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银器(滇王金印及汉委奴国王金印)
滇王金印名词解释
滇王金印名词解释滇王金印名词解释:《滇史》记载,楚雄为滇国古都。
滇文化的发祥地。
唐南诏时期设建宁府,五代时期设威楚府。
宋大理国时期改威楚府置威楚州,元末明玉珍据蜀时又改威楚州为中庆路,清雍正十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即今楚雄市。
1954年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周恩来总理“大理地区应划归云南省”的建议,决定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5年1月24日正式建立。
1958年10月1日,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
滇国铜鼓出土于楚雄州牟定县大甸子,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元前3世纪,在我国西南地区曾存在过一个与古希腊、古罗马并称“三大文明”的灿烂古国,即“滇国”,其影响远及东南亚和南亚。
传说“滇王之印”是镇守滇池地方之物。
20世纪70年代,这枚印章被定名为“滇王之印”,置于武定狮子山发掘的汉墓中,为国家一级文物。
《辞海》在解释“滇王之印”时写道:“《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故尝得罪于汉,而王昆弟种人以此记汉厚遇之也。
”这里所谓“汉孰与我大”,实际上是说楚、汉相比较谁的势力强大的问题,由此引出的“滇王”显然是指楚王熊通。
而所谓“昆弟种人”,则表示楚王与诸侯王不同,楚王有权自称为王,别人无权干涉。
也就是说,楚王熊通与诸侯王一样具有高贵的血统。
一般认为,楚王熊通是西汉初年楚怀王熊心之子。
当时,匈奴刘氏的冒顿单于已经死去,他的孙子叫作老上单于,与他的母亲阏氏王后住在匈奴的首都,其势力很大。
《汉书·匈奴传》记载,冒顿是老上单于之子。
“汉朝的朝廷有一位臣僚非常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对汉宣帝说:‘匈奴大于月氏,西域大于匈奴,月氏小于匈奴。
匈奴强大,但月氏小于匈奴。
现在,月氏服从汉朝,而匈奴没有。
所以,汉朝厚待匈奴,而薄待月氏。
’于是,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
群臣都认为:‘滇王比月氏王大,因为月氏服从汉朝。
’汉宣帝采纳了群臣的意见。
于是,派遣大军护送滇王的儿子入朝做为人质,并封滇王的儿子为‘滇王’,赐给他印玺,让他持节领护诸侯。
李家瑞与滇王金印
化局 汇报 ,引起 了省委 、省 政府 的高度 重视 ,时任 省
委宣传 部长 袁勃 、省文 联主 席徐嘉 瑞 、省民 委副主 任
李群杰 、省文化局 局长 陆万 美 、省委边 疆工 作委 员会
研 究室 主任 乌曜 等负责 人听取 了李 家瑞 和熊 瑛等 同志
的汇报 。应 邀出席 汇报 会的 还有 省文 史馆副 馆长 、省 文物保 管委 员会秘 书 长梁书 农 ,云 南大学 历 史系主 任 方国瑜教授 等。 经研 究 ,省文化 局 同意省博 物 馆的 发掘 建议 ,省
废铜卖掉 了 ,他 也没见到过 实物 。15年秋天 ,时任主持馆 务 94 副馆长 的李家瑞安 排省博物 馆的熊瑛 、蔡佑芬 等人专程去晋 宁
作 了一次 调查 ,居 然找到 了铜 器出土 的地点一石 寨山。熊瑛等
在 晋宁县相关 人 员陪 同下在 山下石寨村 农民手 中又征 集到若干 件类 似的兵 器和一件磨 制精细 的石犁 ,并 从农民 口中了解到 当 年大批青铜器出土的情形。
集 》由台湾中华书局 出版 , 《 北平俗 曲略 》由中 国曲艺出版社
出版 , 《 北平风俗类征 》由上海文艺 出版社 出版 。 新 中国成 立后李家瑞主 要从事考 古和文博 工作 ,1 5 年云 0 9 南省文教厅任 命他为省文管 会顾 问 ,后任 省博物 馆筹 备处 秘书 ( )具体负责 云南省博物 馆的筹建 ,出任副 馆长 ( 长 馆长 由气
象学家 、天文学 家陈一得兼任 ),是 云南省博物 馆第一位研 究 员。李 家瑞为人正直 、待人诚 恳 ,受到学 生和 同事 的尊敬 。云
著 名地方文献 学家 、云 南省文 史馆馆 员方树 梅老先生专 门向李
家瑞 等几位省博物 馆筹 备处的 同志 谈及在抗 日战争时期 ,在 他 家 乡晋 宁县小 梁王山曾 发现过一些 青铜器 ,听说都被农民 当做
幸亏这位专家工作细心,否则古滇国“国宝”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公元前的云南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古滇国,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自从归降汉武帝之后,历史上基本没有留下关于它的什么记载。
1956年11月,云南省的考古队在江川的石寨山,对滇国古墓,展开了发掘,虽然铜牛虎案、五牛一鼓贮贝器,骑士场面贮贝器等国宝级别的青铜器出土了不少,却有一件重宝,文物工作者们始终没有找到,这件重宝是什么——滇王之印。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可是这只考古队有一位队员非常细心,他在一堆不可能出现文物的“废弃物”中,终于找到了这枚意义重大的金印,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经过,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古滇国立国于公元前278年,第一代国君是楚国的将军庄硚,前109年,汉武帝派兵进攻云南,庄硚的后人顺应形势,易帜降汉,古滇国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面对降汉的滇王,按照惯例,汉武帝须要对滇王进行封赏,而且还要赐给他一枚滇王之印。
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西南有“滇”这个国家,对滇王之印根本就没有涉及。
1953年的时候,云南省博物馆为了对外展示的需要,就开始向社会征集文物,昆明有一位古董商人,无偿献上了青铜短剑,青铜矛和青铜钺等文物,这些文物的样式,绝非中原之物,经过调查,这位古董商讲出了实情,这些青铜器出土在江川的石寨山。
石寨山位于滇池的东岸,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是一个石灰岩构造的小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头巨大的鲸鱼,趴伏在滇池的岸边酣睡。
这座石灰岩构造的小山,根本不适合作为墓葬。
可是考古工作一旦展开,文物工作者这才发现,聪明的滇国人竟在石灰岩的山体上,开凿出了墓穴,众多的墓穴,一个挨着一个,这里就是古滇国的墓葬群。
这次负责发掘工作的领导姓李,他是云南博物馆的副馆长,李副馆长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经过和同事们的推断,他再三提醒自己的工作伙伴,一定要注意,没准哪个墓穴中,就有可能找到滇王之印。
一个个古滇国的墓穴被相继打开,青铜兵器,青铜储贝器,还有各种材质的礼器和祭器都出土了不少,滇王之印却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
2022年上海市金山、杨浦区高三(二)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解析版)
图1
(2)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的生产各有特点,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下图2中为公元前6世纪末某地的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当地人收获橄榄的情景。推测这一地区应是(单选)
图2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腊
(3)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传入中国是通过(单选)
(4)马铃薯和番茄是原产自拉丁美洲的农作物,传到欧洲,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A是正确的;BCD都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从材料的诗句可以看出,玉米属于高产农作物,可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抗旱能力强,易于大面积推广种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玉米在中国广泛的种植,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大量垦荒,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环境。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物种的传播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件,认为上述译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
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及重点问题提示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特征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先秦1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历经夏(形成)、商(发展)、西周(鼎盛)和春秋(瓦解)四个阶段,至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3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铁器牛耕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剥削方式发生变化,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3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1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2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秦汉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
3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1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3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文化开始传向世界。
3出现文化专制,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1中国通过海路和陆路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2对外交流以陆路为主。
魏晋南北朝1长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
2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1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佛教得到进一步传播。
出现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隋唐1封建国家统一强盛。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其颧骨突出,鼻子低平;还发现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发现有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烧石、烧骨和朴树籽等。
”此段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该遗址居民A.生活于黄河流域B.处于旧石器时代C.己进入农耕社会D.已形成早期国家3.新华网消息: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4.图片中的两件文物出土于同一时期,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A.A B.B C.C D.D5.下列不属于商朝文明成就的是A.图1 B.图2 C.图3 D.图4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中,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C.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D.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8.一位班主任在谈心得时说道:“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仁爱。
”他的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道家兵家C.道家儒家D.墨家儒家9.易中天在《帝围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新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东汉金银器
东汉金银器有关东汉黄金的文献记载比西汉明显减少。
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赐朱佑黄金三十斤,赐窦融黄金二百斤;汉和帝加元服,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中二千石、列侯、宗室子孙在京师奉朝请者黄金;汉桓帝加元服,赐河间、渤海二王黄金各百斤,彭城诸国王各五十斤;章帝即位,太后赐各王黄金十斤;明帝赐大司农黄金千斤;明帝葬后,太后个周、冯贵人黄金各三十斤。
灵帝赐朱儁黄金五十斤。
东汉时期的金属细工技术有自己的特色,错金银工艺继续发展,鎏金银工艺更加流行,又兴起了以金片、金丝为饰物的椎揲技术和掐丝技术。
金银饰物和器具大为增加。
错金银的器物在河北定县北陵头村的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了错金铁钩镶、铁刀、铁镜,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出土了错金流云纹铜镡、错金银的铜卧虎,江苏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广陵王玺”龟钮金印,还有一件错银铜牛灯,牛身上饰有流云纹。
精美的错金银工艺,体现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增长的聪明才智。
有一些工艺非一人所能完成,有集体分工制作。
建武21年和建武23年鎏金铜酒樽和承盘,其上刻铭文皆表,制作这些器物有一定的分工。
鎏金嵌银器物是这样,错金银的工艺也是这样。
鎏金器物发现的比较多,刘焉墓出土了数十件,刘畅墓出土了数百件。
诸如铜饰的车马饰件和兵器饰件,均进行鎏金。
徐州一个东汉墓出土了一个铜砚台,通体鎏金,镶嵌着红色珊瑚和蓝宝石,制作非常精美。
由于金为黄色,顾鎏金工人也叫做“黄涂工”或“金银涂章文工”。
由于涂在铜器上,也称“铜涂工”。
河北邯郸出土的东汉鎏金铜酒樽承盘上的刻铭:“建武二十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下者室铜工堂,金银涂章文工循,造工北,护工卒恽,长汜,令丞汛,掾曾,令史湆(QI)王。
”其中的“金银涂”就是鎏金镀银的意思。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的建武二十一年铜酒樽及承旋的形制与邯郸所出相似。
铭文所说的“铜涂”,也就是鎏金。
除鎏金器外,北方的金属细工多施与冠服上的细小饰件。
洛阳烧沟的一个东汉墓出土了4件黄金饰品,都在人头附近,推测是冠上的饰物。
汉委奴国王金印
汉委奴国王金印作者:张荷蕾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09期在众多出土的印玺中,“汉委奴国王金印”独具风韵。
该印玺为纯金铸成,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通体高约2.2厘米,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纯属偶然,1784年的一天,日本福冈市志贺岛上的一位佃农在拓宽水路时,从一块大石头下发现了这枚金印。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枚金印的价值,但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福冈城内,众多达官贵人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能以重金买下这枚金印,其中一名叫龟井的儒学家甚至出价100两黄金,但最终金印被当地领主黑田获得。
这枚金印之所以如此抢手,是因为它大有来头。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也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意思是,在东汉初年,日本国王派遣使者前来洛阳进贡,愿臣属汉王朝,光武帝便赐予了这枚“汉委奴国王金印”,旨在为日本国确立其权位和王位。
因此,这枚金印便成了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可谓意义非凡。
“汉委奴国王金印”为纯金铸成,印台上附有蛇形钮,经考证,汉帝赐予臣服国国王的金印上,印钮多为蛇、芋、骆驼等造型。
这枚金印证明了中日两国的早期关系。
然而,很快就有人质疑该金印的真伪,因为在当时,日本已经拥有了伪造金印的技术,再加上金印的发现实在太过偶然,所以有学者表示,这枚金印可能是有人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伪造的,于是长时间争论不休。
直到另外两枚汉代印玺的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才渐渐得以明晰。
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县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枚由汉武帝赐予当时滇王的金印——“滇王之印”。
据考证,该枚金印为真品,无论质地、字体、印纽式样还是尺寸,均与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十分相似。
1981年,扬州市邗江县的一名妇女在甘泉二号汉墓附近发现了一枚金印,同样为纯金铸成,其外观与纹路跟“汉委奴国王金印”如出一辙,甚至有学者表示,两枚金印大概出自同一人之手,而这枚金印,是东汉明帝于永平元年(公元58年)赐予广陵王的“广陵玉玺”,与光武帝赐予汉倭奴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时间只相差了一年。
滇王金印名词解释
滇王金印名词解释滇王金印又称铜圆、铜圆,是云南省造的一种货币。
云南简称滇,因为云南盛产一种名贵的宝石——云南宝石,古代曾设“云南郡”管辖这一带。
宝石中有一种极似马蹄的石头,称为“马蹄”,据说“马蹄”就是“滇”字的由来。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南有夷邦,名滇国,有五采文,言英武,乘白马,滇王与汉使尺二铜印,文曰“滇王之印”,因以名其种。
”“云南”一词在历史上就多次出现。
《魏书》说:“吐谷浑在伏罗川西,寄治蒙笼山,去秦万里,南接吐蕃,西至大海,东连氐、羌。
南北千余里,西南至乌蛮,皆称臣侍贡。
”《滇载记》说:“滇池出银、发石如月而亏金,滇人掘取以为货,珠宝交易,亦在此市。
”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就和内地有了贸易往来。
而云南省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武帝时期,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皆椎结,耕田,有邑聚。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滇池地区是西南夷中最大的一个部落,其首领叫滇王,都城在滇池,而且拥有自己的铜印。
自战国以来,我国中央政权对西南夷的管理方法是羁縻统治。
这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系,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少数民族加强统治的一种策略。
到了西汉初年,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刘邦把征服西南夷的头领封为王,用“王印”统辖这些部落。
这种“王印”,形状像马蹄,故名“马蹄金”或“马蹄银”,简称“滇印”。
当时还在其他地方推广使用“马蹄金”和“马蹄银”。
这种做法显然和西南少数民族有利害关系。
云南少数民族对它的厚爱,可能源于滇池一带富庶的自然环境,与这些少数民族生息相依的地缘关系。
直到元代末年,一个名叫赛典赤的回族人,被派往云南省镇守,为了改变当地原始落后的社会面貌,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开发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使云南社会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军征伐云南,因云南少数民族抗击入侵者,反抗激烈,朱元璋只好暂缓征讨。
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记载与价值
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记载与价值汉委奴国王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背景《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
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
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当时,日本想借着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
因此举国大喜。
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
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
三国曹魏时期,古倭国曾在九年时间内五次向洛阳的中原王朝进贡,并首次掀开了中日两国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汉委奴国王金印文物出土金印的出土非常偶然。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福冈市志贺岛上的一个农民在拓宽水路时,从一块大石下面发现了这颗金印。
消息传到福冈城内,被当时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儒学家龟井得知,龟井马上写信给这个农民,愿用黄金十两买进。
农民很奇怪,没有回信,龟井再次写信,出价一百两黄金。
农民与村人商量,就上报了。
金印就被当地的领主黑田付白金若干获得。
这颗金印现陈列在福冈市博物馆,但博物馆没有说明它究竟是谁的,黑田的后裔说是暂时借给博物馆的。
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质疑部分学者专家对印章的真伪提出质疑因为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高中《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A.商灭夏B.周灭商C.国人暴动D.西周灭亡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3.晋国成为中原霸主是在A、葵丘会盟后B、城濮之战后C、桂陵之战后D、长平之战后4.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D、西周的冶铁水平高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A.东胡B.靺鞨C.犬戎D.回鹘6.我国铁器的使用,最早是在A.商朝B.西周晚期C.春秋前期D.春秋后期7.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B.C.D.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今天的:A.河南郑州附近B.四川成都附近C.陕西咸阳附近D.河北邯郸附近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①冶铸业发明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③漆工艺采用夹贮技术④酿酒业发明用曲造酒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D.加速了新兴封建制度确立进程11.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想使自己能与卿大夫平起平坐,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B.取得军功C.经营工商D.多生产粮食布帛12.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1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是有利于A.扩大教育对象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14.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的长期动荡B.百家争鸣的趋向认同现象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15.孔子编订、整理的典籍不包括A.《论语》B.《诗经》C.《尚书》D.《春秋》16.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古代传统被遗弃B.贵族特权相当严重C.统治者的集权意识D.以德治民已不适宜1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反映了墨子的思想是A.博爱B.非攻C.兼爱D.尚贤18.下列关于战国名医扁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B.被后世医学奉为“脉学之宗”C.使用麻醉方法进行手术D.在中医传统诊病方面建树重大1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A.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B、勤于政务,开拓进取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0.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1.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察举制2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会徽中的“京”字字体在全国统一使用始于A.商朝B.秦朝C.西汉D.南北朝23.秦朝的以下制度中,不具有进步意义的是A.郡县制B.统一文字C.统一车轨D.严禁私学24.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秦始皇的暴政统治B.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阶级政权C.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D.为历代农民反抗斗争树立了榜样25.“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A.继承了封国制B.发展了察举制C.沿用了郡县制D.完善了编户制26.两汉编户纳税服役多少主要依据A.人口多少B.身份高低C.资产多少D.土地多少27.昭君出塞的主要作用是A.排除了匈奴的威胁B.促进了汉人与匈奴杂居C.和睦了汉匈关系D.瓦解了北匈奴政权2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A.是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使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29.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共荣的典范水利灌溉工程是A.芍陂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30.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汉武帝有关的是①昭君出塞②张骞通西域③滇王金印④“汉委奴国王”金印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31.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长安和安息B.敦煌和安息C.长安和大秦D.敦煌和大秦32.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A.马六甲海峡B.孟加拉湾C.印度半岛南端D.马来半岛33.东晋时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其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34.记载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汉的史书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后汉书》35.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①张骞通西域②甘英出使大秦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④安敦遣使来汉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③④36.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B.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顾炎武继承“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37.对《内经》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战国问世、西汉编成②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②④38.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播出使中医再度蜚声海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B.《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C.《四部医典》是少数民族的医学名著D.华佗被誉为脉学之宗、神医39.以下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制造地动仪C.丝绸之路的开通D.华佗发明麻沸散40、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初中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初中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选择题1.“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B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源于战国。
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3.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题干三幅图片和甲骨文无关,故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那时还未创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揭秘西汉广东最高水平的金银器
黄金、白银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虽说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金银都未曾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性产品,也不代表特殊的考古文化内涵,但由于它们所拥有的自然魅力与永恒价值,即使在时空上相隔甚远,且缺少密切关联的人类文明之间,对于金银的喜爱都如出一辙。
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是迄今为止广东出土金银器中最为重要,也是年代最早的发现,共出土有金银器300余件,种类有印玺、器皿、服饰品和配饰等。
其中既有裂瓣纹银盒、金花泡这样明显具有异域风格的器物,也有银洗、银匜这类造型与中原汉墓所出毫无二致的器皿,玉龙金钩、漆杯金座等的出土则证实了南越宫廷不仅有金银手工业作坊,还拥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出不同于中原特色的金银工艺品。
总体来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银器反映了此时期广东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开创了岭南地区使用金银器的传统。
文/图:李岩“文帝行玺”金印“右夫人玺”金印“泰子”金印传承中原传统的浸润南越国使用金银器受到中原北方影响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墓中所出金印,与汉朝颁赠给诸侯王、列侯和外藩首领印是一致的,唯钮式不同。
例如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滇王墓出土蛇钮金印“滇王之印”、江苏徐州簸箕山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出土龟钮金印“宛朐侯埶”、徐州龟山西汉楚襄王墓出土“刘注”龟钮银印;陕西阳平关出土东汉龟钮金印“朔宁王太后玺”、江苏扬州甘泉2号汉墓出土东汉龟钮金印“广陵王玺”;海外则有日本天明四年(1784)出土的“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金制,方形,龙钮。
印文是铸后加工刻凿。
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书体平正,刚劲有力。
印钮是一条三爪游龙,盘曲成“S ”形,首尾和两足分置于四角上,首微昂,作欲腾跃疾走之势,庄重浑厚,堪称冠绝一时的杰作。
“文帝行玺”金印不仅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的汉代“皇帝”印,而且还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以龙钮代螭虎,印面规格超方寸的常规,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自尊号“文帝行玺”,充分反映了南越国在承袭秦汉之制的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本地区政治文化色彩。
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27历史云南省【word版,含答案全解全析】
2020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云南中考,1,2分,★☆☆)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尧和舜C.黄帝和蚩尤D.炎帝和尧2.(2020云南中考,2,2分,★★☆)据记载,汉朝廷曾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
如图文物可以印证汉朝时期()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墓葬出土“滇王之印”金印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云南地区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D.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3.(2020云南中考,3,2分,★☆☆)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
材料评价的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D.元朝的行省制度4.(2020云南中考,4,2分,★☆☆)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反映了宋朝()A.民族关系融洽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C.海外贸易繁荣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5.(2020云南中考,5,2分,★☆☆)有学者在提及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时指出:这些条款(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一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6.(2020云南中考,6,2分,★☆☆)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其领导人是()A.陈胜B.李自成C.黄巢D.洪秀全7.(2020云南中考,7,2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009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历史四月份名校联考模拟考试
2009年烟台市高三四月份名校联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说明:本试卷分I 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240分,请将第I 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纸和答题卡。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9.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10.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
”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似A .泰勒斯B .普罗塔哥拉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11.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12.印章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是重要的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以下印章对加强专制中央集权起过重大作用的有:(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①滇王金印②“汉委奴国王”金印③禁军官印④锦衣卫印13.下列诗句描述的是隋唐时期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辅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炉火照天地,经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1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日本一农民挖出一块金印,上刻五个字,让日本专家坐立不安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汉唐时期,其他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尤其是当时的日本,他们经常派遣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直至现在,日本也有很多东西都是源于中国
今天说的一件事,十分的有趣,一个中国的东西在日本出土了。
根据历史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这个金印最早的记载就是在此,但是之后,这个汉委奴国王金印,就不知道去向了1784年,日本一个农民,在劳作的时候,在田地里发现了这枚金印,很多人开始不相信,认为是假的,因为这个金印的体积很小很小,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不知道的以为还是个什么糖呢
不过,日本的专家认为,这不符合当年汉朝皇帝的身份,反正他们就不想承认这个金印的真实性,以及不想承认源自中国。
“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后,被献给了黑田藩。
后来被当做国宝对待,现在收藏咋博物馆,,大家都不愿意相信“汉委奴国王”这五个字,是源自汉朝的皇帝的赏赐,但是随着一件事的出现,他们不得不承认了
1956年,在云南出土了一件文物,考古队员在一座滇王墓中发现了一位“滇王之印”的金印。
这个金印的大下跟“汉委奴国王”差不多。
原来这是汉武帝刘彻当年赐给滇王尝羌的“广陵王玺”,侧面印证了日本的那个金印,也是汉朝皇帝赐予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教材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
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再加之本课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不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本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知识点以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为主线,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
但对于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还不适应,从已有的资料中去获取信息能力较弱,更不能由史实中去总结一些历史规律,加之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欠缺。
因此,我在上课中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史实、图片、地图等资料中去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去总结归纳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王金印
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时间:西汉。
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
材质:金。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滇王金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纯金质地,体积如现在的矿泉水瓶瓶盖大小。
印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印纽为蛇形,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饰有鳞片纹。
印文为篆书,即:“滇王之印”四字。
文字是在印身上雕凿而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
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
但是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
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印在中国古代一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汉代的印章规格,一般的官印为铜制,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印用银制,诸侯王和丞相等用金印,而皇帝之印称为玺,其中最为著名的皇帝印玺就是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
根据这一规定,这枚金印实际上为诸侯王印。
赐予滇国的这枚金印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文物的证明。
在西汉时期,只要边疆地区的小国称臣纳供,中央王朝一般都以赐印、委派官爵等方式,来行使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汉帝国对于西南边疆的滇国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的策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降于汉,汉武帝就“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随后汉武帝还在现在的晋宁县设立了益州郡以巩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滇王金印的发现有着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判断云南省博物馆内所藏的青铜器可能属于古滇国。
1953年,云南省博物馆又收购了几件可能属于古滇国的青铜器,这些线索意味着在云南省境内可能存在着古滇国遗址。
1954年经过实地考察,确定晋宁县石寨山就是古滇国墓地。
1955年3月,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对石寨山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数百件。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后,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在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在最后清理6号墓的漆棺底部时,一个不大的被泥土包裹着的方形物体引起了发掘者孙太初的注意,当他小心地用软毛刷刷干净外面的泥土后,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印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经过仔细辨认,这枚金印上的四个汉字即是“滇王之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金印正符合了汉代诸侯印的规格,不仅证明了史书上所记的滇国确实存在,也同时证明了滇国曾经是汉朝诸侯国的事实。
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滇王金印的出土更显出它的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考古价值。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在天明四年( 1784 ) 的一天由一位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
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福冈市博物馆。
因为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
但是,一直以来日本的中国史专家对此存有疑惑。
真伪争议他们首先怀疑的是这枚金印的真伪,在金印发现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伪造这一枚小小金印的技术,因此,金印到底是不是中国之物让人怀疑,或者这印章本就是时人为了某种
目的而故意伪造。
然而,在1956年,云南一座滇王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印“滇王之印”让“汉委奴国王”有了一名“兄弟”,仿佛佐证了这枚金印的真实。
此后,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苏扬州市的汉墓附近又出土了一颗金印,这就是“广陵王玺”。
“广陵王玺”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形制相似,字体以及文字的雕主法与光武帝赐与日本委奴国工的金印几乎同出一辙,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汉委奴国王”是蛇纽,而广陵王玺是龟纽,不过,两印的高度、边长和重量都差不多。
因为玄武神就是一条蛇缠绕着龟,人们推测这两颗金印有亲戚关系。
两枚金印的出土大大的增加了“汉委奴国王”印的真实度。
因为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中日两国出士的这三枚金印均符合汉制,而且中国发现的两个金印均被考证为真。
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这并不够,理由是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
在《后汉书》关于委奴国,除光武帝赐委奴国王印缓,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侵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的记载而外,再没有其他记载。
学者认为“委”字作委任解,即将印上文字解释为汉朝委任的奴国国王。
反驳这一说法的学者表示,从汉代及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王朝对外派送的印信中从未有作委任解的“委”字先例。
多数学者认为“委”和“倭”相通,“委奴国”即“倭奴国”。
但是,“倭奴国”究竟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还是“倭”之“奴国”的意思呢,这又存在较大分歧。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魏明帝时曾封邪马台国王卑弥呼“亲魏委王,假金印紫缓”。
然而,中国王朝对外赐予封号一般都采用二断的称呼,如“汉·匈奴·左贤王”,由此,“倭奴国”便成为一个不能完全等同于《魏志·倭人传》中“奴国”的名字。
无论如何,由这枚金印引起的争论仍在继续,关于这枚金印的传说也变得神乎其神。
据说有一次广陵王玺被借到日本福冈参展,名古屋的摄影专家前往拍照。
当把两颗印摆得很近的时候,两印之间出现了在北极和南极常见的那种极光,此后极光慢慢消失。
有人说这是研究家的热情给了出土文物以新的生命。