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黄妆
五、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 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 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魏晋士大夫服饰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 夫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服饰,有两种形式: 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 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 服饰,袭北方习俗。汉 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 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 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 俗,凡称为袍的,袖端 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 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 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 日趋宽博,成为风。

这种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 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 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 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 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则 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小袿, 晴裝 束的精簡版款 式,雖然件數 較晴裝束少, 但細節的講究 依舊不減。
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 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 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舒适、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袍马褂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 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
女子服饰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 章,其总体态势,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后世亦无可企及, 可谓封建社会中一朵昂首怒放、光彩无比的瑰丽之花。 1、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 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 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 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 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三、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之制度。当时兴 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 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 数,婢妾被绮觳;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 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服装以及各种服用 饰品更加丰富多彩 服装款式: (1)袍,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双 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 裳相连。
婉容(右四)、文绣(左三)、溥任(左四)等人合影
淡雅,但是又不失贵气。
日本女官的禮裝, 與束帶同為正式的 官服,其由5-12件 不等的服飾穿搭而 成,會因應季節、 場合、身分等做不 同的變化搭配,在 花色細節上亦相當 講究,是今日本傳 統服飾中最為講究 的正式服裝之一。
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女子发式多变, 妇女好梳高髻,常见的有峨髻、 云髻、螺髻、半翻髻、双环望仙髻和双垂髻等等, 名目繁多。髻上以簪钗等物贯连固定,再插上梳子、 鲜花、翠胜、金钿等头面之物作为装饰。
古代那些繁复的发型,一套专业的工具必不 可少,各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梳子用于梳理 发髻的不同部位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 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 天时用蓝色。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 范畴,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 服冠,束吉服带及挂 朝珠。龙袍以明黄色 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 等色。古时称帝王之 位,为九五之尊。九、 五两数,通常象征着 高贵,在皇室建筑、 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 所反映。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 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 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裙名,以众鸟羽毛织成的裙,据说唐中宗 动用国家力量,派军队到岭南捕鸟。许多鸟类因此灭绝竟然造成 了一场生态灾难。
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 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采百鸟羽 毛织成。此裙的颜色鲜艳无比,令人眼花缭乱,不 知其本色,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看是另一种, 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 闪烁着百鸟图案。
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 服之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西装和中式服饰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 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 喜欢的标准服饰.
汉服以“华夏-汉” 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 想,以华夏礼仪文化 为中心,通过自然演 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 汉民族风貌性格,明 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 “礼仪之邦”、“锦 绣中华”、赛里斯国 的体现,承载了汉族 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 和美学,传承了30多 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 工艺美术。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 织布的工具, 利用植物纤 维编织成衣 料,为制作 成型的服装 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 常用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另外, 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 深衣。衣服几经转折, 绕至臀部,然后用绸 带系束,衣上还绘有 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女子常服仍为上衣下裙的深 衣,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 收敛,曲裾直裾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汉代女 子专用服饰。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衣 袖有宽窄两式,袖口镶边。衣领 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如 穿几层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可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 衣”。 (3)襦裙,汉代女子上衣 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 至腰间,有交领、直领;下裙, 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 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 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宫廷服饰: 有五粒钮扣的长衣,清代女 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本图为晚 清凤凰牡丹金寿字纹刺绣衬衣
粉色绣花女长袍
红缎绣花高底鞋
青缎绣花厚底鞋
清代八旗兵甲
青缎靴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
在香港苏富比2015年秋拍《大雅雍容——清代后妃 肖像》专场拍卖会上,清代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作 《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拍出1亿3740万港元高价,刷 新中国御制画像世界拍卖纪录。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 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 妆中必不可少的。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 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 传说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 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 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 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 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 这些谓之妆靥,这还仅是唐代 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 裁者。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 披帛,当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 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髻。前额发髻上簪步 摇首饰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鬤(下部为哀)髻之间各簪 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 眉间都贴金花子。着袒领服,下配石榴红色或晕缬团花 曳地长裙。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 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 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 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 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 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 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 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皇后所 穿的凤袍展示图。

战国 龙凤虎纹 直裾袍 根据江陵马山 一号楚墓出土 墓主人服饰复 原 根据马山楚墓 墓主人身著外 衣尺寸剪裁
春秋早期 双笄挽髻 发型 根据河南 光山宝相 寺春秋早 期黄君孟 夫妇墓出 土发型复 原
战国早期铜人,身穿圆摆 缺襟上衣,多褶裙
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
四、秦汉服饰
襦服
帛画上穿深衣的妇女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 承袭秦汉的遗俗, 并吸收少数民族服 饰特色,在传统基 础上有所改进,一 般上身穿衫、袄、 襦,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袖口肥大,裙为多 折裥裙,裙长曳地, 下摆宽松,从而打 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 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 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 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 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 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 相叠。所谓“髾”,指的是 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到 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 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 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 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也是女子 常服之一。。

女子着男装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 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女子着男装,于 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 封建王朝。
变化
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 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 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舒适、方便、平民化转变。
男子服饰 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 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 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 脚履多圆头式。
服饰用品

,在奴隶社会各种服饰用品包括发饰、耳 饰、冠饰等等有了尽一步发展,出现了骨、 角、玉、蚌、金、铜等制品,而当中玉最 为突出,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 玉器就有1200多件。
有梳子、篦子、 抿子、长短刷、扁针、胭脂棍、 眉刷、方刷等
簪花高髻
双环望仙髻
涂脂抹粉,是妇女化妆的主要步骤。 唐代盛行“红妆”,也称桃花妆, 即在脸上先抹一层白粉,然后涂上 胭脂,接下来画眉,在额头贴花钿, 在唇角点面靥,在太阳穴描斜红, 再涂上唇脂,整个妆容才告完成。
唐代这是一种比较轻的肉 刑.黥面就是墨刑,周代五 刑的第一种。施行的方法 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 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 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 成为永久性的记号。受过 这种刑罚的人脸上会留下 黑色的字迹作为犯罪的标 记.这样不但是肉体受苦, 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污辱!所 以这种刑罚对于上官婉儿 这样的才女打击之大可想 而知!不过梅花妆也确实是 她的发明——这是以金银 箔制成梅花贴面额的妆法.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 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 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 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 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 臣的莽袍为四爪龙。
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 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 它8条以下。此图应为将相、 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
由于飘带拖 得比较长, 走起路来, 如燕飞舞。
六、隋唐五代

从隋唐时起,服饰 制度越来越完备, 加之民风奢华,因 而服式、服色上都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 局面。就男装来说, 服式相对女装较为 单一,但服色上却 被赋予很多讲究 。
长袍窄袖衫
袒胸的窄袖衫
袒胸的大袖衫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镶玉步摇,银步摇,玉环 钗一般为双股,多用金银和玉制成。后人在钗头缀上活动的花 枝、玉珠等,走起路来“一步三摇”不停的晃动,称为“步 摇”。唐代妇女的步摇一般制成鸟雀或凤凰状,口中衔挂玉石 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