔽语象相关。

如“婆
艹娑
艹,茂貌。

”p——ts“苯尊艹,草丛生。

”p——t ′“ ,发垂貌。

”p——t “ ,禾密貌。

”盖“屏蔽”之义初即由此“繁密”、“披散”、“杂乱”之义引申而来,是上所列各词之为同源可知也。

,
古人认为太阳是从遮蔽它的地方升起,用口语称遮蔽处即为“扶桑”之音,又以树多阴翳而得以同音之木名“桑”字表之。

后人不知其源,遂臆附为大桑树,今人遂有据其能供衣食之物征(实亦《南史》臆说)而考之为木棉。

然今所见之桑树、木棉,与“椿”、“松”、“竹”一般,无由以得参天蔽日之“殊荣”。

又因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便借此指代遥远的东
109
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方的地名,以示对大海深处的一种神秘幻想。

至于是指日本还是墨西哥,抑或兼指二者,皆为后代约定俗成(主要指民族交往),要借助文献资料予以证明。

据日本学者福永光司教授的《日本文化与道教》一文云,日本祝天皇长寿之辞有“……咒曰:东至扶桑,西至虞渊,南至炎火,北至弱水,千城百国,精治万岁,万岁。

”此即表明,扶桑在日本人眼中也只是一个东方的象征而已。

就语言本身来讲,这只是一种借代引申,凡是在遥远的东方的地方都有可能被称为“扶桑”。

第三,有助于训释语词。

考释文献之联绵词,历来被看作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工作,但有了联绵词的语源推导模式,这项工作的进行就不会再事倍功半了。


《敦煌变文集・秋吟》“庭前赏 ,绮罗呈艳拽之衣,帘 ,雾 显轻
盈之服。

”又“绮罗香引轻盈,雾 花红艳
曳。


其中“艳曳”(又作艳拽)一词,为历来悬而来决的一个词。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把它纳入“待质录”,先师在贻先生于《训诂丛稿》中亦以之列为存疑。

在我们构建了联绵词的语源推导模式之后,就不难查知,这是一个 — 音轨的联绵词,其语象当有轻丽飘逸之义。

今略举数同源词例以明之。

“犹豫,不决也”,“ 惕,游也”。

“ 豫,未定”,“忄与忄与,行步安舒也”,“奕奕”、“轻丽貌”,“亻容亻容,便习意,一曰不安”等等。

— 邻近音轨亦有相似之语象,如 —d“佚惕,缓也。

”d—d轨此类词更多,如“ ,迟钝也。

”“折折,安舒貌。

”“溃沱,水流沙动貌。

”“憧憧,往来不定貌”等等,皆有“舒缓不定”之意。

据此之导引,并参以文义推敲,知“艳曳”一词当有流宕飘动之义。

是则“轻盈”与“艳曳”对文,皆喻衣饰之飘逸秀美。

而以此义释同类语例,则莫不涣然冰释。

如: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绊惹舞人春艳曳,勾留醉客夜徘徊。

”“艳曳”与“徘徊”对文,喻纷扬之雪花招惹舞乐的人们在春天里留连忘返,勾引欢醉的游客在夜晚里徘徊不已。

唐・杨巨源《杨花落》:“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

”“艳曳”、“萦盈”(回绕洒满)共喻人家庭院中飘飞舞动的杨柳花。

薛用弱《集异记》(《顾氏文房小说》本)王涣之条:“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此与《敦煌变文集》之例同义,喻艺妓们衣饰华丽,在行走时随着被荡起的微风飘逸不止。

又李白《折杨柳》“垂杨拂渌水,摇艳东风年。

”“摇艳”一作“艳裔”。

此二句当为一种绮错用法,其所描绘的情景按正常顺序当解释为东风摇艳垂杨,垂杨拂动绿水这样一个云淡风轻、一片和合的年月。

至于异文“艳裔”,亦为喻四音轨之词,盖初如此作,后人不解或为求易懂,遂换作“摇艳”。

唐・宋之问《秋莲赋》“映连旗以摇艳”即用之。

此词又有作“摇曳”者,如晋・鲍照《代棹歌行》“ 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今习用,亦并喻四音轨之联绵词。

此外,语词的引申、借代,同源词之间的关系,某些名物词的起源等,尤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因为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点及变化都会在词汇中留下它的痕迹。

” 我们所建构的模式,力求系联同源联绵词并推阐其得名之由。

希望能为汉语语源推导模式的全面构拟并付诸实践提供一个可行的尝试,从而为中国及汉藏文化的探讨提供一批可资信赖的“语言化石”。

注释:
参G・利奇《语义学》(Sem antics),有李瑞华等的译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版。

参齐佩王容《训诂学概论》10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严学君
宀《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载《中国语文》1979.2。

俞敏《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载《燕京学报》第36
(下转117页)
110浙 江 大 学 学 报
出版社,上海。

4.〈美〉P.B.邓斯、E.N.平森著,曹剑芬等译(1983年),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5.周殿福著(1980年),艺术语言的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6.周翰雯、冯明义著(1986年),舞台语言外部技巧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

7.张仪静、杨莹编著(1981年),话剧语言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8.赵兵、王群著(1988年),朗诵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

9.戎寿坤、金奇(1982年),朗读念词的基本技巧,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

10.杨荫浏等著(1983年),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11.余笃刚著(1987年)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长沙。

12.杨辛、甘霖著(1983年),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上接110页)
期。

“声母格式”在语源推导模式确立以前只能说是“音轨”之一种。

见魏建功《古音系研究》“附录二”。

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年版。

见陈兆年《连语丛说》,载《河南图书馆馆刊》第3期。

(1933)
见《古音系研究》191页。

例如:“凡舌根舌头爆发音的连绵词是事物突起或沸涌椭圆成椎的形况语根,语根代表词‘科斗’、‘骨朵’、‘疙疸’。

”“凡舌根爆发音舌头边音的联绵词是事物圆混球系或辗转环滚的形况语根,语根代表词‘果 ’、‘轱车录’、‘骨鹿’。

……”
见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载《语言研究》1986.2。

参冯蒸《古汉语同源联绵词试探》,载《宁夏大学学报》1987.1。

高本汉著,张世禄译《汉语词类》(Word Families in Chin ese),1-2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见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载《王国维遗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23页,北京大学出版部1924年版。

同 107页。

殷焕先《联绵字的性质、分类及上下两字的分合》,载《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79.2。

“语象”指同源词所赖以得名的原始意义(除去语音和形体因素)。

参关童《联绵词语象刍议》,载《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1。

参张永言《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载《语言研究》1981. 1(创刊号)。

参同 。

同 2页。

按“扶桑”一词,《山海经》又有云为“扶木”者,此“木”字当为“桑”之讹写。

“桑”有古体“ ”,与“木”形似而致误。

参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8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117
语音美感与语音训练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