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开设恋爱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类大学开设恋爱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摘要]文章对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当前恋爱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数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对于高校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选修课是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是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以期为今后学者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恋爱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恋爱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问题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大学恋爱课必要性调查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

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

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

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

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

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

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

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

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

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
己的另一半。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

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

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

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性行为更认同化。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
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
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

在校期间有过性行为的学生比例为15.5%。

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贞操观。

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贞操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
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

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

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

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

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

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

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

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

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

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

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

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

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

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

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

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

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发情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

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
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

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

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

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

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

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

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

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欧胜虎.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及恋爱教育的实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0(9).
[3]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4]蒋春雷,濮宁镇,张佳春.大学生自杀心理及危机干预对策[J].中国校医,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