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_林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9卷第4期 JOURNAL O F G 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Vol.19NO.4 1997年10月(Philos ophy and Social S cien ce)OC T.1997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

●林 河/著

[提 要] 本文认为日本傩是中国传去的,日本傩与中国傩之间有诸多共性,他们都是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中国傩 日本傩 稻作文化 比较研究

一、导 言

中国傩的起源,较早的古籍如周代的《论语》、《礼记》等古籍都有记载。《论语・乡人傩》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之语,证明了周代时傩风已相当盛行。有些学者据甲骨文中出现有戴假面的人像推断,认为商代已有了傩。

日本傩的起源,根据日本古籍《细流抄》、《续日本纪》、《内里式・十二月大傩》等书的记载:日本傩始于日本的庆云元年(公元706年)或庆云三年。即中国唐代武后神龙二年以后。

日本傩是中国传去的,根据《续日本纪》云:“天下诸国疫疾,百姓死亡很多,始作土牛大傩”与《内里式・十二月大傩》记载,其内容也是以方相氏驱逐恶鬼,与中国古书上的记载完全一致。

至于乡人为何要傩?为什么要用傩来驱逐疫鬼?傩是何方神圣?傩是采集文化?渔猎文化?还是农业文化的产物?是杂谷文化还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有什么特征?都较少有人研究。中日古籍上所记的“傩”,多属经朝廷驯化过的官方傩,决非傩的本源。因为,一种文化的产生,多是起源于民间,完善于官方。民间文化多野性,官方文化多驯性。说得明白一点,官方傩多是已去掉了傩的野性灵魂,徒剩下傩的祭祀躯壳的驯性文化。“驱逐疫鬼”只是傩的驱壳,而非傩的灵魂。

民间文化是源,官方文化是流。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傩是何方神圣,傩属那一文化系统,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利用文化人类的研究方法,到文献中去找线索,到民间去找遗存,到考古发现中去找印证,比单凭对文献的训诂考据,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

傩是什么?由于古代的学者所受的教育都是唯经典而不唯现实,唯宫廷而不唯民间,唯高士而不唯黎庶。又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束缚,对那粗野之极、非礼之甚的,没有经过宫廷“驯化”过的原始民间傩,是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于冒着“非礼”的风险,闯入禁区去作调查研究的。因此,我们在古书中所见的傩,大多是已失去原始意义的官方傩,人们多停留在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模糊认识上,很少有人研究过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虽然有人研究过稻作民的祭记礼仪,但多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巫文化,少有人想到它属于巫文化系统中的傩文化系统。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弄清原始傩的文化属性,产生地,傩与巫文化的关系,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等基本情况,才能解决乡人为何要傩?为什么要用傩“驱逐疫鬼”?傩是何方神圣等具体问题。

我的专著《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¹,对这问题已作了一些探讨。其主要论点是:“傩”是中国南方进入稻作时期以后,从巫文化中蜕变出来的有特定含义的巫文化。“傩”的特定含义就是以“稻神崇拜”为核心;以“傩神”为稻神;以“糯”为稻魂;以“鸾”为图腾;以“鸾”音为基音的语言系统;以戴上傩面具“充傩”为形式;以祈求农事丰收,人畜兴旺为内主旨;以设坛“祭祀傩神”为礼仪,以“赶鬼驱疫”为手段;以“许傩愿”开始,以“还傩愿”结束等具备了一整套有信息、有信宿、有系统、有主旨、有目的、有规范的原始宗教文化。把它与先前处于“万物有灵论”阶段的各种认识模糊、尚未成型的巫文化相比,由于稻作文化的先进性,作为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傩文化”,自然而然地超越了以往的其他巫文化,成为了中国巫文化中的宗主,并反过来影响和超越了其他巫文化,从而形成了以傩为主,其他巫文化为辅的中国“傩巫系统”。因此,“傩”可以说是中国“原始宗教”之祖。凡是稻作文化传播到哪里,傩文化

也就会传播到那里。又由于它的先进性,就是没有稻作文化的地方,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傩”还是世界性的文化,它在环太平洋地区广泛传播,已形成了一个“环太平洋傩文化圈”。

因此,“傩”应该是中国南方祭“稻神”(傩神)为主旨的农业祭祀,至于古书上所记的以傩“驱逐疫鬼”,只是傩的一部分功能。

本文对中国傩与日本傩的比较研究,就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进行的。

傩面具——中日

傩文化的共性之一

中国民间称傩祭为“充傩”,即充当傩神之意。充傩必须戴上象征傩神的傩面具,为什么呢?巫词有云:“不戴面具是凡人,戴了面具是神灵”,道出了这中间的奥秘。

戴了假面具跳傩的风俗,在中国已经延续了近万年了。特别是七千五百年前的沅水中游的黔阳高庙遗址,以长有两对獠牙的傩面纹为陶器上的主要纹饰,而且以简化到只有两对獠牙形的符号作为陶器上的装饰图案。似说明了这一纹饰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因此,傩面纹很可能就是傩巫们戴在头上装扮神农炎帝的傩面具。附带说上一句:沅水民居的大门上方,四十年前还普遍保留了悬挂这种有獠牙的傩面具的习惯,沅水流域的地方戏中,扮演神人的演员,必须具备能够灵活搬弄獠牙的演技。沅水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古代曾被称为“獠人”,而长獠牙的傩面具却最早出现在这一獠人地区,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吗?这种傩面纹又出现于湘水下游长沙南托距今七千年前的大塘遗址中,随后,浙江余姚河姆渡六千九百年的遗址中也出现了傩面纹。到了良渚文化以后,这种傩面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美,最后形成了商周青铜器上的所谓“餮餮纹”或“兽面纹”,秦汉以后,因人们的“图腾意识”消失,傩面纹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民居大门上方的“吞口”,在日夜守卫着老百姓的大门。戴傩面具跳傩的风俗传入宫廷,则成了帝王们“驱逐疫鬼”的工具,但在民间,它仍以“还傩愿”的形式,年年在为人民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

在祭祀中戴假面是一个世界现象,我们还不能证明凡带假面的都是傩文化,因为不同文化圈的文化是不能够类比的。但中国的傩祭要戴假面,传承了中国傩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祭祀时要戴假面,却是一个基本规律。

日本傩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傩的情况与中国一样,也是为日本的农业服务的,也有宫廷傩与民间傩之分,日本《大辞林・民俗艺能条》载:民俗艺能是“以祈祷五谷丰登、长寿、退散恶疫为目的,与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艺能形式”。又据平凡社1983年版《演剧百科》载,民俗艺能大致可分为神乐、田游、田乐、风流舞、偶人戏等类。神乐又分“御神乐(宫廷傩)”、“里神乐”(民间傩),是日本神事活动的代表形式。而这些民俗艺能,基本上都是以戴假面为特征的。

日本的“能乐”就是带着假面演出的祭祀乐舞,“能”字的日语读音也是“傩”,可见得与中国的“傩祭”有某种渊源关系。日本的稻作祭祀普遍有带假面具的风俗,这种假面具,日语称之为“追傩面”,也是汉语借词。

日本著名学者诹访春雄教授在他的《假面的分布》一文º中说道:

“日本保留着许多的使用假面的艺能,各地残存着的使用假面的艺能,不仅有像‘能乐’,‘狂言’那样的高度艺术化的东西,而且也有极其原始素朴的民俗艺能”。“假面在赤道四周地区大量存在着,而越往北方,假面文就越来越少。因此,我认为假面文化与某种农耕或者旱田耕作相关联,而北方的游牧民本来没有假面。这里存在着一个对神灵的信仰问题。假面是表现地上神灵的,以它来表现北方游牧民信奉的星神、天上的神灵恐怕比较困难。”

诹访教授还进一步说明:“依靠大地而生活的农耕民(也包括一部分狩猎采集民)清楚地意识到人间的生死与种子的生死相重合,有着一种重视大地、山川、植物、动物等地上神灵的倾向”。

这一段文字很具体地说明了戴假面跳傩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当然,祭礼时带假面具并不是傩文化独有的现象,这一现象全世界的好些地方都能看到,但跳傩必带假面具,却是傩文化独特现象。

鸾的传人——中日

傩文化的共性之二

中国《白虎通》一书中,记中国农耕之祖炎帝条云:“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拾遗记・卷一》则说(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