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地质调查与研究
Vol.32No.12009年3月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M ar.2009
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张强1,张晓2,朱凤丽1,王胜权1,陆树文3,胡瑞刚3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天津宝坻301829;
2.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1810;
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保定地质勘查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通过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燕山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内的燕山台褶带燕山期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太古宇阜平岩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发现了安妥岭钼矿床。

钼矿体厚大,Z K 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 K 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

钼矿化与围岩硅化、钾化的蚀变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目前识别出的矿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型、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型和青盘岩化蚀变岩型,矿化蚀变具斑岩型矿床特征。

该矿属于斑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健词:地质特征;斑岩型钼矿;成因;王安镇杂岩体;河北省中图分类号:61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09)
01-0034-07收稿日期:2008-11-15
责任编辑:刘新秒
基金项目: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普查项目
作者简介:张强(1968-),男,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铀矿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①张道忠,薛皓江,黄武雄,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铜(钼)矿普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519地质大队,1989.②
陆树文,张强,胡瑞刚.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勘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勘总院,
2007.安妥岭钼矿位于大海沱-川里构造岩浆成矿
带[1]中部,王安镇[2、3]
杂岩体北缘,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班岩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原来为一个斑
岩型铜(钼)矿化点,前人1988、1989年先后投入了较多地质、物化探工作①,但一直没有大的找矿进展。

2006、2007年华北地质勘查局在该区展开第二轮深部找矿工作,投入了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发现并圈定了厚大钼矿体,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
ZK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K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②。

随着深部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望在本区取得中大型斑岩型钼矿的找矿突破。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大地构造位于二级单元燕山沉降带西段,与山西台背斜接壤部位的附近,褶皱断裂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

该区吕梁运动形成结晶基底,结晶基底为太古宙变质岩系[3、
4]
,即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Ar 2)角闪斜长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等,变质程度为角闪绿片岩相,
具较强的混合岩化,原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钙碱性火山岩。

之后的1600Ma 间在稳定的地台环境下
形成了几千米厚的沉积岩系,即长城系高于庄组
(Ch g )蓟县系雾迷山组(Jxw )和铁岭组(Jx t )、青白口系下马岭组(Qnx )和景儿峪组(Qn j )组成,主要岩性为含燧石(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杂色页岩及硅质角砾岩(图1)。

古生界由寒武系(∈)和奥陶系(O )组成,主要岩性为石灰岩,部分页岩、泥岩。

中生界仅出露侏罗系中统(J 2)和上统(J 3),岩性有砾岩、砂岩、页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等。

区域构造表现为北北东向的乌龙沟断裂和紫荆关断裂[1],近东西向的野狐-东团堡断裂。

1)乌龙
沟断裂:向南东倾斜,倾角65~80°左右,属正断层。

断裂两侧岩石强烈破碎,宽几米至几十米,最
宽达130余米,由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组成。

沿此断裂有大量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具有多次活动的性质,该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2)紫荆关断裂:倾向南东,倾角55~75°,属正断层。

断裂破碎带最宽达100m 左右,由糜棱岩、角砾岩及断层泥组成,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3)野狐-东团堡韧性脆性断裂,发生于吕梁期,多次活动,形成几十至数百米宽的糜棱岩、碎裂岩带,具推覆性质,与北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往往有含矿岩体侵入。

褶皱构造为龙门-韦家峪复式背斜,轴部由漫
图1河北省西部区域地质简图
Fig.1Schematic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in the western Hebei Province
1.新生界;
2.侏罗系;
3.寒武、奥陶、石炭、二迭系;
4.长城、蓟县、青白口系;
5.阜平群、龙泉关群;
6.花岗岩;
7.花岗闪长岩;
8.闪长岩;
9.花岗闪长斑岩;10.正断层;11.逆断层;12.地质界线
山组组成,轴向北西,两翼为木厂组。

中生代,本区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的推覆构造和挤压构造。

早期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受到活化,表现为本区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糜棱岩带,晚期的北东、北北东向的深大韧性剪切带使得早期的北东、北西、北北东向构造叠加于近东西向构造之上,初步奠定了区域上的东西向为主,北东向为次的构造格局,同时伴随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并形成本区的主成矿期。

区内岩浆活动发育,种类繁杂。

其中,一期是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杂岩体,包括末期的超浅成次火山岩体;另一期是燕山晚期形成的大河南和王安镇杂岩体及一些出露面积较小的杂岩体。

司格庄、王安镇[2]、大河南[5]、大海坨等成矿岩体在这一动力学背景下沿这一构造格局呈北北东向分布。

沿着这几个大岩体周边分布有多个与钼矿床有关的小岩株,形成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钼矿床,安妥岭东部的野狐钼矿、骆驼鞍钼矿、西南部的大湾钼矿,向北的贾家营、石斛峪、东三岔、大庄科钼矿,直至北部的撒岱沟门、大草坪钼矿,构成燕辽(铜)钼成矿带[6]的西缘,成为一个重要的钼(铜)多金属产地(图2)。

成矿带内的斑岩型矿产,除野弧铜钼矿外,还有新发现的骆驼鞍含钼多金属矿[7]。

成矿具以下特点:
(1)与区内主要矿化矽卡岩型矿化有关的岩浆岩,绝大多数为第一次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仅个别的产在第三次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

热液脉状铅锌矿和含金多金属矿目前仅发育在第二次斑状花岗闪长岩的外接触带。

斑岩型铜钼[6、8]和多金属矿化则完全与第三次花岗斑岩和花岗岩有关。

(2)斑岩型矿产主要与孤立的、面积不大的小岩体有关,主要岩性为第三次侵入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面积0.5~0.8km2。

(3)这些小岩体都呈卫星状分布在王安镇岩体的北部外围,它们的产出受两组构造控制。

从宏观上看,它们都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分布在三条主断裂之间及其附近,但每个小岩体的产出又都与北西向构造有关,如野狐花岗斑岩均呈北西向延伸,骆驼鞍岩体恰位于北西向龙门-苇家峪复背斜与北北东向大断裂的相交处。

(4)多数具强烈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和黄铁矿化,硅化强烈处近似次生石英岩。

(5)浅部矿化往往以黄铁矿、黄铜矿或方铅矿
、第1期张强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35
图2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地质略图(据黄典豪等,1996修改)
Fig.2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the Yanshan-Liaoning molybdenum(copper)metallogenic bel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1.钢屯;
2.兰家沟;
3.新台门;
4.松北;
5.杨家杖子;
6.老虎沟;
7.肖家营子;
8.小寺沟;
9.莫古峪;10.寿王坟;11.撒岱沟门;12.大草坪;13.石湖峪;14.东三岔;15.大庄科;16.贾家营;17.野弧;18.大湾;19.后峪
闪锌矿、黄铜矿为主,深部辉钼矿增加,或以辉钼矿为主。

矿石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斑点浸染状。

(6)以碳酸盐岩为围岩的含矿斑岩体,在外接触带可能形成以铜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而在深部可能形成以钼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特别是岩体内部还可形成斑岩型铜钼矿产。

2矿区地质
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浅粒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安妥岭岩体南部及西南部,内夹斜长角闪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其总体产状为倾向185~260°,倾角10~75°。

该岩体是矿床的直接围岩,由于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的影响,发生热液变质,形成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青盘岩化蚀变岩,发育于斑岩的两侧(图3)。

该区褶皱发育于太古宙阜平岩群变质岩中,为龙门-韦家峪复背斜西南翼的一部分,呈单斜构造,安妥岭斑岩体即位于其南翼靠王安镇岩体处,向南为王安镇岩体所破坏,愈靠近岩体倾角愈陡。

断裂可分为三组:1)近东西向断层(F1、F2):主要分布于岩体南北两侧之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地层接
触带中,走向85~110°之间,南倾,早期活动为压-压扭性,后期主要以张性为特征,表现为较宽的近东西向挤压破碎带。

2)北西、北北西向断层(F3、F5、F4、):走向340°,倾向北东,倾角80°左右,属正断层,其间可见岩脉及构造角砾岩,沿构造线黄铁矿化、硅化均较强,局部可见较早的压性角砾。

这两组断裂主要对安妥岭岩体的侵入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北北西向构造又控制着钼矿体的产出。

3)北东向断层(F6):规模较大,在本区是最晚活动的断层,切断所有前期构造线及地质体,一般延长上千米,以升降运动为主,垂直断距一般为10~30 m,走向50~60°,倾向SE,倾角60~70°,属正断层,其总体上对成矿起破坏作用。

矿区侵入岩为多次侵入的安妥岭斑岩体,位于上黄旗-乌龙沟、岭南台-紫荆关深断裂所夹持的部位,大河南、王安镇两大岩体之间,形态上东宽西窄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南倾。

据钻孔资料,岩体北接触带向南倾,倾角60°左右,南接触带亦向南倾,倾角60~70°,岩体深部有变窄的趋势,但接触面产状变化较大。

岩体侵入于太古宙地层中,定位于NE向、NW向、近E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为燕山晚期三次呈中心式侵入的岩浆岩组成。

第一次为花岗闪长斑岩(γδπ),
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和东部呈36地质调查与研究第32卷
图3安妥岭矿区地质草图
Fig.3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Antuoling mine area
1.第四系;
2.太古界阜平群角闪斜长片麻岩;
3.花岗闪长斑岩;
4.石英斜长斑岩;
5.闪长玢岩;
6.断层及编号;
7.勘探线及编号;8.钼矿床;9.岩体
半环状,普遍硅化、黄铁矿化;第二次为石英斜长斑岩(λσπ),分布于第一次侵入岩内侧,两者之间形成破碎角砾岩和冷凝边;第三次为各种脉岩,有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及辉绿岩等。

安妥岭岩体化学成份及中国和世界平均值列表如下(表1)。

SiO2含量:花岗闪长斑岩含量在(66.9~69.86)%之间,平均含量67.78%,高于中国和世界平均值,石英斜长斑岩含量在(68.8~70.04)%之间,平均69.49%,亦高于平均值较多,说明岩石中SiO2过饱和,偏酸性一些。

Al2O3:普遍较中国和世界平均值偏低,花岗闪长斑岩平均含量为15.22%,石英斜长斑岩平均含量是14.73%。

而Fe2O3+FeO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2.71%和1.47%,较中国和世界平均值低,尤其是Fe2O3>FeO。

同样M gO的含量也较中国和世界平均值低较多,反映了岩石中铁镁矿物偏低。

CaO也是如此,较平均值低。

Na2O+K2O,花岗闪长斑岩含量变化于(7.88~9.77)%之间,平均9.07%。

石英斜长斑岩变化于(8.34~9.65)%之间,平均含量9.13%,大大高于中国和世界平均值,尤以K2O偏高更为明显。

与钼矿床关系密切的是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斑岩,各次侵入的岩浆岩矿物成份及岩石平均矿物含量,列入表2。

据蒙特利尔会议所通过的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利用A-P-Q三角图法以及CIPW标准矿物法,反映了岩石属于花岗闪长斑岩而又略偏碱性一些。

该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是:铁镁质含量比标准同类岩石偏低,K2O+Na2O平均含量9.12%,其中K2O>Na2O,SiO2含量偏高,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

3矿体地质特征
安妥岭岩体地表呈椭圆状,东西长体1300多米,南北宽约600m,面积0.7km2,位于王安镇岩体的北部,呈北西向延伸。

岩体内及其围岩中黄铁矿化极为发育,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不规则,参差不齐。

接触带附近岩石蚀变较强,界限不清,岩体-蚀变岩带-围岩呈过渡关系。

钼矿体多位于400~ 600m深度,且向下有加强的趋势,具有较好的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矿体宏观上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具体上受王安镇岩体北部边缘近东西向断裂和北西断裂的严格制约。

斑岩体就是沿着这两组断裂及其交汇部位侵入,后期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的构造,
具一定破第1期张强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37
表2
矿区岩浆岩矿物成份及平均含量表
Table 2Mineral composition and average content of igneous rocks in Antuoling area
表1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化学成份含量表
Table 1Geochemisty compositon of Antuoling granodiorite-porphyry body
注:分析单位为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测试
坏性,1号线的3个钻孔见矿厚度累计188多米,单层1.5~37m ,平均品位0.073%,主要产于岩体内部、岩体南部接触带部位及片麻岩当中,倾向190°左右,倾角60~70°。

钼矿化发育于斑岩体及内外接触带的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青盘岩化蚀变岩及花岗闪长斑岩中,矿体由不同方向的石英细脉群组成,细脉个体厚度0.1~0.5cm ,个别厚达5cm 左右,但粗大的脉体矿化较弱,有的几乎没有矿化。

矿体为隐伏矿体,根据钻孔资料多呈层状或透镜状(图4)。

根据矿物组合,矿床中的细脉大体分为:1)黄
铁矿-石英脉,2)黄铁矿-辉钼矿
-石英脉,3)黄铁矿-钾长石-辉钼矿-石英脉。

此外,在矿体边部可见到充填裂隙的碳酸盐脉和沸石脉,这两种矿脉量较少,且不含辉钼矿。

上述石英脉往往彼此穿切,这反映出成矿过程的长期性和多阶段性,这种情况是斑岩热液系统演化和多次构造活动致使流体和裂隙多次产生,矿质反复脉动沉淀的结果,而在矿体边部碳酸盐脉和沸石脉的形成,表明成矿过程接近尾声。

辉钼矿在矿脉中的产出方式有:1)呈浸染状或
斑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2)辉钼矿晶片有时在矿脉中呈放射状排列,3)辉钼矿沿矿脉的两壁呈薄膜
产出,4)辉钼矿与石英脉呈相间条带分布,5)辉钼矿沿岩石的微裂隙充填,形成微细的纯辉钼矿脉。

钼矿石的自然类型有三种,即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矿石、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矿石和青盘岩化蚀变岩矿石。

矿石主要呈粒状结构,浸染状和条带状构造。

矿石矿物主要是辉钼矿和黄铁矿,其次为磁铁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及沸石等。

矿区内蚀变种类繁多,但发育程度不同,主要蚀变有硅化、青盘岩化、透(次)闪石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碳酸盐化及萤石化等,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带:(1)硅化钾化带:分布于岩体的外接触带围岩中,同时叠加在钾化花岗闪长斑岩上面。

绢云母化、钾长石化、透闪石化、绿化,同时伴有较强黄铁矿化、强辉钼矿化。

(2)硅化、黄铁矿化带:分布于岩体的东南、东
38地质调查与研究第32卷
部及东北部,呈小半环状展布。

主要发育于岩体接触带内外两侧,越靠岩体硅化越强,伴有细脉状辉钼矿化。

(3)青盘岩化带:发育于南北两大破碎蚀变带中,宽度20~80余米,为强烈破碎后再胶结。

主要蚀变矿物有绿泥石、绿(黝)帘石、透(次)闪石、石英、绢云母、方解石、黄铁矿等。

(4)黄铁矿化弱硅化带:分布于岩体外围四周,是岩体的最外侧的蚀变,范围涉及到岩体南北距接触带几百米范围,南部强度及范围都大于北部,伴随岩石的破碎及弱绿帘石、绿泥石化,局部见碳酸盐细脉,整体走向近东西横贯全区。

与钼矿化关系最密切的是硅化,其次是钾化。

基于上述的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围岩蚀变,矿床的形成过程分为气成-热液期和热液期,其中以热液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为钼矿化作用的最主要阶段。

4成因分析
该区的太古宙阜平岩群结晶基底(含钼2×10-6~3×10-6),在燕山晚期因近东西向深断裂的复活和区域热流值升高[8],同基底岩石深熔作用产生了花岗质岩浆。

该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结晶分异演化,受阜平岩群的同化混染,富含SiO2、K2O和亲花岗岩元素,并在断裂控制下侵入于太古宙阜平岩群形成王安镇斑状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基。

由该岩浆进一步演化派生富含挥发组分(H2O、F、CO2等)和钼的高定位[9、10]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

随着岩
浆的冷凝固结,导致熔体和富水热液的分离,这时便开始进入高温气成-热液阶段,同时由于斑岩体热源造成的负压环境,使成矿热液系统具有混合液的特征。

在此期间,由于岩石静压力和静水压力的更替,使岩石发生破裂和矿质脉动沉淀,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含钼石英细脉。

在由高温至中温变化过程中,伴随有钾化、青盘岩化和强烈硅化。

根据矿石的矿物组合(无硫酸盐矿物)和围岩蚀变的特点判断,在主要的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过程处于一种低fo2、高fs2的弱酸性还原条件[8、9]。

而低-中等盐度成矿流体的沸腾是辉钼矿、黄铁矿等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

该斑岩热液系统进一步演化进入低温混合热液阶段,由于前期钼的大量沉淀,此时钼几乎耗尽,故在青盘岩化带仅见微弱的钼矿化。

至此,该矿床的内生成矿作用宣告结束。

5结论
综上所述,安妥岭杂岩体是一出露面积较小的小岩体,该钼矿床即产出于它的旁侧。

矿化与岩浆活动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且严格受多组断裂及接触带构造的控制;浅部以黄铁矿化为主,深部辉钼矿化逐渐增加,矿石主要以细脉浸染状为主;蚀变主要为硅化、青盘岩化,蚀变分带具斑岩型矿床特点,只是绢云母化带不明显。

本矿床应属于斑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参考文献:
[1]万天才.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图4安妥岭钼矿1号勘探线剖面简图
Fig.4No.1exploration line section diagram of Antuoling
molybdenum deposit
1.太古界阜平群木厂组角闪斜长片麻岩;
2.石英斜长斑岩;
3.花岗闪长斑岩;
4.青盘岩;
5.矿体;
6.断层;
7.
地质界线
第1期张强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39
[2]许洪才,毕伏科,张德生,等.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杂岩体
多金属成矿规律[J ].地质调查与研究,2006,29(1):11-20.[3]牛树银,李红阳.太行山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分析[M ].北
京:地质出版社,1995.[4]王式
,韩宝福,李瑞,等.太行山北段王安镇岩体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地质科学[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29-38.[5]任树祥,张崇山.大河南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J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2,25(3-4):184-189.[6]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 ].北
京:地质出版社,
1984.[7]刘志明,袁志林.保定西部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
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5,(02):134-139.
[8]唐静轩,马清阳,曹则彬.中国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9]赵一鸣.中国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M ].北京:地质出版
社,
2006.[10]刘凤山,石准立.太行山-燕山造山带与中生代花岗岩有
关的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特征[J].矿床地质,1998,17(3):193-214.
Geological Characters and Genesis of the Antuoling Molybdenum
Deposit in Laishui,Hebei Province
ZHANG Qiang 1,ZHANG Xiao 2,ZHU Feng-li 1,WANG Sheng-quan 1,
LU Shu-wen 3,HU Rui-gang 3
(1.Nuclear Industr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General Iinstitute,Baodi Tianjin 301829,China ;2.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General Institute ,Tianjin 301810,China ;3.Baoding Industr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General Institute,Baoding 071000,China )
Abstract:Through much exploration work of drilling,pitting and geophysics and geochemistry in the Yanshanian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metallogenic belt of Laishui Conty,Hebei Province,Antuoling molybdenum ore deposits was found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act zone of Yanshan granodioritic porphyry and hornblende plagioclass gneiss of Archean Fuping Group.Molybdenum ore bodies are thick.M ore than 30layers have been seen in borehole ZK2with the thickest of 13m and the total thickness of 108m.10layers with the thickness of 55m have been seen in borehole ZK3,the thickness of the main ore body is 37m.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is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wall rock's silicification and potassic alteration.The type of ore are granodiorite,silicified hornblende plagioclass gneiss and propylite altered rocks.The alteration of mineralization has characteristic of porphyry-type deposit.This deposit is medium-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deposit.
Key word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orphyry type M o deposit;metallogeny;Wang'anzhen Complex;Hebei Province
河光40地质调查与研究第32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