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岑运强)—语言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语言学
1.岑运强《语言学概论》p279—286
一、概述
(一)心理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1.言语的产生
人们用言语表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说话人怎样把想表达的思想变成实际话语的心理过程。
2.语言的理解
就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心理过程,即听(读)者怎么样把话语还原成对方企图表达的思想的心理过程。
3.儿童的语言获得
儿童是怎样理解和产生母语的,它的过程和机制是什么。
(二)心理语言研究发展简史
1.早期研究
早在1787年,德国生物学家迪德曼首次尝试记录一个儿童的语言发展。接着,达尔文于1877年发表了他对自己小孩学话和发育情况的观察,开创了运用进化论研究心理学的先河。但是达尔文感兴趣的是种系发展,他关心的是对比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异。首先把个体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是普列叶尔,他在1882年发表了《儿童心理》,该书逐日记录了著者儿子头三年的语言发展的结果,并系统地考察了儿童的意识、智力和意志的成长。继普列叶尔之后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斯特恩和W.斯特恩,他们的《早期儿童心理学》是第一本关于儿童心理的手册。但是,在这个阶段,因为一些心理学家对现代语言学懂得很少,所以对语言行为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初步发展
1935年,通过对美国语言学和其他与语言学有关的学科调查报告卡洛尔发表了《语言学之研究》,书中交错使用“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这两个词,而且认为,现代语言科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高度发展,有可能把这两门
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并且用之于研究各种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心理现象。
50年代以后,确实有些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建立心理语言学这门学科,而且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某些研究也确实有所前进。某些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不能只限于描述儿童的语言形式,而必须进一步去发现儿童在某一特定语言阶段取得多少语言知识。他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儿童学话常常也会归纳和应用规则。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心理语言学那时虽然有人提出来,但由于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并未能大踏步地前进。
3.重要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末期,乔姆斯基相关理论的诞生,使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总的说来,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打破了行为主义理论的禁锢,解放了思想。人们不再拘泥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转而研究言语活动的内部过程和机制。其二,由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核心,以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因此,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重视句子水平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另外,语义问题渐渐成为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心理学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心理语言学越来越来倾向于认知的观点。第二,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例如把研究对象从句子扩大到比句子大的语言单位,如语段或篇章的研究;再比如对语用的研究、跨语言的比较研究,等等。
二、儿童的语言习得
人类的语言习得过程是非常迅速的。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词汇量就达到几千单词。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要获得一些对该阶段非常重要的言语技能。其发展序列为:学习发音,运用单个单词,最后把单词组合成句子。张厚粲主编的《大学心理学》一书,曾把儿童的语言习得分成以下几个阶段:3个月大的婴儿能把音位同其他语言区分开来。在婴儿能说出第一个单词之
前,他们在学习母语的声音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头6个月,婴儿的发音主要由哭泣和笑声组成。不久,婴儿开始牙牙学语,发出各种各样的相当于音位的声音,这些声音越来越像周围环境中的人所说的言语。这种趋势体现了儿童神经结构的发展和言语器官的成熟。
到18个月大时,儿童大约可以说出3个词到50个词,但他们头脑中所能理解的词汇远远超出他们所能说的。儿童的词汇量很快增长,在18个月左右会出现一个词汇量激增的时期,即在增加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但是他们还是不会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18个月到24个月大时,儿童开始把单词组合成句子。
3岁时,儿童已经可以用一些复杂的句式表达一些复杂的意思。
4岁到5岁时,儿童的言语能力已经相当成熟。到了上学以后,儿童通过接受书面语言的写作训练,将学会说更长更复杂的句子,并且开始理解歧义句。
三、言语生成的心理机制
言语生成的第一阶段是制定计划,从语篇计划到句子计划到句子成分计划。语篇计划要决定所产生的话语是会话型和独白型;句子计划则进一步从命题内容、言语行为、主题结构等方面加以体现;句子成分计划则想出句子骨架中可以灵活安排的成分(如词组)。
言语产生的第二阶段是建立结构。建立结构居于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立的是一个句子的产生系统。人们说话中的失误可以为我们了解建立结构的过程提供证据,但要认识结构失误,还必须了解“理想的表达”。言语失误的原因有两大类:认知的和社会的。
言语产生的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其任务是怎样把语言信息的高度抽象的心理表征变为不断变化的肌肉活动形式,并调动发音器官,产生表达该信息的声音。这个阶段的第一步是编制发音程序,我们不但要规定语音的切分成分和它们的次序,还要规定其时间和节奏。第二步是对程序的执行,它涉及怎样使大脑控制呼吸机制、喉部机制和发音机制来发出声音。对这个过程有不同的解释,一个是肌肉命令假设,即认为肌肉系统的语音输入包括一些子语音单位(相当于区别性特征)。这样,输入的每一个音素都包括一些低层次的单位,而这些单位又有其相
对应的不变得肌肉命令,它们无非是对特定的发音器官发出完成特点动作的神经信号。另一个是声道目标假设,按照这种假设,对产生系统输入一个音素的各种特征可以转化为足以产生该音素的声道构造的肌肉表征,这就是声道目标。假设认为,所作出的特定的肌肉活动是手段,而声道目标才是目的。这些动作是产生系统“计算”出来的,不管发音器官在动作开始时处于什么位置,都可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四、言语理解的生理机制
言语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言语刺激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加工的过程。在言语理解中,听话者常常要对说话者的愿望和意图进行“猜测”,也就是将说话人的意愿或意图编码为一定的主题结构,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去建构意义。譬如,人们听到有人说:“请把风扇打开吧!”就知道说话人直接地表达了开风扇的请求,这样便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可是,在房间里很热、风扇又没有开情况下,说话人或许会说:“这房间可真热啊!”这时听者可能会揣测说话人的愿望或意图,因为这句话可能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开风扇这一个间接的请求。可见,尽管这两句话的表层结构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深层意义是一致的。
广义地说,言语理解不仅包括构造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使用的过程。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建构意义的基础上,会采取一些相应的言语——认知活动。如果听到一个判断,人们会把其中的新信息在记忆中储存起来;如果听到一个问句,人们会从记忆中搜寻有关的信息,并试图去回答它。此类活动,都属于语言使用过程。当然,在言语理解中,前一种活动是主要的。
简单地说,言语理解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第一,言语识别。言语识别主要是通过知觉加工,对以听觉或视觉形式呈现的言语刺激进行初步的编码。这是言语理解的初步水平。
第二,句子的理解。句子是表达思想的单位。句子的理解过程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首先,句子理解要以语言识别为基础,通过对字词的物质外壳(语音或字形)进行编码,达到对字义的确切把握。这是理解句子的基础环节。其次,听者在语言识别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句法分析的过程是指听者根据一定的句法关系,建立句子的结构,建构相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