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银器(滇王金印及汉委奴国王金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王金印
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时间:西汉。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材质: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滇王金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纯金质地,体积如现在的矿泉水瓶瓶盖大小。印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印纽为蛇形,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饰有鳞片纹。印文为篆书,即:“滇王之印”四字。文字是在印身上雕凿而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
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但是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印在中国古代一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汉代的印章规格,一般的官印为铜制,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印用银制,诸侯王和丞相等用金印,而皇帝之印称为玺,其中最为著名的皇帝印玺就是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根据这一规定,这枚金印实际上为诸侯王印。
赐予滇国的这枚金印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文物的证明。在西汉时期,只要边疆地区的小国称臣纳供,中央王朝一般都以赐印、委派官爵等方式,来行使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汉帝国对于西南边疆的滇国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的策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降于汉,汉武帝就“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随后汉武帝还在现在的晋宁县设立了益州郡以巩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滇王金印的发现有着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判断云南省博物馆内所藏的青铜器可能属于古滇国。1953年,云南省博物馆又收购了几件可能属于古滇国的青铜器,这些线索意味着在云南省境内可能存在着古滇国遗址。1954年经过实地考察,确定晋宁县石寨山就是古滇国墓地。1955年3月,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对石寨山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数百件。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后,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在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在最后清理6号墓的漆棺底部时,一个不大的被泥土包裹着的方形物体引起了发掘者孙太初的注意,当他小心地用软毛刷刷干净外面的泥土后,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印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经过仔细辨认,这枚金印上的四个汉字即是“滇王之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金印正符合了汉代诸侯印的规格,不仅证明了史书上所记的滇国确实存在,也同时证明了滇国曾经是汉朝诸侯国的事实。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滇王金印的出土更显出它的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考古价值。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在天明四年( 1784 ) 的一天由一位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福冈市博物馆。
因为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但是,一直以来日本的中国史专家对此存有疑惑。真伪争议他们首先怀疑的是这枚金印的真伪,在金印发现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伪造这一枚小小金印的技术,因此,金印到底是不是中国之物让人怀疑,或者这印章本就是时人为了某种
目的而故意伪造。
然而,在1956年,云南一座滇王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印“滇王之印”让“汉委奴国王”有了一名“兄弟”,仿佛佐证了这枚金印的真实。此后,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苏扬州市的汉墓附近又出土了一颗金印,这就是“广陵王玺”。“广陵王玺”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形制相似,字体以及文字的雕主法与光武帝赐与日本委奴国工的金印几乎同出一辙,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汉委奴国王”是蛇纽,而广陵王玺是龟纽,不过,两印的高度、边长和重量都差不多。因为玄武神就是一条蛇缠绕着龟,人们推测这两颗金印有亲戚关系。
两枚金印的出土大大的增加了“汉委奴国王”印的真实度。因为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中日两国出士的这三枚金印均符合汉制,而且中国发现的两个金印均被考证为真。
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这并不够,理由是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在《后汉书》关于委奴国,除光武帝赐委奴国王印缓,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侵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的记载而外,再没有其他记载。学者认为“委”字作委任解,即将印上文字解释为汉朝委任的奴国国王。
反驳这一说法的学者表示,从汉代及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王朝对外派送的印信中从未有作委任解的“委”字先例。多数学者认为“委”和“倭”相通,“委奴国”即“倭奴国”。但是,“倭奴国”究竟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还是“倭”之“奴国”的意思呢,这又存在较大分歧。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魏明帝时曾封邪马台国王卑弥呼“亲魏委王,假金印紫缓”。然而,中国王朝对外赐予封号一般都采用二断的称呼,如“汉·匈奴·左贤王”,由此,“倭奴国”便成为一个不能完全等同于《魏志·倭人传》中“奴国”的名字。
无论如何,由这枚金印引起的争论仍在继续,关于这枚金印的传说也变得神乎其神。据说有一次广陵王玺被借到日本福冈参展,名古屋的摄影专家前往拍照。当把两颗印摆得很近的时候,两印之间出现了在北极和南极常见的那种极光,此后极光慢慢消失。有人说这是研究家的热情给了出土文物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