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中的儒家设计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中的儒家设计思想
作者:刘林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
摘要:建筑是社会生活中人为的物质环境,人类的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必然反映当时的科技文化艺术水平,其设计风格必然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意识也必然反过来影响人的社会存在和设计者的设计思维。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儒家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68-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相关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儒教和道教的思想:1、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2、溶于自然,自然和谐的思想;3、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4、风水理念等。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审美判断都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美学系统,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古代设计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儒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以期在揭示儒家美学与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关系上做一些尝试。
一、尽美尽善,“善”是“美”的内容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他的全部艺术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并且他为艺术也必须符合于政治教化、倡导高尚道德的目的,否则不管艺术上多么完美,也都是有欠缺的。
儒学主张以“礼”治国、人人自约以“德”,因而在建筑的设计中就会包含很大程度的对于“德”的表现,道德上的“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建筑“美”的内容,成了衡量美的一个基础性标准。这一审美标准在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讲究秩序,注重等级的原则,即所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这一点是儒家伦理道德之“善”的集中体现。比如,古长安城、故宫紫禁城、天坛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不能体现伦理道德至“善”的建筑被认为是不“美”的,例如孔子有对管仲在自己的房子中使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的批评。孔子“尽美尽善”的思想是对春秋以前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思想中美与善相统一特点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孔子在思想界地位的提高,这一思想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各个艺术门类。
二、中和之美
“中”的本质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论语·雍也》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评价,“中庸”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倚”(《礼记·中庸》)。“和”意为调和,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意指在艺术创作中避免走极端和片面性,达到恰当而不“过”。
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得突兀。工艺产品讲究和谐,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势必会导致“失和”,从而会打破情绪的平和,这样是不美的。例如,建筑物设计的高度增加的同时,长度、宽度也需随之增加,强调比例和谐,防止任一方的强大而影响平衡。
三、天人合一,天人同构
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指的是用自然来比拟人事、服从人事。
荀子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宇宙万物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启发了后世儒家著作。《乐传》提出了“万物之理,各依类而动”的宇宙观。到了汉代,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说法,认为自然、季候、政治、人体、社会、情感等相比类而共感。这些都包含着对主体心理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关系的朴素观察和猜测。儒学的这种思想反映到美学观念上,就是认为通过模仿自然来表情达意的各种艺术形式要能够将自然、宇宙跟人的性情、道德联系起来,并在建筑上体现出儒家对于人、自然、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结语
总的来说,儒家美学是在部分肯定人的主体情感的前提下,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孔子希望通过推己及人、及物的“仁”而达到天下同治的社会理想,孟子对于完美人格的探求,荀子的变化发展的宇宙观,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世界观,都在中国后世士大夫直至平民的灵魂里刻下印记。
参考文献:
[1]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张少康.先秦诸子的文艺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6]孔子.论语.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